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多功能的人體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及多功能牽引復位系統。
背景技術:
牽引復位床是用于患者治療、復位的必不可少的一種醫療設備,其廣泛應用于各種人體骨盆部位、下肢部位等腰部以下區域的手術治療、復位理療。現有的牽引復位床通常僅配置一條床腿并且通常設置于該牽引復位床的床板的中間位置,由于使用該牽引復位床進行手術治療或復位理療的操作區域也通常位于床板的中間位置區域,故而在進行諸如透視操作時極易影響透視效果,并且進一步現有的牽引復位床通常部件/組件配置較多,結構復雜,同時提高了制造成本,并且在實際應用諸如透視操作時進一步加劇影響透視效果;此外,現有的牽引復位床雖然部件/組件配置較多,結構復雜,但是卻功能單一,通常僅能夠實現一個功能,例如,或僅用于骨盆骨折復位,或僅用于下肢手術牽引等等,并且在實際應用時,現有的牽引復位床通常僅能夠實現床板一體升降,也即是說,床頭和床尾兩邊同升或同降,這種結構通常無法滿足實際應用需求,無法達到良好的使用效果,或者為了能夠實現單邊升降,也即是說,床頭或床尾單邊升或降,將現有的牽引復位床的床板設置為兩段式或多段式,但是這種結構進一步增加了現有牽引復位床的部件/組件配置數目,使得現有牽引復位床結構更加復雜,成本進一步增加,操作更加不便;此外,現有的牽引復位床通常均無法實現精確的人體下肢牽引位置/角度微調,故而現有的牽引復位床并未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使用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牽引復位床通常結構復雜、操作復雜、成本較高卻功能單一,無法達到良好使用效果等一系列問題,提出了一種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采用升降補償裝置可實現床板的升降和旋轉傾斜,具有結構簡單,容易操作,牽引復位效果好、效率高等優點,可以實現患者骨盆、下肢等部位的良好復位治療。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多功能牽引復位系統。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包括床板,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所述第一升降補償裝置通過第一連接件連接于床板的一端下方,所述第二升降補償裝置通過第二連接件連接于床板的另一端下方,所述第一連接件的頂端固定連接至床板底面且所述第一連接件相對于第一升降補償裝置沿床板長邊方向滑動,所述第二連接件的頂端連接至床板底面且所述第二連接件相對于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轉動,所述床板在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床板的一端繞另一端旋轉傾斜。
所述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一升降機構,所述第一凹槽設置于第一升降機構的頂部并沿床板長邊方向設置,所述第一連接件的底端在第一凹槽內滑動,所述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包括第二凹槽和第二升降機構,所述第二凹槽設置于第二升降機構的頂部并具有匹配第二連接件底端的結構,所述第二連接件的底端在第二凹槽內轉動,所述床板在第一升降機構和第二升降機構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繞床板的設置第二連接件所在端旋轉傾斜。
所述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包括第一滑動機構和第一升降機構,所述第一連接件的底端開設第三凹槽且所述第三凹槽沿床板長邊方向設置,所述第一滑動機構設置于第一升降機構的頂部且所述第一滑動機構的頂端在第三凹槽內滑動,所述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包括第二升降機構,所述第二連接件的頂端通過轉軸連接至床板底面且所述第二連接件的底端通過另一轉軸連接至第二升降機構的頂部,所述床板在第一升降機構和第二升降機構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繞床板的設置第二連接件所在端旋轉傾斜。
還包括牽引裝置,所述牽引裝置設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用于控制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
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為兩個,各所述第一凹槽沿床板長邊方向的中心軸線對稱設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下方,各所述第二凹槽沿床板長邊方向的中心軸線對稱設置于床板的所述另一端下方,兩個第一凹槽通過第一橫梁相連接且所述第一橫梁中間連接至第一升降機構,兩個第二凹槽通過第二橫梁相連接且所述第二橫梁中間連接至第二升降機構。
所述牽引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支架、升降桿、粗調桿、微調桿和鎖定結構,所述支架為固定或水平方向可滑動的部件且所述支架具有中空腔體,所述升降桿的一端置入支架的中空腔體且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升降桿沿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所述粗調桿的一端連接至升降桿的另一端且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粗調桿沿水平方向移動或繞升降桿軸向旋轉,所述微調桿的一端連接至粗調桿的另一端且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微調桿沿水平方向移動或繞粗調桿軸向旋轉,所述微調桿的另一端連接所述鎖定機構。
所述牽引裝置為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于所述床板的所述一端的兩側,所述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通過支撐梁相連接,兩個牽引裝置的支架分別通過相應設置的滑桿連接至支撐梁且所述兩個牽引裝置以支撐梁為軸線相對滑動開合。
所述床板采用碳纖維板制作而成,所述床板的兩端分別與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的連接部位為三層板結構,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金屬板層、碳纖維板層和第二金屬板層,所述第二金屬板層與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采用金屬材料一體成型制作而成;
