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新生兒用品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適用于新生兒的轉運裝置。
背景技術:
新生嬰兒出生后如出現病情危重的情況,需從基層醫院轉至上層醫院,路途遙遠,救護車容易出現顛簸或緊急剎車等不可避免的理化因素,但救護車上缺乏對新生嬰兒的固定保護,容易產生不可抗拒的危險,加劇疾病的狀況,甚至死亡。
目前,基層醫院轉運新生兒通常是由患兒家屬/護士懷抱至目的地,雙手負擔過重,容易產生疲勞給患兒帶來安全隱患,而且家屬由于害怕患兒受涼往往會包裹很多衣物或小被單,影響患兒病情的觀察。而有條件的醫院會采用病房的溫箱進行運送,然而普通溫箱笨重,且上下車(救護車)極不方便,轉運過程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適用于新生兒的轉運裝置,該轉運裝置模仿母體子宮,具有固定保護功能、保溫保濕功能,且可方便地上下救護車,其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穩定性好、可靠性高。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適用于新生兒的轉運裝置,包括轉運擔架和固定于所述轉運擔架上的箱體,所述箱體的一相對的兩側面上均設有箱門及用于鎖住所述箱門的固定鎖,所述箱體的另一相對的兩側面上均設有通孔,用于保證所述箱體內氣流的循環和患兒輸液治療及監控設備的連接;
所述箱體內設有一用于放置患兒的容器,所述容器固定于所述箱體的底面,所述容器內鋪設有一裝有液體的彈性袋,所述彈性袋上設有一包裹片,所述包裹片包括第一透氣層和第二透氣層,所述第一透氣層和第二透氣層之間設有若干發熱體。
進一步地,所述轉運擔架包括車架,所述車架的一端設有氧氣瓶固定裝置,所述箱體通過氧氣輸送管與所述氧氣瓶固定裝置上的氧氣瓶連接,所述車架的一側設有可伸縮輸液架,所述可伸縮輸液架與所述車架的連接處設有輸液架定位裝置;所述車架的下部設有主車輪,所述主車輪的前方設有前叉輪,所述主車輪的后方設有承重輪,所述主車輪通過主車輪支桿與車架鉸接,所述前叉輪和承重輪通過支架與所述車架的底部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主車輪與所述車架之間還連接有可將所述主車輪支桿收至所述車架底部的斜支架,所述斜支架由上拉桿和下拉桿鉸接而成,所述下拉桿與所述主車輪支桿連接以將所述主車輪支桿收至所述車架底部,所述上拉桿與所述車架底部轉動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車架上靠近所述承重輪一端的底部還設有橫梁桿、搖軸桿和手柄,所述橫梁桿與搖軸桿平行設置且所述橫梁桿位于所述搖軸桿的下方,所述橫梁桿與所述車架固定連接,所述搖軸桿與所述車架轉動連接;所述橫梁桿上套設有可旋轉的滾軸組件,所述滾軸組件一端能夠與所述搖軸桿接觸,所述滾軸組件的另一端與所述上拉桿連接;所述橫梁桿的兩端上均穿設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與所述搖軸桿連接,所述扭簧的另一端與所述上拉桿連接;所述手柄的一端與所述橫梁桿的端部連接;所述手柄為兩個,兩個所述手柄的一端分別與所述橫梁桿的兩端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透氣層和第二透氣層上設有若干微透氣孔。
進一步地,所述發熱體為主要由35-72份的鐵粉、15-28份的水、2-6份的多孔質焦炭粉和1-20份的硅藻土組成的粘稠物。
進一步地,所述容器的邊緣設有彈性安全帶。
進一步地,所述箱體內裝設有鳥巢式保護棉體,所述保護棉體的高度稍低于所述通孔的高度,用于保證所述箱體的產熱與散熱。
進一步地,所述車架呈長方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內設有縱橫交叉的支撐板,所述車架上設有若干個箱體固定件,用于與箱體固定牢固。
進一步地,所述滾軸組件包括一鐵片和與所述鐵片連接的滾軸平臺,所述鐵片與所述搖軸桿接觸,所述滾軸平臺與所述上拉桿的一端連接。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通過在箱體內設置一容器及容器內裝有液體的彈性袋,模仿母體子宮,提高新生患兒在箱體內的適應能力及舒適感,減輕患兒的痛苦,并在彈性袋上設帶有透氣層和的發熱體的包裹片,該發熱體僅與氧氣接觸、反應即可發熱,即發熱體能通過自身發熱,使箱體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為新生患兒保溫保濕;且箱體的側面上設有通孔,可保證所述箱體內氣流的循環和患兒輸液治療及監控設備的連接。
