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醫療用椅。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的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身體的健康程度越發重視,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們采用按摩的方法來緩解自身的壓力,傳統的按摩方法是使用手部直接按摩,這種方法易造成按摩醫生局部肌肉疲勞,即使是熟練的按摩醫生或技師,用這種方法也很難以長時間連續工作,于是市場上出現了醫療按摩設備。但是,現有的醫療按摩設備為結構單一的固定式按摩設備,不能更具患者需要調節按摩,同時存在結構復雜,制造成本高,價格昂貴,按摩效果差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醫療用椅,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明的一種醫療用椅,包括椅座、架體以及設置所述架體上的按摩支起架,所述按摩支起架前側面內部設有容放槽,所述容放槽內頂壁后側設有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一滑行槽,所述第一滑行槽內部設有前后伸展設置的導向桿,所述第一滑行槽前側設有向前伸展設置的螺型孔,所述導向桿上滑行配合連接有向下伸展設置的按摩結構,所述按摩結構底部伸展端伸到所述容放槽內,所述容放槽內的所述按摩結構前側面內部設有按摩槽,所述按摩槽前側的左右內壁相對設有凹陷槽,所述凹陷槽上方的所述按摩槽內的左右內壁之間旋轉配合連接有第一旋輪,所述凹陷槽下方的所述按摩槽內的左右內壁內相對設有第二滑行槽,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滑行槽內相對設有第一滑行塊,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滑行塊之間旋轉配合連接有第二旋輪,所述凹陷槽后側的所述按摩槽內的左右內壁之間旋轉配合連接有主旋輪,所述主旋輪左側面固定設置有蝸輪,所述蝸輪后側齒合連接有蝸桿,所述蝸桿內部設有上下伸展設置的旋軸,所述蝸桿上方的所述旋軸上固定設置有第一錐輪,所述按摩槽上方的所述按摩結構內部設有空心腔,所述空心腔前側設有貫通所述按摩結構前側的過孔,所述過孔右端與所述螺型孔左端相對設置,所述過孔內配合有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二螺型桿,所述空心腔與所述按摩槽之間相連設有第三滑行槽,所述第三滑行槽內部設有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三螺型桿,所述第三螺型桿上螺型紋配合連接有第三滑行塊,所述第三滑行塊內部設有第二電動機,所述第二電動機上下兩側均配合連接有第二錐輪。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導向桿后端與所述第一滑行槽后側固定連接,所述導向桿前端與所述第一滑行槽前側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主旋輪、第一旋輪和所述第二旋輪之間設有震動按摩帶。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旋軸底部伸展尾梢與所述按摩槽內底壁旋轉配合連接,所述旋軸頂部伸展尾梢與所述按摩槽內頂壁旋轉配合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三螺型桿后端與所述第三滑行槽后側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三螺型桿前端與第三電動機配合連接,所述第三電動機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三滑行槽前側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電動機上側的所述第二錐輪伸到所述空心腔內,所述第二電動機下側的所述第二錐輪伸到所述按摩槽內。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螺型桿前伸展端伸到所述螺型孔內螺型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型桿后伸展端伸到所述空心腔內且與所述空心腔內的后側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空心腔前側的所述第二螺型桿上固定設有第三錐輪。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架體左右兩側頂部端面相對固定設置有架腿柱,左右兩側所述架腿柱之間的所述架體頂部端面內左右伸展設有第四滑行槽,所述第四滑行槽內部設有左右伸展設置的第四螺型桿,所述第四螺型桿左端與所述第四電動機配合連接,所述第四電動機設置于所述第四滑行槽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螺型桿右端與所述第四滑行槽右側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四螺型桿上螺型紋配合連接有頂部與所述按摩支起架底部固定連接的第四滑行塊。
