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溫肺熱的中藥組合物。
背景技術:
風溫肺熱病是由風熱病邪犯肺,熱壅肺氣,肺失清肅所致,以發熱,咳嗽,胸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冬春兩季多發。從臨床表現來看,風溫肺熱病可概括西醫的急性肺炎、支氣管周圍炎和急性支氣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病。目前,臨床上治療風溫肺熱病多采用點滴或注射抗生素治療,但抗生素使用過多會使患者對抗生素的依賴性強,且副作用大。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采用抗生素治療風溫肺熱存在藥物依賴性強、副作用大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配伍科學、療效顯著、作用可靠、無副作用的治療風溫肺熱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治療風溫肺熱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生石膏40-60份,麥冬20-40份,元參20-40份,淡豆豉10-20份,水牛角5-15份,石葦10-20份,杏仁5-15份,桑白皮10-20份,蘆根10-20份,人參5-15份,黃芩10-20份,黃連5-15份,地骨皮10-20份,黃精10-20份,知母5-15份,獨葉巖10-20份,馬勃5-15份,羅漢果10-20份,牡蠣10-20份,石菖蒲10-20份,竹葉20-40份,半夏5-15份,甘草5-15份。
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風溫肺熱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藥原料及重量份配比為:生石膏50份,麥冬30份,元參30份,淡豆豉15份,水牛角10份,石葦15份,杏仁10份,桑白皮15份,蘆根15份,人參10份,黃芩15份,黃連10份,地骨皮15份,黃精15份,知母10份,獨葉巖15份,馬勃10份,羅漢果15份,牡蠣15份,石菖蒲15份,竹葉30份,半夏10份,甘草10份。
風溫肺熱由于邪熱內盛于肺,肺失宣降所表現的肺實熱證侯。熱邪犯肺,肺失清肅,氣逆于上,故咳嗽氣喘,肺熱上熏咽喉,氣血壅滯,故咽喉紅腫疼痛,里熱蒸騰則發熱,熱盛傷津則口渴。因此治療風溫肺熱應以清熱解毒,養陰生津,清養補肺為治則。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中,竹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生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二藥相須,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共為君藥。麥冬滋陰降火,元參養陰生津,黃精滋腎潤肺,養陰生津,三藥相使,滋陰潤肺;人參大補元氣,與上三種滋陰藥相使,補氣養陰生津為臣藥。佐以淡豆豉宣發郁熱,水牛角清熱解毒,涼血,石葦清肺泄熱,桑白皮清肺泄熱,知母清熱泄火,四藥相使清泄肺熱;蘆根清熱生津,黃精滋腎潤肺,養陰生津,獨葉巖珠滋陰清熱,地骨皮滋陰清肺,四藥相使,生津潤肺,肺熱蒸騰,津液可以肅降肺熱;黃芩清熱燥濕,黃連清熱燥濕,羅漢果清熱潤肺,馬勃清肺利咽,四藥相使,潤肺利咽;杏仁祛痰止咳,下氣開痹,石菖蒲化濕行氣,二者一升一降,宣肺同時行氣;牡蠣收斂固澀,半夏和胃止嘔降逆。最后用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v觀全方,清熱與益氣養陰并用,祛邪扶正兼顧,清而不寒,補而不滯,使熱清煩除,氣津得復,諸癥自愈。
本發明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配伍科學,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按常規的水煎法制取藥劑服用。經臨床應用驗證,其療效顯著,作用可靠,藥性平和,未出現毒副作用,總有效率96%,治愈率達7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一種治療風溫肺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生石膏50g,麥冬30g,元參30g,淡豆豉15g,水牛角10g,石葦15g,杏仁10g,桑白皮15g,蘆根15g,人參10g,黃芩15g,黃連10g,地骨皮15g,黃精15g,知母10g,獨葉巖15g,馬勃10g,羅漢果15g,牡蠣15g,石菖蒲15g,竹葉30g,半夏10g,甘草10g。
實施例2
一種治療風溫肺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生石膏40g,麥冬40g,元參20g,淡豆豉20g,水牛角5g,石葦20g,杏仁5g,桑白皮20g,蘆根10g,人參15g,黃芩10g,黃連15g,地骨皮10g,黃精20g,知母5g,獨葉巖20g,馬勃5g,羅漢果20g,牡蠣10g,石菖蒲20g,竹葉20g,半夏15g,甘草5g。
