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醫用腕帶。
背景技術:
醫用腕帶,又稱醫療識別帶,在醫療領域用于提供病人信息,是醫院對病人進行標示的有效工具。現有醫用腕帶一般采用一次性扣子實現佩戴,扣子扣牢后不能調整腕帶的松緊,除非用力破壞扣子,扣子破壞后,整個腕帶不能繼續使用。腕帶系扣太松的話,腕帶易從病人的手腕脫落、丟失,起不到預期的效果。腕帶系扣太緊的話,病人佩戴不舒適,尤其對于水腫的病人而言,佩戴時容易長出壓瘡,很多病人不愿意佩戴。另外,現有的醫用腕帶一般用兩根可外翻的壓條壓住信息卡,壓條易變形,不能有效地夾緊信息卡,信息卡易丟失。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調節佩戴松緊度且能避免病人信息卡丟失的腕帶。
為了實現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醫用腕帶,包括殼體、左帶體及右帶體,左帶體和右帶體分別連接于殼體長度方向的兩端,所述殼體上設有用于粘貼RFID電子標簽及病人信息卡的卷板,殼體的一側設有凹槽,凹槽內轉動設有卷軸,卷軸的兩端套設有扭簧,卷板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卷軸,卷板的另一端設有拉環。
優選的,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抵靠或固定連接于凹槽的側壁上,卷軸的兩端均設有固定孔,扭簧的另一端固定插設于固定孔中。
優選的,所述殼體上設有用于開閉凹槽的蓋板,拉環固定連接于蓋板。
優選的,所述殼體上固設有顯示屏,殼體內設有蓄電池、儲存模塊及無線接收模塊,顯示屏、儲存模塊及無線接收模塊均電連接于蓄電池,無線接收模塊信號連接于儲存模塊,儲存模塊信號連接于顯示屏。
優選的,所述殼體上設有用于控制顯示屏開閉的開關按鈕及用于清除儲存模塊內儲存信息的清零按鈕。
優選的,所述殼體上設有與蓄電池電連接的充電口。
優選的,所述殼體上設有用于開閉充電口的扣板。
優選的,所述右帶體沿長度方向均勻間隔設有多個圓孔,左帶體在遠離殼體的末端設有針扣及套圈。
優選的,所述殼體采用醫用橡膠或醫用塑料制成,左、右帶體采用帆布或醫用塑料制成,卷板采用醫用塑料制成。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醫用腕帶具有如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醫用腕帶,在腕帶上開設凹槽,并在凹槽內設置卷軸,卷板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卷軸,卷板用于粘貼RFID電子標簽及病人信息卡。施力于拉環時,可以將卷板拉開,便于醫護人員觀察病人基本信息及掃描RFID電子標簽。松手后,扭簧帶動卷軸復位,卷軸帶動卷板纏繞在卷軸上,由于RFID電子標簽和病人信息卡粘貼在卷板上,卷板、RFID電子標簽及病人信息卡在自然狀態下收縮位于凹槽內,不易丟失。
2、扭簧一端固定在凹槽的側壁上,另一端固定插在固定孔中。拉動卷板時,卷軸旋轉,扭簧變形。松開卷板后,扭簧帶動卷軸復位,結構簡單、便于實現。
3、殼體上設置用于開閉凹槽的蓋板,避免病人日常活動時有水滴濺進凹槽內,便于使卷板、RFID電子標簽及病人信息卡保持干燥。
4、使用時,用RFID讀寫器掃描RFID電子標簽后,獲知病人的病情、用藥信息、過敏信息等,醫護人員在RFID讀寫器上記錄或修改后將信息發送給無線接收模塊,無線接收模塊接收后將信息發送至儲存模塊。顯示屏工作時,儲存模塊將信息發送給顯示屏并在顯示屏上顯示,便于病人及病人家屬獲知病情、注意事項等。
5、左、右帶體上分別設置針扣、圓孔,病人可以自行調整腕帶整體的松緊,便于提高腕帶的佩戴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醫用腕帶實施例一的整體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醫用腕帶實施例一中卷板拉開時的示意圖。
圖中,1-殼體,2-左帶體,3-右帶體,4-卷板,5-凹槽,6-卷軸,7-扭簧,8-拉環,9-顯示屏,10-開關按鈕,11-清零按鈕,12-充電口,13-扣板,14-圓孔,15-針扣,16-套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醫用腕帶,包括殼體1、左帶體2及右帶體3,左帶體2和右帶體3分別連接于殼體1長度方向的兩端。殼體1上設有用于粘貼RFID電子標簽及病人信息卡的卷板4,殼體1的一側設有凹槽5,凹槽內轉動設有卷軸6,卷軸的兩端套設有扭簧7,卷板4的一端固定連接于卷軸6,卷板的另一端設有拉環8。
本實施例中,扭簧7的一端固定抵靠在或固定連接于凹槽5的側壁上,卷軸6的兩端均設有固定孔,扭簧7的另一端固定插在固定孔中。殼體1上還設有用于開閉凹槽5的蓋板,拉環8固定在蓋板上。
如圖2所示,施力于拉環8或蓋板時,可以將卷板4拉開,扭簧變形,便于醫護人員觀察病人基本信息及掃描RFID電子標簽。松手后,扭簧7帶動卷軸6復位,卷軸6帶動卷板4纏繞在卷軸上,由于RFID電子標簽和病人信息卡粘貼在卷板上,卷板、RFID電子標簽及病人信息卡在自然狀態下收縮位于凹槽5內,不易丟失。
蓋板用于避免病人日常活動時有水滴濺進凹槽內,使卷板、RFID電子標簽及病人信息卡保持干燥。
殼體1上固設有顯示屏9,殼體1內設有蓄電池、儲存模塊及無線接收模塊,顯示屏、儲存模塊及無線接收模塊均電連接于蓄電池,無線接收模塊信號連接于儲存模塊,儲存模塊信號連接于顯示屏。
本實施例中,殼體1上設有用于控制顯示屏9開閉的開關按鈕10及用于清除儲存模塊內儲存信息的清零按鈕11,殼體1上還設有與蓄電池電連接的充電口12及用于開閉充電口12的扣板13。
右帶體3沿長度方向均勻間隔設有多個圓孔14,左帶體2在遠離殼體1的末端設有針扣15及套圈16。
左、右帶體上分別設置針扣15、圓孔14,病人可以自行調整腕帶整體的松緊,便于提高腕帶的佩戴舒適性。
另外,本實施例中,殼體1采用醫用橡膠或醫用塑料制成,左、右帶體采用帆布或醫用塑料制成,卷板4采用醫用塑料制成,卷板為軟薄板。
使用時,醫護人員將病人信息及RFID電子標簽打印后,用粘膠粘貼在卷板4上。病人通過針扣15及圓孔14的配合,將腕帶佩戴在手腕上。
復診或護理時,醫護人員用RFID讀寫器掃描RFID電子標簽后,獲知病人的病情、用藥信息、過敏信息等,醫護人員在RFID讀寫器上記錄或修改,然后將信息發送給無線接收模塊,無線接收模塊接收后將信息發送至儲存模塊。顯示屏9工作時,儲存模塊將信息發送給顯示屏9并在顯示屏上顯示,便于病人及病人家屬獲知病情、注意事項等。
病人出院后,醫護人員回收腕帶,通過清除按鈕11清除上一位病人記錄在儲存模塊內的信息。用紫外線對腕帶進行消毒處理,處理完成后,腕帶可投入下一輪使用。
除上述優選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他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改變和變形,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中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