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風濕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多較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且大多具有遺傳傾向。 診斷及治療均有一定難度;血液中多可檢查出不同的自身抗體,可能與不同HLA亞型有關;對非甾類抗炎藥(NSAID),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有較好的短期或長期的緩解性反應。
廣義上認為凡是引起骨關節,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歸屬為風濕病。延續下來,至今在風濕病分類上,廣義的已有100多種疾病,包括了感染性、免疫性、代謝性、內分泌性、遺傳性、退行性、腫瘤性、地方性、中毒性等多種原因引起的疾病。狹義上應該僅限于內科與免疫相關范疇的幾十種疾病。其中有些病還是跨學科的,如痛風,骨性關節病,感染性關節炎等。
現有的一些膏藥如麝香風濕膏或一些止痛膏等都有活血化瘀、溫經散寒的作用,主治寒引起的疼痛,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疼痛時會出現紅、腫、熱,屬于熱引起的痹癥,或者是熱與寒的夾雜,貼這種膏藥反而會加重身體的熱,使疼痛加劇。其它類型的膏藥都有這樣那樣的不足,達不到患者的需要,病人不易接受。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配方,對治療風濕有不錯的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0~40、生草烏20~40、生半夏20~40、洋金花20~40、生南星20~40、川椒20~40、丹參20~40、蓽菝20~40、丁香10~30、白芷10~30、延胡索10~30、鱉甲10~30、三棱10~30、莪術10~30、土鱉10~30、水蛭10~30、山慈姑10~30、大黃10~30、細辛10~30、生馬前子10~30、牛夕20~40、樟腦10~30、冰片10~30和膏藥基質250~400。
根據上述的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0~30、生草烏32~40、生半夏20~28、洋金花20~26、生南星35~40、川椒20~30、丹參33~40、蓽菝20~29、丁香10~20、白芷20~30、延胡索10~18、鱉甲22~30、三棱10~17、莪術10~24、土鱉19~30、水蛭25~30、山慈姑10~20、大黃10~15、細辛20~30、生馬前子25~30、牛夕32~40、樟腦15~30、冰片10~20和膏藥基質250~300。
根據上述的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0~40、生草烏20~32、生半夏28~40、洋金花26~40、生南星20~35、川椒30~40、丹參20~33、蓽菝29~40、丁香20~30、白芷10~20、延胡索18~30、鱉甲10~22、三棱17~30、莪術24~30、土鱉10~19、水蛭10~25、山慈姑20~30、大黃15~30、細辛10~20、生馬前子10~25、牛夕20~32、樟腦10~15、冰片20~30和膏藥基質300~400。
根據上述的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0、生草烏30、生半夏30、洋金花30、生南星30、川椒30、丹參30、蓽菝30、丁香20、白芷20、延胡索20、鱉甲20、三棱20、莪術20、土鱉20、水蛭20、山慈姑20、大黃20、細辛20、生馬前子20、牛夕30、樟腦20、冰片20和膏藥基質320。
所述的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精選原料藥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洋金花、生南星、川椒、丹參、蓽菝、丁香、白芷、延胡索、鱉甲、三棱、莪術、土鱉、水蛭、山慈姑、大黃、細辛、生馬前子和牛夕用超微粉碎機分別粉碎至80~200目細粉備用;
(2)將膏藥基質加熱熔化,然后兌入藥粉、樟腦和冰片,攪拌均勻待30分鐘后再用竹簽取定量膏藥涂布在牛皮紙或膏藥布上即制成。
本發明選用原料的功效如下:
生川烏: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生草烏: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功效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生半夏: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功效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等。生用可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嘔。
洋金花:辛,溫。有毒。歸肺、肝經。平喘止咳,麻醉鎮痛,止痙。
