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輔助設備,尤其涉及一種治療脛骨骨折或塌陷的支撐復位康復裝置。
背景技術:
在骨科臨床治療中,脛骨平臺壓縮骨折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塌陷是常見的損傷和疾病。脛骨平臺壓縮骨折的治療在目前主要是手術方法,其缺點是常規切開手術創傷大,并且通常需應用接骨板固定,患者治療過程痛苦,恢復時間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常見老年疾患,其晚期往往表現為脛骨內側或外側平臺塌陷。對于部分患者可以采取脛骨高位截骨或股骨截骨的方式改變下肢負重力線,繼而改變脛骨平臺與股骨髁的接觸部位,減輕疼痛,改善患肢功能。這種治療方法同樣存在手術創傷大、治療時間長、恢復時間長的缺陷,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目前,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進入了外科各個領域,胸外科、腹外科、普外科都大量地進行各種微創手術,不但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手術的質量,為廣大患者恢復健康帶來了福音。對于骨折中的脛骨平臺的骨折的診斷率也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其中又屬脛骨平臺后外側骨折的占比率最高,一般的保守治療中,患者后期的外側關節面高度無法完全恢復,導致在治療后形成創傷性關節炎,因此在現如今的治療中,手術治療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是采用手術治療時通常在手術時的切口較大,并且很容易對病人腿上的神經、血管等造成嚴重的損傷,并且其康復的時間較長,對于膝關節后外側的支撐固定的穩定效果弱,極易發生二次損傷,增加患者痛苦并且延長治療時間。并且其鋼板固定時螺釘的旋入角度固定,只能相對于鋼板垂直旋入,在一些發生裂損的情況下治療較為麻煩。
申請號為201510474947.0的專利公開了一種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支撐復位器,包括螺桿、套管、第一克氏針、第二克氏針、第一關節固定環、第二關節固定環、套環,套管內部設有若干棘爪,螺桿的表面為梯形絲,螺桿的末端固定在套環內,前端梯形絲卡在棘爪上,第一關節固定環通過活動連桿連接至套管的末端,第二關節固定環通過活動連桿連接至螺桿的末端。該專利主要用于對脛骨、腓骨雙骨折錯位的牽引復位。但是該專利在使用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病人疼痛,無法減輕病人痛苦,對病人的康復并沒有太大促進作用。
申請號為201510474947.0的專利公開了一種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支撐復位器,包括螺桿、套管、第一克氏針、第二克氏針、第一關節固定環、第二關節固定環、套環,套管內部設有若干棘爪,螺桿的表面為梯形絲,螺桿的末端固定在套環內,前端梯形絲卡在棘爪上,第一關節固定環通過活動連桿連接至套管的末端,第二關節固定環通過活動連桿連接至螺桿的末端。該專利主要用于對脛骨、腓骨雙骨折錯位的牽引復位。但是該專利在使用過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會造成病人疼痛,無法減輕病人痛苦,對病人的康復并沒有太大促進作用。
申請號為201420069080.1的專利公開了一種脛骨平臺骨折精確支撐復位裝置,其主要結構為外套管位于下外套管的上方,其側壁上有方形槽、圓形槽,圓形槽連接擺動控制旋鈕,方形槽在支撐桿擺動方向上,下外套管側壁上的圓形槽連接旋轉控制旋鈕,方形槽連接垂直撐開器,支撐傘的傘形頂端上設置空心槽,支撐傘連接支撐桿,支撐桿下端在外套管內,位于支撐桿的下方,垂直抱緊器在外套管內且為一開環的圓環形,擺動控制旋鈕頂端接觸垂直抱緊器,旋轉抱緊器腰部為凹槽,上端與外套管的內側壁鑄合,旋轉控制旋鈕頂端接觸連接旋轉抱緊器的腰部凹槽。主要克服了無法準確復位的缺陷。但是該專利仍然無法縮短病人康復時間,使用存在局限性。