和/或,所述床板沿長邊方向的兩側邊沿朝上和朝下均高出一定距離,進而所述床板縱截面呈“H”形;
和/或,所述第一升降機構和第二升降機構均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進行升降操作;
和/或,所述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還包括中柱,所述床板中間部位設置三個固定孔,所述三個固定孔呈三角形排列,所述中柱固定設置于三個固定孔其中之一。
所述鎖定機構為捆綁帶或克氏針,所述牽引裝置通過捆綁帶捆綁固定患者腳部,或所述牽引裝置通過克氏針鎖定患者腳部。
一種多功能牽引復位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還包括骨盆骨折復位裝置,骨盆骨折復位裝置包括分別固定設置在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中段兩側的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所述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之間通過至少一個連桿連接,所述第一外固定架上固定有髖臼上橫行螺釘、LC-2螺釘以及臀中肌柱螺釘中的至少兩個,所述髖臼上橫行螺釘、LC-2螺釘以及臀中肌柱螺釘用于對患側骨盆進行固定;所述第二外固定架上固定有至少一個shanz螺釘,所述shanz螺釘與患側骨盆進行連接,用于對患側骨盆進行牽引、翻轉和/或推動。
所述多功能牽引復位系統還包括可透光三角架,所述可透光三角架設置于所述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上且支撐患肢,用于輔助牽引裝置對患者下肢部位進行牽引、翻轉和/或推動。
本發明的技術效果如下:
本發明涉及一種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包括床板、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其中,床板的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的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床板的另一端(例如床頭端)下方的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分別通過各自的第一升降機構和第二升降機構的升降來實現床板的上升或下降,床板底面連接的第一連接件相對于第一升降補償裝置沿床板長邊方向滑動,優選地床板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的第一升降補償裝置通過沿床板長邊方向設置的第一凹槽配合第一連接件,使得第一連接件的底端在第一凹槽內滑動,或床板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的第一升降補償裝置通過直接開設于第一連接件底端的第三凹槽配合第一滑動機構,使得第一滑動機構在第三凹槽內滑動;床板底面的第二連接件相對于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轉動,優選地床板另一端(例如床頭端)下方的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具有匹配第二連接件底端的結構的第二凹槽配合第二連接件,使得第二連接件的底端在第二凹槽內轉動,或床板另一端(例如床頭端)下方的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具有第二升降機構,第二連接件的頂端通過轉軸連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二連接件的底端通過另一轉軸連接至第二升降機構的頂部,使得第二連接件可相對于床板及第二升降機構轉動;這樣,能夠實現床板的一端繞另一端旋轉傾斜,例如床尾端繞床頭端的旋轉傾斜,也就是說,例如在床尾端繞床頭端旋轉傾斜時,床尾端的第一連接件沿第一凹槽由外向內滑動或床尾端的第一滑動機構沿貫穿第一連接件的第三凹槽由外向內滑動,床頭端的第二連接件在第二凹槽內轉動或床頭端的第二連接件相對于床板及第二升降機構轉動,故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起到了旋轉傾斜運動的補償功能,綜上,本發明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的各組件/配件協同工作,實現了床板在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的控制下的上升或下降或繞床板的床頭端旋轉傾斜;當然,床板一端如果是床頭端并且床板另一端如果是床尾端時,此時床頭端繞床尾端旋轉傾斜;可進一步配合牽引裝置實現控制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本發明提出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結構簡單,容易操作,可以實現針對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上下以及旋轉牽引,并且牽引復位效果好、效率高,可以實現患者骨盆、下肢等部位的良好復位治療;此外,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在床板的兩端下方設置,除了升降功能和旋轉傾斜運動補償功能外,還起到支撐功能,這種支撐的設置完全不會影響透視效果,避免了現有技術中的牽引復位床在床板中間部位下方設置支撐裝置,導致的在進行投射操作時影響投射效果進而帶來一系列后續影響的問題,本發明的牽引復位床完全避免上述問題,操作中投射效果好、效率高,還可以進一步優選采用碳纖維板制作而成的床板,并且在床板分別與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的兩連接部位處使用“金屬層-碳纖維層-金屬層”的三層板結構,進一步增強投射效果的同時,減輕了牽引復位床重量,降低了成本,此外配合其它組件/配件,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患者下肢部位,實現了患者良好的復位治療。
