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針灸設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麥粒灸制作器。
背景技術:
麥粒灸屬于艾灸中常用的直接灸的方法,其痛苦小,容易被人們接受。麥粒灸是用麥粒大小的艾炷,作用于身體的特殊敏感點及相應部位。麥粒灸具有痛苦小、損傷小、煙霧小、相比于懸灸等的溫和灸作用更持久,傳感明顯,療效直接,有針刺般深層灸感和循經傳導。麥粒灸臨床適用于虛、寒、痰、瘀等多種病證,因此,麥粒灸的制造質量好壞影響很大。
傳統的麥粒灸大都采用手工制造,將艾絨少許置于左手食、中指之間,用拇、食、中三指將艾絨揉勻,形成適當大小的艾團,然后將艾團置于拇、食二指之間,大拇指向前,用力將艾團搓緊,艾團即成紡錘形,如麥粒大。左手捏住艾團,露出大部分;右手用無齒鑷尖端緊緊夾住艾團露出部分根部,橫向用力扯下,即形成圓錐形艾炷。但這種手工制造方法,艾炷容易松散,使用過程如果掉到皮膚上會發生意外;而且燃燒快,使得熱力不易滲透入皮膚,治療效果差,浪費原料;另外,手工制造速度慢,成品穩定性差,制造過程繁瑣。而且,現有技術中也缺少制造麥粒灸的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目前麥粒灸手工制造緩慢,成品率低,質量不穩定性差等的問題,提供一種麥粒灸制作器。
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麥粒灸制作器,包括設有腔體的外殼,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內設有進料口、第一轉輪、制灸鏈帶、至少一個擠壓桿,所述進料口設于殼體的左上部,所述制灸鏈帶設于腔體的下部,制灸鏈帶的上表面開有若干個倒圓錐形的凹槽,第一轉輪設于制灸鏈帶的左上方且位于進料口的下方;所述制灸鏈帶的右上方設有擠壓桿;出料口設于制灸鏈帶下方。
本制作器的實現原理為:艾絨從進料口進入到腔體內,第一轉輪向左轉動將上方進料口的艾絨原料傳遞到下方制灸鏈帶的凹槽內,制灸鏈帶向右側輸送艾絨到擠壓桿下方,擠壓桿做上下往復運動,對凹槽內的艾絨進行壓實,艾絨被壓制成圓錐形艾炷,制灸鏈帶繼續傳輸到下方的出料口處時,凹槽開口朝下,圓錐形艾炷向凹槽開口方向移動,艾炷即成品麥粒灸在本身重力作用下掉出出料口。
進一步,擠壓桿的下端部為倒置的圓臺狀結構。
進一步,所述麥粒灸制作器還包括卸料機構,卸料機構包括依次連接的倒置的圓錐筒、連桿和卸料塊,圓錐筒貼合凹槽的內壁設置,連桿穿過凹槽底部的開口與位于制灸鏈帶下表面的卸料塊連接。
制灸鏈帶向右側輸送艾絨到擠壓桿下方,擠壓桿做上下往復運動,對凹槽內主要是倒圓錐筒內的艾絨進行壓實,艾絨被壓制成圓錐形艾炷,制灸鏈帶繼續傳輸到下方的出料口處時,在卸料塊的重力作用下,卸料塊推動連桿向凹槽開口方向移動,倒圓錐筒內的艾炷在本身重力作用下掉出出料口。
進一步,腔體第一轉輪與擠壓桿之間還設有第二轉輪,所述第二轉輪與第一轉輪平行設置,所述第一轉輪與第二轉輪兩者的轉動方向可以任意設置。一種為相向即第一轉輪朝右轉動,第二轉輪朝左轉,可有效將未被第一轉輪的轉動傳輸到凹槽內的艾絨原料往左側方向推動,避免多余艾絨通過空腔進入到下一步正被擠壓桿擠壓的凹槽內;同向即兩個轉輪都向左或向右轉動;還一種為相反方向轉動,避免艾絨不集中在一起造成堆積,部分艾絨被左轉的第一轉輪帶動,部分艾絨被右轉的第二轉輪帶動,。
更進一步,第一轉輪、第二轉輪為相互嚙合的兩個齒輪。
進一步,擠壓桿前方設有攔料板,攔料板下部與制灸鏈帶相觸的位置設有軟毛。攔料板對從進料口經第一轉輪、第二轉輪阻擋后仍然進入到腔體右側的多余艾絨進行阻擋并掃入凹槽內,避免被擠壓桿擠壓的凹槽內除了艾炷外還有多余艾絨,避免多余艾絨被傳送掉入到出料口。