生南星:苦,辛,溫,有毒。功效燥濕化痰,祛風止痙,散結消腫。用于頑痰咳嗽,風痰眩暈,中風痰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癲癇,驚風,破傷風。生用外治癰腫,蛇蟲咬傷。
川椒: 辛,溫。入脾、胃、腎經。功效溫中止痛,燥濕殺蟲。主治脘腹冷痛吐瀉,蟲積腹痛,濕瘡瘙癢。配苦參,地膚子、明礬煎汁熏洗,治濕疹瘙癢。
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功效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瘕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瘡瘍腫痛。
蓽菝:用于心腹冷痛、嘔吐、腹瀉、頭痛。根亦藥用,用于治五勞七傷、心腹脹滿、食不消化、陰汗、婦人內冷不孕。
丁香:辛,溫。入胃、脾、腎經。功效溫中,暖腎,降逆。治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氣,癬疾。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用于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
延胡索:辛、苦,溫。歸肝、脾經。善行走散,可升可降,具有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主治胸痹心痛,脅肋、脘腹諸痛,頭痛、腰痛、疝氣痛、筋骨痛、痛經、經閉,產后瘀腹痛,跌打損傷。
鱉甲:咸,微寒。歸肝經、腎經。養陰清熱,平肝熄風,軟堅散結。治勞熱骨蒸,陰虛風動,勞瘧瘧母,癥瘕痃癖,經閉經漏,小兒驚癇。
三棱:苦辛,平。入肝經、脾經。功效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主治癥瘕痞塊;瘀滯經閉;痛經;食積脹痛;跌年傷痛。
莪術:味辛、苦,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積散結、破血祛瘀、消食化積的作用。行氣,破血,消積,止痛。治心腹脹痛,癥瘕,積聚,宿食不消,婦女血瘀經閉,跌打損傷作痛。
土鱉:咸,寒;有小毒。歸肝經。功效破瘀血,續筋骨。用于筋骨折傷,瘀血經閉,癥瘕痞塊。
水蛭:味咸;苦;性平;有毒。歸肝經。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
山慈姑:味甘、微辛、性寒,有小毒,歸肝、胃、脾經。功效散結,化瘀。治咽喉腫痛,瘰疬,癰疽,瘡腫,產后瘀滯。
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臥,癲狂驚癇,大便秘結者。
細辛:辛,溫。入肺、腎經。有祛風,散寒,溫肺、行水,開竅的作用。治風寒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此外,細辛還具有抗炎免疫、局部麻醉、提高新陳代謝、抗菌作用,亦可用于腫瘤患者化療和放療所致的白細胞減少。
生馬前子:苦,溫;有大毒。歸肝、脾經。功效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用于風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撲損傷,癰疽腫痛;小兒麻痹后遺癥,類風濕性關節痛。
牛夕:活血通經,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方生川烏,生草烏為君藥,具有祛風濕散寒之功效。生半夏、生南星、樟腦在本方中為臣藥,具有燥濕消腫止痛的作用。洋金花、川椒、蓽菝、丁香以溫中散寒止痛為主。白芷、元胡索有祛風活血止痛之功效。鱉甲,山慈菇具有消腫散結作用。大黃、水蛭,生馬錢子,活血化瘀止痛。牛膝既有活血作用,又有引經藥的功效。冰片為涼性,既能佐制以上溫熱之性,又能起藥入里的作用。按以上全面分析對于風,寒,濕,瘀所致關節疼痛,腫脹,強著,功能障礙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用法用量:
使用時,將本發明產品貼敷于患處即可。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內容進一步描述,但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
下述原料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洋金花、生南星、川椒、丹參、蓽菝、丁香、白芷、延胡索、鱉甲、三棱、莪術、土鱉、水蛭、山慈姑、大黃、細辛、生馬前子、牛夕和膏藥基質均為市售。
實施例1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0~40、生草烏20~40、生半夏20~40、洋金花20~40、生南星20~40、川椒20~40、丹參20~40、蓽菝20~40、丁香10~30、白芷10~30、延胡索10~30、鱉甲10~30、三棱10~30、莪術10~30、土鱉10~30、水蛭10~30、山慈姑10~30、大黃10~30、細辛10~30、生馬前子10~30、牛夕20~40、樟腦10~30、冰片10~30和膏藥基質250~400。