優選地,本發明提出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的牽引裝置可以設置為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即第一升降補償裝置通過第一連接件連接于床板的所在端)的兩側,此外,該牽引裝置采用“支架-升降桿-粗調桿-微調桿”相互配合的結構,實現了針對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上下以及旋轉等多個自由度全方位牽引的同時,通過粗調桿和微調桿相互協調進一步實現了位置/角度微調的精確位置調節。此外,本發明提出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還可以包括中柱,優選在床板中間部位設置三個固定孔,在實際應用時,中柱可以固定設置于上述三個固定孔其中之一,以進一步調整患者位置,進而進一步配合達到良好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效果。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多功能牽引復位系統,包括上述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還包括固定設置在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中段的骨盆骨折復位裝置,當患者躺于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時,骨盆骨折復位裝置對應于患側骨盆,以實現對患側骨盆進行牽引、翻轉和/或推動;優選還可以在牽引復位床上設置可透光三角架,以實現在實際應用時支撐患肢,輔助患者下肢部位牽引、翻轉和/或推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的第一種優選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的立體圖。
圖3是本發明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的第二種優選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的第三種優選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第一升降補償裝置的一種優選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中第一升降補償裝置的側視圖。
圖7是圖4中第二升降補償裝置的一種優選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3中第一升降補償裝置的另一種優選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3中第二升降補償裝置的另一種優選結構示意圖。
圖中各標號列示如下:
1-床板;2-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01-第一升降機構;202-第一橫梁;203-第一凹槽;204-第一連接件;205-第一滑動機構;206-第三凹槽;3-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01-第二升降機構;303-第二凹槽;304-第二連接件;305-轉軸;306-轉軸;401-第一支架;402-第二支架;403-第一升降桿;404-第二升降桿;405-第一粗調桿;406-第二粗調桿;407-第一微調桿;408-第二微調桿;409-克氏針;5-支撐梁;601-第一滑桿;602-第二滑桿;7-中柱;801-第一固定孔;802-第二固定孔;803-第三固定孔;9-患者腳部;10-輪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說明。
本發明涉及一種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包括床板,還包括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第一升降補償裝置通過第一連接件連接于床板的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第二升降補償裝置通過第二連接件連接于床板的另一端(例如床頭端)下方,第一連接件的頂端固定連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一連接件相對于第一升降補償裝置沿床板長邊方向滑動,第二連接件的頂端連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二連接件相對于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轉動,床板在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床板的一端繞另一端(例如床尾端繞床頭端)旋轉傾斜。
優選地,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一升降機構,第一凹槽設置于第一升降機構的頂部并沿床板長邊方向設置,第一連接件的底端在第一凹槽內滑動且第一連接件的頂端固定連接至床板底面,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包括第二凹槽和第二升降機構,第二凹槽設置于第二升降機構的頂部并具有匹配第二連接件底端的結構,第二連接件的底端在第二凹槽內轉動且第二連接件的頂端固定連接至床板底面,床板在第一升降機構和第二升降機構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床板的一端繞另一端旋轉傾斜,換句話說是繞床板的所述另一端(即第二升降補償裝置通過第二連接件連接于床板的另一端,床板的設置第二連接件所在端,例如床頭端)旋轉傾斜。或,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包括第一滑動機構和第一升降機構,第一連接件的底端開設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沿床板長邊方向設置,第一滑動機構設置于第一升降機構的頂部且第一滑動機構在第一凹槽內滑動,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包括第二升降機構,第二連接件的頂端通過轉軸連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二連接件的底端通過另一轉軸連接至第二升降機構的頂部,床板在第一升降機構和第二升降機構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繞床板的所述另一端(例如床頭端)旋轉傾斜。特別說明的是,上述描述介紹了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實施的優選結構,且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均分別具有兩種實施的優選結構,第一升降補償裝置的兩優選結構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的兩優選結構之間可以兩兩組合,即形成四種方案,均可實現床板底面連接的第一連接件相對于第一升降補償裝置沿床板長邊方向滑動以及床板底面的第二連接件相對于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轉動,也就是說實現床板的一端繞另一端的旋轉傾斜,例如床尾端繞床頭端的旋轉傾斜。當然,除上述實施的方案外,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也可以通過其它可實施的結構實現床板的一端繞另一端的旋轉傾斜。