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之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治療脛骨骨折或塌陷的支撐復位康復裝置,簡化骨折或塌陷的手術過程,為患者減輕了痛苦。并且在側壁定位板處加設支撐板,對脛骨上部的骨塊起到支撐作用,提高骨折板固定的穩定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脛骨骨折或塌陷的支撐復位康復裝置,包括固接板和定位件,所述定位件包括側部定位板、頂部定位板和延伸板,所述側部定位板底部連接于固接板頂部,所述側部定位板傾斜設置,側部定位板內表面形狀配適于脛骨側部骨體形狀,所述固接板及側部定位板上均設有至少兩個用于釘入骨釘的固定通孔,所述側部定位板底部延伸出固接板側部形成延伸板,所述頂部定位板連接于延伸板端部,并且頂部定位板兩端部伸出延伸板外表面,形成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上開設有第一螺孔,所述第二定位部上開設有第二螺孔,所述側部定位板側部固接有支撐件,支撐件由支撐板及插板構成,所述插板端部的一端固接于支撐板,另一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尖,插板面板與側部定位板板面垂直設置,所述側部定位板與固接板連接處開設有長條形填充槽,所述填充槽用于置入填充片;所述填充片為前端尖銳的楔形長方片,填充片上有微孔網狀結構;所述填充片的上平面上均勻分布有凸起的倒刺,倒刺的尖銳方向朝向填充片的后端。
優選地,所述固接板與側部定位板連接處的固接板上設有橫向加壓孔。
優選地,所述第二螺紋槽及第三螺紋槽軸線位于定位通孔軸線的兩側,第二螺紋槽及第三螺紋槽軸線與定位通孔軸線的夾角角度相等。
優選地,所述第二螺紋槽及第三螺紋槽的旋向相反。
優選地,所述凸尖截面為三角形。
優選地,所述延伸板長度小于脛骨外側至固接板的距離。
優選地,所述填充片的周邊為弧形,弧形分別與脛骨近端外側平臺和內側平臺的弧形輪廓相同;相應地,所述填充槽的內壁也為弧形,與填充片相匹配。
優選地,所述固定通孔內設有第一螺紋槽、第二螺紋槽、第三螺紋槽。
優選地,所述第一螺紋槽軸線重合于定位通孔軸線,第二螺紋槽及第三螺紋槽軸線均與定位通孔軸線形成傾斜角度;所述第一螺紋槽、第二螺紋槽和第三螺紋槽相互疊加設置。
優選地,所述填充片由異體骨或陶瓷材料制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明結構簡單,簡化了骨折或塌陷的手術過程,為患者減輕了痛苦。并且在側壁定位板處加設了支撐板,對于脛骨上部的骨塊起到支撐作用,提高了骨折板固定的穩定性。在康復過程中不易發生二次損傷,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并且一定程度上減短了患者的康復時間。填充槽可用于在固接板和側部定位板位置插入填充塊,可使得在脛骨發生塌陷的情況下,填充脛骨到一定高度,保障復位效果。
2、填充片由異體骨或陶瓷材料制作,填充片上有微孔網狀結構,有利于填充后骨質在填充片上生長;填充片的上平面上均勻分布有凸起的倒刺,倒刺的尖銳方向朝向填充片的后端,倒刺可以防止填充片填充后向外脫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治療脛骨骨折或塌陷的支撐復位康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治療脛骨骨折或塌陷的支撐復位康復裝置的側視圖;
圖3為圖2中A-A向剖視圖;
圖4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治療脛骨骨折或塌陷的支撐復位康復裝置的填充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提出的一種治療脛骨骨折或塌陷的支撐復位康復裝置的填充片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圖中:1、固接板,2、定位件,21、側部定位板,22、頂部定位板,23、延伸板,24、第一定位部,25、第二定位部,26、第一螺孔,27、第二螺孔,3、定位通孔,31、第一螺紋槽,32、第二螺紋槽,33、第三螺紋槽,4、支撐件,41、支撐板,42、插板,43、凸尖,5、填充槽,6、填充片6,61、倒刺6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4,一種治療脛骨骨折或塌陷的支撐復位康復裝置,包括固接板1和定位件2,定位件2由側部定位板21、頂部定位板22以及延伸板23組成。