所述的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精選原料藥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洋金花、生南星、川椒、丹參、蓽菝、丁香、白芷、延胡索、鱉甲、三棱、莪術、土鱉、水蛭、山慈姑、大黃、細辛、生馬前子和牛夕用超微粉碎機分別粉碎至80~200目細粉備用;
(2)將膏藥基質加熱熔化,然后兌入藥粉、樟腦和冰片,攪拌均勻待30分鐘后再用竹簽取定量膏藥涂布在牛皮紙或膏藥布上即制成。
實施例2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0、生草烏30、生半夏30、洋金花30、生南星30、川椒30、丹參30、蓽菝30、丁香20、白芷20、延胡索20、鱉甲20、三棱20、莪術20、土鱉20、水蛭20、山慈姑20、大黃20、細辛20、生馬前子20、牛夕30、樟腦20、冰片20和膏藥基質320。
所述的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精選原料藥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洋金花、生南星、川椒、丹參、蓽菝、丁香、白芷、延胡索、鱉甲、三棱、莪術、土鱉、水蛭、山慈姑、大黃、細辛、生馬前子和牛夕用超微粉碎機分別粉碎至120目細粉備用;
(2)將膏藥基質加熱熔化,然后兌入藥粉、樟腦和冰片,攪拌均勻待30分鐘后再用竹簽取定量膏藥涂布在牛皮紙或膏藥布上即制成。
實施例3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0、生草烏40、生半夏20、洋金花40、生南星20、川椒40、丹參20、蓽菝40、丁香10、白芷30、延胡索10、鱉甲30、三棱10、莪術30、土鱉10、水蛭30、山慈姑10、大黃30、細辛10、生馬前子30、牛夕20、樟腦30、冰片10和膏藥基質40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4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2、生草烏38、生半夏23、洋金花36、生南星23、川椒37、丹參22、蓽菝38、丁香12、白芷26、延胡索14、鱉甲28、三棱13、莪術27、土鱉15、水蛭26、山慈姑15、大黃28、細辛12、生馬前子29、牛夕22、樟腦28、冰片14和膏藥基質38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5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5、生草烏35、生半夏24、洋金花35、生南星24、川椒35、丹參26、蓽菝37、丁香16、白芷27、延胡索12、鱉甲26、三棱15、莪術25、土鱉12、水蛭29、山慈姑24、大黃17、細辛24、生馬前子18、牛夕35、樟腦13、冰片26和膏藥基質36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6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4、生草烏36、生半夏27、洋金花33、生南星26、川椒33、丹參24、蓽菝35、丁香18、白芷25、延胡索19、鱉甲24、三棱17、莪術23、土鱉14、水蛭24、山慈姑16、大黃18、細辛26、生馬前子12、牛夕33、樟腦15、冰片25和膏藥基質35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7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40、生草烏20、生半夏40、洋金花20、生南星40、川椒20、丹參40、蓽菝20、丁香30、白芷10、延胡索30、鱉甲10、三棱30、莪術10、土鱉30、水蛭10、山慈姑30、大黃10、細辛30、生馬前子10、牛夕40、樟腦10、冰片30和膏藥基質25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8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8、生草烏22、生半夏37、洋金花24、生南星39、川椒23、丹參36、蓽菝23、丁香28、白芷11、延胡索28、鱉甲15、三棱26、莪術13、土鱉26、水蛭12、山慈姑25、大黃15、細辛24、生馬前子13、牛夕36、樟腦16、冰片24和膏藥基質28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9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5、生草烏25、生半夏40、洋金花30、生南星30、川椒20、丹參35、蓽菝25、丁香15、白芷20、延胡索18、鱉甲20、三棱19、莪術24、土鱉19、水蛭28、山慈姑17、大黃22、細辛16、生馬前子27、牛夕28、樟腦22、冰片19和膏藥基質30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0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6、生草烏28、生半夏30、洋金花36、生南星28、川椒32、丹參26、蓽菝24、丁香