優選地,本發明提出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還包括牽引裝置,牽引裝置設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例如床尾端)用于控制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上述牽引裝置可以設置為兩個,并且可以分別對稱設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例如床尾端)的兩側;此外,該牽引裝置可以是任意一種牽引裝置結構,只要符合實際應用需求即可,也即是說,只要牽引裝置可以實現針對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上下以及旋轉等多個自由度全方位牽引,即可以實現控制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患者骨盆/下肢部位的應用需求即可。
本發明提出的一種優選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結構示意圖,如圖1和圖2所示,其中,圖1為側視圖,圖2為立體圖,該實施例公開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包括床板1、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其中,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通過第一連接件204連接于床板1的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通過第二連接件304連接于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頭端)下方,優選地,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通過支撐梁5相連接,以實現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的平衡、支撐、固定,進而增強該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的整體穩固性,此外,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的底部分別設置有輪子10以實現該牽引復位床的滑動移位。第一連接件204的頂端固定連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一連接件204相對于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沿床板1長邊方向滑動,第二連接件304的頂端連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二連接件304相對于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轉動,床板1在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繞床板1的一端(例如床頭端)旋轉傾斜。在實際應用中一端繞另一端旋轉傾斜,例如床尾端繞床頭端旋轉傾斜時,床尾端的第一連接件相對于第一升降補償裝置由外向內滑動,床頭端的第二連接件相對于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轉動,故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起到了旋轉傾斜運動的補償功能。
本發明提出的第二種優選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其中,該實施例公開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包括床板1、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以及牽引裝置,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通過第一連接件(圖3中未示出)連接于床板1的一端(例如床頭端)下方,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通過第二連接件(圖3中未示出)連接于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并且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通過支撐梁5相連接,此外,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的底部分別設置有輪子10以實現該牽引復位床的滑動移位。第一連接件的頂端固定連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一連接件相對于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沿床板1長邊方向滑動,第二連接件的頂端連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二連接件304相對于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轉動,床板1在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繞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尾端)旋轉傾斜。在實際應用中一端繞另一端的旋轉傾斜,例如床頭端繞床尾端旋轉傾斜時,床頭端的第一連接件相對于第一升降補償裝置由外向內滑動,床尾端的第二連接件相對于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轉動,故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起到了旋轉傾斜運動的補償功能,如圖3中示出了床板1繞床板1的床尾端旋轉傾斜10°30。該實施例中的牽引裝置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支架401、第一升降桿403、第一粗調桿405、第一微調桿407和鎖定結構,第一支架401為固定或水平方向可滑動的部件且第一支架401具有中空腔體,第一升降桿403的一端置入第一支架401的中空腔體且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第一升降桿403沿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第一粗調桿405的一端連接至第一升降桿403的另一端且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第一粗調桿405沿水平方向移動或繞第一升降桿403軸向旋轉,第一微調桿407的一端連接至第一粗調桿405的另一端且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第一微調桿407沿水平方向移動或繞第一粗調桿405軸向旋轉,第一微調桿407的另一端連接鎖定機構(例如捆綁帶或克氏針),進而牽引裝置通過鎖定機構固定/鎖定患者腳部;此外,牽引裝置的第一支架401可以通過相應設置的第一滑桿601連接至支撐梁5且可以以支撐梁為軸線滑動開合。