實施例3
一種治療風溫肺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生石膏60g,麥冬20g,元參40g,淡豆豉10g,水牛角15g,石葦10g,杏仁15g,桑白皮10g,蘆根20g,人參5g,黃芩20g,黃連5g,地骨皮20g,黃精10g,知母15g,獨葉巖10g,馬勃15g,羅漢果10g,牡蠣20g,石菖蒲10g,竹葉40g,半夏5g,甘草15g。
實施例4
一種治療風溫肺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生石膏45g,麥冬35g,元參25g,淡豆豉18g,水牛角8g,石葦18g,杏仁8g,桑白皮18g,蘆根12g,人參13g,黃芩12g,黃連13g,地骨皮12g,黃精18g,知母8g,獨葉巖18g,馬勃8g,羅漢果18g,牡蠣12g,石菖蒲18g,竹葉25g,半夏13g,甘草8g。
實施例5
一種治療風溫肺熱的中藥組合物,其中藥原料及重量配比為:生石膏55g,麥冬25g,元參35g,淡豆豉12g,水牛角13g,石葦12g,杏仁13g,桑白皮12g,蘆根18g,人參8g,黃芩18g,黃連8g,地骨皮18g,黃精12g,知母13g,獨葉巖12g,馬勃13g,羅漢果12g,牡蠣18g,石菖蒲12g,竹葉35g,半夏8g,甘草13g。
下面結合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進行臨床療效實驗如下:
1、臨床病例選擇:挑選50例風溫肺熱患者,年齡20-65歲。
2、臨床癥狀:
a)、以身熱、咳嗽、煩渴,或伴氣急、胸痛為主癥;
b)、病重者可見壯熱,顏面潮紅,煩躁不安,神昏譫語,或四肢厥冷等癥;
c)、冬春兩季較多。具有起病急、傳變快、病程短的特點;
d)、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者,屬細菌性感染;正?;蚱驼咭圆《拘愿腥緸橹鳎?/p>
e)、肺部有實變體征,或可聞及干濕性羅音;
f)、痰直接涂片或培養可以找到病原體;
g)、胸部X線透視或攝片,可見一側或兩側肺葉或肺段炎性陰影。
3、實驗方法: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實驗治療組及對照治療組兩組,每組25人,其中,實驗治療組采用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中藥組合物,其是將本發明提供的中藥原料按照傳統水煎法煎煮兩遍取汁約400ml,分早、晚兩次溫熱服用,一天一劑,七天一療程。對照治療組采用:青霉素類、第一代頭孢菌素等點滴治療。
4、療效標準:
1)、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實驗室及X線等檢查恢復正常;
2)、好轉:癥狀及體征、實驗室檢查等有所改善,x線檢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
3)、未愈:病情未見好轉。
5、實驗結果:
實驗治療組:治療3-6個療程,治愈19例,有效5例,無效1例。經不良反應(ADR)安全性評價,治療期間未發生毒副作用。
對照治療組:治療一周,風溫肺熱癥狀治愈12例,治療二周后,累計風溫肺熱治愈19例,治療四周后,累計風溫肺熱治愈23例,但治療2-3個月后有3例患者病情出現反復。
通過上述統計比較可以看出,采有西藥的對照治療組治療風溫肺熱治療速度,但藥物依賴性強,停藥后易反復。本發明提供的實驗治療組的治療速度慢,但治療徹底,病情不反復。
6、典型病例:
病例一:肖某,女,21歲。患者自述中暑感冒后一個月,持續感覺身熱無汗,惡風寒,偶有輕微咳嗽,痰少,頭微痛,口微渴。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2個療程后,治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病例二:劉某,男,62歲?;颊咦允霭朐虑澳橙瞻胍蛊饋?,自覺身熱口渴,煩躁不安,輕微咳嗽,咽痛,后來咳嗽日漸加重,呼吸胸腔有痛感,痰中帶少許血絲。舌紅苔黃,脈滑數。服用本發明的中藥組合物制備的藥劑1個療程,各癥狀明顯好轉,痰量減少,無血絲;續服2個療程后,癥狀消失,治愈。隨訪半年,未復發。
中藥原料用量也是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其用量必須恰當。本發明用于臨床實驗的各中藥原料用量是本發明的最佳用量,其適用范圍廣。其中,生石膏50g,用量大,竹葉20g,用量大,二藥相須,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渴,石膏清熱瀉火,大量應用效果才佳。麥冬30g,元參30g,用量大,滋陰降火,養陰生津,肺內蒸騰,氣津兩傷,因此要大量應用滋陰之藥以養陰生津,同時,用人參10g,與二藥相使,補氣養陰,生津潤肺。蘆根15g清熱生津,黃精15g滋腎潤肺,養陰生津,獨葉巖珠15g滋陰清熱,地骨皮15g滋陰清肺,四種滋陰生津藥量都大,助臣藥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