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來說,涉及一種腰椎零切跡融合器系統。
背景技術:
當脊椎的椎間盤發生病變或壞死時,就需要進行椎體融合手術,傳統的手術方案是:將病變的椎間盤移除,接著在被移除的椎間盤部位放入與椎間盤形狀匹配的椎間融合器。目前所使用的椎間融合器的結構包括椎間融合器本體,這種椎間融合器的缺點是:椎間融合器與相鄰脊椎塊的把持力低,穩定性差,因而需要在椎間融合器的一側放置一塊鋼板,鋼板的兩端分別通過螺釘與椎間融合器相鄰的椎體相固定。這樣不僅手術繁瑣,特別是當人體頸椎的椎間盤需要使用上述的椎間融合器時,由于頸椎前有食管、氣管,在頸椎前路放置高于頸椎表面的鋼板后,不僅不利于人體血運,使手術后人的異物感強,也增加了人們術后發生吞咽困難的發生率。
在進行融合手術中,通常需要多套器械進行配合,例如夾持器將融合器夾持到相應位置,撐開器將融合器打入相應的病變部位,再通過上釘器對融合器進行固定等。
申請號為201110409848.6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椎間融合器,包括融合主體和柱銷,融合主體上開設有銷孔和用于填充植骨的通道,柱銷安裝在銷孔內,用于連接組合兩個以上融合主體。但是上述專利的兩個融合主體通過柱銷連接,具有連接不牢固的缺點,當柱銷與融合器體脫離連接時,容易對融合過程產生影響甚至影響融合的正常進行;其次:上述融合器結構不能很好地貼近椎板手術過程中容易造成損傷。
另外,現有的輔助器械:夾持器、撐開器和上釘器等具有操作不便,結構復雜,不便于椎間融合順利進行的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腰椎零切跡融合器系統,以克服目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
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腰椎零切跡融合器系統,包括融合器、夾持器、撐開器和上釘器,所述的融合器包括融合器體、前支撐塊、后支撐塊和調節桿;所述的融合器體包括上融合器體一和與上融合器體一相配合的下融合器體二,所述的融合器體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前支撐塊和后支撐塊,所述的前支撐塊和后支撐塊均連接調節桿,所述的調節桿穿過所述的融合器體;所述的后支撐塊與融合器體連接有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的左側和右側均設有長圓孔,所述的長圓孔通過螺釘軸與融合器體連接,所述的夾持器上設有與所述的長圓孔配合的長圓狀凸起,所述的夾持器的內部活動連接有撐開器,所述的撐開器與所述的調節桿配合連接;所述的固定板設有四個帶球窩的圓柱孔,所述的固定板通過所述的圓柱孔連接有鎖緊螺釘。
進一步的,所述的固定板成弧狀,且所述固定板的中部設有用于安裝后支撐塊的矩形槽,所述的矩形槽的兩側設有長條形凸起,所述的后支撐塊上設有與所述的長條形凸起配合的長方形缺口。
進一步的,所述的固定板左側的兩圓柱孔之間和固定板右側的兩圓柱孔之間均設有壓釘孔,所述的固定板通過所述的壓釘孔連接有壓釘,所述的壓釘的釘帽上相對設置有兩個弧形缺口。
進一步的,所述的融合器體上設置有供所述的調節桿穿過的圓柱狀孔,所述的調節桿為臺階狀圓柱結構,所述的調節桿的兩端均設有螺紋,所述的前支撐塊和后支撐塊上均設有與所述的螺紋配合的螺紋孔。
進一步的,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的一側設置有凸塊一和凹槽一,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的另一側設置有與所述的凸塊一和凹槽一相對應的凹槽二和凸塊二;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上凹槽一的下側設置有圓柱凸起,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的下側設置有與所述的圓柱凸起相對應的長圓柱孔。
