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監護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攜式監護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便攜式監護設備包括若干疊加設置的板卡,如參數板、電池板、接口板、探頭板等。通常采用螺絲將上述板卡疊加固定,但是此種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板卡與板卡之間需采用線纜進行電連接,對于相距較遠的兩個板卡,線纜需要跨越其它板卡,導致該便攜式監護設備的安裝復雜;2)、需要對其中一板卡進行維修時,需要將所有的板卡從便攜式監護設備拆除,才能對該板卡維修,導致維修效率低、拆裝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攜式監護裝置,旨在提供一種拆裝快捷的便攜式監護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便攜式監護裝置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設于所述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之間的中框組件、支架組件,所述支架組件包括用于安裝參數板、電池板、接口組件及探頭組件的支架,所述中框組件開設有通孔,所述支架組件容納于所述通孔,并安裝于所述中框組件上,所述中框組件與所述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殼體上設有用于安裝主板的主板支架,所述主板支架上安裝有wifi組件,所述wifi組件與所述主板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殼體還包括:設于所述第一殼體的一端的報警組件、設于第一殼體的另一端的按鍵組件和飛梭組件,所述報警組件、按鍵組件及飛梭組件均與主板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頂面和多個側面,其中所述參數板安裝于所述支架的頂面,電池板,探頭組件和接口組件安裝于所述支架的不同側面,所述電池板、探頭組件及接口組件均與所述參數板電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至少一個側面凸設有擋板,所述接口組件和探頭組件安裝于該側面并位于所述擋板的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參數板設有至少一探頭插座和至少一接口板插座;所述探頭組件設有至少一探頭插針,所述探頭插針插設于所述探頭插座;所述接口組件設有至少一接口板插針,所述接口板插針插設于所述接口板插座。
進一步地,所述便攜式監護裝置還包括電源組件和泵閥組件;所述電源組件安裝于所述支架組件上,所述泵閥組件安裝于所述電源組件上,所述支架組件、電源組件和泵閥組件安裝成整體,安裝于所述中框組件的通孔中。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殼體、第二殼體、中框組件、參數板、電源組件及泵閥組件共同形成風道,所述參數板和電源組件面向所述風道,所述中框組件的兩側壁均開設有開口,所述泵閥組件包括泵閥固定座,所述泵閥固定座的兩側壁均開設有與所述風道連通的散熱孔,每一散熱孔與一開口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中框組件的側壁上開設有用于顯露出探頭組件的第一開孔和用于顯露出掃描槍的掃描口;所述第二殼體上開設有用于顯露出接口組件的第二開孔;所述第一開孔和所述第二開孔均與所述通孔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便攜式監護裝置還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包括開設于第二殼體上的第二通孔、開設于中框組件上的第一通孔及提手;所述提手容納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本發明的便攜式監護裝置包括第一殼體、第二殼體、設于所述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之間的中框組件、支架組件,所述支架組件包括用于安裝參數板、電池板、接口組件及探頭組件的支架,所述中框組件開設有通孔,所述支架組件容納于所述通孔,以將所述支架組件和安裝于支架的參數板、電池板、接口組件及探頭組件均快捷地安裝于所述中框組件上。所述中框組件與所述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固定連接,從而方便地完成該便攜式監護裝置的組裝和拆卸。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圖。
