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嬰兒護理領域技術,尤其是指一種尿布使用程度顯示及報警方法。
背景技術:
嬰兒經常穿著尿褲或尿布,很多父母經常去摸嬰兒的尿布來考慮是否需要更換,這樣做第一會耗時間,第二假如不及時會造成尿布疹,第三會讓嬰兒產生一種抵觸心理。
在市場中尿布上尿顯的方法,這種方法需要父母經常查看,非常浪費時間,若不能及時查看,就會造成皮膚過敏、紅腫等癥狀。另外一種是把檢測探頭放在尿布的干爽層(尿布內表面)上,會直接與人體接觸,會影響嬰兒的舒適感,并且需要清洗。還有一種是利用濕度傳感器檢測尿布的相對濕度,然而,相對濕度難以使用戶容易了解尿布的使用程度,并且尿布使用到一定程度后,無法及時報警,導致嬰兒出現尿布疹。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尿布使用程度顯示及報警方法,其將用戶不熟悉的相對濕度轉換為易懂的尿布的使用程度百分比,給用戶的使用帶來方便。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之技術方案:
一種尿布使用程度顯示及報警方法,采用濕度傳感器對尿布進行濕度檢測,當檢測到相對濕度低于50%rh~60%rh時,尿布使用程度顯示為0%,當檢測相對濕度處于85%rh~95%rh及以上時,尿布使用程度顯示為100%,相對濕度從60%rh到85%rh~95%rh與尿布使用程度顯示從0%到100%作函數轉換;當檢測到第一次尿尿后,把采集到的濕度轉換為尿布使用程度顯示在移動端上,用戶設定一個報警請求換尿布閾值,當尿布使用程度到達或超過這個值時,移動端報警請求換尿布。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檢測第一尿尿的具體方法是:
(1)采用濕度傳感器最新采集的濕度比前n次的大,且比前內n次的最小值大于1%rh~3%rh,則符合條件1;
(2)連續采集m次濕度條件符合條件1,且第m次采集的濕度比前n+m次的濕度的最小值大于3%rh~6%rh,則符合條件2,判斷為第一次尿尿;
(3)當濕度變化開始平穩時,則開始進入檢測二次尿尿狀態。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n、m為7。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移動端為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或平板電腦。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而言,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
本發明的顯示方法可以將用戶不熟悉的相對濕度轉換為易懂的尿布的使用程度百分比,使得用戶可輕易獲知尿布的使用程度,另外可通過移動端設置閾值報警換尿布,即可以讓嬰兒防止尿布疹,也可以節省在尿布上的花費,從而給使用帶來方便。
為更清楚地闡述本發明的結構特征和功效,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的流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揭示了一種尿布使用程度顯示及報警方法,采用濕度傳感器對尿布進行濕度檢測,當檢測到相對濕度低于50%rh~60%rh時,尿布使用程度顯示為0%,當檢測相對濕度處于85%rh~95%rh及以上時,尿布使用程度顯示為100%,相對濕度從60%rh到85%rh~95%rh與尿布使用程度顯示從0%到100%作函數轉換;本尿布使用程度顯示方法首先檢測到第一次尿尿,若嬰兒沒有尿尿則尿布使用程度為0%,但檢測到尿尿后,若濕度低于60%rh,則認為尿布使用程度為很少,顯示為一個很低的值(1%~10%)。
當檢測到第一次尿尿后,把采集到的濕度轉換為尿布使用程度顯示在移動端上,用戶設定一個報警請求換尿布閾值,當尿布使用程度到達或超過這個值時,移動端報警請求換尿布,所述移動端為智能手機、智能手表或平板電腦等,這種報警方法的好處在于父母可以實時的根據寶寶的皮膚情況設定閾值,當寶寶的皮膚不能承受一個高的尿布使用程度時,可以把閾值設低。
在本實施例中,檢測第一尿尿的具體方法是:
(1)采用濕度傳感器最新采集的濕度比前n次的大,且比前內n次的最小值大于1%rh~3%rh,則符合條件1;在本實施例中,n為7,即,如圖1所示,采用濕度傳感器最新采集的濕度比前7次的大,且比前內7次的最小值大于1%rh~3%rh,則符合條件1。
(2)連續采集m次濕度條件符合條件1,且第m次采集的濕度比前n+m次的濕度的最小值大于3%rh~6%rh,則符合條件2,判斷為第一次尿尿;在本實施例中,m亦為7,即,連續采集7次濕度條件符合條件1,且第7次采集的濕度比前14次的濕度的最小值大于3%rh~6%rh,則符合條件2,判斷為第一次尿尿。
(3)當濕度變化開始平穩時,則開始進入檢測二次尿尿狀態。濕度變化平穩的條件是濕度每上升0.1%rh的時間在20s以上。所述濕度采集的間隔時間為0.5s~3s。
本發明的設計重點在于:本發明的顯示方法可以將用戶不熟悉的相對濕度轉換為易懂的尿布的使用程度百分比,使得用戶可輕易獲知尿布的使用程度,另外可通過移動端設置閾值報警換尿布,即可以讓嬰兒防止尿布疹,也可以節省在尿布上的花費,從而給使用帶來方便。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的技術范圍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