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麻疹的藥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麻疹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其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發生流行,2~3年一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屬副黏液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飛沫傳播。中醫則認為麻疹與內蘊熱毒,外感時邪,血虛生風有關。由于西藥治療副作用大,因此人們對有效治療麻疹的中藥藥物存在極大的需求,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現關于本發明的有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人依據中醫理論的研究和臨床試驗的反復驗證,終于找到了有效治療麻疹的藥物,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有效治療麻疹的中藥組合藥物。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就是提供了該中藥組合藥物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藥物是選擇金銀花、大青葉、葛根、牛蒡子、柴胡、款冬花、升麻、蟬蛻、蘆根、浮萍、石斛、山楂、桑白皮、白芷、麥冬、天竺黃、鉤藤、忍冬藤、淡竹葉、紫草、麻黃、白芍、淡豆豉、板藍根、生地黃進行組合制備的,將這些藥物組合使得各藥物功效產生協同作用,從而能夠有效治療麻疹。其中選用金銀花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有清熱,解毒的功能,治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腫毒,瘰疬,痔漏。選用大青葉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肝、心、胃經,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能,治溫病熱盛煩渴,流行性感冒,急性傳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腸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黃疸,痢疾,喉痹,口瘡,癰疽腫毒。選用葛根是因為其性味甘辛,平,入脾、胃經,有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喝的功能,治傷寒,治傷寒,溫熱頭痛項強,煩熱消渴,泄瀉,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選用牛蒡子是因為其性味辛苦,涼,入肺、胃經,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的功能,治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風疹作癢,癰腫瘡毒。選用柴胡是因為其性味苦,涼,入肝、膽經,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的功能,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選用款冬花是因為其性味辛,溫,入肺經,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嗽的功能,治咳逆喘息,喉痹。選用升麻是因為其性味甘辛微苦,涼,入肺、脾、胃經,有升陽,發表,透疹,解毒的功能,治時氣疫勞,頭痛寒熱,喉痛,口瘡疤,斑疹不透,中氣下陷,久瀉久痢,脫肛,婦女崩帶,子宮下墜,癰腫瘡毒。選用蟬蛻是因為其性味甘咸,涼,入肺、肝經,有散風熱,宣肺,定痙的功能,治外感風熱,咳嗽音啞,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小兒驚癎,目赤,翳障,疔瘡腫毒,破傷風。選用蘆根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肺、胃經,有清熱,生津,除煩,止嘔的功能,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吐,噎膈,反胃,肺痿,肺癰,并解河豚魚毒。選用浮萍是因為其性味辛,寒,入肺經,有發汗,祛風,行水,清熱,解毒的功能,治時行熱病,斑疹不透,風熱癮疹,皮膚瘙癢,水腫,癃閉,瘡癬,丹毒,燙傷。選用石斛是因為其性味甘淡微咸,寒,入有、肺、腎經,有生津益胃,清熱養陰的功能,治熱病傷津,口干煩喝,病后虛熱,陰傷目暗。選用山楂是因為其性味酸甘,微溫,入脾、胃、肝經,有消食積,散瘀血,驅絳蟲的功能,治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腰痛,疝氣,產后兒枕痛,惡露不盡,小兒乳食停滯。選用桑白皮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肺、脾經,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的功能,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選用白芷是因為其性味辛,溫,入肺、脾、胃經,有祛風,燥濕,消腫,止痛的功能,治頭痛,眉棱骨痛,齒痛,鼻淵,寒濕腹痛,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燥癢,疥癬。選用麥冬是因為其性味甘微苦,寒,入肺、胃、心經,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的功能,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清渴,熱病津傷,咽干口燥,便秘。選用天竺黃是因為其性味甘,歸心、肝經,有清熱豁痰,涼心定驚的功能,治熱病神昏,中風痰迷,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選用鉤藤是因為其性味苦,涼,入肝、心經,有清熱平肝,熄風定驚的功能,治小兒驚癎瘈瘲,大人血壓偏高,頭暈、目眩,婦人子癎。選用忍冬藤是因為其性味甘,寒,入心、肺經,有清熱,解毒,通絡的功能,治溫病發熱,熱毒血痢,傳染性肝炎,癰腫瘡毒,筋骨疼痛。選用淡竹葉是因為其性味甘淡,寒,入心腎二經,有清心火,除煩熱,利小便的功能,治熱病口渴,心煩,小便赤澀,淋濁,口糜舌瘡,牙齦腫痛。選用紫草是因為其性味苦苦,寒,入心包絡、肝經,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的功能,治溫熱斑疹,濕熱黃疸,紫癜,吐、衄、尿血,淋濁,血痢,熱結便秘,燒傷,濕疹,丹毒,癰瘍。選用麻黃是因為其性味辛苦,溫,入肺、膀胱經,有發汗,平喘,利水的功能,治傷寒表實,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疼痛,咳嗽氣喘,風水浮腫,小便不利,風邪頑痹,皮膚不仁,風疹瘙癢。選用白芍是因為其性味苦酸,涼,入肝、脾經,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能,治胸腹脅肋疼痛,瀉痢腹痛,自汗盜汗,陰虛發熱,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選用淡豆豉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肺、胃經,有解表,除煩,宣郁,解毒的功能,治傷寒熱病,寒熱,頭痛,煩燥,胸悶。選用板藍根是因為其性味苦,寒,入肝、胃血分,有清熱,解毒,涼血的功能,治流感,流腦,乙腦,肺炎,丹毒,熱毒發斑,神昏吐衄,咽腫,痄腮,火眼,瘡疹。選用生地黃是因為其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能,治熱病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組分的藥物用量也是發明人經過大量摸索總結得出的,各組分的用量在下述重量范圍內都具有較好的療效:
