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應用領域,具體涉及的是一種中草藥熬制的膏藥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膏藥經皮膚發揮作用貼膏藥療法是中醫臨床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及中藥的功效、主治與歸經的原則,充分調動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復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藥直接敷貼于體表,而制作膏劑的藥物大多氣味較濃,再加入辛香走竄極強的引經藥物,通過滲透入皮膚,內傳經絡、臟腑,起到調氣血、通經絡、散寒濕,消腫痛等作用。
據現代藥理研究,黑膏藥在吸收、療效方面優于橡膠膏。但由于黑膏藥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沒有統一標準,不易進行質量控制,導致黑膏藥的質量參差齊。因黑膏藥的制作費時費力,中醫醫院多開展中藥外敷,即用中草藥粉碎后調入蜂蜜、凡士林等基質呈軟膏狀外敷后以棉紙、繃帶固定,每24小時換藥次,使用成本較高。黑膏藥每貼可使用3—15天,揭下后可再次貼敷,不影響療效,因此費用較低。
中醫外科膏藥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復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由于膏藥用于肌表薄貼,所以膏藥中取氣味具厚的藥物,并加以引藥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貼于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同時藥物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達皮下組織,在局部產生藥物濃度的相對優勢,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此外,因膏藥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 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藥物穿通皮膚及黏膜后,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
現有的中草藥膏藥在制成后往往由于先進行炒丹,從而導致草藥渣脫落,而在制成膏藥后就容易在膏藥上出現渣質,在敷膏藥時會導致皮膚不舒適,而且容易將皮膚劃破。
現有的中草藥膏藥講究對癥下藥,每種膏藥針對單獨的病癥,而有的病癥需要多種藥物配合,或有多種疾病時需要貼敷多種膏藥,比較麻煩而且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多種療效的,能夠同時對身體的不同部位進行治療保健的中草藥熬制的膏藥及其制備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中草藥熬制的膏藥,其技術要點是,包括巴戟天,山藥,山茱萸,肉蓯蓉,肉桂,附子,川斷,甘草,牛膝,蜈蚣,全蟲,白芍,狗脊,茯苓,白術,伸筋草,透骨草,麻黃,桂枝,三七,生草烏,生川烏,細辛,徐長卿,野木瓜,紅花,乳香,土元,梔子,靈仙,生大黃,赤芍,紅藤,冰片,麻油,松香,雪松,車前草,和尚頭,山珍,石榴根,海苔,生馬錢子,生南星,生半夏,五加皮,肉桂,川芎,細辛,干姜,狗尾草,地黃,玄參,桑枝,白芷,赤勺,土木鱉,乳香,沒藥,柳枝,頭發灰,血竭。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巴戟天為50克,山藥為50克,山茱萸為50克,肉蓯蓉為50克,肉桂為20克,附子為50克,川斷為100克,甘草為250克,牛膝為150克,蜈蚣為十條,全蟲為50克,白芍為200克,狗脊為300克,茯苓為300克,白術為150克,伸筋草為150克,透骨草為150克,麻黃為150克,桂枝為50克,三七為100克,生草烏為30克,生川烏為30克,細辛為10g,徐長卿為20g,野木瓜為20g,紅花為15g,乳香為10g,土元為10g,梔子為10g,靈仙為10g,生大黃為5g,赤芍為15g,紅藤為10g,冰片為5g,麻油為240g,松香為120g,雪松為60克,車前草為25克,和尚頭為30克,山珍為45克,石榴根為30克,海苔為45克,生馬錢子為60g,生南星為30g,生半夏為30g,五加皮為30g,肉桂為30g,川芎為45g,細辛為15g,干姜為30g,狗尾草為25克,地黃為30克,玄參為30克,桑枝為30克,白芷為30克,赤勺為30克,土木鱉為36克,乳香為25克,沒藥為30克,柳枝為30克,頭發灰為20克,血竭為60克。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還包括清水、香油或桐油或松香。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清水為900毫升,香油為50克,桐油150克,松香30克。