圖1為本發明便攜式監護裝置一實施例的分解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部分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第一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支架組件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支架組件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探頭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接口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電池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泵閥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泵閥安裝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電源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電源安裝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參數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圖4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第一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圖4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第一殼體的支架結構示意圖。
圖17為圖4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第一殼體的主板示意圖。
圖18為圖4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第一殼體的wifi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19為圖4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第一殼體的報警燈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0為圖4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第一殼體的飛梭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21為圖4所示便攜式監護裝置的第一殼體的按鍵組件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本發明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在本發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請參照圖1-21,本發明提供一種便攜式監護裝置100。
參圖2-3,所述便攜式監護裝置100包括第一殼體10、第二殼體70、設于所述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70之間的中框組件50、支架組件30,所述支架組件30包括用于安裝參數板33、電池板36、接口組件35及探頭組件34的支架31,所述中框組件50開設有通孔51,所述支架組件30容納于所述通孔51,并安裝于所述中框組件50上,所述中框組件50與所述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70固定連接。
參圖14,所述參數板33包括pcb板331,電池60通過電池板36與pcb板331連接。
所述pcb板331開設有所述第一連接孔3311和第二連接孔3313。
參圖7,探頭組件34包括設于探頭底板341的至少一探頭343,探頭343的種類可根據實際的需求來選擇。
可以理解的,探頭343可為體溫讀取探頭、血氧探頭或脈搏探頭等。
本發明的便攜式監護裝置100包括第一殼體10、第二殼體70、設于所述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70之間的中框組件50、支架組件30,所述支架組件30包括用于安裝參數板33、電池板36、接口組件35及探頭組件34的支架31,所述中框組件50開設有通孔51,所述支架組件30容納于所述通,51,以將所述支架組件30安裝于所述中框組件50上。所述中框組件50與所述第一殼體10和第二殼體70固定連接,從而方便地完成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組裝和拆卸。
參圖4,圖15-21,所述第一殼體10上設有用于安裝主板13的主板支架12,所述主板支架12上安裝有wifi組件14,所述wifi組件14與所述主板13電連接。
wifi組件14用于將便攜式監護裝置100具有wifi功能。
所述第一殼體10設有至少一安裝件111和至少一第一定位柱113,主板支架12設有至少一第三固定孔121和至少一定位槽127,安裝件111開設有孔,連接件穿過安裝件111的孔和第三固定孔,第一定位柱113容納于定位槽127,將主板支架12牢固地設于第一殼體10。
主板支架12還設有至少一第二定位柱123,主板13設有至少一第四固定孔131,第二定位柱123容納于第四固定孔131,將主板支架12與主板13連接。
主板支架12的一側還設有第三定位柱125,wifi組件14設有至少一第五固定孔141,第三定位柱125容納于第五固定孔141,將主板支架12與wifi組件14連接。同時wifi組件14還與主板13電氣連接。
