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止咳的由中藥組合物制作而成的貼膏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非病變咳嗽是呼吸系統在受到刺激時的一種防御性反射活動,能夠幫助清除氣管內的異物,進而保持呼吸通暢,此防御性反射活動有利于身體健康,不用服用藥物。病變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臟腑內傷,影響于肺部所致有聲有痰的癥狀。病變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的主要癥狀,主要有:由急性咽喉炎、支氣管炎引起的干咳;由支氣管內異物引起的驟發性咳嗽;由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引起的長期慢性咳嗽。急促或長期的咳嗽容易將病變擴散到小支氣管,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肺泡壁彈性組織的破壞,進而引發肺氣腫。所以在一個人呼吸系統產生病變而引發病變咳嗽時需要及時治療。在西藥盛行的多年來我國中藥研究的步伐也在大步邁進,因為西藥藥性較烈其針對性強,但長期服用容易使人體產生藥物抗體,從而使人的抵抗力逐步下降,而中藥藥性較為溫和,主要講究滋養調和,通過中藥調和后的人體對外界病毒的抵抗力更強。在如今的中藥研究領域,針對止咳的中藥組合配方非常多,當然其中也是魚龍混雜,另一方面就現有的已經公開或者已經申請專利的中藥組合配方都較為復雜,且大部分通過現代化制藥工藝加工成湯劑、丸劑或散劑,在后期服用過程中再根據服用人的年齡大小進行定量服用。雖然中藥相對于西藥藥性較為溫和,但是人們都知道是藥三分毒的道理,所以在不同年齡段如果服用劑量出錯很容易造成效果不明顯或者產生副作用的問題;另一方面尤其是對嬰幼兒來說湯劑、丸劑或散劑都是通過內服進行藥物吸收的,嬰幼兒本身抵抗力差使用內服的方法容易對嬰幼兒來說藥性也稍有強烈,長期的內服也會對嬰幼兒本身造成一定不良影響。所以尤其對嬰幼兒來說通過現代工藝制作而成的湯劑、丸劑或散劑也不太適用。技術實現要素: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配方簡潔、制作工藝簡單易于獲得、藥性作用溫和、治療效果明顯的由中藥組合物制作的止咳貼膏。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由中藥組合物制作的止咳貼膏,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作:白芥子8—12份、細辛15—20份、桔梗25—30份、制半夏25—30份、款冬花25—30份、紫菀25—30份、北沙參15—20份、冰片2—5份。本中藥組合物制作的止咳貼膏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洗凈:將權利要求1中所敘述到的白芥子、細辛、桔梗、制半夏、款冬花、紫菀、北沙參、冰片進行水洗清潔,以去除藥材表面明顯的雜質或污染物;(2)烘干:將洗凈后的白芥子、細辛、桔梗、制半夏、款冬花、紫菀、北沙參、冰片進行烘干;(3)研磨及過篩:將烘干后的白芥子、細辛、桔梗、制半夏、款冬花、紫菀、北沙參、冰片逐個磨碎呈細粉,并經過篩網篩得顆粒均勻的藥物粉末;(4)調和制膏:將經過步驟(3)研磨及過篩后的中藥粉末按照權利要求1中的重量份數取藥進行摻攪混合,形成混合中藥組合物粉末,然后將混合中藥組合物使用蜂蜜進行調和攪拌制成藥膏;(5)輻照滅菌:將步驟(4)中制成的藥膏放置于紫外燈下輻照20—40min進行滅菌,制得成藥。所述步驟(4)調和制膏中,取1.45g混合中藥組合物粉末為一劑用藥量,每一劑用藥量中調和加入的蜂蜜量為0.8—1.3ml。將調和并輻照滅菌后的一劑用藥量涂覆在穴位貼上制成易于體外貼敷的貼膏。其中各藥物成分的藥理如下:白芥子:性味歸經:辛,溫,歸肺經;功效: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主治:用子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注,陰疽腫毒。