更進一步,制灸鏈帶為水平段和圓弧段首尾相接形成環狀,殼體位于制灸鏈帶的右下方處設有貼合圓弧段鏈帶上表面的擋板。避免成品艾炷掉到腔體的底部。
進一步,相鄰的凹槽大小不同,相間的凹槽大小相同,擠壓桿為偶數個且相鄰的兩個擠壓桿下端部倒置的圓臺狀結構規格不同,制灸鏈帶的水平方向上設有可移除的擋槽板,擋槽板上設有若干個平板,任意兩個平板之間的距離等于任意兩個相間的凹槽之間的距離。通過擋槽板與凹槽尺寸的不同設置,可以根據使用需求制造不同規格的艾柱。
進一步,出料口下方設有盛放艾柱的容器,如托盤之類。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益效果是:1.采用本設備能快速制造麥粒灸,提高生產制造效率;2.制造出來的麥粒灸產品形狀規則,規格大小一致,成品率高,質量更加穩定;3.制造過程簡單,操作工序少,減少人工操作成本;4.制作器的組成結構簡單,攜帶搬運便捷,機器的制造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麥粒灸制作器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麥粒灸制作器第二種結構中制灸鏈帶與擋槽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麥粒灸制作器第三種結構示意圖;
圖4是一種卸料機構的狀態變化示意圖;
圖5是圖4的局部放大圖;
圖6第二種卸料機構的狀態變化示意圖;
圖7第三種卸料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外殼1,腔體2,進料口3,第一轉輪4,制灸鏈帶5,下表面51,上表面52,水平段53,圓弧段54,擠壓桿6,下端部61,卸料機構7,圓錐筒71,連桿72,上端部721,中間段722,下端部723,卸料塊73,通孔731,第一圓錐筒711,第二圓錐筒712,凹槽8,凹槽開口81,凹槽底部82,第一凹槽83,第二凹槽84,第二轉輪9,托盤10,出料口11,攔料板12,軟毛13,艾柱14,擋槽板15,平板16,擋板17,支撐件18,動力機構1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描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麥粒灸制作器,包括設有腔體2的外殼1,腔體2內設有進料口3、第一轉輪4、制灸鏈帶5、至少一個擠壓桿6、卸料機構7,進料口3設于外殼1的左上部,制灸鏈帶5設于腔體2的下部且運行方向為向右傳動,制灸鏈帶的上表面52開有若干個倒圓錐形的凹槽8;第一轉輪4設于制灸鏈帶5的左上方且位于進料口3的下方貼合外殼1的左側;制灸鏈帶的右上方設有擠壓桿6,擠壓桿6的下端部61為倒置的圓臺狀結構;卸料機構7包括依次連接的圓錐筒71、連桿72和卸料塊73,倒圓錐筒71貼合凹槽8的內壁設置,連桿72穿過凹槽8底部的開口與位于制灸鏈帶下表面51的卸料塊73連接;出料口11設于制灸鏈帶5右下方,出料口11下方設有托盤10。
作為一些結構上的較佳的設置,可以在腔體內第一轉輪4與擠壓桿6之間設置第二轉輪9,第一轉輪4左轉,第二轉輪9右轉。第二轉輪將未被第一轉輪的轉動傳輸到凹槽內的艾絨原料往左側方向推動掉入凹槽。第一轉輪4、第二轉輪9的結構可以直接選用為相互嚙合的兩個齒輪,直接采用齒輪配合轉動嚙合減少安裝及維修成本。
也可以設置為第一轉輪4右轉、第二轉輪9左轉或者第一轉輪4與第二轉輪9都向右轉,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右轉是指制灸鏈帶5傳輸艾絨的方向。