所述主板13與參數板33進行電連接,以對檢測數據進行處理,當檢測數據不正常時,可通過報警組件15發出報警信號,進行提示。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主板13和wifi組件14通過主板支架12與第一殼體10連接,從而增加主板13與wifi組件14與第一殼體10連接的牢固性,并使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具有wifi功能。
所述第一殼體10還包括:設于所述第一殼體10的一端的報警組件15、設于第一殼體10的另一端的按鍵組件17和飛梭組件19,所述wifi組件14、報警組件15、按鍵組件17及飛梭組件19均與主板13電連接。
按鍵組件17包括電源按鍵171和若干功能按鍵173,功能按鍵173可根據實際需求來設置,如查看按鍵、暫停按鍵、確認按鍵等。按鍵組件17與飛梭組件19間隔設置于第一殼體10一端。第一殼體10開設有第一固定孔112和若干功能按鍵孔119,電源按鍵171容納于第一固定孔112,功能按鍵173容納于功能按鍵孔119。
所述飛梭組件19包括飛梭191,第一殼體10開設有第二固定孔117,飛梭191固定容納于第二固定孔117,將飛梭組件19牢固連接于第一殼體10。
第一殼體10的上側還設有至少一卡持件115,報警組件15開設有第六固定孔151,所述卡持件115卡持于所述第六固定孔151,將報警組件15與第一殼體10連接。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主板13放置于第一殼體10的中部,wifi組件14位于主板13的右下側或左下側,報警組件15位于主板13的上側,按鍵組件17位于主板13的右下側,飛梭組件19位于主板13的左下側,便于對各組件進行安裝與拆卸。
所述wifi組件14設有至少一插座143,所述主板13設有至少一插口133,所述插座143容納于所述插口133。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插座143容納于所述插口133,將wifi組件14與主板13電氣連接,以減少線材連接。
參圖3,圖5,及圖6,所述支架組件30還包括用于安裝參數板33、電池板36、接口組件35及探頭組件34的支架31,所述支架30包括頂面311和多個側面,至少一個側面與頂面311有傾角,其中參數板33安裝于所述支架31的頂面311,電池板36,探頭組件34和接口組件35安裝于所述支架31的不同側面,所述電池板36、探頭組件34及接口組件35均與所述參數板33電連接。至少一個側面與頂面311有傾角,以增加參數板33、電池板36,探頭組件34和接口組件35之間的間距,防止相互干擾。
具體地,所述支架組件30包括設有參數板33的頂面311、與所述頂面311呈夾角設置的第二表面313、及與所述頂面311和第二表面313連接的第三表面315,所述電池板36設于所述第二表面313,所述探頭組件34設于所述第三表面315。
參圖5,14,所述頂面311設有至少一第一連接件3111和至少一第二連接件3113及至少一卡扣3115,優選地,第一連接件3111和第二連接件3113均開設有孔。所述參數板33開設有至少一第一連接孔3311和至少一第二連接孔3313,一連接桿穿過一第一連接件3111和一第一連接孔3311,一連接桿穿過一第二連接件3113和一第二連接孔3313,將支架31和參數板33連接;或第一連接件3111穿過一第一連接孔3311,第二連接件3113穿過第二連接孔3313,將支架組件30和參數板33連接。同時,卡扣3115卡持于參數板33遠離支架31的表面。
參圖5,9,所述第二表面313設有至少一第三連接件3131和至少一第四連接件3133,優選地,第三連接件3131和第四連接件3133均開設有孔。所述電池板36開設有第五連接孔361和至少一第六連接孔363。一連接桿貫穿第三連接件3131和第六連接孔363,一連接桿貫穿第四連接件3133和第五連接孔361,將支架31和電池板36連接。或第三連接件3131貫穿第六連接孔363,第四連接件3133貫穿第五連接孔361,將支架31和電池板36連接。
參圖6,所述第三表面315設有至少一第五連接件3151和至少一第六連接件3153,優選地,第五連接件3151和第六連接件3153均開設有孔。所述探頭組件34包括探頭底板341,所述探頭底板341開設有至少一第一安裝孔3411和至少一第二安裝孔3413。一連接桿貫穿第五連接件3151和第一安裝孔3411,一連接桿貫穿第六連接件3153和第二安裝孔3413,將支架31和探頭組件34連接。或第五連接件3151穿過第一安裝孔3411,第六連接件3153貫穿第二安裝孔3413,將支架31和探頭組件34連接。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參數板33安裝于所述支架31的頂面311,電池板36、接口組件35及探頭組件34分別設于所述支架組件30的不同側面,使得參數板33、電池板36、及探頭組件34之間的空氣間隙較大,且相互隔離,不會互相干擾,使得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抗干擾能力佳,且安全性高。由于參數板33、電池板36、及探頭組件34相互隔離,需要拆卸其中一部件時,不會對其他部件造成干擾或影響,使得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還具有拆裝快捷的優點。
所述至少一個側面凸設有擋板316,所述接口組件35和探頭組件34安裝于該側面并位于所述擋板316的兩側。
