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及其制備方法與應用。
背景技術:
早在本世紀之初,現代損傷康復醫學已在歐洲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專家Robert Jones就在Shepherds Bush開設康復車間,訓練傷兵恢復勞動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醫學家watson Jones在英國空軍中設立康復中心,戰后L.Gutrmann在英國Stoke Mandeville醫院成立了世界第一個“損傷康復中心”,積累了大量治療各種表皮組織、神經損傷的經驗,對世界醫學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隨著微創技術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微創外科給表皮組織、神經損傷的修復治療帶來了十分巨大的發展,尤其是在軍隊醫療救治系統中,國內外軍隊都普遍開展了微創外科術,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了軍人因外傷導致的致殘率。
研究資料表明,隨著部隊裝備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官兵表皮組織及神經損傷的發生率將大幅上升,因表皮組織損傷和繼發感染而發生的戰斗力下降率也明顯升高。為此,世界各國軍隊都十分重視對急性表皮組織、神經的損傷防治措施的研究。隨著外科技術的應用使表皮組織和神經損傷的快速恢復有了長足的發展,到了20世紀90年代,生物醫學材料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使表皮組織和神經的損傷快速得到修復。輕微外傷,包括各種挫傷、扭傷、割傷、刺傷、輕度燒燙傷等,常會引起患者受傷處皮膚組織腫痛、活動受限等,甚至繼發嚴重的感染,在軍隊中,會導致軍人戰斗力受到影響;在民眾會給生活、工作帶來不便,如果傷后處理不當,甚至會造成嚴重后果?,F代醫學理論認為,皮膚組織損傷后,在24小時內其受傷部位再次繼發性損傷,會引起局部組織炎性腫脹、疼痛等,皮膚創面損傷后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等;因此,皮膚組織損傷后,防止感染、消炎、止痛,是處理人體皮膚組織外傷的三個基本原則。
治療上述輕微外傷的方法很多,較為普遍的是使用丁烷、戊烷、五氟丙烷等各種冷噴劑、抑菌的碘伏類(聚維酮碘)、氯已烷、乙醇等,其次有部分中藥外用劑。但單純的冷噴劑可較快速的緩解組織非炎性腫脹、減輕局部的疼痛,同時由于丁烷、戊烷等理化性質限制,容易因過量而造成皮膚組織凍傷等,而且對繼發的感染無效,也不能對可能導致的感染產生預防作用;而傳統常用的碘伏類、氯已烷、乙醇等,具有較好的控制或減少局部細菌感染的影響,但對局部損傷產生的組織腫脹、疼痛無作用,也不能有效的減輕組織的非炎性滲出等。而傳統的中藥外用制劑,在抑菌、消炎、鎮痛及減輕組織水腫等方面,由于起效時間明顯的滯后,特別是在減輕受損人員局部皮膚組織的疼痛控制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
綜上所述,研究開發一種全面解決人體表皮組織外傷后皮膚組織腫脹、疼痛、創面保護和預防感染問題的噴劑,同時具有攜帶使用方便、起效快速安全等特性,在軍民兩用領域方面,都具有很好的使用價值和現實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能夠全面解決人體表皮或淺表組織外傷后,快速減輕受損皮膚組織腫脹、消除疼痛的感受、以及預防控制繼發感染的發生。
本發明所提供的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其活性成分為納米銀或銀離子溶液與1,1,1,2-四氟乙烷和1,1,1,3,3-五氟丙烷組成的組合物。
上述的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中,所述銀離子溶液指的是銀離子水溶液。
上述的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中,所述納米銀或銀離子溶液的濃度可為(1~500)×10-3mg/ml,該濃度指的是所述納米銀和所述銀離子溶液的濃度,其中的單質銀的粒徑為1~100nm,其純度為99.99%。