擠壓桿6可以設置為若干個,任意兩個相鄰擠壓桿之間的距離等于相鄰兩凹槽之間的距離,這樣能同時多工位對艾絨進行擠壓壓實,提早制造效率。
制灸鏈帶5為水平段53和圓弧段54首尾相接形成環狀鏈帶,殼體位于制灸鏈帶的右下方處設有貼合圓弧段鏈帶的上表面的擋板11,用于避免成品艾炷掉到腔體2內。
麥粒灸的制造原理為:
將艾絨倒入模具凹槽中進行壓制,更方便的制作規格大小一致的麥粒灸。
步驟一,入槽:第一轉輪、第二轉輪以相反的方向將艾絨掃入凹槽中;
步驟二,壓制:擠壓桿上下往返運動,依次壓制凹槽中的艾絨,使其壓實形成麥粒灸;
步驟三,取出:制灸鏈帶帶動凹槽轉到下面時,卸料機構在重力作用下將麥粒灸頂出,落在托盤中。
本實施例中第一轉輪、第二轉輪的轉動,擠壓桿的垂直直線往復運動,制灸鏈帶的傳送運動,都可以通過齒輪聯動來實現,通過在殼體外部設置搖柄之類的手持部來控制整個麥粒灸制作器制造艾柱。本實施例中關于左側、右側、左上方、下方等位置角度描述僅為了使得方案更加清楚明白,并不限定具體的位置關系,并不對麥粒灸制作器的保護范圍進行限定。
本實施例中的中的卸料機構7包括依次連接的倒置的圓錐筒71、連桿72和卸料塊73。
實施例2
如圖1-2所示,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凹槽為相鄰的凹槽大小不同(即圖中第一凹槽83與第二凹槽84大小不同),相間的凹槽大小相同,擠壓桿為偶數個且相鄰的兩個下端部倒置的圓臺狀結構規格不同且與凹槽大小匹配(即第一圓錐筒711與第二圓錐筒712大小不同,其尺寸大小分別適應貼合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的尺寸大小)。
在制灸鏈帶一側設有可移除的擋槽板15,擋槽板上設有若干個平板16,移動擋槽板可以使得平板16擋住凹槽8,任意兩個平板之間的距離等于任意兩個相間的凹槽之間的距離。通過擋槽板與凹槽尺寸的不同設置,可以根據使用需求制造不同規格的艾柱。圖中所示箭頭為制灸鏈帶5的傳輸方向和擋槽板15可移動的方向。
在平板下表面設有軟毛刷,將制灸鏈帶上表面的艾絨掃入未被擋住的凹槽內。
本實施例中擠壓桿6的下端部61為可拆卸的擠壓頭,本裝置與不同凹槽尺寸對應的不同規格的擠壓頭,利用不同規格的擠壓頭擠壓不同尺寸的凹槽,來加工所需尺寸的麥粒灸。
實施例3
如圖3所示,與實例1或2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第一轉輪4(和第二轉輪9)、擠壓桿9之間設有一攔料板12,也就是擠壓桿前方設有攔料板12,攔料板下部(或下表面)與制灸鏈帶相觸的位置設有軟毛13。
實施例4
如圖4、圖5所示,與實例1或2或3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麥粒灸制作器中的卸料機構7包括依次連接的倒置的圓錐筒71、連桿72和卸料塊73,所述卸料塊上設有通孔731,所述連桿72穿過通孔731使得整個卸料塊套設在連桿上,且卸料塊與連桿滑動連接。凹槽及圓錐筒71內部用于容納艾絨。
初始狀態下,艾絨通過進料口3進入制灸鏈帶5的凹槽8中,凹槽8開口朝上,卸料機構7的圓錐筒71緊貼凹槽底部,卸料塊73位于連桿71的下端部;當制灸鏈帶5傳輸到擠壓桿后,凹槽內的艾絨被擠壓桿反復擠壓壓實成塊;經制灸鏈帶5傳輸,帶有成塊的麥粒灸的凹槽被傳輸到開口朝下的一面,在卸料塊73的重力作用下,圓錐筒71從貼合凹槽內壁的狀態下脫離出來,整個卸料機構7向地心方向移動,圓錐筒71內的麥粒灸成品從出料口11掉落到托盤10內。
本實施例中的卸料塊73形狀可以設置為圓球狀或半球狀,通孔731開設在卸料塊73的中心。