進一步的,所述的融合器體的兩端均設有燕尾凹槽,所述的前支撐塊和后支撐塊上設有與所述的燕尾凹槽配合的燕尾凸塊,所述的融合器體的外側均設置有齒狀突起。
進一步地,所述的夾持器包括持取桿,所述的持取桿的頭部設有與所述的長圓孔配合的長圓狀凸起,所述的持取桿的頭部設有長開槽,所述的持取桿的外部套設有外夾套所述的外夾套的頭部設有與持取桿頭部相配合的夾套爪。
進一步的,所述的持取桿的尾部設有四個U形槽,并在持取桿的尾端設有防脫凸臺,所述的持取桿通過所述U形槽連接有旋鈕,所述的旋鈕上設有螺紋孔,所述的外夾套上設有外螺紋,所述的旋鈕和外夾套通過外螺紋和螺紋孔配合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外夾套上固定連接有連接桿,所述的連接桿通過銷釘固定連接有硅膠手柄。
進一步的,所述的撐開器包括撐開器桿和與撐開器桿固定連接的橫手柄,所述的旋鈕和持取桿上均設有供所述的撐開器桿穿過的通孔,所述的撐開器桿的左端設有六方凸出部位,所述的調節桿上與后支撐塊連接的一端內側設置有六角孔,所述的撐開器桿通過所述的六方凸出部位進入所述六角孔與所述的調節桿活動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融合器體有兩部分組成,可以撐開調節高度,可更好的貼近椎板,符合生理弧度,手術操作方便,減少損傷,又能提高融合器的支撐穩固效果;本實用新型的固定板與椎間融合器是預裝的,置入完成后,固定板會自動貼合,手術時操作簡便,不需要與脊柱釘棒等產品配合使用;鎖緊螺釘擰入椎體將融合器固定到椎間隙,壓釘7與固定板4聯合使用,防止鎖緊螺釘脫出,提高使用安全性;本實用新型的夾持器結構簡單,能夠將融合器夾持到相應位置;將撐開器貫穿夾持器內部與融合器的調節桿配合連接,此時通過旋轉撐開器將帶動調節桿轉動,進而將融合器撐開,達到撐開椎間的功效。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融合器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融合器的側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上融合器體一的主視圖;
圖4是圖3的B向視圖;
圖5是圖4的E-E向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前支撐塊的主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前支撐塊的側視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前支撐塊的俯視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后支撐塊的主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的后支撐塊的軸測圖;
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固定板的軸測圖;
圖12是本實用新型的夾持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撐開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前支撐塊;2、融合器體;3、螺釘軸; 4、固定板;5、后支撐塊;6、調節桿;7、壓釘;8、鎖緊螺釘;9、下融合器體二;10、上融合器體一;11、長圓孔;12、圓柱孔;13、長條形凸起;14、長方形缺口;15、壓釘孔;16、弧形缺口;17、凸塊一;18、凹槽一;19、凹槽二;20、凸塊二;21、圓柱凸起;22、長圓柱孔;23、齒狀突起;24、持取桿;25、外夾套;26、長圓狀凸起;27、長開槽;28、夾套爪;29、U形槽;30、防脫凸臺;31、旋鈕;32、連接桿;33、銷釘;34、硅膠手柄;35、撐開器桿;36、橫手柄;37、六方凸出部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2和圖12-1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