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矯正帶,尤其涉及一種輕彈透氣型背部矯正帶。
背景技術:
兒童到青少年至成年在成長過程中,常因為坐姿或者走路的姿勢不正確,而造成彎腰駝背或者含胸的情況發生,由于這和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有關,因此一般需要借助輔助設備來幫助恢復。此外,人們在意外事故或者其他情況下發生背部受傷時也需要通過相應的矯正裝置來進行康復治療。在眾多的背部矯正裝置中,矯正帶由于具有使用方便且隨時穿戴進行矯正的效果而受到了人們的青睞。但目前市面上的矯正帶大多結構簡單,具有結構設計不合理的缺陷,不僅對肩部的矯正效果差,而且長期使用易變形,從而影響人們的穿戴舒適度以及使用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輕彈透氣型背部矯正帶。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輕彈透氣型背部矯正帶,它包括主體、肩帶、背帶;主體分為上部主體、下部主體;上部主體的外側下端均向內側傾斜后與下部主體弧形連接;下部主體為長方型;下部主體的前側面左端設置有粘合貼勾面、后側面的左右兩端均設置有粘合貼毛面;
上部主體的上端中間向下凹陷形成凹槽;凹槽的下端設置有多根豎支撐條;豎支撐條的下端與下部主體的下端相平齊;下部主體的背面橫向設置有腰帶;腰帶的兩端分別固定在相鄰的粘合貼毛面上;
上部主體的上端兩側均設置有連接部;連接部的上端均設置有肩帶;肩帶均向外側下端延伸后再內折與固定帶相連接;固定帶設置于上部主體的中間兩側;肩帶與上部主體之間均開設有供手臂伸入的開孔;
固定帶之間設置有橫支撐條;橫支撐條設置于上部主體的背面;上部主體的背面設置有背帶;背帶為X型,背帶的下端分別向下部主體的左右兩側延伸后與腰帶的兩端相固定。
主體、肩帶的外沿均縫制有包邊;包邊的寬度為0.5~1cm。主體包括內層面、外層面、填充層;填充層設置于內層面和外層面之間。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設計合理,通過設置肩帶和背帶,可以有效加強對后背的拉伸力,從而達到矯正駝背的目的;橫、豎支撐條的設置不僅使力量均衡,受力平穩并集中,還可以有效起到支撐作用,防止長時間使用后變形;此外,本實用新型與人體的接觸面積小,具有輕彈透氣的功能,穿戴舒適度高,實用性較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正面平鋪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圍合起來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反面平鋪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圍合起來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部主體;2、下部主體;3、肩帶;4、粘合貼勾面;5、粘合貼毛面;6、連接部;7、背帶;8、腰帶;9、豎支撐條;10、包邊;11、固定帶;12、開孔;13、橫支撐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它包括主體、肩帶3、背帶7;主體包括內層面、外層面、填充層;填充層設置于內層面和外層面之間。主體分為上部主體1、下部主體2;為了與人體背部曲線貼合的更好,上部主體1的外側下端均向內側傾斜后與下部主體2弧形連接;下部主體2為長方型;下部主體2的前側面左端設置有粘合貼勾面4、后側面的左右兩端均設置有粘合貼毛面5;下部主體2通過粘合貼勾面4和粘合貼毛面5相粘貼而圍合起來。
上部主體1的上端中間向下凹陷形成凹槽;凹槽的下端設置有多根豎支撐條9,可以加強對背部的支撐力和定型效果;豎支撐條9的下端與下部主體2的下端相平齊;下部主體2的背面橫向設置有腰帶8;腰帶8的兩端分別固定在相鄰的粘合貼毛面5上;
上部主體1的上端兩側均設置有連接部6;連接部6的上端均設置有肩帶3;肩帶3均向外側下端延伸后再內折與固定帶11相連接;固定帶11設置于上部主體1的中間兩側;肩帶3與上部主體1之間均開設有供手臂伸入的開孔12;
固定帶11之間設置有橫支撐條13,同樣起到加強背部支撐力和定型效果的作用;橫支撐條13設置于上部主體1的背面;為了使其支撐效果和支撐力度更加均衡,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是橫、豎支撐條同步設置,使力量均衡,受力平穩并集中。后背可以采用軟、硬骨支撐,例如塑料條、軟性金屬條或其他軟材質。
上部主體1的背面設置有背帶7;背帶7為X型,背帶7的下端分別向下部主體2的左右兩側延伸后與腰帶8的兩端相固定。背帶7、腰帶8為雙拉式綜合拉貼,可以使背部向后的拉力更強,并使穿戴更舒適,貼合度更好。主體、肩帶3的外沿均縫制有包邊10;包邊10的寬度為0.5~1cm,外觀精致大方。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肩帶和背帶,可以有效加強對后背的拉伸力,從而達到矯正駝背的目的;橫、豎支撐條的設置不僅使力量均衡,受力平穩并集中,還可以有效起到支撐作用,防止長時間使用后變形,增強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以及市場應用價值。
上述實施方式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