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骨科手術時用于對椎間盤病變組織進行刨削的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椎間孔鏡下刨削刀。
背景技術:
隨著醫學技術不斷地進步,作為脊柱顯微外科重要組成部分的椎間孔鏡手術可以在微創條件下進行椎間盤病變組織的切除和修復,在鏡下操作的椎間孔鏡手術痛苦少,恢復快,減少術后并發癥和手術費用低等優點。椎間孔鏡手術的發展充分體現了現代外科微創化的發展趨勢。在椎間孔鏡手術過程中,需要對鏡下病變軟組織進行清除,刨削刀針對大面積的軟組織清除有著獨特的優勢。如專利號201521122429.4 以及專利號201521122437 .9 所公開的現有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刨削刀,在使用過程中也展露出一些問題:第一,現有刨削刀,刀具直徑≥ 4mm,不能在鏡下操作;第二,現有鏡下刨削刀頭端開口小,刨削時組織碎塊易堵塞刀口,效率不高,影響手術操作效果、延長手術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椎間孔鏡下刨削刀,其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現有的刨削刀其刀具直徑大,無法在內窺鏡下使用,而且現有的刨削刀的內刀與外刀依靠前端呈螺旋槽狀的切口相對轉動實現剪切、刨削,刀前端的切小,因此容易被組織碎塊堵塞刀口,刨削效率低,影響手術操作,延長了手術時間。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椎間孔鏡下刨削刀,其包括外刀以及內刀,所述外刀包括圓管狀的外刀管,所述外刀管的前端設有呈球面的外管端壁,所述外刀管的前端管壁上開設有一段軸向貫穿所述外管端壁的外刀口,所述外刀口中對應于所述外刀管的周向兩側邊緣均呈鋸齒狀;所述內刀包括圓管狀的內刀管,所述內刀管的前端設有呈球面的內管端壁,所述內刀管的前端管壁上開設有一段軸向貫穿所述內管端壁的內刀口,所述內刀口中對應于所述內刀管的周向兩側邊緣均呈鋸齒狀;所述內刀管的外徑與所述外刀管的內徑相匹配,所述內刀管可相對自轉的自所述外刀管的尾端插入于所述外刀管中,且所述內刀管的內管端壁外側面可相匹配的貼合在所述外刀管的外觀端壁內側面上。
優選于:呈球面的所述外管端壁的中心點位于所述外刀管的中心軸線上,且所述外管端壁的直徑與所述外刀管的外徑相匹配;呈球面的所述內管端壁的中心點位于所述內刀管的中心軸線上,且所述內管端壁的直徑與所述內刀管的外徑相匹配。
優選于:所述內刀口的軸向長度不小于所述外刀口的軸向長度,且所述外刀口中兩側邊緣上的鋸齒與所述內刀口中兩側邊緣上的鋸齒相互錯位。
優選于:所述內刀管的尾端固定設置有一直徑大于所述內刀管外徑的驅動柄,且所述驅動柄的軸面上徑向開設有一與所述內刀管的內管孔連通的負壓連接口。
優選于:所述驅動柄的軸向端面上開設有用于與驅動源聯動的呈十字形的切口。
優選于:所述外刀管的尾端同軸的固定設置有一固定連接柄。
優選于:所述內刀管以及外刀管均為鈦合金材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的可于椎間孔鏡下使用的刨削刀,能夠通過內刀管與外刀管之間相對轉動,從而使所述內刀口與外刀口中的鋸齒狀邊緣相互剪切,并具有很強的咬合力,實現對病變組織進行快速刨削,達到高效率清除病變軟組織作用的;
二、操作方便,驅動時只需要使用驅動源上類似十字型轉矩輸出端插入所述驅動柄端面上的十字形切口中即可實現驅動,并可通過所述負壓連接口連接負壓裝置,產生負壓條件,刨削的軟組織以及灌注液可通過所述內刀管及時從手術部位吸出,不易堵塞刀口。
附圖說明
圖 1 為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狀態結構示意圖。
圖2 為本實用新型的內刀結構示意圖。
圖3 為本實用新型的外刀結構示意圖。