19、白芷23、延胡索17、鱉甲26、三棱12、莪術26、土鱉18、水蛭22、山慈姑14、大黃22、細辛21、生馬前子24、牛夕32、樟腦28、冰片26和膏藥基質26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1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3、生草烏28、生半夏36、洋金花24、生南星27、川椒36、丹參25、蓽菝28、丁香16、白芷26、延胡索13、鱉甲18、三棱26、莪術23、土鱉18、水蛭26、山慈姑19、大黃18、細辛25、生馬前子18、牛夕32、樟腦18、冰片16和膏藥基質29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2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0、生草烏25、生半夏32、洋金花28、生南星31、川椒24、丹參34、蓽菝36、丁香18、白芷26、延胡索17、鱉甲28、三棱19、莪術18、土鱉23、水蛭16、山慈姑19、大黃18、細辛23、生馬前子23、牛夕26、樟腦16、冰片25和膏藥基質31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3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7、生草烏32、生半夏26、洋金花31、生南星29、川椒25、丹參32、蓽菝34、丁香12、白芷27、延胡索14、鱉甲18、三棱12、莪術24、土鱉13、水蛭19、山慈姑26、大黃14、細辛23、生馬前子27、牛夕22、樟腦24、冰片15和膏藥基質32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4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8、生草烏24、生半夏36、洋金花25、生南星26、川椒25、丹參28、蓽菝24、丁香19、白芷24、延胡索14、鱉甲26、三棱18、莪術20、土鱉24、水蛭16、山慈姑18、大黃12、細辛24、生馬前子19、牛夕32、樟腦16、冰片14和膏藥基質33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5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2、生草烏39、生半夏26、洋金花35、生南星28、川椒31、丹參27、蓽菝34、丁香18、白芷26、延胡索14、鱉甲25、三棱15、莪術19、土鱉18、水蛭22、山慈姑18、大黃24、細辛17、生馬前子14、牛夕26、樟腦28、冰片14和膏藥基質35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6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6、生草烏33、生半夏24、洋金花28、生南星29、川椒35、丹參30、蓽菝30、丁香15、白芷20、延胡索19、鱉甲24、三棱26、莪術24、土鱉25、水蛭27、山慈姑13、大黃15、細辛26、生馬前子16、牛夕25、樟腦16、冰片15和膏藥基質36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7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4、生草烏24、生半夏26、洋金花36、生南星22、川椒28、丹參26、蓽菝32、丁香12、白芷18、延胡索18、鱉甲19、三棱21、莪術18、土鱉20、水蛭26、山慈姑27、大黃23、細辛18、生馬前子24、牛夕26、樟腦28、冰片19和膏藥基質37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8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7、生草烏33、生半夏26、洋金花34、生南星28、川椒34、丹參26、蓽菝35、丁香18、白芷19、延胡索25、鱉甲26、三棱16、莪術19、土鱉17、水蛭23、山慈姑25、大黃27、細辛29、生馬前子17、牛夕23、樟腦26、冰片18和膏藥基質39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19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40、生草烏30、生半夏20、洋金花20、生南星20、川椒40、丹參30、蓽菝30、丁香30、白芷10、延胡索20、鱉甲30、三棱20、莪術30、土鱉10、水蛭20、山慈姑30、大黃30、細辛20、生馬前子30、牛夕30、樟腦18、冰片19和膏藥基質40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20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0、生草烏20、生半夏20、洋金花30、生南星30、川椒20、丹參30、蓽菝40、丁香30、白芷30、延胡索20、鱉甲10、三棱20、莪術20、土鱉30、水蛭30、山慈姑15、大黃18、細辛30、生馬前子20