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藥貼,尤其涉及一種可智能控制的遠紅外藥貼,屬于理療用品領域。
背景技術:
膏藥貼,是我們常用的貼在身體病灶部位的膏藥,是通用的外用藥品的劑型。目前臨床上所用的膏藥貼主要由背襯層、膏藥粘合劑層和離型紙組成,通常是在常溫下使用的,其本身不具有加熱功能,不利于藥物的滲透,藥效發揮緩慢,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而有一些藥貼的藥劑,在適當加熱的情況下,可以更好的發揮其治療效果。例如,一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風濕、類風濕及頸椎痛、腰間盤突出等疾病的藥貼等。現有的藥貼如果要加熱,必須另外增加熱源,例如可將熱水袋、電加熱器等放置在膏藥上,這樣不僅使用極不方便、使用患者的行動受到限制等,而且有些熱源的發熱、保溫時間較短,熱度也不均勻,而藥貼又是一種發揮作用時間較長的藥物劑型,熱源與藥貼的作用時間不匹配,也會影響藥貼療效的正常發揮。另外,現在市場上的藥貼中還有的是在藥物中混合加入辣椒粉來使藥貼具備加熱功能,但是這種方法一方面是發熱、保溫時間比較短,另一方面可能使患者的皮膚產生燒灼感而受到影響。
因此,人們迫切需要一種能夠能夠顯著提高藥效吸收能力且可智能控制的藥貼,而這也是業界一直渴望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藥貼,以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
為實現前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智能藥貼,其包括:
藥貼本體,包括至少用以貼合于患處皮膚的藥劑層;
發熱體,覆設于所述藥貼本體外側,至少用以將所述藥劑層進行加熱,所述發熱體包括:
發熱膜,包括連續分布的納米銀顆粒和樹脂,所述發熱膜中納米銀顆粒的含量為20~50wt%,密度為1~2g/cm3,粒徑為50~500nm;
以及,電極,連接于所述發熱膜。
在一些優選實施案例之中,所述智能藥貼還包括:至少一智能傳感器,設置于所述發熱膜的表面。
優選的,所述智能傳感器包括溫度傳感器,至少用以實時監測患處皮膚當前的溫度。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包括:
1.本發明提供的智能藥貼通過設置發熱體,由于發熱體的材料能夠輻射遠紅外線,提高人體吸收能力,可以使得藥貼中的藥物成分更易于被患處皮膚吸收,從而達到治療效果,且設置有溫度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患處皮膚的溫度,并且設定藥貼的工作溫度和時間,實現恒溫、定時的智能控制;
2.本發明提供的智能藥貼的發熱體具有柔性、超薄、節能、可智能遠程等特點,節約能源,安全環保,不存在安全隱患;且其制備工藝簡單,成本低廉,應用廣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典型實施例中一種智能藥貼中的發熱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典型實施例中一種智能藥貼中的發熱體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鑒于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案發明人經長期研究和大量實踐,得以提出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將對該技術方案、其實施過程及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本發明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提供的一種智能藥貼,其包括:
藥貼本體,包括至少用以貼合于患處皮膚的藥劑層;
發熱體,覆設于所述藥貼本體外側(即藥貼本體與患處皮膚接觸一側的相對側),至少用以將所述藥劑層進行加熱,所述發熱體包括:
發熱膜,包括連續分布的納米銀顆粒和樹脂,所述發熱膜中納米銀顆粒的含量為20~50wt%,密度為1~2g/cm3,粒徑為50~500nm;
以及,電極,連接于所述發熱膜。
在一些優選實施案例之中,所述智能藥貼還包括:至少一智能傳感器,設置于所述發熱膜的表面。
優選的,所述智能傳感器可以是溫度傳感器,至少用以實時監測患處皮膚當前的溫度。
在一些優選實施案例之中,所述智能藥貼還包括熱傳感芯片,設置于發熱膜的表面,至少用以智能控制發熱體的工作溫度和時間,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實現智能控制。
優選的,所述熱傳感芯片至少通過一導線與外部控制器相連接,其中,所述外部控制器可以是電腦、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
優選的,所述外部控制器包括預設系統,至少用以預先設定發熱體的工作溫度和時間,針對不同種類和療效的藥貼,可以預設不同的發熱體的工作溫度和時間。
更為優選的,所述智能藥貼還可以與一顯示器連接,至少用以直觀顯示患處皮膚藥貼的工作溫度、時間等等。
在一些優選實施案例之中,所述發熱體還包括至少一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至少用以將所述發熱體牢固覆設于藥劑層的表面。