圖4 為本實用新型的驅動柄端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 1 至4 以及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椎間孔鏡下的刨削刀作更為詳細說明。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椎間孔鏡下刨削刀,其包括外刀1 以及內刀2,所述外刀1 包括圓管狀的外刀管11,所述外刀管11 的前端設有呈球面的外管端壁12,所述外刀管11 的前端管壁上開設有一段軸向貫穿所述外管端壁12 的外刀口13,所述外刀口13 中對應于所述外刀管11 的周向兩側邊緣均呈鋸齒狀,呈球面的所述外管端壁12 的中心點位于所述外刀管11的中心軸線上,且所述外管端壁12 的直徑與所述外刀管11 的外徑相匹配;所述內刀2 包括圓管狀的內刀管21,所述內刀管21 的前端設有呈球面的內管端壁22,所述內刀管21 的前端管壁上開設有一段軸向貫穿所述內管端壁22 的內刀口23,所述內刀口23 中對應于所述內刀管21 的周向兩側邊緣均呈鋸齒狀,呈球面的所述內管端壁22 的中心點位于所述內刀管21的中心軸線上,且所述內管端壁22 的直徑與所述內刀管21 的外徑相匹配;所述內刀管21的外徑與所述外刀管11 的內徑相匹配,所述內刀管21 可相對自轉的自所述外刀管11 的尾端插入于所述外刀管11 中,且所述內刀管21 的內管端壁22 外側面可相匹配的貼合在所述外刀管12 的外觀端壁12 內側面上。
本實用新型在具體實施時,利用所述內刀管21 的外管壁以及內管端壁22 的外側面與外刀管11 的內管壁以及外管端壁12 的內側面相互貼合,進而當所述內刀管21 在所述外刀管11 中相對自轉過程中,所述內刀口23 中的周向兩側呈鋸齒狀邊緣與外刀口13 中的周向兩側呈鋸齒狀邊緣相互咬合,實現剪切,從而能夠快速高效的剪切、刨削病變的軟組織;所述內刀口23 與外刀口13 之間的邊緣相對旋轉交錯產生的咬合力強,易于清除軟組織,效率更高,可以高效而徹底的將軟組織清除干凈,極大的提高了手術效率和成功率,而且操作簡單,易于掌控,有效減小手術誤差,有利于提升手術品質。
所述內刀口23 的軸向長度不小于所述外刀口13 的軸向長度,進而能夠保證全部的所述外刀口均能夠得到有效的利用,且所述外刀口13 中兩側邊緣上的鋸齒與所述內刀口23 中兩側邊緣上的鋸齒相互錯位,利用相互錯位的鋸齒相剪切提高剪切能力。
所述內刀管21 的尾端同軸的固定設置有一直徑大于所述內刀管21 外徑的驅動柄24,且所述驅動柄24 的軸面上徑向開設有一與所述內刀管21 的內管孔連通的負壓連接口25,利用所述負壓連接口25 連接負壓裝置,進而使所述內刀口23 中產生負壓條件,實現將所述內刀口23 與外刀口13 相剪切后刨削下來的組織從所述內刀管21 中吸走、排出,不會造成所述內刀口23 堵塞。
所述驅動柄24 的軸向端面上開設有用于與驅動源(動力手柄)聯動的呈十字形的切口26。
所述外刀管11 的尾端同軸的固定設置有一固定連接柄14,利用所述固定連接柄14 將所述外刀管11 固定安裝至椎間孔鏡上。
所述內刀管21 以及外刀管11 均采用鈦合金材料制作,保證了刨削結構的硬度,可以用消毒液沖洗消毒,也可以用高溫消毒。
綜合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完成上述實用新型目的,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及功能原理都已經在實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驗證,而能達到預期的功效及目的,且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也可以根據這些原理進行變換,因此,本實用新型包括一切在申請專利范圍中所提到范圍內的所有替換內容。任何在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內所作的等效變化,皆屬本案申請的專利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