、牛夕30、樟腦20、冰片18和膏藥基質27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21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6、生草烏24、生半夏28、洋金花27、生南星28、川椒26、丹參32、蓽菝29、丁香16、白芷26、延胡索27、鱉甲16、三棱22、莪術18、土鱉12、水蛭19、山慈姑12、大黃27、細辛12、生馬前子16、牛夕30、樟腦18、冰片14和膏藥基質29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22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5、生草烏28、生半夏29、洋金花25、生南星36、川椒28、丹參32、蓽菝36、丁香14、白芷24、延胡索25、鱉甲23、三棱36、莪術20、土鱉20、水蛭26、山慈姑19、大黃12、細辛19、生馬前子22、牛夕26、樟腦14、冰片26和膏藥基質36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23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6、生草烏24、生半夏28、洋金花26、生南星35、川椒25、丹參28、蓽菝29、丁香20、白芷22、延胡索19、鱉甲20、三棱18、莪術12、土鱉19、水蛭18、山慈姑21、大黃20、細辛24、生馬前子16、牛夕25、樟腦18、冰片19和膏藥基質29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24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2、生草烏28、生半夏23、洋金花26、生南星24、川椒28、丹參29、蓽菝28、丁香16、白芷20、延胡索10、鱉甲20、三棱17、莪術16、土鱉19、水蛭17、山慈姑19、大黃23、細辛20、生馬前子60、牛夕30、樟腦18、冰片18和膏藥基質33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25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24、生草烏29、生半夏25、洋金花27、生南星26、川椒32、丹參28、蓽菝29、丁香20、白芷10、延胡索20、鱉甲23、三棱26、莪術20、土鱉18、水蛭19、山慈姑22、大黃16、細辛20、生馬前子20、牛夕30、樟腦26、冰片18和膏藥基質39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實施例26
一種治療風濕的中藥膏,由如下重量份原料制成:生川烏32、生草烏40、生半夏36、洋金花30、生南星28、川椒27、丹參29、蓽菝26、丁香12、白芷19、延胡索26、鱉甲17、三棱20、莪術19、土鱉20、水蛭25、山慈姑15、大黃25、細辛20、生馬前子20、牛夕35、樟腦19、冰片26和膏藥基質400。
本實施例的制備方法與實施例2相同。
應用病例
病例1:吳××,男,51歲
患風濕性關節炎16年,經檢查血沉42mm/n,當時診斷風濕性關節炎,進行西醫消炎止痛治療,時好時壞,經常發作,疼痛難忍,特別是在天氣變化時,疼痛加重,血沉一直未降到正常范圍,經常用西醫西藥治療,效果不佳,影響正常工作生活,經采用風濕痛消貼外用一周,疼痛開始慢慢減輕,血沉逐步下降,貼敷風濕痛消貼5周,血沉指標恢復正常范圍,疼痛基本控制,貼敷6周,疼痛完全消失,可以正常上班。
病例2:歐陽××,女,45歲
腰痛5年,加重伴雙下肢放射疼痛半年左右。
經多家醫院檢查,被診斷為腰間盤突出,經醫院治療三個月時間,癥狀無明顯好轉,采用風濕痛消貼治療兩周,雙下肢放射疼痛基本消失,繼續貼敷風濕疼消貼4周,腰間盤突出癥狀完全控制。
病例3:忠××,男,49歲
患類風濕數年,經多家醫院治療無效,指趾關節腫脹疼痛、膝關節腫痛,活動受限,自理生活非常困難,經朋友介紹貼敷風濕痛消貼三貼后,關節腫脹消失、疼痛減輕。繼續貼敷十貼后,癥狀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
病例4:周××,女,70歲
患類風濕性關節炎30余年,病人雙手十指指關節疼痛變形,及雙肘關節腫脹僵硬疼痛難忍,活動受限,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經常采用西醫西藥治療效果不佳,副作用過大,引起胃部潰瘍疼痛,影響食欲,精神不振,免疫力下降。就診后經貼敷風濕痛消貼2貼后,關節疼痛明顯好轉,繼續貼敷7貼,疼痛消失,不再服用西藥,胃部疼痛消失,精神好轉,生活基本自理。
病例5:趙××,女,37歲
右肩關節疼痛上舉手臂受限,經當地醫院診斷為肩周炎,采用針灸、局封、外用貼敷關節鎮痛膏一個多月,無明顯效果。經采用風濕疼消貼貼敷3貼后,疼痛基本控制,手臂活動自如,繼續貼敷3貼,癥狀完全消失。
上述為本發明優選的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所附權利說明書所限定的本發明精神范圍內,在形式和細節上對本發明所做的任何變化,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