本實施例中的連桿結構72包括依次連接的上端部721、中間段722和下端部723,所述上端部721設置在圓錐筒71底部,圓錐筒71、卸料塊73由上至下套設在中間段722上,下端部723的寬度大于卸料塊73上通孔731的直徑。
本實施中的上端部723采用圓臺結構,圓臺的上表面直徑大于圓臺的下表面直徑。這種結構設置使得連桿與圓錐筒71內表面的接觸面積更大,提高連桿結構整體連接的牢固度。
實施例5
與實施例4不同的是,如圖6所示,中間段722與圓錐筒71滑動連接。當圓錐筒71內裝有壓制好的麥粒灸后,被制灸鏈帶5傳輸后,整個連桿結構72發生翻轉直到翻轉180度,在卸料塊73的重力作用下,上端部723從圓錐筒71的底部往圓錐筒71的開口方向移動,對圓錐筒71內的麥粒灸產生一個推力,有利于麥粒灸更好的掉落。
實施例6
與實施例4或5不同的是,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麥粒灸制作器中圓錐筒7包括至少3片均勻設置的彈性板,所述彈性板的中心套設在連桿72上,在卸料塊73重力作用下,對連桿及連桿上的彈性板中心產生一個下拉力g,因彈性板兩端受凹槽限制,彈性板彎曲,形圓錐狀空腔,圓錐狀空腔用于容納艾絨。
彈性板可拆卸設置在中間段722的上部,根據需求可任意替換或增加彈性板的片數。
實施例7
如圖1所示,與實施例1或2或3或4或5或6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麥粒灸制作器中還包括中部開有通道181的支撐件18,所述支撐件設于制灸鏈帶5的下表面51一側,而且支撐柱18上方正對擠壓桿6。當擠壓桿對凹槽內的艾絨進行擠壓壓實時,支撐件對凹槽起著支撐作用,降低擠壓桿對凹槽、對制灸鏈帶5產生的沖擊力,提高使用壽命。
通道181用于制灸鏈帶5傳輸過程中的卸料機構7通過,具體用于卸料機構7的連桿72、卸料塊73的通過。
本實施例中的支撐件為可移除式設置在擠壓桿6下方,制灸鏈帶5的下表面51一側。避免擠壓后制灸鏈帶5傳輸與支撐件之間產生摩擦。
本實施例中麥粒灸制作器還包括與支撐件18連接的動力機構19,動力機構19用于移動支撐件18,當擠壓桿擠壓時支撐件設于被擠壓的凹槽下方對制灸鏈帶5起著支撐作用;當擠壓桿擠壓結束,支撐件18移除原位置,制灸鏈帶5繼續傳輸,擠壓桿擠壓下一個凹槽內的艾絨。
動力機構19可以采用液壓缸或氣缸或滑動機構。采用液壓缸或氣缸時,液壓缸或氣缸的活塞桿與支撐件連接;采用滑動機構,滑塊與支撐件、電機連接,電機帶動滑塊在滑軌上滑動,滑塊滑動同時帶動支撐件移除制擠壓桿6下方位于灸鏈帶5的下表面51的位置。
實施例8
與實施例7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的麥粒灸制作器中還包括中部開有通道181的支撐件18,所述支撐件設于制灸鏈帶5的下表面51一側,而且支撐柱18上方正對擠壓桿6,擠壓桿上表面為光滑面,采用塑膠材質等軟性材料,減少制灸鏈帶5傳輸時下表面51與支撐件18表面之間的摩擦力,節約制灸鏈帶5運行需要的能量。
作為本發明的一些等同替換,凹槽形狀設置為圓錐狀,圓錐筒結構與凹槽相配,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狀結構,如凹槽、圓錐筒也可以選用方錐狀結構或其他任意結構。
以上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并不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的設計思路做出的變形及改進,都應當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