本發明提出的第三種優選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結構示意圖,如圖4-7所示,其中,圖4為該實施例的立體結構圖,圖5為該實施例中的第一升降補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該實施例中的第一升降補償裝置的側視圖,圖7是該實施例中的第二升降補償裝置的側視圖。該實施例公開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包括床板1、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以及牽引裝置,其中,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通過第一連接件204連接于床板1的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通過第二連接件304連接于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頭端)下方,優選地,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通過支撐梁5相連接,以實現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的平衡、支撐、固定,進而增強該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的整體穩固性。如圖5和圖6所示,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包括第一凹槽203和第一升降機構201,第一凹槽203設置于第一升降機構201的頂部并沿床板1長邊方向設置,第一連接件204的底端在第一凹槽203內滑動且第一連接件204的頂端固定連接至床板1底面,優選地,如圖5所示,第一凹槽203可以設置為兩個,兩個第一凹槽203沿床板1長邊方向的中心軸線對稱設置于床板1的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兩個第一凹槽203通過第一橫梁202相連接且第一橫梁202中間連接至第一升降機構201,更優選地,第一升降機構201可以通過手動或自動進行升降操作。如圖7所示,第二升降補償裝置3包括第二凹槽303和第二升降機構301,第二凹槽303設置于第二升降機構301的頂部并具有匹配第二連接件304底端的結構,第二連接件304的底端在第二凹槽303內轉動且第二連接件304的頂端固定連接至床板1底面,優選地,第二凹槽304也可以設置為兩個,兩個第二凹槽303沿床板1長邊方向的中心軸線對稱設置于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頭端)下方,兩個第二凹槽303通過第二橫梁(圖7中未示出)相連接且第二橫梁中間連接至第二升降機構301,更優選地,第二升降機構301也可以通過手動或自動進行升降操作。故而,床板1可以在第一升降機構201和第二升降機構301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繞床板1的所述另一端(例如床頭端)旋轉傾斜。在實際應用中一端繞另一端的旋轉傾斜,例如床尾端繞床頭端旋轉傾斜時,床尾端的第一連接件沿第一凹槽由外向內滑動,床頭端的第二連接件在第二凹槽內轉動,故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起到了旋轉傾斜運動的補償功能。進一步,通過調節第一凹槽203沿床板1長邊方向設置的開槽長度,可以實現3-15cm的補償,進而可以實現床板1繞床板1的床頭端旋轉傾斜0-30°。綜上,本發明提出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通過升降補償裝置可以實現床板兩邊同生同降以及單邊升降(即繞床板的床頭端旋轉傾斜,當然也可以實現繞床板的床尾端旋轉傾斜),進一步還可以配合牽引裝置實現針對患者盆或下肢部位手術、復位等的多功能的牽引、翻轉、推動操作,以達到良好的復位治療效果,此外,該牽引復位床結構簡單、操作容易,成本較低,適合于在醫院、診所、康復中心等醫療機構廣泛推廣使用。
如圖3和4所示的實施例中,牽引裝置設置為兩個且分別對稱設置于床板1的床尾端的兩側,兩個牽引裝置即第一牽引裝置和第二牽引裝置,第一牽引裝置包括第一支架401、第一升降桿403、第一粗調桿405、第一微調桿407以及克氏針409,第二牽引裝置包括第二支架402、第二升降桿404、第二粗調桿406、第二微調桿408以及克氏針409,其中,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均可以為固定或水平方向可滑動的部件且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均具有中空腔體,第一升降桿403的一端置入第一支架401的中空腔體且可以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第一升降桿403沿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優選可以實現0-1m的垂直升降距離調節,第一粗調桿405的一端連接至第一升降桿403的另一端且可以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第一粗調桿405沿水平方向移動或繞第一升降桿403軸向旋轉,優選可以實現0-1m的粗略水平距離調節以及360°旋轉角度調節,第一微調桿407的一端連接至第一粗調桿405的另一端且可以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第一微調桿407沿水平方向移動或繞第一粗調桿405軸向旋轉,優選可以實現0-20cm的精確水平距離調節以及360°旋轉角度調節,第一微調桿407的另一端連接克氏針409(一種優選的鎖定機構,該鎖定機構可以是固定/鎖定患者腳部的任意一種鎖定結構部件,只要符合實際應用需求即可,也即是說,只要牽引裝置可以實現通過該鎖定機構固定/鎖定患者腳部,進而實現控制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應用需求即可,優選地該鎖定機構可以為捆綁帶或如圖4中所示的克氏針409),第一牽引裝置通過克氏針409鎖定患者腳部進而控制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同上,對稱地,第二升降桿404的一端置入第二支架402的中空腔體且可以