腰椎零切跡融合器系統,包括融合器、夾持器、撐開器和上釘器,所述的融合器包括融合器體2、前支撐塊1、后支撐塊5和調節桿6;所述的融合器體2包括上融合器體一10和與上融合器體一10相配合的下融合器體二9,所述的融合器體2的兩端分別連接有前支撐塊1和后支撐塊5,所述的前支撐塊1和后支撐塊5均連接調節桿6,所述的調節桿6穿過所述的融合器體2;所述的后支撐塊5連接有固定板4,所述的固定板4的左側和右側均設有長圓孔11,所述的長圓孔11通過螺釘軸3與融合器體2連接,所述的夾持器上設有與所述的長圓孔11配合的長圓狀凸起26,所述的夾持器的內部活動連接有撐開器,所述的撐開器與所述的調節桿6配合連接;所述的固定板4上設有四個帶球窩的圓柱孔12,所述的固定板4通過所述的圓柱孔12連接有鎖緊螺釘8。
其中,如圖12所示:所述的夾持器包括持取桿24,所述的持取桿24的頭部設有與所述的長圓孔11配合的長圓狀凸起26,所述的持取桿24的頭部設有長開槽27,所述的持取桿24的外部套設有外夾套25,所述的外夾套25的頭部設有與持取桿24頭部相配合的夾套爪28。持取桿24頭部位置有與融合器固定板4兩側的長圓孔11配合的長圓狀凸起26,用來夾持融合器,持取桿24頭部位置設有長開槽27,可在外夾套25的作用下,閉合與張開,達到夾緊與松開融合器的效果,便于手術操作。外夾套25內部中空,可使持取桿24插入其中,尾段設置螺紋,左端頭部設置一對夾套爪28,夾套爪28與持取桿24頭部配合使用,當向左推動外夾套25時,持取桿24夾住融合器,當向右旋轉外夾套時,持取桿松開融合器。
如圖13所示:所述的撐開器包括撐開器桿35和與撐開器桿35固定連接的打擊手柄36,所述的旋鈕31和持取桿24上均設有供所述的撐開器桿35穿過的通孔,所述的撐開器桿35的左端設有六方凸出部位37,所述的調節桿6上與后支撐塊5連接的一端內側設置有六角孔,所述的撐開器桿通過所述的六方凸出部位37進入所述六角孔與所述的調節桿6活動連接。持取桿24和旋鈕上的通孔,可容納撐開器穿過。撐開器桿35的左端設有六方凸出部位37,可以與六角孔配合用于撐開融合器。
所述的上釘器由十字扳手桿、內夾套、外夾套、銷釘、襯套和小豎手柄組成,小豎手柄由膠木桿、內芯、銷釘和旋轉塊組成。十字扳手桿左端為十字形頭,用以擰轉螺釘,后方緊接臺階軸,臺階軸與內夾套緊密接觸的部位保證了十字扳手桿和內夾套的同軸度,臺階軸與內夾套未緊密接觸的部位使十字扳手桿更容易裝入內夾套。內夾套左端外部為一帶錐度的軸與圓軸連接,內部呈階梯軸狀的孔,且兩側帶有對稱的開口,用來使左端軸外擴,方便后期的安裝與使用,右端是開有槽的軸。外夾套內部為帶錐度的孔與呈階梯狀的軸孔相連,外部右端開有對稱的四個槽,最右端的盤狀處設計是為了調整組裝件時方便把持移動。襯套圓柱軸左端內部開有與十字扳手桿相配合的孔,右端開一銷釘孔,用來固定在小豎手柄上。上釘器的主要作用是將鎖緊螺釘8分別植入椎板,固定融合器,防止移位。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持取桿24的尾部設有四個U形槽29,并在持取桿24的尾端設有防脫凸臺30,所述的持取桿24通過所述U形槽29連接有旋鈕31,所述的旋鈕31上設有螺紋孔,所述的外夾套25上設有外螺紋,所述的旋鈕31和外夾套25通過外螺紋和螺紋孔配合連接。持取桿24尾端設有四個U型槽29,并設有防脫凸臺30,U型槽29的設計便于壓縮裝入旋鈕31,防脫凸臺30防止持取桿24脫出旋鈕31。旋鈕31內部設置一段螺紋孔,與外夾套的尾端螺紋部分配合,旋鈕31內部還設置臺階孔,持取桿24防脫凸臺30可卡入臺階孔處,當旋鈕31、外夾套25、持取桿24組裝好后,旋轉旋鈕31,旋鈕31通過與外夾套25螺紋連接處帶動持取桿24相對外夾套25左移或右移。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外夾套25上固定連接有連接桿32,所述的連接桿32通過銷釘33固定連接有硅膠手柄34。所述的硅膠手柄34用于輔助操作,配合旋鈕夾緊或者松開持取桿24,從而夾緊或者松開融合器。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1所示:所述的固定板4成弧狀,且所述固定板4的中部設有用于安裝后支撐塊5的矩形槽,所述的矩形槽的兩側設有長條形凸起13,所述的后支撐塊5上設有與所述的長條形凸起13配合的長方形缺口14。