參6和8,所述支架31還包括位于所述第三表面315的一側的折角317,所述折角317包括第一側壁3171和與所述第一側壁3171連接的第二側壁3173,所述接口組件35安裝在所述第一側壁3171和第二側壁3173形成的折角317中。
所述第一側壁3171設有至少一第七連接件3175和至少一第八連接件3177,優選地,第七連接件3175和第八連接件3177均開設有孔。所述接口組件35包括接口底板351,接口底板351開設有至少一第三安裝孔3511和至少一第四安裝孔3513,一連接桿穿過第七連接件3175和第三安裝孔3511,一連接桿穿過第八連接件3177和第四安裝孔3513,將支架31和接口組件35連接。或第七連接件3175容納于第三安裝孔3511,第八連接件3177容納于第四安裝孔3513,將支架31和接口組件35連接。
第二側壁3173還設有二檔條3179,二檔條3179共同形成導向槽,接口組件35部分容納于導向槽,以利于接口組件35的安裝。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探頭組件34設于所述第三表面314未形成折角317的區域,使得探頭組件34和接口組件35相互隔離,增大探頭組件34和接口組件35之間的空氣間隙,防止探頭組件34和接口組件35相互干擾。
所述參數板33設有至少一探頭插座3317;所述探頭組件34設有至少一探頭插針345,所述探頭插針345插設于所述探頭插座3317。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參數板33設有至少一探頭插座3317,所述探頭組件34設有至少一探頭插針345,所述探頭插針345插設于所述探頭插座3317,將探頭組件34與參數板33電連接。由于避免使用線纜將探頭組件34與參數板33電連接,使得探頭組件34不會對其他組件進行干擾。
所述參數板33設有至少一接口板插座3315;所述接口組件35設有至少一接口板插針355,所述接口板插針355插設于所述接口板插座3315。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參數板33設有至少一接口板插座3315,所述接口組件35設有至少一接口板插針355,所述接口板插針355插設于所述接口板插座3315,將接口組件35與參數板33電連接。由于避免使用線纜將接口組件35與參數板33電連接,使得接口組件35不會對其他組件進行干擾。
所述便攜式監護裝置100還包括電源組件37和泵閥組件38;所述電源組件37安裝于所述支架組件30上,所述泵閥組件38安裝于所述電源組件37上,所述支架組件30、電源組件37和泵閥組件38安裝成整體,安裝于所述中框組件50的通孔51中。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便攜式監護裝置100還包括電源組件37和泵閥組件38;所述電源組件37安裝于所述支架組件30上,所述泵閥組件38安裝于所述電源組件37上,所述支架組件30、電源組件37和泵閥組件38安裝成整體,安裝于所述中框組件50的通孔51中,使得本發明的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安裝便捷。
所述第一殼體10、第二殼體70、中框組件50、參數板33、電源組件37及泵閥組件38共同形成風道,所述參數板33和電源組件37面向所述風道,所述中框組件50的兩側壁均開設有開口53,所述泵閥組件38包括泵閥固定座383,所述泵閥固定座383的兩側壁均開設有與所述風道連通的散熱孔3831,每一散熱孔3831與一開口53連通。
參圖10-11,泵閥件381開設有至少一第九安裝孔3811,泵閥固定座383設有至少一第九連接件3833,第九連接件3833容納于第九安裝孔3811,將泵閥件381固定于泵閥固定座383。優選地,第九連接件3833開設有孔,優選為螺絲孔,連接件穿過第九連接件3833的孔和第九安裝孔3811,將泵閥件381固定于泵閥固定座383。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第一殼體10、第二殼體70、中框組件50、參數板33、電源組件37及泵閥組件38共同形成風道,所述參數板33和電源組件37面向所述風道,使得參數板33和電源組件37發出的熱量可從風道傳遞至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外部,實現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自然散熱。風道較通暢,使得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散熱效果佳。由于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未采用風扇等散熱設備進行散熱,使得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在散熱過程中不會產生噪音,且節省了成本。
所述中框組件50側壁上開設有用于顯露出探頭組件34的第一開孔57和用于顯露出掃描槍39的掃描口55;所述第二殼體70上開設有用于顯露出接口組件35的第二開孔71;所述第一開孔57和所述第二開孔71均與所述通孔51連通。
探頭組件34包括探頭支架343和設于探頭支架343的至少一探頭341,探頭341的種類可根據實際的需求來選擇。
可以理解的,探頭341可為體溫讀取探頭、血氧探頭或脈搏探頭等。