(2)本發明通過在轉運擔架的車架下部設置前叉輪、承重輪、與斜拉桿連接的主車輪、搖軸桿、扭簧和手柄等,使前叉輪可作為上下車輪,便于本裝置的上下車。在救護車上時,前叉輪和承重輪同時具有支撐和滑行作用,且穩定性良好。且通過這些部件相互結合,使搖軸桿在手柄和扭簧的作用下旋轉,而與搖軸桿連接的滾軸組件隨之旋轉,帶動與滾軸組件連接的上拉桿后退,使相鉸接的上拉桿和下拉桿即斜支架折疊,最終使與斜拉桿連接的主車輪隨著斜拉桿折疊而收至車架底部,這一設計不僅使主車輪方便、快捷地收至車架底部,還減少了本裝置的占用空間,具有實用性。
(3)本發明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低、穩定性好且可靠性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箱體打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車架底部的局部示意圖。
圖中,1-轉運擔架,2-箱體,3-箱門,4-固定鎖,5-通孔,6-容器,7-彈性袋、8-車架,9-氧氣瓶固定裝置,10-可伸縮輸液架,11-輸液架定位裝置,12-主車輪,13-前叉輪,14-承重輪,15-主車輪支桿,16-斜支架,161-上拉桿,162-下拉桿,17-搖軸桿,18-橫梁桿,19-滾軸組件,191-鐵片,192-滾軸平臺,20-扭簧,21-手柄,22-彈性安全帶,23-箱體固定件,24-固定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組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組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設置于”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設置在另一個組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組件。本文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實施例1
如圖1-圖3,一種適用于新生兒的轉運裝置,包括轉運擔架1和固定于所述轉運擔架上的箱體2,所述箱體2的一相對的兩側面上均設有箱門3及用于鎖住所述箱門的固定鎖(圖中未示出),箱門3上設有兩個操作孔4,還設有用于關閉所述操作孔4的孔門及孔門固定鎖(圖中未示出)。所述箱體2的另一相對的兩側面上均設有通孔5,用于保證所述箱體2內氣流的循環和患兒輸液治療及監控設備的連接。所述箱體2內設有一用于放置患兒的容器6,所述容器6為長方體容器。所述容器6固定于所述箱體2的底面,所述容器6內鋪設有一裝有液體的彈性袋7,本實施例中彈性袋7優選為天然橡膠袋,液體為水。所述彈性袋7上設有一包裹片(圖中未示出),所述包裹片包括第一透氣層和第二透氣層,所述第一透氣層和第二透氣層之間設有若干可與氧氣反應發熱的發熱體,其能通過自身發熱為患兒保溫保濕。所述容器6及容器6內裝有液體的彈性袋7相當于母體子宮模型裝置,患兒放置于容器6內的彈性袋7上。其中,所述第一透氣層和第二透氣層上設有若干微透氣孔。所述發熱體為主要由35份的鐵粉、15份的水、2份的多孔質焦炭粉和1份的硅藻土組成的粘稠物,該粘稠物中還包括少量(2-5份)氯化鈉,該發熱體具有良好的吸水吸氧性、多多孔性、強的吸附性及良好的穩定性等性質,吸氧后在以氯化鈉作為電解質溶液下,鐵和氧氣反應構成原電池,即鐵粉與氧氣發生放熱反應,因此該發熱體的自身發熱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保濕保溫效果,可為箱體2內的患兒保濕保溫。
本發明實施例通過在箱體內設置一用于放置患兒的容器6及容器6內裝有液體的彈性袋7,模仿母體子宮,提高新生患兒在箱體2內的適應能力及舒適感,減輕患兒的痛苦,并在彈性袋7上設帶有透氣層和發熱體的包裹片,該發熱體僅與氧氣接觸、反應即可發熱,即發熱體能通過自身發熱,使箱體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為新生患兒保溫保濕;且箱體的側面上設有通孔,可保證所述箱體內氣流的循環和患兒輸液治療及監控設備的連接。
進一步,本實施例的容器6的邊緣設有彈性安全帶22,彈性安全帶22在轉運過程中可給患兒提供安全保護。
