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皮膚表面創口縫合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拉扣式縫合器。
背景技術:
拉扣式縫合器(也稱無針縫合器或者無針拉扣式縫合器)是一種利用皮膚自身張力,對皮膚表面創口進行無創縫合的表面縫合器具,具有無創傷疤痕、炎癥反應輕、愈合美觀等優點,具有完全取代針線縫合創口的趨勢。
如中國專利號為“zl2015207840700”公開的一種縫合拉扣的連接結構,其使用過程中,先將兩醫用無紡布膠帶分別粘貼固定于創口兩側的皮膚表面;接著,將兩個拉扣的扎帶分別穿過對應的鎖扣的導凹槽;然后反向拉動兩個拉扣的扎帶,以牽拉皮膚向創口中心線靠攏,并使創口兩側皮緣平行緊密對合,從而完成創口的無針縫合。
但這種縫合拉扣的連接結構仍有不足之處,原因在于,其導凹槽設置為水平貫穿鎖扣,且鎖扣頂部對應導凹槽區域的厚度較大,在扎帶穿過的過程中,向上彈性變形的幅度極小,因而,為使扎帶能順利穿過導凹槽,扎帶的棘齒的高度需設置得較小,而這會降低棘齒和棘爪的卡緊力,從而降低兩基片之間拉力,并降低縫合效果。另外,導凹槽水平開設,會使扎帶穿過導凹機槽的部分的底面與基片相接貼,因此,夾持扎帶的端部前,需先將扎帶的端部與基片分離,而這會影響縫合效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種拉扣式縫合器,旨在提高縫合質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拉扣式縫合器,包括分別用于粘貼在創口兩側皮膚表面的第一膠粘帶和第二膠粘帶,第一膠粘帶和第二膠粘帶固設有向外延伸的第一鎖扣和第二鎖扣,第一膠粘帶和第二膠粘帶對應第二鎖扣和第一鎖扣的位置分別固設有第一棘條和第二棘條,第一鎖扣和第二鎖扣分別開設有供第二棘條和第一棘條穿過的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第一鎖扣和第二鎖扣的頂部對應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的區域開設有分別貫穿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相背端面的第一避讓槽和第二避讓槽,第一棘條和第二棘條穿過第二導向槽和第一導向槽的部分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棘齒和第二棘齒,第一棘齒和第二棘齒可分別卡勾第二鎖扣和第一鎖扣相背的端面,以對第一鎖扣和第二鎖扣提供相向的鎖緊拉力。
本發明技術方案在第一鎖扣和第二鎖扣的頂部對應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的區域開設有貫穿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相背端面的第一避讓槽和第二避讓槽,可在基本不影響第一鎖扣和第二鎖扣整體結構強度的情況下,降低第一鎖扣和第二鎖扣位于第一導向槽和第二導向槽上方區域部分的厚度,以提高該區域的彈性變形幅度,從而在保證第一棘條和第二棘條順利穿過的基礎上,將第一棘齒和第二棘齒的高度和長度做得更大,進而提高第一棘齒和第二棘齒與第二鎖扣第一鎖扣的相背端面的卡勾強度,最終提高第一鎖扣和第二鎖扣之間的鎖緊拉力,并提高縫合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拉扣式縫合器裝配后的俯視圖;
圖2為圖1沿a-a方向的剖視圖;
圖3為圖2的b部分的放大詳圖;
圖4為第一鎖扣、基片以及第一棘條的配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若本發明實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頂、底、內、外、垂向、橫向、縱向,逆時針、順時針、周向、徑向、軸向……),則該方向性指示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
另外,若本發明實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則該“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另外,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發明提出一種拉扣式縫合器。
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1至4所示,該拉扣式縫合器包括分別用于粘貼在創口兩側皮膚表面(未圖示)的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具體地,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采用醫用膠粘帶,優選醫用無紡布膠粘帶。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固設有向外(以遠離皮膚表面方向的一側為外)延伸的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對應第二鎖扣4和第一鎖扣3的位置分別固設有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分別開設有供第二棘條6和第一棘條5穿過的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41,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的頂部對應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41的區域開設有分別貫穿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41相背端面的第一避讓槽32和第二避讓槽42,可在不影響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整體結構強度的情況下,降低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位于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32上方區域部分的厚度d,以提高該區域的彈性變形幅度,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穿過第二導向槽41和第一導向槽31的部分有向外延伸的第一棘齒51和第二棘齒61,第一棘齒51和第二棘齒61可分別卡勾第二鎖扣4和第一鎖扣3的相背的端面,以對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提供相向的鎖緊拉力。使用過程中,先將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粘貼固定在創口(未圖示)兩側皮膚表面,從接著反向拉動穿過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的第二棘條5和第一棘條6,以牽拉皮膚向創口中心線靠攏,并使創口兩側皮緣平行緊密對合;然后,停止拉動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并利用拉扣原理自動鎖定已施加創口的減張力。本發明通過調節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穿過第二鎖扣4和第一鎖扣3的長短可提供閉合創口所需的適宜縫合張力,達到無創、開放、減張縫合創口的目的。
