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輪椅技術領域。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能上下樓梯的輪椅。
背景技術: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上下樓梯。不同的建筑物,其樓梯臺階的寬度和高度往往不同,例如我國民用住宅樓的標準樓梯臺階與公共場合的樓梯臺階相比,其長度和高度各不相同。用于供殘疾人上下樓梯的器具,例如,能上下樓梯的輪椅,需要能夠上下不同寬度和不同高度的樓梯臺階。
現有技術中已經有履帶式、星輪式、腿足式以及復合式爬樓梯裝置。但上述爬樓梯裝置存在著如下缺點和不足:履帶式爬樓梯裝置的重量較大,運動和轉彎不便,易損壞樓梯臺階棱角;星輪式爬樓梯裝置的穩定性較差,其中單組星輪式爬樓梯裝置需人工協助,復組星輪式爬樓梯裝置因樓梯臺階寬度有限易出現滑梯現象。概而言之,現有的爬樓梯裝置最主要的不足在于其可調節性差,無法適應不同寬度和不同高度的樓梯臺階。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能上下樓梯的輪椅,該輪椅能夠適應不同寬度和不同高度的樓梯臺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上下樓梯的輪椅,該輪椅能夠適應不同寬度和不同高度的樓梯臺階。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能上下樓梯的輪椅,包括一座體部、兩咬口輪部、兩前輪部、兩連接部和兩后輪部;座體部包括座板、靠背和兩扶手框;
座板的后邊緣與靠背的下邊緣固定連接,且靠背與座板成一夾角;兩扶手框分別固定設置于座板的兩側,且兩扶手框的后豎邊緣分別與靠背的兩豎邊緣固定連接;
兩后輪部分別固定設置于兩扶手框的外側;兩咬口輪部分別固定設置于兩后輪部的外側。
優選地,所述兩連接部分別固定設置于所述兩后輪部的外側,每一所述連接部的上端與所述后輪部固定連接,每一所述連接部的下端固定連接有一所述前輪部,且所述兩前輪部位于所述座板的下前方。
優選地,所述輪椅還包括兩腳蹬和兩腳蹬連桿;每一腳蹬連桿的上端與一所述扶手框固定連接,該腳蹬連桿的下端固定連接有一腳蹬,且腳蹬位于所述座板的前下方。
優選地,每一個所述后輪部包括一車輪;車輪的內側固定設置有第二傳動齒輪;每一后輪固定架的下方固定設置有向下凸出的凸塊;凸塊上設置有第三通孔;車輪的外側設置有外輪軛,第二傳動齒輪的內側設置有內輪軛,外輪軛和內輪軛的下端均固定設置于車輪的軸心位置。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外輪軛的上端與外調節桿的下端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外輪軛和外調節桿成第一夾角,且二者的連接處鉸接于所述第三通孔處;所述內輪軛的上端與內調節桿的下端固定連接,使得所述內輪軛和內調節桿成第二夾角,且二者的連接處鉸接于所述第三通孔處;內調節桿和外調節桿固定連接。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第一夾角與所述第二夾角的度數相等。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凸塊的內側固定設置有第三傳動齒輪;副板設置于所述外輪軛的外側,且副板的上端與所述后輪固定架的底邊固定連接;第四傳動齒輪設置于副板的外側,第五傳動齒輪和第六傳動齒輪均設置于副板的內側,與電機軸共軸的第一齒輪軸穿過副板,且第四傳動齒輪和第五傳動齒輪均固定設置于第一齒輪軸,使得第四傳動齒輪和第五傳動齒輪均能夠繞第一齒輪軸轉動;第二齒輪軸固定設置于副板上,且位于第一齒輪軸的下方;第六傳動齒輪固定設置于第二齒輪軸上,使得位于第五傳動齒輪的下方的第六傳動齒輪能夠繞第二齒輪軸轉動;第六傳動齒輪與第五傳動齒輪相嚙合;第三傳動齒輪與第六傳動齒輪相嚙合。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輪椅還包括呈圓弧形的定位滑道;定位滑道設置于后輪固定架的外側,且其兩端分別固定連接于后輪固定架的底邊和前邊;定位滑道包括圓弧形的定位板和圓弧形的滑道板,且定位板和滑道板能夠扣合為一體。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定位板的內側邊緣設置有多個齒形凸緣,且任意相鄰的兩個凸緣之間形成U形的定位槽;所述滑道板上開設有一狹長的定位孔。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能上下樓梯的輪椅包括一座體部、兩咬口輪部、兩前輪部、兩連接部和兩后輪部,該輪椅能夠適應不同寬度和不同高度的樓梯臺階。