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輸液針頭。
背景技術:
臨床上,在輸液針頭插入血管后,需要使用兩道甚至更多道的醫用膠帶來進行輸液針頭與患者皮膚間的固定。一旦醫用膠帶粘壓過緊,輸液針頭的碟片端會受到向下的壓力,使得輸液針頭的針頭端向上翹起,進而傷到血管。而一旦醫用膠帶粘壓過松,則又起不到固定作用,進而使得輸液針頭容易產生松動現象。尤其是對于需要在手術過程中輸液的病人,手術進行時,輸液針頭容易因粘壓過松而導致出現受外力牽拉滑出狀況,如未能及時發現,后果不堪設想。另外,對于需要連續多天輸液的患者,通常輸液時采用的是留置針頭,輸液完后封管;此時,不僅患者手部活動容易使針頭滑出,同時在晚上睡覺時,針頭滑出往往難以發現,導致創口流血較多,輕者會給患者帶來新的創傷和痛苦,并增加護理難度,重則甚至會危及病人生命。如何尋求一種結構合理而實用的輸液針頭,從而在滿足其使用便捷性的同時,具備使用上的高安全性和可靠固定功能,為本領域近年來所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的輸液針頭,其操作可靠性高,固定效果好,并同時具備極強的使用便捷性,尤其適合急救和戰時等緊急狀態下使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輸液針頭,至少包括用于穿刺的針頭以及固定于針頭后端處的便于手持的碟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碟片為兩組且彼此鉸接,兩組碟片的鉸接軸與針頭軸線同軸設置;兩組碟片處均向外延伸有粘貼條;以兩組碟片彼此鉸接閉合且碟面貼合后的狀態為初始狀態,此時兩組粘貼條處粘貼面的朝向彼此反向設置。
所述粘貼條與碟片為一體式結構;在所述碟片與粘貼條的連接處設置有用于過渡連接兩者的彎弧狀的彈性形變片,兩組碟片處的彈性形變片的彎弧方向彼此反向。
在兩組碟片上的相對貼合面的另一側碟面處貼附有一層用于起增加摩擦力和柔性托撐作用的無紡布墊層。
兩組碟片沿所述鉸接軸彼此軸對稱布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摒棄了傳統的固定貼條與單碟片輸液針頭之間結構分離所導致的諸多缺陷。本實用新型另辟蹊徑的采用疊合式的雙碟片構造,配合碟片上自帶的粘貼條,從而實現相對患者皮膚的便捷、可靠及緊固貼合功能。具體來說:一方面,碟片為兩組的雙碟片設計,這使得碟片在使用時具備了可變化性。通過碟片的初始狀態,醫護人員可以捏住疊合后的兩組碟片進行正常的針頭穿刺,同時由于碟片均疊合在針體一側,因此針體的另一側被空出而不會阻擋穿刺操作的視野。而另一方面,在碟片處于初始狀態下而針頭穿刺完成后,通過展開碟片進而使得兩組碟片處于180°等適宜角度,此時直接撕開粘貼條的粘貼面處的保護膜,即可進行輸液針頭相對患者皮膚的快速粘固操作,其操作便捷性顯然可得到巨大提升。
綜上,本實用新型采用了雙碟片鉸接式構造,并結合了固定貼條的粘貼功能,使得本實用新型可在閑置及穿刺時處于正常的碟片疊合狀態,而在穿刺后需固定時針對性的使碟片展開并利用粘貼條的粘貼能力來實現相對患者皮膚的固定功能。本實用新型操作便捷可靠而固定效果好,同時由于粘貼條直接固定在碟片上,也避免了采用外帶式的固定貼條所可能出現的粘貼不方便甚至易于丟失等缺陷,尤其適合急救和戰時等緊急狀態下使用。
2)、彈性形變片具備兩方面功能。一方面,彈性形變片本身具備一定的彎弧度及形變性能,因此在兩組碟片完全展開后,彈性形變片能直接的或通過彈性形變而完美的貼合患者的手臂等固定處的輪廓弧線,從而避免了平面狀碟片直接硬性壓在患者柔軟皮膚處而可能出現的使用不舒適甚至出現壓痕和壓傷狀況。另一方面,由于彈性形變片彼此反向彎曲,從而使得在本實用新型處于初始狀態時,兩組碟片處的各彈性形變片間形成了類似“V”字狀構造。兩組彈性形變片的上述“V”字狀構造,使得位于各組彈性形變片上的粘貼條自然被分開,從而有利于后期醫護人員在現場的快捷使用。此外的,上述“V”字狀構造,醫護人員在穿刺時,也能很方便的以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醫護人員的使用舒適性及手感度也能得到保證,一舉多得。
3)、考慮到碟片畢竟通常為硬塑性材質,此處設置無紡布墊層,從而在碟片展開時,能夠在碟片和患者皮膚間形成柔性托撐層和摩擦力層,以進一步提升本實用新型的使用舒適性和固定可靠性。此外的,在進行針頭穿刺時,無紡布墊層也同樣能起到類似防滑紋路的功能,從而增大醫護人員手指相對碟片的摩擦力,以提升穿刺準確度和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碟片處于初始狀態時,本實用新型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左視圖;
圖3為碟片展開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俯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各標號與部件名稱的實際對應關系如下:
a-患者手臂
10-針頭 20-碟片 21-鉸接軸
30-粘貼條 40-彈性形變片 50-無紡布墊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理解,此處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及工作方式作以下進一步描述: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構造參見圖1-4所示,包括作為結構主體的針頭10以及固定于針頭10后方的碟片20。碟片20為活動鉸接的兩組,且兩組碟片20沿鉸接軸21的軸線而軸對稱設置,該鉸接軸21軸線再相對針頭10軸線而彼此同軸。換言之,在上述結構形成后,兩組碟片20即可沿針頭10軸線而作展開及閉合動作。此外的,由每組碟片20的頂端部處向外依次銜接的設置彈性形變片40及粘貼條30。其中,彈性形變片40外形呈形狀大致貼合患者皮膚輪廓曲線的彎弧面狀,并可在需要時通過粘貼條30等施予的外力而產生進一步的貼合患者皮膚的變形動作,從而保證彈性形變片40相對患者皮膚的面貼合性和使用舒適性。粘貼條30則作為由彈性形變片40處沿針頭10軸線徑向向外的進一步延伸,用于起到穩妥固定整個結構于患者的指定皮膚處的功能。兩組碟片20的用于直接貼合患者皮膚的一側碟面設置無紡布墊層50,從而起到緩沖及增大摩擦力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實際使用時,以對圖4所示的患者手臂a處進行的穿刺輸液操作為例:首先,醫護人員清潔患者手臂a的待穿刺處皮膚,并拆開新藥包從而取出本實用新型。在本實用新型剛從藥包內取出時,兩組碟片20是處于彼此貼合狀態也即是處于圖1-2所示的初始狀態的。通過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位于針頭10軸線一側的兩組面貼合的碟片20,執行相應穿刺操作。在穿刺完成后,撕開粘貼條30粘貼面處的保護膜,輕輕反向的牽動兩組碟片20上的粘貼條30。在外力作用下,粘貼條30帶動相應組碟片20而產生展開動作,直至碟片20完全展開且位于碟片20處的無紡布墊層50穩妥的貼合在患者皮膚處,具體參照圖3-4所示。之后,輕壓碟片20或彈性形變片40,以保證上述兩者相對患者皮膚的貼合性。再后,壓緊粘貼條30于患者皮膚處,從而完成本實用新型相對整個患者手臂a的穿刺及輸液動作,整個操作過程極為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