作為優選地技術方案,每個所述第一滑行塊頂部的所述第二滑行槽內均設有簧件。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容放槽內頂壁后側設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一滑行槽,第一滑行槽內部設前后伸展設置的導向桿,第一滑行槽前側設向前伸展設置的螺型孔,導向桿上滑行配合連接向下伸展設置的按摩結構,空心腔前側設貫通按摩結構前側的過孔,過孔右端與螺型孔左端相對設置,過孔內配合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二螺型桿,第二螺型桿前伸展端伸到螺型孔內螺型紋配合連接,第二螺型桿后伸展端伸到空心腔內且與空心腔內的后側旋轉配合連接,空心腔前側的第二螺型桿上固定設第三錐輪,從而實現自動控制按摩結構的移動調節工作,對震動按摩帶與腿抵接時的繃緊度實現可調節控制,滿足不同粗細的腿按摩,同時提高了震動按摩帶的使用壽命。
2.通過按摩結構底部伸展端伸到容放槽內,容放槽內的按摩結構前側面內部設按摩槽,按摩槽前側的左右內壁相對設凹陷槽,凹陷槽上方的按摩槽內的左右內壁之間旋轉配合連接第一旋輪,凹陷槽下方的按摩槽內的左右內壁內相對設第二滑行槽,左右兩側第二滑行槽內相對設第一滑行塊,左右兩側第一滑行塊之間旋轉配合連接第二旋輪,凹陷槽后側的按摩槽內的左右內壁之間旋轉配合連接主旋輪,主旋輪左側面固定設置蝸輪,蝸輪后側齒合連接蝸桿,蝸桿內部設上下伸展設置的旋軸,蝸桿上方的旋軸上固定設置第一錐輪,按摩槽上方的按摩結構內部設空心腔,空心腔與按摩槽之間相連設第三滑行槽,第三滑行槽內部設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三螺型桿,第三螺型桿上螺型紋配合連接第三滑行塊,第三滑行塊內部設第二電動機,第二電動機上下兩側均配合連接第二錐輪,從而實現震動按摩帶的按摩以及按摩結構的移動的傳動控制,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運行穩定性。
3.通過架體左右兩側頂部端面相對固定設置架腿柱,每個架腿柱頂部均設柱頂,左右兩側架腿柱之間的架體頂部端面內左右伸展設第四滑行槽,第四滑行槽內部設左右伸展設置的第四螺型桿,第四螺型桿左端與第四電動機配合連接,第四電動機設置于第四滑行槽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第四螺型桿右端與第四滑行槽右側旋轉配合連接,第四螺型桿上螺型紋配合連接頂部與按摩支起架底部固定連接的第四滑行塊,從而實現自動控制調節按摩位置,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按摩精度。
4.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制造成本以及維護成本低,能實現自動控制切換按摩傳動以及按摩結構的移動控制,同時能實現按摩支起架的左右移動工作,滿足腿不同位置的按摩需要,實現全方位按摩的同時提高了按摩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明的一種醫療用椅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按摩支起架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震動按摩帶與鋼管相抵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震動按摩帶呈弧形繃緊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一種醫療用椅按摩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本發明的一種醫療用椅,包括椅座1、架體4以及設置所述架體4上的按摩支起架5,所述按摩支起架5前側面內部設有容放槽51,所述容放槽51內頂壁后側設有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一滑行槽52,所述第一滑行槽52內部設有前后伸展設置的導向桿53,所述第一滑行槽52前側設有向前伸展設置的螺型孔54,所述導向桿53上滑行配合連接有向下伸展設置的按摩結構6,所述按摩結構6底部伸展端伸到所述容放槽51內,所述容放槽51內的所述按摩結構6前側面內部設有按摩槽61,所述按摩槽61前側的左右內壁相對設有凹陷槽62,所述凹陷槽62上