這些板體均為鋼板,當然也可以是其他的金屬板材。側部定位板21的底部連接于固接板1的頂部,并且側部定位板21是傾斜設置的,其上部向上延伸出長板,側部定位板21的內表面形狀配適于脛骨側部骨體形狀,使得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鋼板置入時,側部定位板21能與骨塊緊密貼合。在側部定位板21與固接板1的連接處開設有長條形填充槽5,所述填充槽5用于置入填充片6,可使得在脛骨發生塌陷的情況下,填充脛骨到一定高度,保障復位效果。所述填充片6為前端尖銳的楔形長方片,填充片6由異體骨或陶瓷材料制作,填充片6上有微孔網狀結構,有利于填充后骨質在填充片6上生長;所述填充片6的上平面上均勻分布有凸起的倒刺61,倒刺61的尖銳方向朝向填充片6的后端,倒刺61可以防止填充片6填充后向外脫落。
所述固接板1與側部定位板21連接處的固接板1上設有橫向加壓孔,在手術治療時,在鋼板固接板1上的定位通孔3內旋入螺釘的同時,能夠通過滑動加壓的原理,推動固接板向著脛骨的前方向進行移動。從而使得脛骨后方發生移位的骨折塊受到壓力,從而緊密壓合,增強了復位的效果,更加有利于脛骨骨折的愈合,剪短了康復時長,增強了治療效果。
所述側部定位板21的側部固接有支撐件4,支撐件4由支撐板41及插板42構成,支撐板41連接在側部定位板21上,并且支撐板41的板面與側部定位板21的板面垂直設置。所述插板42固定連接在支撐板41的其中一個端部上,并且插板42的面板與側部定位板21的板面也為垂直設置。支撐板的設置對于脛骨上部的骨塊起到支撐作用,提高了骨折板固定的穩定性。在康復過程中不易發生二次損傷,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并且一定程度上減短了患者的康復時間。支撐板41的長度可等于或小于側部定位板21的長度,但是長度不得小于側部定位板21的長度的1/2,若支撐板41的長度過小,則無法對骨塊起到固定支撐的作用,支撐板41也就喪失了設置的意義。所述插板42的另一端設有向外延伸的凸尖43,凸尖43的截面可設置為多種形狀,如設為三角形、由頂部尖端至與插板42連接處厚度遞增的楔形等,這些設置使得頂部形成鋒利尖端,為支撐板41和插板42插入到骨塊下方起到了幫助作用,使得插入更加方便。
所述側部定位板21底部延伸出固接板1的側部形成延伸板23,頂部定位板22就連接在延伸板23的其中一端部,并且延伸板23的長度要小于脛骨外側至固接板1的距離。使得接骨板在置入脛骨時,延伸部不會伸出脛骨外側,從而延伸板23上的頂部定位板22可對脛骨的關節部位進行固定,保證其的固定高度,使得復位效果更好。頂部定位板22的兩端部伸出延伸板23外表面,形成了第一定位部24和第二定位部25,所述第一定位部24上開設有第一螺孔26,所述第二定位部25上開設有第二螺孔27,兩個螺孔均可用于旋入螺釘,從而使得頂部定位板22可對脛骨的關節部位進行固定,保證其的固定高度。
所述固接板1和側部定位板21上均設有2-4個用于釘入骨釘的固定通孔3,在固定通孔3的內壁設有第一螺紋槽31、第二螺紋槽32和第三螺紋槽33。第一螺紋槽31的軸線與定位通孔3的軸線是重合的,而第二螺紋槽32和第三螺紋槽33的軸線與定位通孔3的軸線都有形成傾斜的角度,并且第二螺紋槽32及第三螺紋槽33的軸線分別位于定位通孔3軸線的兩側,第二螺紋槽32的軸線與定位通孔3的軸線所形成的夾角的角度,和第三螺紋槽33的軸線與定位通孔3的軸線所形成的夾角的角度是相等,并且對于第二螺紋槽32及第三螺紋槽33的旋向設置成相反。各螺紋槽之間相互疊加設置,因而在螺釘一個通孔內可以進行不同角度的旋入。通過在兩側設置具有一定角度的螺紋槽后,在垂直旋入處的骨塊發生裂損時,就可以由兩側的螺紋將螺釘呈一定角度旋入,從而螺釘避開了裂損處對鋼板進行固定,使得骨折板的固定效果更好,避免骨折塊位移等情況的發生,康復更快。
實施例二
參照圖5,所述填充片6的周邊為弧形,弧形分別與脛骨近端外側平臺和內側平臺的弧形輪廓相同。相應地,所述填充槽5的內壁也為弧形,與填充片6相匹配。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