固定板還設置有與水平方向呈-15°角的臺階狀圓柱孔,用來旋入鎖定螺釘,固定板上設置的長條狀突起卡入后支撐塊的長方型缺口處,限制其上下移動;中心位置設置矩形孔,可卡入融合器體的凸臺處。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固定板4左側的兩圓柱孔12之間和固定板4右側的兩圓柱孔12之間均設有壓釘孔15,所述的固定板4通過所述的壓釘孔15連接有壓釘7,所述的壓釘7的釘帽上相對設置有兩個弧形缺口16。壓釘釘帽處設置弧形缺口,釘體部位設置螺紋,將壓釘植入固定板帶有圓凹槽的螺紋孔內,旋轉釘帽,使沒有缺口一側旋轉至臺階狀圓柱孔處,達到防止鎖定螺釘的退出的作用。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融合器體2上設置有供所述的調節桿6穿過的圓柱狀孔,所述的調節桿6為臺階狀圓柱結構,所述的調節桿6的兩端均設有螺紋,所述的前支撐塊1和后支撐塊5上均設有與所述的螺紋配合的螺紋孔。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如圖3-5所示: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10的一側設置有凸塊一17和凹槽一18,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10的另一側設置有與所述的凸塊一17和凹槽一18相對應的凹槽二19和凸塊二20;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10上凹槽一18的下側設置有圓柱凸起21,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10的下側設置有與所述的圓柱凸起21相對應的長圓柱孔22。其中所述的下融合器體二9和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10具有相同的結構,在安裝時,上融合器體一和下融合器體二通過凸凹配合連接,其中凹槽和凸塊相互配合連接,圓柱凸起和圓柱孔也配合連接(例如一塊融合器體的凸臺會與另外一塊的凹槽相配合,圓柱與圓孔同理),其中凸塊和圓柱凸起處設置有與凸塊和圓孔凸起相吻合的凹槽,限制兩塊融合器體前后左右的相對移動,使其只能相對上下移動;融合器體上設置弧狀凹槽,可容納變徑的調節桿;設置的容骨孔可植入碎骨塊,加快治療進程。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如圖6-10所示:所述的融合器體的兩端均設有燕尾槽,所述的前支撐塊1和后支撐塊5上設有與所述的燕尾槽配合的燕尾凸臺,所述的燕尾凸臺上設有螺紋孔,調節桿穿過所述的螺紋孔連接前支撐塊和后支撐塊。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上融合器體一10和所述的下融合器體二9的外側均設置有齒狀突起23。融合器體設置齒狀突起23,可顯著提高各方向上的抗滑移力,防止融合器移動。
為了方便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將根據手術的操作步驟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步驟:1.手術時,先將病變椎間盤摘除,修整椎板,做好植入融合器前準備;2.夾持器持取桿頭部位置可與融合器固定板兩側的長圓孔配合連接,再將外夾套向左旋轉,從而夾緊腰椎零切跡融合器,進而將融合器植入兩塊椎板中間位置,此時融合器未進行撐開;植入融合器后,將撐開器貫穿夾持器內部與融合器的調節桿配合連接,此時通過旋轉撐開器將帶動調節桿轉動,進而將融合器撐開,達到撐開椎間的功效;3.利用上釘器將4枚鎖定螺釘分別植入椎板,固定融合器,防止移位;4.旋轉壓釘,防止鎖定螺釘退出,使植入融合器固定更穩固。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