上述的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的質量百分比組成如下:
納米銀或銀離子溶液10~50%;
1,1,1,2-四氟乙烷和1,1,1,3,3-五氟丙烷50~90%。
上述的抗炎鎮痛噴霧劑中,所述抗炎鎮痛噴霧劑的質量百分比組成具體可為:
納米銀或銀離子溶液10%;
1,1,1,2-四氟乙烷和1,1,1,3,3-五氟丙烷90%。
上述的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中,所述1,1,1,2-四氟乙烷與所述1,1,1,3,3-五氟丙烷的混合物的質量百分比組成如下:
1,1,1,2-四氟乙烷3~70%;
1,1,1,3,3-五氟丙烷30~97%;
所述1,1,1,2-四氟乙烷與所述1,1,1,3,3-五氟丙烷的混合物的質量百分比組成可為:
1,1,1,2-四氟乙烷3~10%;
1,1,1,3,3-五氟丙烷90~97%;
所述1,1,1,2-四氟乙烷與所述1,1,1,3,3-五氟丙烷的混合物的質量百分比組成具體可為:
1,1,1,2-四氟乙烷5%;
1,1,1,3,3-五氟丙烷95%。
本發明進一步提供了所述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將所述納米銀或所述銀離子溶液灌入至氣霧罐中,利用噴蓋密封所述氣霧罐,所述噴蓋上設有連接引流管的單向閥門,通過所述單向閥門將所述1,1,1,2-四氟乙烷和所述1,1,1,3,3-五氟丙烷灌入所述氣霧罐中即得所述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
上述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的制備方法中,采用如下1)-3)中任一種方式灌入所述1,1,1,2-四氟乙烷和所述1,1,1,3,3-五氟丙烷:
1)先后依次灌入所述1,1,1,2-四氟乙烷和所述1,1,1,3,3-五氟丙烷;
2)先后依次灌入所述1,1,1,3,3-五氟丙烷和所述1,1,1,2-四氟乙烷;
3)灌入所述1,1,1,2-四氟乙烷和所述1,1,1,3,3-五氟丙烷的混合液。
本發明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對人體表皮組織損傷具有消炎、鎮痛和抑菌的功能,所述人體表皮組織損傷包括擦傷、挫傷、扭傷、割傷、刺傷、燒傷和燙傷等,其中燒傷和燙傷均指的是Ⅰ~淺Ⅱ度、面積≤20%的傷。
應用于人體表皮組織損傷時,在距需要噴射目標部位的距離為7~17cm,持續噴射5~10秒。
本發明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對人體表面組織損傷具有消炎、鎮痛和防感染的功能,所述人體表面組織損傷包括表皮穿剌、打針、輸液、抽血、5cm以下的非麻醉條件下的淺表手術、微創手術、清創和輕度燒燙傷敷料更換引起的損傷。
應用于人體表面皮損時,可提前針對特定的部位,間距7~17cm進行噴射,噴射者肉眼觀察到被噴射部位皮膚顏色變白時,停止噴射。
本發明抗菌消炎鎮痛噴霧劑具有對表皮損傷組織的保護、防治感染和消腫止痛的作用,特別適合24小時內的損傷治療,在民用方面尤其方便運動、旅游、生活或工作意外發生時使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下述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
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得到。
實施例1、
取10克銀離子水溶液,其濃度為100×10-3mg/ml,灌入無菌的耐壓氣霧罐內,然后用噴蓋密封耐壓氣霧罐,其中該噴蓋上設有單向閥門,該單向閥門連接有引流管,沖壓該單向閥門后,再用壓力灌裝法灌裝90克的1,1,1,2四氟乙烷和1,1,1,3,3五氟丙烷的預配液(質量比四氟乙烷:五氟丙烷=5:95)灌入罐體而成,安裝上噴嘴,加外蓋制成100克、用于治療輕微表皮組織外傷的噴霧劑。
實施例2、
取10克的納米銀,銀單質為1~30nm,濃度為30×10-3mg/ml,灌入無菌耐壓氣霧罐內,然后用噴蓋密封耐壓氣霧罐,其中該噴蓋上設有單向閥門,該單向閥門連接有引流管,沖壓該單向閥門后,再用壓力灌裝法灌裝90克的1,1,1,2四氟乙烷和1,1,1,3,3五氟丙烷的預配液(質量比四氟乙烷:五氟丙烷=5:95)灌入罐體而成,安裝上噴嘴,加外蓋制成100克、用于治療輕微表皮組織外傷的噴霧劑。
實施例3、鎮痛作用比較