探頭組件34產生的熱量還可直接從通孔51、第一開孔57傳遞至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外部,提高了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散熱效果。
接口組件35包括接口底板351和設于接口底板351的接口353。
接口組件35產生的熱量還可直接從容納槽51和第二開孔71傳遞至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外部,提高了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散熱效果。
掃描槍39可設于所述泵閥組件38。
掃描槍39可設于泵閥組件38的左側或右側,同時位于泵閥組件38的頂部,以利于光線的輻射,便于醫生的掃描操作。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探頭組件34由第一開孔57顯露出,使得使用者可采用該探頭組件34對患者的體溫、血氧、脈搏等進行測量。接口組件35由所述容納槽51和第二開孔71顯露出,使得usb等可與該接口353連接,來存儲或提取數據。于泵閥組件38的一側設置掃描槍39,方便讀取患者的信息。
所述支架31開設有通槽312;所述便攜式監護裝置100還包括電池60,所述電池60容納于所述通槽312,并與電池板36電連接。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電池60容納于所述通槽312,并與電池板36接觸,使得電池60可為便攜式電子裝置100提供電能。同時,電池60設于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底部,使得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重心較穩,不會出現頭重腳輕的現象。
所述便攜式監護裝置100還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包括開設于第二殼體70上的第二通孔73、開設于中框組件50上的第一通孔591和提手90;所述提手90容納于第一通孔591和第二通孔73。
所述中框組件50開設有槽59,所述槽59面向第二殼體70的一側壁開設有第一通孔591,所述第二殼體70安裝于中框組件50后,第一通孔591與第二通孔73連通,提手90部分容納于第一通孔591和第二通孔73,使用者的手可放于槽59,手指分別容納于第一通孔591和第二通孔73,將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提起。在提起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過程中,手指抵持提手90,由于提手90可為具有彈性的材質,以方便用戶提起便攜式監護裝置100。
參圖12-13,所述電源組件37包括電源安裝座373和設于電源安裝座373的發熱元件3713,所述電源安裝座373靠近泵閥組件38的一側設有擋板3731,形成與所述風道連通的缺口3733,所述發熱元件3713和所述參數板33均面向所述缺口3733。
擋板3731的材質可為絕緣類材料。擋板3731將電源3711與泵閥組件38相隔離,防止泵閥組件38與電源3711接觸,造成短路。
所述電源組件37包括設于電源安裝座373的電源件371,電源件371包括基體3712、設于所述基體3712的電源3711和發熱元件3713,基體3712開設有若干第七安裝孔3715,電源安裝座373設置有至少一連接件3735和至少一第八安裝孔3737,連接桿穿過第八安裝孔3737和一第七安裝孔3715,連接件3735穿過另一第七安裝孔3715,將電源件371連接于電源安裝座373。優選地,連接件3735開設有孔,優選為螺絲孔,另一連接桿穿過連接件3735的孔和第七安裝孔3715,將電源件371連接于電源安裝座373。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第一殼體10、第二殼體70、中框組件50、擋板3731、參數板33及泵閥組件38共同形成風道,所述電源安裝座373靠近泵閥組件38的一側凸設有擋板3731,形成與所述風道連通的缺口3733,所述發熱元件3713和所述參數板33均面向所述缺口3733,使得發熱元件3535和所述參數板33發出的熱量可從電源安裝座373未設有擋板3731的區域傳遞至風道,再經過散熱孔3831傳遞至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外部,實現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自然散熱。風道較通暢,使得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的散熱效果佳。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通過設置擋板3731,調整了熱量的傳遞方向,使得熱量從電源安裝座373未設有擋板3731的區域傳遞至風道,提高了散熱效果。由于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未采用風扇等散熱設備進行散熱,使得該便攜式監護裝置100在散熱過程中不會產生噪音,且節省了成本。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發明的發明構思下,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