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第二升降桿404沿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優選可以實現0-1m的垂直升降距離調節,第二粗調桿406的一端連接至第二升降桿404的另一端且可以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第二粗調桿406沿水平方向移動或繞第二升降桿404軸向旋轉,優選可以實現0-1m的粗略水平距離調節以及360°旋轉角度調節,第二微調桿408的一端連接至第二粗調桿406的另一端且可以通過手動或自動控制第二微調桿408沿水平方向移動或繞第二粗調桿406軸向旋轉,優選可以實現0-20cm的精確水平距離調節以及360°旋轉角度調節,第二微調桿408的另一端連接克氏針409,第二牽引裝置通過克氏針409鎖定患者腳部進而控制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此外,兩個牽引裝置的支架(即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可以分別通過相應設置的滑桿(即第一滑桿601和第二滑桿602)連接至支撐梁5且兩個牽引裝置以支撐梁5為軸線相對滑動開合(可以在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下分別設置輪子以實現滑動開合),以配合實現控制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患者骨盆/下肢部位的調節。綜上,進一步配合床板1的單邊軸向旋轉傾斜0-30°的操作,可以完美實現針對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提高患者骨盆部位、下肢部位等腰部以下區域的手術、復位治療的牽引復位效果及效率,以達到良好的實際應用需求效果。
進一步,優選地,參見圖6,本發明提出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的床板1可以采用碳纖維板制作而成,并且床板1的連接部位(即在床板1分別與第一連接件204和第二連接件304的兩連接部位處)可以采用三層板結構,從上至下依次為第一金屬板層、碳纖維板層和第二金屬板層,其中,第二金屬板層與第一連接件204和第二連接件304可以采用上述第二金屬板層的金屬材料一體成型制作而成;優選地,第一金屬板層和第二金屬板層可以采用鐵、鐵合金等金屬材料,故而本發明提出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同等體積下重量更輕,成本更低,并且在實際使用時如在進行諸如透視操作時不會影響透視效果,進而提高了患者復位治療的效果和效率。此外,該床板1還可以設置為床板沿長邊方向的兩側邊沿朝上和朝下均高出一定距離,進而該床板1的縱截面呈“H”形(圖1-4中均未示出),以便于該牽引復位床的周邊配件的卡接固定、有效避免滑脫。進一步,如圖1-4所示,本發明提出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還包括中柱7,優選在床板1中間部位設置三個固定孔,即第一固定孔801、第二固定孔802和第三固定孔803,三個固定孔即第一固定孔801、第二固定孔802和第三固定孔803呈三角形排列,在實際應用時,中柱7可以固定設置于上述三個固定孔其中之一,以進一步調整患者位置,進而進一步配合達到良好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牽引、翻轉和/或推動效果。
優選地,圖3和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的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還可以采用如下結構。如圖8所示,第一升降補償裝置2包括第一滑動機構205和第一升降機構201,第一連接件204的底端開設第三凹槽206且第三凹槽206沿床板1長邊方向設置,第一滑動機構205設置于第一升降機構201的頂部且第一滑動機構205在第三凹槽206內滑動(或者說是第一滑動機構205的頂部在第三凹槽206內滑動)。如圖9所示,第二升降補償裝置包括3第二升降機構301,第二連接件304的頂端通過轉軸305連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二連接件304的底端通過另一轉軸306連接至第二升降機構301的頂部,床板1在第一升降機構201和第二升降機構301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繞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頭端)旋轉傾斜。在實際應用中一端繞另一端的旋轉傾斜,例如床尾端繞床頭端旋轉傾斜時,床尾端的第一滑動機構沿貫穿第一連接件的第三凹槽由外向內滑動,床頭端的第二連接件相對于床板及第二升降機構轉動,故第一升降補償裝置和第二升降補償裝置起到了旋轉傾斜運動的補償功能。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多功能牽引復位系統,包括本發明上述的如圖1-4所示的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還包括骨盆骨折復位裝置,骨盆骨折復位裝置包括分別固定設置在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中段兩側的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之間通過至少一個連桿連接,第一外固定架上固定有髖臼上橫行螺釘、LC-2螺釘以及臀中肌柱螺釘中的至少兩個,髖臼上橫行螺釘、LC-2螺釘以及臀中肌柱螺釘用于對患側骨盆進行固定;第二外固定架上固定有至少一個shanz螺釘,shanz螺釘與患側骨盆進行連接,用于對患側骨盆進行牽引、翻轉和/或推動。
優選地,本發明提出的多功能牽引復位系統還可以包括可透光三角架,該可透光三角架設置于骨盆/下肢牽引復位床上且在實際應用時支撐患肢,用于輔助牽引裝置對患者下肢部位牽引、翻轉和/或推動。
應當指出,以上所述具體實施方式可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全面地理解本發明創造,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創造。因此,盡管本說明書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創造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仍然可以對本發明創造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總之,一切不脫離本發明創造的精神和范圍的技術方案及其改進,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創造專利的保護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