一種中草藥熬制的膏藥的制備方法,其步驟如下:
S1.將巴戟天,山藥,山茱萸,肉蓯蓉,肉桂,附子,川斷,甘草,牛膝,蜈蚣,全蟲,白芍,狗脊,茯苓,白術,伸筋草,透骨草,麻黃,桂枝,三七,生草烏,生川烏,細辛,徐長卿,野木瓜,紅花,乳香,土元,梔子,靈仙,生大黃,赤芍,紅藤,冰片,麻油,松香,雪松,車前草,和尚頭,山珍,石榴根,海苔,生馬錢子,生南星,生半夏,五加皮,肉桂,川芎,細辛,干姜,狗尾草,地黃,玄參,桑枝,白芷,赤勺,土木鱉,乳香,沒藥,柳枝,頭發灰,血竭磨制成粉末狀的藥物;
S2.將香油或桐油或松香放入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S3.將S1中的粉末狀的藥物通過過濾網濾除渣殼。
S4.將S3中的濾除渣殼的粉末狀藥物選擇3/4放入S2中的鍋內,均勻攪拌至成膏狀。
S5.向S4中的膏狀藥物灑入清水,待有黑煙冒出后,將膏狀藥物取出涂 抹至紗布上。
S6.將剩余的粉末狀藥物均勻與S5中的膏狀藥物混合,制成膏藥。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S3中的過濾網為80目過濾網。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夠通過一種膏藥治療多種疾病,不需要身體貼滿膏藥,不僅減少了使用成本,而且使用簡單方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解釋說明,但不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一種中草藥熬制的膏藥,其特征在于:包括巴戟天,山藥,山茱萸,肉蓯蓉,肉桂,附子,川斷,甘草,牛膝,蜈蚣,全蟲,白芍,狗脊,茯苓,白術,伸筋草,透骨草,麻黃,桂枝,三七,生草烏,生川烏,細辛,徐長卿,野木瓜,紅花,乳香,土元,梔子,靈仙,生大黃,赤芍,紅藤,冰片,麻油,松香,雪松,車前草,和尚頭,山珍,石榴根,海苔,生馬錢子,生南星,生半夏,五加皮,肉桂,川芎,細辛,干姜,狗尾草,地黃,玄參,桑枝,白芷,赤勺,土木鱉,乳香,沒藥,柳枝,頭發灰,血竭。
所述的巴戟天為50克,山藥為50克,山茱萸為50克,肉蓯蓉為50克,肉桂為20克,附子為50克,川斷為100克,甘草為250克,牛膝為150克,蜈蚣為十條,全蟲為50克,白芍為200克,狗脊為300克,茯苓為300克,白術為150克,伸筋草為150克,透骨草為150克,麻黃為150克,桂枝為50克,三七為100克,生草烏為30克,生川烏為30克,細辛為10g,徐長卿為20g,野木瓜為20g,紅花為15g,乳香為10g,土元為10g,梔子為10g,靈仙為10g,生大黃為5g,赤芍為15g,紅藤為10g,冰片為5g,麻油為240g,松香為120g,雪松為60克,車前草為25克,和尚頭為30克,山珍為45克,石榴根為30克,海苔為45克,生馬錢子為60g,生南星為30g,生半夏為30g,五加皮為30g,肉桂為30g,川芎為45g,細辛為15g,干姜為30g, 狗尾草為25克,地黃為30克,玄參為30克,桑枝為30克,白芷為30克,赤勺為30克,土木鱉為36克,乳香為25克,沒藥為30克,柳枝為30克,頭發灰為20克,血竭為60克。
還包括清水和香油。
所述的清水為900毫升,香油為50克,桐油150克,松香30克。
一種中草藥熬制的膏藥的制備方法,其步驟如下:
S1.將巴戟天,山藥,山茱萸,肉蓯蓉,肉桂,附子,川斷,甘草,牛膝,蜈蚣,全蟲,白芍,狗脊,茯苓,白術,伸筋草,透骨草,麻黃,桂枝,三七,生草烏,生川烏,細辛,徐長卿,野木瓜,紅花,乳香,土元,梔子,靈仙,生大黃,赤芍,紅藤,冰片,麻油,松香,雪松,車前草,和尚頭,山珍,石榴根,海苔,生馬錢子,生南星,生半夏,五加皮,肉桂,川芎,細辛,干姜,狗尾草,地黃,玄參,桑枝,白芷,赤勺,土木鱉,乳香,沒藥,柳枝,頭發灰,血竭磨制成粉末狀的藥物;
S2.將香油放入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S3.將S1中的粉末狀的藥物通過過濾網濾除渣殼。
S4.將S3中的濾除渣殼的粉末狀藥物選擇3/4放入S2中的鍋內,均勻攪拌至成膏狀。
S5.向S4中的膏狀藥物灑入清水,待有黑煙冒出后,將膏狀藥物取出涂抹至紗布上。
S6.將剩余的粉末狀藥物均勻與S5中的膏狀藥物混合,制成膏藥。
所述的S3中的過濾網為80目過濾網。
香油也就是芝麻做成的油,使用香油的好處就是不容易溢出鍋,而且膏藥的粘性比較好,熬出來的膏藥性質也比較溫和,更容易被吸收。