采用小鼠熱板法觀察鎮痛作用,取健康雌性小鼠,重量為20~25克。將小鼠置于熱板儀內,溫度為55±0.5℃,測定小鼠的痛閾值,測2次,每隔5min測量1次,以舔后足為痛覺指標,篩選痛覺閾值在10~30秒之間的小鼠76只。按痛覺閾值隨機均分為6組,同法測定各組藥后10、20和40秒的痛覺閾值,計算各實驗組的痛覺閾值提高率。結果見表1。B中銀離子的濃度與D、E、F、中的濃度一致。F按照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D、E借鑒實施例1的方法制備。
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生理鹽水對小鼠的痛閾基本沒有改變,銀離子組、銀離子+四氟乙烷或五氟乙烷組、單純的四氟乙烷和五氟乙烷混合物組,都對小鼠的痛閾有一定的提高,銀離子+四氟乙烷和五氟乙烷混合物組的痛閾值最高,說明銀離子+四氟乙烷和五氟乙烷混合物具有鎮痛協同作用。
表1對小鼠熱板法舔足反應的鎮痛作用
*與生理鹽水組比較:P<0.05,**與空白基質組比較:P<0.01,▲組間比較:P<0.01
實施例4、懸液定量殺菌試驗
于室溫在無菌試管內加入4.5ml納米銀溶液(30×10-3mg/ml)或實施例2噴劑4.5ml(4攝氏度低溫溶液)與濃度為3×108cfu/ml的菌懸液0.5ml,開始計時。作用不同時間,用無菌吸管分別移取作用后藥液0.5ml投入含4.5ml中和劑的試管內,充分混勻并作用10min后適當稀釋。分別吸取1ml樣液置于兩個平皿,用涼至60℃的營養瓊脂培養基(用于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或沙氏瓊脂培養基(用于白色念珠球菌)20ml傾注,轉動平皿,使其充分均勻,瓊脂凝固后翻轉平板,37℃培養48h。作活菌菌落計數,用無菌蒸餾水代替藥液做相同處理,作為陽性對照。計算平均殺滅率,所有試驗重復3次,結果如表2中所示。
表2懸液定量殺菌試驗
表2中的數據表明,在相同濃度銀單質溶液和實施例2噴劑,噴劑對上述四種細菌殺菌作用明顯優于水溶液,這與四氟乙烷和五氟丙烷的吸熱揮發,致使銀單質在表面的富集有關。
實施例5、對小鼠耳腫脹的抗炎作用
取健康雄性小鼠60只,隨機均分為6組。每只小鼠右耳兩面各涂二甲苯10μl致炎,左耳作正常對照。致炎后30min噴霧一次,六組分別給予噴霧劑空白基質、銀離子水溶液組、納米銀水溶液組、五氟丙烷+四氟乙烷組、銀離子溶液+五氟丙烷/四氟乙烷組、納米銀溶液+五氟丙烷/四氟乙烷組。致炎后4h處死小鼠,用9mm直徑打孔器于兩耳同一部位打下圓耳片,稱重,以兩耳片重量差值計算腫脹度。結果作t檢驗,如表3所示。
表3對小鼠耳腫脹的抑制作用
*與空白基質組比較:P<0.05,**與空白基質組比較:P<0.01,▲▲五組陽性組組間比較:P<0.01
表3中的數據表明,單純的五氟丙烷、四氟乙烷組、單純的銀離子水溶液組與空白基質組比較,對抑制炎癥具有統計學意義,但銀離子(納米銀)+五氟丙烷/四氟乙烷組比較,具有更加顯著的統計學意義,且與單純的銀離子(納米銀)水溶液、五氟丙烷、四氟乙烷進行組間比較,也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此實驗結果表明,銀離子(或納米銀)+五氟丙烷/四氟乙烷在抗炎方面,具有協同作用。
實施例6、皮膚感染癤腫干預實驗
皮膚感染癤腫試驗,取SPF級SD大鼠40只,背部常規脫毛,面積約5×6cm2,40只用手術刀片切開皮膚深達全層,長約1.5cm,皮下注射2×1010金葡菌原液0.5mL,切口周圍涂擦金葡菌。48h后造模動物活動遲緩,體重減輕,傷口周圍紅、腫,輕觸痛叫,傷口出現膿性分泌物。除正常對照組外,其余大鼠按皮膚癤腫直徑分組,共4組,每組10只,雌雄各半。第1組為模型組,第2-4組分別為銀離子水溶液組、四氟乙烷+五氟丙烷組、銀離子+五氟丙烷與四氟乙烷混合組。第1組大鼠傷口不做任何處理;第2-4組分別噴相同劑量的銀離子溶液、四氟乙烷+五氟丙烷、銀離子溶液+五氟丙烷和四氟乙烷各組一次。等距噴3秒,末次給藥后2h,測量大鼠背部癤腫直徑。
表4對感染大鼠腫癤的比較
與模型組比較,*P<0.05,**P<0.01,▲與銀離子陽性組比較,*P<0.05
表4中的數據表明,在干預感染方面,銀離子+五氟丙烷和四氟乙烷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其P值<0.01,而單純銀離子溶液組與模型組比較,其P值<0.05,有顯著性差異,但與銀離子五氟丙烷四氟乙烷混合物(實施例1)比較,其P值<0.01,有顯著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