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尿道炎的中藥制劑,屬于中藥領域。
背景技術:
尿道炎是指尿道黏膜的炎癥,是一種常見病,多見于女性,臨床上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多為致病菌逆行侵入尿道引起。臨床表現:小便短數,灼熱刺痛,尿色黃赤,少腹拘急脹痛,尿道口紅腫,并著有穢物,伴口干口苦不思飲,食欲不振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失司,故見小便短數,灼熱刺痛,尿色黃赤;濕熱與氣血搏結于少腹,氣機不暢則拘急脹痛,尿道口紅腫,有穢物泌出皆屬濕熱下注之象;口干口苦不思飲,食欲不振為濕濁內停的表現。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濕熱之象。臨床表現:小便不甚赤澀,但淋瀝不已,或排尿無力,病情時輕時重,時作時止,遇勞即發,伴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目前,臨床上治療尿道炎的藥物,療程長,費用高,副作用比較大,對長期反復發作者,全身用藥效果不明顯。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緩解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尿道炎的中藥制劑。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治療尿道炎的中藥制劑,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銀葉柳10-15、淡竹葉8-12、紅蒿枝7-10、野菊花6-8、荷梗7-9、半邊蓮5-8、山茱萸6-9、蒲公英5-8、當歸6-8、砂仁4-6、冬瓜皮5-7、菟絲子4-6、板藍根5-7、茵陳4-6、北豆根2-4、白茅根4-6、白蘭花3-5、敗醬草2-4、金沙藤1-3、青葉丹3-5、芨芨草0.5-1、腥藤3-5。
治療尿道炎的中藥制劑,其組成原料的重量份為:銀葉柳12、淡竹葉10、紅蒿枝8、野菊花7、荷梗8、半邊蓮6、山茱萸7、蒲公英6、當歸7、砂仁5、冬瓜皮6、菟絲子5、板藍根6、茵陳5、北豆根3、白茅根5、白蘭花4、敗醬草3、金沙藤2、青葉丹4、芨芨草0.7、腥藤4。
用量及用法:服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周為一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治愈。
本發明配方中銀葉柳性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功效;淡竹葉性味甘、淡,寒,具有清熱除煩,利尿之功效;紅蒿枝和野菊花合用具有疏風清熱,消腫解毒之功效;荷梗具有清熱解毒,通氣舒筋,理氣化濕之功效;半邊蓮具有利尿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山茱萸、蒲公英、當歸、菟絲子、板藍根、茵陳、白茅根合用具有利尿通淋,補益肝腎,涼血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加上青葉丹清熱解毒,舒肝健胃,消炎殺菌之功效;芨芨草有利尿清熱之功諸藥合用,能夠迅速有效治療尿道炎,療效顯著。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中藥制劑采用天然中草藥,諸藥合用,具有清熱利濕,利尿通淋,祛風活血,消腫解毒,祛瘀止痛,消炎殺菌等多重功效,同時具有療效好,見效快,無任何毒副作用,療程短,成本低廉,療效確切的優點,能夠有效治療尿道炎。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治療尿道炎的中藥制劑,其組成原料的重量(g)為:銀葉柳12、淡竹葉10、紅蒿枝8、野菊花7、荷梗8、半邊蓮6、山茱萸7、蒲公英6、當歸7、砂仁5、冬瓜皮6、菟絲子5、板藍根6、茵陳5、北豆根3、白茅根5、白蘭花4、敗醬草3、金沙藤2、青葉丹4、芨芨草0.7、腥藤4。
用量及用法:服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周為一療程,一般1-3個療程即可治愈。
典型病例:
病例1、瞿某某,19歲,女,學生。兩天前開始出現尿頻,尿急,排尿灼痛,尿道口發紅,分泌物少,全身不適的癥狀,嚴重影響其生活學習,到醫院就診為急性尿道炎。服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一療程后,病癥消失,痊愈。
病例2、汪某某,43歲,女。患慢性尿道炎兩年多,時輕時重,遇勞即發。病發時,尿道刺痛,排尿不暢,尿道有少許分泌物呈漿液狀。期間服用其它中西藥,病情反復,不得根治。后經人介紹,改為服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連續服用兩個療程,痊愈。隨訪1年,未復發。
病例3、余某某,36歲,男,出現小便次數增多,尿急,尿痛,觀察尿道口有多量膿性分泌物,伴有腰酸膝軟,神疲乏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診斷為尿道炎。服用本發明的中藥制劑,每日一劑,分早、中、晚三次服用,連續服用兩個療程,癥狀減輕,繼續服用一療程,疼痛消失,排尿正常,痊愈。隨訪半年,未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