方的所述按摩槽61內的左右內壁之間旋轉配合連接有第一旋輪63,所述凹陷槽62下方的所述按摩槽61內的左右內壁內相對設有第二滑行槽64,左右兩側所述第二滑行槽64內相對設有第一滑行塊641,左右兩側所述第一滑行塊641之間旋轉配合連接有第二旋輪643,所述凹陷槽62后側的所述按摩槽61內的左右內壁之間旋轉配合連接有主旋輪65,所述主旋輪65左側面固定設置有蝸輪651,所述蝸輪651后側齒合連接有蝸桿67,所述蝸桿67內部設有上下伸展設置的旋軸671,所述蝸桿67上方的所述旋軸671上固定設置有第一錐輪672,所述按摩槽61上方的所述按摩結構6內部設有空心腔68,所述空心腔68前側設有貫通所述按摩結構6前側的過孔681,所述過孔681右端與所述螺型孔54左端相對設置,所述過孔681內配合有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二螺型桿682,所述空心腔68與所述按摩槽61之間相連設有第三滑行槽69,所述第三滑行槽69內部設有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三螺型桿692,所述第三螺型桿692上螺型紋配合連接有第三滑行塊691,所述第三滑行塊691內部設有第二電動機693,所述第二電動機693上下兩側均配合連接有第二錐輪694。
其中,所述導向桿53后端與所述第一滑行槽52后側固定連接,所述導向桿53前端與所述第一滑行槽52前側固定連接,從而實現按摩結構6的穩定以及導向滑行的功能,提高按摩結構6移動的穩定性。
其中,所述主旋輪65、第一旋輪63和所述第二旋輪643之間設有震動按摩帶66。
其中,所述旋軸671底部伸展尾梢與所述按摩槽61內底壁旋轉配合連接,所述旋軸671頂部伸展尾梢與所述按摩槽61內頂壁旋轉配合連接。
其中,所述第三螺型桿692后端與所述第三滑行槽69后側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三螺型桿692前端與第三電動機695配合連接,所述第三電動機695外表面設置于所述第三滑行槽69前側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上側的所述第二錐輪694與第三錐輪683齒合連接以及下側的所述第二錐輪694與第一錐輪672齒合連接之間的切換調節控制。
其中,所述第二電動機693上側的所述第二錐輪694伸到所述空心腔68內,從而實現上側的所述第二錐輪694與所述第三錐輪683齒合傳動連接,所述第二電動機693下側的所述第二錐輪694伸到所述按摩槽61內,從而實現下側的所述第二錐輪694與所述第二電動機693齒合傳動連接。
其中,所述第二螺型桿682前伸展端伸到所述螺型孔54內螺型紋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型桿682后伸展端伸到所述空心腔68內且與所述空心腔68內的后側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空心腔68前側的所述第二螺型桿682上固定設有第三錐輪683,從而實現自動控制按摩結構6沿第一滑行槽52內的導向桿53左右方向滑行。
其中,所述架體4左右兩側頂部端面相對固定設置有架腿柱41,左右兩側所述架腿柱41之間的所述架體4頂部端面內左右伸展設有第四滑行槽42,所述第四滑行槽42內部設有左右伸展設置的第四螺型桿43,所述第四螺型桿43左端與所述第四電動機45配合連接,所述第四電動機45設置于所述第四滑行槽42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螺型桿43右端與所述第四滑行槽42右側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四螺型桿43上螺型紋配合連接有頂部與所述按摩支起架5底部固定連接的第四滑行塊44,從而實現自動控制調節按摩位置,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按摩精度。
其中,每個所述第一滑行塊641頂部的所述第二滑行槽64內均設有簧件642,從而實現自動控制震動按摩帶66的張緊調節。
初始狀態時,按摩結構6位于第一滑行槽52內的最后側位置,同時位于容放槽51內的最后側位置,此時,第二螺型桿682前側尾梢位于螺型孔54后側段內且螺型紋配合連接,同時,第三滑行塊691位于第三滑行槽69內的最右側位置,此時,第二電動機693上側的第二錐輪694與第三錐輪683齒合連接,同時,第二電動機693下側的第二錐輪694最大程度遠離第一錐輪672,此時,左右兩側第二滑行槽64內的第一滑行塊641受到簧件642的頂壓力,使主旋輪65、第一旋輪63和第二旋輪643之間的震動按摩帶66處于張緊狀態,同時時第一旋輪63與第二旋輪643之間的震動按摩帶66處于豎直張緊狀態。