進一步,本實施例的箱體2內還裝設有鳥巢式保護棉體(圖中未示出),加重保護作用,所述保護棉體的高度稍低于所述通孔5的高度,用于保證所述箱體2的產熱與散熱。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的轉運擔架1包括車架8,本實施例中,車架8呈長方形的框架,所述框架內設有縱橫交叉的支撐板(圖中未示出),所述車架8上設有若干個箱體固定件23,用于與箱體2固定牢固。所述車架8的一端設有氧氣瓶固定裝置9,使用時,所述箱體2通過氧氣輸送管(圖中未示出)與所述氧氣瓶固定裝置9上的氧氣瓶連接。所設置的氧氣瓶固定裝置9用于放置氧氣瓶,使箱體內可及時補充患兒所需的氧氣,同時氧氣瓶內的氧氣還可使發熱體充分發熱,為患兒保溫。所述車架8的一側設有可伸縮輸液架10,所述可伸縮輸液架10與所述車架8的連接處設有輸液架定位裝置11,所述可伸縮輸液架10可方便地拉長或收縮,便于為患兒輸液。所述車架8的下部設有可折疊的主車輪12,所述主車輪12的前方設有前叉輪13,所述主車輪12的后方設有承重輪14,所述主車輪12通過主車輪支桿15與車架8鉸接,所述前叉輪13和承重輪14通過支架與所述車架8的底部連接。主車輪12在本裝置上救護車之前用于在底面上行走,作為行走輪。在本裝置上下救護車時,前叉輪13則作為上車輪(或下車輪),便于本裝置的上下車。而當本裝置運送患兒上救護車后,可將主車輪支桿15及其上的主車輪12折疊,通過前叉輪13和承重輪14支撐于救護車的底板上,此時前叉輪13和承重輪14具有支撐作用。
進一步地,所述主車輪12與所述車架8之間還連接有可將所述主車輪支桿15收至所述車架8底部的斜支架16,所述斜支架16由上拉桿161和下拉桿162鉸接而成,所述下拉桿162與所述主車輪支桿15連接以將所述主車輪支桿15收至所述車架8底部,所述上拉桿161與所述車架8底部轉動連接。
所述車架8上靠近所述承重輪14一端的底部還設有橫梁桿18、搖軸桿17和手柄21,所述橫梁桿18與搖軸桿17平行設置且所述橫梁桿18位于所述搖軸桿17的下方,所述橫梁桿18與所述車架8固定連接,所述搖軸桿17與所述車架8轉動連接。所述橫梁桿18上套設有可旋轉的滾軸組件19,所述滾軸組件19的一端能夠與所述搖軸桿17接觸,所述滾軸組件19的另一端與所述上拉桿161連接。所述滾軸組件19包括一鐵片191和與所述鐵片191連接的滾軸平臺192,所述鐵片191與所述搖軸桿17接觸,所述滾軸平臺192與所述上拉桿161的一端連接。所述橫梁桿18的兩端上均穿設有扭簧20,所述扭簧20的一端與所述搖軸桿17連接,所述扭簧20的另一端與所述上拉桿161連接。所述手柄21的一端與所述橫梁桿18的端部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手柄21為兩個,兩個所述手柄21的一端分別與所述橫梁桿18的兩端連接。本實施例中,當搖軸桿17在手柄21和扭簧20的作用下旋轉時,與搖軸桿17接觸的鐵片191通過滾軸平臺192帶動與滾軸平臺192連接的上拉桿161向上轉動,使相鉸接的上拉桿161和下拉桿162即斜支架16折疊,進而將主車輪支架15收至車架8底部,節省了本裝置在救護車上的占用空間,具有實用性。
本實施例中搖軸桿17和橫梁桿18之間還設有一固定塊24,不僅用于進一步固定搖軸桿17和橫梁桿18的位置,還使搖軸桿17和橫梁桿18間具有一定的間距,便于橫梁桿18上扭簧20對搖軸桿17產生更有效的作用力。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中除發熱體為主要由72份的鐵粉、28份的水、6份的多孔質焦炭粉和20份的硅藻土組成的粘稠物外,其他均與實施例1相同。
本實施例的發熱體具有良好的吸水吸氧性、多多孔性和強的吸附性等性質,自身發熱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保濕保溫效果,可為箱體內的患兒保濕保溫。
實施例3
本實施例中除發熱體為主要由50份的鐵粉、20份的水、4份的多孔質焦炭粉和12份的硅藻土組成的粘稠物外,其他均與實施例1相同。
本實施例的發熱體具有良好的吸水吸氧性、多多孔性和強的吸附性等性質,自身發熱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保濕保溫效果,可為箱體內的患兒保濕保溫。
本發明在使用時,首先利用傾斜狀態的前叉輪13將本裝置放至救護車上,當前叉輪13與救護車車廂底面相抵觸并向后移動至與車架8的平面垂直狀態后,握緊手柄21并將手柄21向上抬起,由于手柄21與橫梁桿18的端部連接,且扭簧20與搖軸桿17鉸接,因此搖軸桿17在橫梁桿18上的扭簧20的作用下旋轉,旋轉后的搖軸桿17通過滾軸組件19帶動上拉桿161向上轉動,再通過與上拉桿161相鉸接的下拉桿162使主車輪支桿15后移,主車輪支桿15的后移使斜支架16的上拉桿161和下拉桿162折疊的角度更大,最后將主車輪支桿15收在車架底下,最后擔架主體由前叉輪13和承重輪14支撐在救護車的車底板上,這也降低了本裝置的高度,便于本裝置上下車。
救護車臺板下分別設有與其配合的前后固定組件,采用自動前后的固定方式,上車即可鎖定。
上述說明是針對本發明較佳可行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但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專利申請范圍,凡本發明所提示的技術精神下所完成的同等變化或修飾變更,均應屬于本發明所涵蓋專利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