優選的,所述固定裝置可以是固定帶,也可以是其他任意結構的固定裝置。
具體的,所述固定帶的一端與發熱體連接,另一端與患者身體的設定部分連接。更具體的,所述固定帶可以通過纏繞、粘貼等任一方式將所述發熱體固定于藥劑層的表面。例如,若患處是在手臂上,則可以先將藥貼本體上的藥劑層貼合于患處皮膚上,之后將連接有固定帶的發熱體覆設于藥劑層表面,然后將固定帶纏繞或貼合于手臂上,實現固定,如此不會使患者的行動受到限制,使用更加方便。
在一些優選實施案例之中,所述發熱體包括:
發熱膜,包括發熱涂層,所述發熱涂層包括均勻且連續分布的納米銀顆粒和樹脂,所述發熱涂層中納米銀顆粒的含量為20~50wt%,密度為1~2g/cm3,粒徑為50~500nm;
熱反射膜,設置于所述發熱膜的底部,至少用以將所述發熱膜產生的熱能進行反射;
以及,電極,設置于所述發熱涂層的表面。
在一些優選實施案例之中,所述發熱體的厚度為7~40μm。
優選的,所述電極與外接電源電連接。
優選的,所述發熱膜的厚度為2~10μm。
作為優選方案之一,所述發熱膜包括基材以及結合于基材表面的發熱涂層。
進一步的,所述發熱涂層的厚度為1~10μm。
優選的,所述發熱涂層的表面電阻為0.01~1歐姆。
優選的,所述樹脂包括聚氨酯和/或環氧樹脂,但不限于此,此處樹脂起到粘合的作用。
優選的,所述發熱涂層是通過印刷、涂布和噴涂中的至少一種方式結合于基材表面。
更優選的,所述基材的材質包括pe、pet、pi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但不限于此。
優選的,所述熱反射膜的厚度為2~10μm。
進一步的,所述熱反射膜的組成材料包括含有金屬涂層的tpe、tpu、pi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但不限于此。
優選的,所述熱反射膜至少以熱壓或膠黏的方式設置于所述發熱膜的底部。
在一些優選實施案例之中,所述發熱體還包括保護膜,所述保護膜至少以熱壓或膠黏的方式設置于所述發熱膜的表面。
優選的,所述保護膜的厚度為2~10μm。
優選的,所述保護膜的材質包括tpe、無紡布和tpu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合,但不限于此。
優選的,所述發熱體的制備方法包括:將由納米銀顆粒和樹脂組成的發熱漿料施加于基材上,形成發熱膜,并將電極設置于所述發熱膜表面,其中,所述發熱漿料中納米銀顆粒的納米銀顆粒的含量為20~50wt%,密度為1~2g/cm3,粒徑為50~500nm;
以及,將所述發熱膜施加于熱反射膜上,獲得發熱體。
優選的,所述制備方法包括:在壓力為0.5~4gpa、溫度為75~200℃的條件下,將所述發熱漿料施加于基材上,形成發熱膜。
優選的,至少以熱壓或膠黏的方式將所述發熱膜設置于所述熱反射膜的表面。
優選的,所述制備方法還包括:至少以熱壓或膠黏的方式將保護膜設置于所述發熱膜的表面。
綜上所述,藉由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通過設置發熱體,由于發熱體的材料能夠輻射遠紅外線,提高人體吸收能力,可以使得藥貼中的藥物成分更易于被患處皮膚吸收,從而達到治療效果,且設置有溫度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患處皮膚的溫度,并且設定藥貼的工作溫度和時間,實現恒溫、定時的智能控制。
以下結合若干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解釋說明。
本實施例的一種智能藥貼,其包括:
藥貼本體,包括至少用以貼合于患處皮膚的藥劑層;
發熱體,覆設于所述藥貼本體外側,至少用以將所述藥劑層進行加熱。
請參閱圖1-2所示為本發明一典型實施例中一種智能藥貼中的發熱體的結構示意圖,其主要包括保護膜1、發熱膜2和熱反射膜3,所述發熱膜2設置于保護膜1和熱反射膜3之間,所述發熱膜2包括發熱涂層20,所述發熱涂層包括均勻且連續分布的納米銀顆粒和樹脂,其結構呈彎曲回旋狀,亦可以是其他形狀。
參加圖2所示,所述電極4與發熱膜2的發熱涂層20連接,所述發熱膜上還設置有熱傳感芯片5,所述熱傳感芯片5通過一導線6與外部控制器7相連接,控制發熱體的工作溫度和時間,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實現智能控制。其中,所述外部控制器可以是電腦、智能手機等智能終端,可以通過wifi等無線網絡與熱傳感芯片進行數據傳輸和控制。所述導線6的末端設置有usb端口8,可以用于與外接電源(例如移動電源)連通,實現電極與電源的電連接。
優選的,所述外部控制器包括預設系統,至少用以預先設定發熱體的工作溫度和時間,針對不同種類和療效的藥貼,可以預設不同的發熱體的工作溫度和時間。
所述智能藥貼的發熱膜的表面還可以設置至少一智能傳感器。所述智能傳感器的類型可以根據實際應用的情況而選擇,例如,可以是溫度傳感器,至少用以實時監測患處皮膚當前的溫度。更為優選的,所述智能藥貼還可以與一顯示器連接,至少用以直觀顯示患處皮膚藥貼的工作溫度、時間等等。
因此,藉由本實施例的智能藥貼,發熱體的材料能夠輻射遠紅外線,提高人體吸收能力,且通過發熱體發熱,并設定藥貼的工作溫度和時間,實現恒溫、定時的智能控制,可以使得藥貼中的藥物成分更易于被患處皮膚吸收,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應當理解,上述實施例僅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