當需要對腿部進行按摩時,首先坐在椅座1上,將腿架放在架腿柱41上,此時,使腿位于按摩結構6前側的容放槽51內且處于按摩結構6內的凹陷槽62相對位置,然后,通過第四電動機45帶動第四螺型桿43正反旋轉,由第四螺型桿43帶動第四滑行塊44沿第四滑行槽42內的左右方向移動,直至腿位于第一旋輪63與第二旋輪643之間的震動按摩帶66前側面相對位置,此時控制第四電動機45停止旋轉,然后通過第二電動機693帶動第二電動機693上側的第二錐輪694旋轉,由第二電動機693上側的第二錐輪694帶動第三錐輪683以及第三錐輪683上的第二螺型桿682旋轉,進而由第二螺型桿682與螺型孔54螺型紋配合旋轉,使第二螺型桿682帶動按摩結構6逐漸沿導向桿53前側方向移動,直至如圖4所示第一旋輪63與第二旋輪643之間的震動按摩帶66前側面與腿后端相抵接,繼續控制第二電動機693帶動第二電動機693上側的第二錐輪694旋轉,此時,第一旋輪63與第二旋輪643之間的震動按摩帶66逐漸受到腿的頂壓力,使第二旋輪643左右兩側旋轉配合連接的第一滑行塊641克服簧件642的頂壓力沿第二滑行槽64內頂部滑行,同時,腿逐漸滑入凹陷槽62內,直至如圖5所示腿后端伸到凹陷槽62內,同時使第一旋輪63與第二旋輪643之間的震動按摩帶66呈弧形繃緊狀態(當第二螺型桿682帶動按摩結構6移動第一滑行槽52內的最前側位置時,此時,第一旋輪63與第二旋輪643之間的震動按摩帶66為最大繃緊狀態),此時控制第二電動機693停止旋轉,然后通過第三電動機695帶動第三螺型桿692旋轉,由第三螺型桿692帶動第三滑行塊691逐漸沿第三滑行槽69后側方向移動,此時,使第二電動機693上方的第二錐輪694逐漸遠離第三錐輪683,同時,使第二電動機693下方的第二錐輪694逐漸靠近第一錐輪672,直至第三滑行塊691移動到第三滑行槽69內的最后側位置時,此時,使第二電動機693上方的第二錐輪694最大程度遠離第三錐輪683,同時,使第二電動機693下方的第二錐輪694與第一錐輪672齒合連接,最后同時控制第二電動機693工作,實現全方位按摩,由第二電動機693控制第二電動機693下方的第二錐輪694旋轉,進而由第二電動機693下方的第二錐輪694帶動第三錐輪683以及第三錐輪683上的旋軸671和蝸桿67旋轉,進而由蝸桿67帶動蝸輪651以及蝸輪651右端同軸固定連接的主旋輪65旋轉,由主旋輪65帶動震動按摩帶66實現對腿的進行快速按摩。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容放槽內頂壁后側設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一滑行槽,第一滑行槽內部設前后伸展設置的導向桿,第一滑行槽前側設向前伸展設置的螺型孔,導向桿上滑行配合連接向下伸展設置的按摩結構,空心腔前側設貫通按摩結構前側的過孔,過孔右端與螺型孔左端相對設置,過孔內配合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二螺型桿,第二螺型桿前伸展端伸到螺型孔內螺型紋配合連接,第二螺型桿后伸展端伸到空心腔內且與空心腔內的后側旋轉配合連接,空心腔前側的第二螺型桿上固定設第三錐輪,從而實現自動控制按摩結構的移動調節工作,對震動按摩帶與腿抵接時的繃緊度實現可調節控制,滿足不同粗細的腿按摩,同時提高了震動按摩帶的使用壽命。
2.通過按摩結構底部伸展端伸到容放槽內,容放槽內的按摩結構前側面內部設按摩槽,按摩槽前側的左右內壁相對設凹陷槽,凹陷槽上方的按摩槽內的左右內壁之間旋轉配合連接第一旋輪,凹陷槽下方的按摩槽內的左右內壁內相對設第二滑行槽,左右兩側第二滑行槽內相對設第一滑行塊,左右兩側第一滑行塊之間旋轉配合連接第二旋輪,凹陷槽后側的按摩槽內的左右內壁之間旋轉配合連接主旋輪,主旋輪左側面固定設置蝸輪,蝸輪后側齒合連接蝸桿,蝸桿內部設上下伸展設置的旋軸,蝸桿上方的旋軸上固定設置第一錐輪,按摩槽上方的按摩結構內部設空心腔,空心腔與按摩槽之間相連設第三滑行槽,第三滑行槽內部設前后伸展設置的第三螺型桿,第三螺型桿上螺型紋配合連接第三滑行塊,第三滑行塊內部設第二電動機,第二電動機上下兩側均配合連接第二錐輪,從而實現震動按摩帶的按摩以及按摩結構的移動的傳動控制,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運行穩定性。
3.通過架體左右兩側頂部端面相對固定設置架腿柱,每個架腿柱頂部均設柱頂,左右兩側架腿柱之間的架體頂部端面內左右伸展設第四滑行槽,第四滑行槽內部設左右伸展設置的第四螺型桿,第四螺型桿左端與第四電動機配合連接,第四電動機設置于第四滑行槽左側面內且固定連接,第四螺型桿右端與第四滑行槽右側旋轉配合連接,第四螺型桿上螺型紋配合連接頂部與按摩支起架底部固定連接的第四滑行塊,從而實現自動控制調節按摩位置,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按摩精度。
4.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制造成本以及維護成本低,能實現自動控制切換按摩傳動以及按摩結構的移動控制,同時能實現按摩支起架的左右移動工作,滿足腿不同位置的按摩需要,另外,實現全方位按摩的同時提高了按摩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