金銀花5-15克,大青葉15-25克,葛根5-15克,牛蒡子10-15克,柴胡5-15克,款冬花5-15克,升麻7-12克,蟬蛻5-15克,蘆根10-20克,浮萍10-15克,石斛5-15克,山楂5-10克,桑白皮10-20克,白芷5-10克,麥冬5-15克,天竺黃4-8克,鉤藤5-15克,忍冬藤10-20克,淡竹葉10-15克,紫草10-15克,麻黃10-20克,白芍5-15克,淡豆豉5-15克,板藍根10-20克,生地黃5-15克。
優選為:
金銀花10克,大青葉20克,葛根10克,牛蒡子12克,柴胡10克,款冬花10克,升麻9克,蟬蛻10克,蘆根15克,浮萍12克,石斛10克,山楂8克,桑白皮15克,白芷8克,麥冬10克,天竺黃6克,鉤藤10克,忍冬藤15克,淡竹葉12克,紫草12克,麻黃15克,白芍10克,淡豆豉10克,板藍根15克,生地黃10克。
本發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如下
一、備料
1、金銀花:篩去泥沙,揀凈雜質;
2、大青葉:揀去雜質及枯葉,洗凈,稍潤,切段,曬干;
3、葛根:揀去雜質,洗凈,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及時切片,曬干;
4、牛蒡子:揀去雜質,篩去泥屑;
5、柴胡:揀去雜質,除去殘莖,洗凈泥沙,撈出,潤透后及時切片,隨即曬干;
6、款冬花:取揀凈的款冬花同煉蜜加適量開水,拌勻,稍悶,放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不粘手為止,取出放涼,每款冬花10斤用煉蜜25斤;
7、升麻:揀去雜質,略泡洗凈,撈出,潤透,切片,曬干
8、蟬蛻:揀去雜質,洗凈曬干;
9、蘆根:揀去雜質及根,切段,曬干;
10、浮萍:6-9月間撈取,曬干;
11、石斛:取干燥的石斛,用水泡約至八成透,悶潤,除去殘根及黑枝,切段,除去薄膜,曬干;
12、山楂:揀凈雜質,篩去核;
13、桑白皮:刷去灰屑,洗凈,潤透后切絲,曬干;
14、白芷:揀凈雜質,用水洗凈,浸泡,撈出潤透,略曬至外皮無滑膩感時,再悶潤后,切片干燥;
15、麥冬:揀凈雜質,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后抽去心,再洗凈曬干;
16、天竺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灰屑;
17、鉤藤:揀去老梗、雜質,洗凈,曬干;
18、忍冬藤:揀去雜質,用水浸泡,潤透,切片,曬干;
19、淡竹葉:揀去雜質及根,切段,曬干;
20、紫草:洗凈,潤透,切片,曬干;
21、麻黃:揀去雜質,去盡木質莖及殘根,用水洗凈,微潤后切段,干燥即得;
22、白芍: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至八成透,撈出,曬晾,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干燥;
23、淡豆豉:原品入藥;
24、板藍根:揀凈雜質,洗凈,潤透,切片,曬干;
25、生地黃: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厚片,干燥,篩去碎屑。
二、制備
1、將所述重量的金銀花、大青葉、葛根、牛蒡子、柴胡、款冬花、升麻、蟬蛻、蘆根、浮萍、石斛、山楂、桑白皮、白芷、麥冬、天竺黃、鉤藤、忍冬藤、淡竹葉、紫草、麻黃、白芍、淡豆豉、板藍根、生地黃放入煎藥容器內,第一次加水6倍量,浸泡100分鐘后,武火煎煮沸騰,再用文火煎煮20分鐘,過濾得第一次煎煮液,將第一次煎煮液倒入容器內;
2、將過濾的藥渣加水4倍量,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20分鐘,過濾得第二次煎煮液;
3、將兩次煎煮液混合攪拌均勻,分為4劑服用。
組方中選用牛蒡子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的功能為君藥;浮萍發汗,祛風,行水,清熱,解毒;紫草有涼血,活血,清熱解毒的功能,二者為臣藥,三味藥共同發揮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的作用,治療麻疹效力全面,且以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為主可治本,生地黃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能為佐藥,白芍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能為使藥,與下余諸藥是治標。
本發明藥物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清熱解毒,涼血活血,養血柔肝的功能,用于治療麻疹,療程短、見效快、治愈后不復發。
以下通過試驗例來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所述藥物的有益效果,這些試驗例包括本發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報告和臨床療效觀察資料。
[試驗例1]本發明藥物的動物毒性試驗報告:
取家兔30只,雌雄兼用,體重2.0—2.5kg,分兩組,每組15只,其中一組為超劑量試驗組,另一組為正常量試驗組。超常量組為20ml/kg,正常量為10ml/kg,給藥方式為灌胃法給藥,每天兩次,連服7天,每天觀察給藥反應,結果表明二組家兔活動、飲食正常,藥物無不良毒副作用。
[試驗例2]本發明藥物的臨床療效觀察
1、一般資料
收治麻疹門診患者共20例。
2、診斷標準
典型癥狀為發熱,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偶見皮膚蕁麻疹,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異癥狀,如全身不適、食欲減退、精神不振。
3、治療方法
選用上述藥劑,給患者服用,每次服用0.5-1劑,每天早、晚各服1次,7天為一個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
4、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麻疹癥狀消失,恢復正常,痊愈;
好轉:患者發熱,咳嗽、流涕、流淚、咽部充血的現象減輕,麻疹癥狀明顯好轉,體質逐步恢復;
無效:達不到好轉標準者。
5、治療結果(見下表)
在上述治療中,用本發明藥物治療麻疹患者20例,結果顯效15例,顯效率為75%,好轉4例,好轉率為20%,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