細辛:性味歸經:辛,溫,歸心、肺、腎經;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軟;主治: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桔梗:性味歸經:苦、辛,平,歸肺經;功效:化痰止咳,利咽開音,宣暢肺氣,排膿消癰。制半夏:性味歸經:辛,溫,歸脾、胃、肺經;功效:燥濕化痰;主治:痰多咳嗽,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款冬花:性味歸經:辛、甘,溫,歸肺經;功效:潤肺下氣、化痰止咳;主治:新久咳嗽,氣喘,癆嗽咳血。紫菀:性味歸經:辛、苦、甘,溫,歸肺經;功效:潤肺下氣,化痰止咳;主治:咳嗽氣喘,癆嗽咳血。北沙參:性味歸經:甘、苦,寒,歸肺、脾經;功效:清肺養陰,益胃生津;主治:肺熱燥咳,陰虛勞嗽,津傷口渴。冰片: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功效: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主治:竅閉神昏,瘡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本發明所產生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組方科學合理,整方配伍君臣佐使齊全、藥力精專、應用靈活,具有較明顯的中醫特色。中醫認為外因與外感風寒濕熱之邪、內因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風寒束肺、肺氣壅遏、氣機不利而致一系列癥狀體征;脾主運化,脾氣虛弱,運化失常,聚濕生痰,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說,肺腎氣虛、腎氣不固、攝納失常、呼多吸少而致咳嗽、喘促等。本發明中藥組合物針對上述臨床特點,從固腎納氣、醒脾健脾、宣肺都氣著手進行調和。因此,本發明中藥組合物對止咳作用是很明顯的。本配方配藥簡潔但通過中藥之間的相互輔佐產生最大化的治療效果,且本藥劑最終制成貼膏,用于人體穴位藥性溫和且配合人體穴位用藥使藥性滲透力強見效極快,不僅適用于成年人對嬰幼兒用藥更有保護作用。本中藥組合物制作的止咳貼膏治療病變咳嗽的臨床觀察:本醫療機構收治病變咳嗽病例60例。其中長期慢性咳嗽病例30例、驟急性咳嗽30例;長期慢性咳嗽的30個病例中1.5—5歲10例;6—18歲8例;19—30歲6例;30歲以上6例。驟急性咳嗽30個病例中1.5—5歲10例;6—18歲8例;19—30歲6例;30歲以上6例。典型病例:1、河南省濮陽市王某林,年齡2歲,于2016年12月14日就診,病狀為支氣管發炎引發的長期慢性咳嗽,且喉嚨積痰呼吸不暢,針對病狀,取:白芥子8份、細辛15份、桔梗25份、制半夏25份、款冬花25份、紫菀25份、北沙參15份、冰片2份,將以上中藥材料經過洗凈、烘干、研磨及過篩、調和制膏、輻照滅菌的步驟制得成藥。取2.95g成藥為一劑用藥量,其中每一劑用藥量中所含蜂蜜為1ml,重量為1.5g,中藥成分重量為1.45g。針對王某林的本次治療取8.85g成藥,并均分成三份,每份重量為2.95g,將以上三份成藥藥膏分別涂抹在穴位貼的藥槽內,并將三個涂抹有藥膏的穴位貼分別帖敷在王某林的天突穴、左肺俞穴和右肺俞穴,三個涂抹有成藥的穴位貼同時作用12小時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完畢后王某林的長期慢性咳嗽得到明顯好轉,兩個療程完畢后王某林病情得到根除。2、河南省濮陽市王某肖,年齡16歲,于2016年12月16日就診,病狀為肺熱引起的急性咳嗽,針對病狀,取:白芥子10份、細辛17份、桔梗27份、制半夏27份、款冬花27份、紫菀27份、北沙參17份、冰片2.5份,將以上中藥材料經過洗凈、烘干、研磨及過篩、調和制膏、輻照滅菌的步驟制得成藥。取2.95g成藥為一劑用藥量,其中每一劑用藥量中所含蜂蜜為1ml,重量為1.5g,中藥成分重量為1.45g。