實施例2,一種中草藥熬制的膏藥,其特征在于:包括巴戟天,山藥,山茱萸,肉蓯蓉,肉桂,附子,川斷,甘草,牛膝,蜈蚣,全蟲,白芍,狗脊,茯苓,白術,伸筋草,透骨草,麻黃,桂枝,三七,生草烏,生川烏,細辛,徐長卿,野木瓜,紅花,乳香,土元,梔子,靈仙,生大黃,赤芍,紅藤,冰片,麻油,松香,雪松,車前草,和尚頭,山珍,石榴根,海苔,生馬錢子,生南星,生半夏,五加皮,肉桂,川芎,細辛,干姜,狗尾草,地黃,玄參,桑枝,白芷,赤勺,土木鱉,乳香,沒藥,柳枝,頭發灰,血竭。
所述的巴戟天為50克,山藥為50克,山茱萸為50克,肉蓯蓉為50克,肉桂為20克,附子為50克,川斷為100克,甘草為250克,牛膝為150克,蜈蚣為十條,全蟲為50克,白芍為200克,狗脊為300克,茯苓為300克,白術為150克,伸筋草為150克,透骨草為150克,麻黃為150克,桂枝為50克,三七為100克,生草烏為30克,生川烏為30克,細辛為10g,徐長卿為20g,野木瓜為20g,紅花為15g,乳香為10g,土元為10g,梔子為10g,靈仙為10g,生大黃為5g,赤芍為15g,紅藤為10g,冰片為5g,麻油為240g,松香為120g,雪松為60克,車前草為25克,和尚頭為30克,山珍為45克,石榴根為30克,海苔為45克,生馬錢子為60g,生南星為30g,生半夏為30g,五加皮為30g,肉桂為30g,川芎為45g,細辛為15g,干姜為30g,狗尾草為25克,地黃為30克,玄參為30克,桑枝為30克,白芷為30克,赤勺為30克,土木鱉為36克,乳香為25克,沒藥為30克,柳枝為30克,頭發灰為20克,血竭為60克。
還包括清水和桐油。
所述的清水為900毫升,香油為50克,桐油150克,松香30克。
一種中草藥熬制的膏藥的制備方法,其步驟如下:
S1.將巴戟天,山藥,山茱萸,肉蓯蓉,肉桂,附子,川斷,甘草,牛膝,蜈蚣,全蟲,白芍,狗脊,茯苓,白術,伸筋草,透骨草,麻黃,桂枝,三 七,生草烏,生川烏,細辛,徐長卿,野木瓜,紅花,乳香,土元,梔子,靈仙,生大黃,赤芍,紅藤,冰片,麻油,松香,雪松,車前草,和尚頭,山珍,石榴根,海苔,生馬錢子,生南星,生半夏,五加皮,肉桂,川芎,細辛,干姜,狗尾草,地黃,玄參,桑枝,白芷,赤勺,土木鱉,乳香,沒藥,柳枝,頭發灰,血竭磨制成粉末狀的藥物;
S2.將桐油放入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S3.將S1中的粉末狀的藥物通過過濾網濾除渣殼。
S4.將S3中的濾除渣殼的粉末狀藥物選擇3/4放入S2中的鍋內,均勻攪拌至成膏狀。
S5.向S4中的膏狀藥物灑入清水,待有黑煙冒出后,將膏狀藥物取出涂抹至紗布上。
S6.將剩余的粉末狀藥物均勻與S5中的膏狀藥物混合,制成膏藥。
所述的S3中的過濾網為80目過濾網。
桐油探吐風痰,外用治疥癬,臁瘡,湯火傷,凍瘡皸裂;治化膿性炎癥,闌尾炎,膽囊炎,扁桃體炎。
巴戟天:藥用植物,主治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濕痹痛、筋骨痿軟。
山茱萸:果肉內含有16種氨基酸,另外,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元素。另外,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皂甙原糖、多糖、蘋果酸、酒石酸、酚類、樹脂、鞣質和維生素A、C等成分。其味酸澀,具有滋補、健胃、利尿、補肝腎,益氣血等功效。主治血壓高、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萎遺精、月經過多等癥。
山茱萸的成熟干燥果實,去核后即為名貴藥材山芋肉。果藥入藥,為收斂性補血劑及強壯劑;可健胃、補肝腎、治貧血、腰痛、神經及心臟衰弱等 癥。其性味酸澀、入肝、腎經。酸澀收斂,有滋肝補腎、固腎澀精的作用,適用于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眩暈耳鳴之癥。
茱萸肉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功能成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歷代醫家應用山茱萸的經驗,把山茱萸列為補血固精、補益肝腎、調氣、補虛、明目和強身之藥。
臨床病例:
李某,男,42歲,腎臟虧虛,并且筋骨萎軟,將本發明貼敷在身體后腰部位,7周筋骨萎軟得以痊愈,腎臟虧虛得到改善。
王某,男,38歲,腸癰,痢疾,并伴有腎虧,將本發明貼敷在腹部后,1周后腸癰,痢疾得以治愈,腎虧得到滋補。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明內。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