具體地,如圖2、圖3所示,所述第一棘齒51和第二棘齒61有多個,分別沿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的長度方向間隔均勻分布,從而可根據需要,調節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穿過第二導向槽41和第一導向槽31的長短,以提供閉合創口所需的適宜縫合張力。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2、圖3所示,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41的底壁為傾斜面,且所述傾斜面是從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的相對端面向相背端面逐漸上傾,使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41形成從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的相對端面向相背端面方向逐漸增縮小的楔形狀,此設置方式,一方面可通過該斜面對分別穿過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41的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傾斜向上引導,使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穿過第二導向槽41和第一導向槽31的部分懸空,而不與拉扣式縫合器的其他部件接觸,從而便于在反向拉動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前夾持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的端部。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如圖1、圖2所示,所述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上分別固設有基片7,第一鎖扣3和第一棘條5設于第一膠粘帶1的基片7上,第二鎖扣4和第二棘條5設于第二膠粘帶2的基片7上,具體地,第一鎖扣3和第一棘條5與第一膠粘帶1的基片7一體成型,所述第二鎖扣4和第二棘條6與第二膠粘帶2的基片7一體成型,一體成型的方式,具有成型方便,結構強度高的特點。由于基片7分別與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的固連方式為現有技術,并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知,這里不再進行贅述。
進一步地,如圖1、圖2所示,所述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上分別固設有加強片8,所述加強片8與相應的基片7相連,以進一步提高結構強度。加強片8分別與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的固連方式、以及加強片8與對應基片7的連接方式均為現有技術并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知,這里不再進行贅述。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的數量以及設置方式有多種實施方式,例如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的數量可以為一條或者多條,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41的數量則分別與第二棘條6和第一棘條5相對應。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分別有兩條,當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分別穿過第二導向槽41和第一導向槽31后,兩條第二棘條6位于兩條第一棘條5之間。這種設置方式,能使兩基片7的受力更為均勻,縫合效果較佳。應當說明的是,也可以采用兩條第一棘條5位于兩條第二棘條6之間的方式。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的端部表面設有外凸或者內凹的防滑紋52、62,以在反向拉動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時,提高夾持第一棘條5和第二棘條6未端的穩定性。
進一步地,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拉扣式縫合器還包括離型紙9,所述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貼合于離型紙9上,通過該離型紙9可保護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的粘接面不受污染,將離型紙9撕下即可將第一膠粘帶1和第二膠粘帶2粘貼固定到創口兩側的皮膚表面上,并進行后續的創口縫合操作。應該說明的是,離型紙9為現有技術并為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知,這里不對離型紙9的具體結構以及原理進行贅述。
具體地,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位于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41上方區域部分的厚度d可椐據需要而設定,可以選擇但不僅限于0.2~1mm,例如0.2mm、0.3mm、0.4mm、0.5mm或者0.6mm、0.7mm等,以保證該區域有較好的彈性變形能力。優選地,第一鎖扣3和第二鎖扣4位于第一導向槽31和第二導向槽41上方區域部分的厚度d為0.25~0.35mm,此厚度范圍彈性變形效果較佳。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發明的發明構思下,利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