針對王某某的本次治療取8.85g成藥,并均分成三份,每份重量為2.95g,將以上三份成藥藥膏分別涂抹在穴位貼的藥槽內,并將三個涂抹有藥膏的穴位貼分別帖敷在王某肖的天突穴、左肺俞穴和右肺俞穴,三個涂抹有成藥的穴位貼同時作用20小時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完畢后王某肖的反復性咳嗽得到好轉,兩個療程完畢后王某肖的反復咳嗽明顯好轉,在三個療程完畢后王某肖的病情得到根除。就本醫療機構所接收的長期慢性咳嗽病例在以上藥物的作用下,其治療效果統計表格如下:年齡階段療程數接診人數痊愈數量有效數量無效數量1.5—5歲31010006—18歲3880019—30歲3651030歲以上36411在用藥時每一貼成藥重量為2.95±0.3g,三貼同時且分別作用于天突穴、左肺俞穴和右肺俞穴。1—18歲受眾,三貼同時作用12小時為一個療程;18歲以上受眾,三貼同時作用20小時為一個療程。就本醫療機構所接收的急性咳嗽病例在以上藥物的作用下,其治療效果統計表格如下:年齡階段療程數接診人數痊愈數量有效數量無效數量1.5—5歲3108206—18歲3871019—30歲3651030歲以上36420在用藥時每一貼成藥重量為2.95±0.3g,三貼同時且分別作用于天突穴、左肺俞穴和右肺俞穴。1—18歲受眾,三貼同時作用12小時為一個療程;18歲以上受眾,三貼同時作用20小時為一個療程。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由中藥組合物制作的止咳貼膏,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作:白芥子8份、細辛15份、桔梗25份、制半夏25份、款冬花25份、紫菀25份、北沙參15份、冰片2份。本止咳貼膏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洗凈:將權利要求1中所敘述到的白芥子、細辛、桔梗、制半夏、款冬花、紫菀、北沙參、冰片進行水洗清潔,以去除藥材表面明顯的雜質或污染物;(2)烘干:將洗凈后的白芥子、細辛、桔梗、制半夏、款冬花、紫菀、北沙參、冰片進行烘干;(3)研磨及過篩:將烘干后的白芥子、細辛、桔梗、制半夏、款冬花、紫菀、北沙參、冰片逐個磨碎呈細粉,并經過篩網篩得顆粒均勻的藥物粉末;(4)調和制膏:將經過步驟(3)研磨及過篩后的中藥粉末按照權利要求1中的重量份數取藥進行摻攪混合,形成混合中藥組合物粉末,然后將混合中藥組合物使用蜂蜜進行調和攪拌制成藥膏;(5)輻照滅菌:將步驟(4)中制成的藥膏放置于紫外燈下輻照20—40min進行滅菌,制得成藥。所述步驟(4)調和制膏中,每取1.45g混合中藥組合物的粉末為一劑用藥量,每一劑用藥量中調和加入的蜂蜜量為0.8ml。將1.45g混合中藥組合物粉末與0.8ml調和而成的藥膏在經過輻照滅菌后涂覆在穴位貼上制成易于體外貼敷的貼膏。實施例2:一種由中藥組合物制作的止咳貼膏,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作:白芥子12份、細辛20份、桔梗30份、制半夏30份、款冬花30份、紫菀30份、北沙參20份、冰片4份。本止咳貼膏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洗凈:將權利要求1中所敘述到的白芥子、細辛、桔梗、制半夏、款冬花、紫菀、北沙參、冰片進行水洗清潔,以去除藥材表面明顯的雜質或污染物;(2)烘干:將洗凈后的白芥子、細辛、桔梗、制半夏、款冬花、紫菀、北沙參、冰片進行烘干;(3)研磨及過篩:將烘干后的白芥子、細辛、桔梗、制半夏、款冬花、紫菀、北沙參、冰片逐個磨碎呈細粉,并經過篩網篩得顆粒均勻的藥物粉末;(4)調和制膏:將經過步驟(3)研磨及過篩后的中藥粉末按照權利要求1中的重量份數取藥進行摻攪混合,形成混合中藥組合物粉末,然后將混合中藥組合物使用蜂蜜進行調和攪拌制成藥膏;(5)輻照滅菌:將步驟(4)中制成的藥膏放置于紫外燈下輻照20—40min進行滅菌,制得成藥。所述步驟(4)調和制膏中,每取1.45g混合中藥組合物的粉末為一劑用藥量,每一劑用藥量中調和加入的蜂蜜量為1ml。將1.45g混合中藥組合物粉末與1ml調和而成的藥膏在經過輻照滅菌后涂覆在穴位貼上制成易于體外貼敷的貼膏。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