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能上下樓梯的輪椅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能上下樓梯的輪椅的分解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能上下樓梯的輪椅的后輪部的示意圖之一;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能上下樓梯的輪椅的后輪部的示意圖之二;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能上下樓梯的輪椅的后輪部的分解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下面結合優選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附圖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圖標記進行表示。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下面所具體描述的內容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應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能上下樓梯的輪椅包括一座體部100、兩咬口輪部200、兩前輪部300、兩連接部400和兩后輪部500。
如圖2所示,座體部100包括座板101、靠背102和兩扶手框103。
座板101的后邊緣與靠背102的下邊緣固定連接,且靠背102與座板101成一夾角。兩扶手框103分別固定設置于座板101的兩側,且兩扶手框103的后豎邊緣分別與靠背102的兩豎邊緣固定連接。
兩后輪部500分別固定設置于兩扶手框103的外側。兩咬口輪部200分別固定設置于兩后輪部500的外側。
兩連接部400分別固定設置于兩后輪部500的外側,每一連接部400的上端與后輪部500固定連接,每一連接部400的下端固定連接有一前輪部300,且兩前輪部300位于座板101的下前方。
在本實施的一種優選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所述輪椅還包括兩腳蹬104和兩腳蹬連桿105。每一腳蹬連桿105的上端與一扶手框103固定連接,該腳蹬連桿105的下端固定連接有一腳蹬104,且腳蹬104位于座板101的前下方。
每一個后輪部500包括一車輪502。如圖3、圖4和圖5所示,車輪502的內側固定設置有第二傳動齒輪503。每一后輪固定架501的下方固定設置有向下凸出的凸塊504。凸塊504上設置有第三通孔5041。車輪502的外側設置有外輪軛505,第二傳動齒輪503的內側設置有內輪軛506,外輪軛505和內輪軛506的下端均固定設置于車輪502的軸心位置。
外輪軛505的上端與外調節桿507的下端固定連接,使得外輪軛505和外調節桿507成第一夾角,且二者的連接處鉸接于凸塊504的第三通孔5041處;內輪軛506的上端與內調節桿508的下端固定連接,使得內輪軛506和內調節桿508成第二夾角,且二者的連接處鉸接于凸塊504的第三通孔5041處。第一夾角與第二夾角的度數相等。內調節桿508和外調節桿507固定連接。
定位滑道509呈圓弧形,定位滑道509設置于后輪固定架501的外側,且其兩端分別固定連接于后輪固定架501的底邊和前邊。后輪固定架501的底邊和前邊連接處開設有第四通孔5011。定位滑道509包括圓弧形的定位板509a和圓弧形的滑道板509b,且定位板509a和滑道板509b能夠扣合為一體。定位板509a的內側邊緣設置有多個齒形凸緣,且任意相鄰的兩個凸緣之間形成U形的定位槽。滑道板509b上開設有一狹長的定位孔。
凸塊504的內側固定設置有第三傳動齒輪510。副板511設置于外輪軛505的外側,且副板511的上端與后輪固定架501的底邊固定連接。第四傳動齒輪512設置于副板511的外側,第五傳動齒輪513和第六傳動齒輪514均設置于副板511的內側,與電機軸(圖中未示出)共軸的第一齒輪軸515穿過副板511,且第四傳動齒輪512和第五傳動齒輪513均固定設置于第一齒輪軸515,使得第四傳動齒輪512和第五傳動齒輪513均能夠繞第一齒輪軸515轉動。第二齒輪軸516固定設置于副板511上,且位于第一齒輪軸515的下方。第六傳動齒輪514固定設置于第二齒輪軸516上,使得位于第五傳動齒輪513的下方的第六傳動齒輪514能夠繞第二齒輪軸516轉動。第六傳動齒輪514與第五傳動齒輪513相嚙合;第三傳動齒輪510與第六傳動齒輪514相嚙合。當車輪502處于使用狀態時,即當車輪502著地并在地面上滾動時,第二傳動齒輪503與第三傳動齒輪510相嚙合;當通過拉動外調節桿507使車輪502和第二傳動齒輪503向上抬起時,第二傳動齒輪503能夠與第三傳動齒輪510相分離。
當本實施的所述輪椅需要在平地上行走時,車輪502處于使用狀態,車輪502著地,電機軸帶動第一齒輪軸515轉動,第一齒輪軸515帶動第五傳動齒輪513轉動,第五傳動齒輪513帶動第六傳動齒輪514轉動,第六傳動齒輪514進而帶動第三傳動齒輪510轉動,第三傳動齒輪510再帶動第二傳動齒輪503轉動。當本實施的所述輪椅需要上下樓梯時,通過拉動外調節桿507使車輪502和第二傳動齒輪503向上抬起,第二傳動齒輪503與第三傳動齒輪510相分離,車輪502離開地面。
顯然,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凡是屬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