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牙科工具技術領域,尤其公開了一種牙科扳手。
背景技術:
當人們的牙齒損傷后,需要針對損傷的牙齒進行醫治,此時就需要利用專門的牙科工具,例如,利用牙科工具對損傷的牙齒進行鉆牙洞、牙齒切削、種植螺絲等。
現有市場上通用的牙科工具就相當于一個小扳手,俗稱牙科扳手,實際使用時,將牙科扳手的一端伸入到口腔內,牙科醫生抓持牙科扳手的另一端,利用牙科扳手的橫向移動進而實現對損傷牙齒的作業(如鉆牙洞、牙齒切削或種植螺絲等),由于口腔內空間相對較小,牙科扳手的轉動角度也很有限,致使牙科扳手的操作十分不便,不利于對損傷牙齒作業效率的提升。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牙科扳手,以旋轉運動代替傳統口腔扳手的橫向移動,在有限的口腔空間內即可方便地完成種植螺絲的安裝,大大提升種植螺絲安裝的效率。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種牙科扳手,包括握持體及裝設于握持體一端的轉接體,握持體與轉接體交叉設置;所述握持體內轉動連接有第一轉軸,轉接體內轉動連接有第二轉軸及第三轉軸,第一轉軸的中心軸線與握持體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二轉軸的中心軸線與轉接體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三轉軸的中心軸線與第二轉軸的中心軸線交叉設置,第一轉軸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與第三轉軸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交叉設置,第一轉軸經由第二轉軸驅動第三轉軸轉動,第三轉軸設有顯露出轉接體的安裝孔。
優選地,所述握持體包括握把及自握把的一端彎折延伸的轉接頭,轉接體可拆卸地連接于轉接頭,第一轉軸的一端裝設有第一齒圈,第二轉軸的一端裝設有與第一齒圈嚙合的第二齒圈,第二轉軸的另一端裝設有第三齒圈,第三轉軸裝設有與第三齒圈嚙合的第四齒圈。
優選地,所述轉接頭可拆卸地連接于握把,轉接頭設有螺接于握把一端的基部及自基部彎折延伸的轉接部,第二轉軸裝設于轉接部,第二轉軸的中心軸線與轉接部的中心軸線重合,轉接體螺接于轉接部。
優選地,所述第二轉軸包括第一軸套及轉動連接于第一軸套內的第一軸體,第二齒圈、第三齒圈分別裝設于第一軸體的兩端,第一軸套位于第二齒圈與第三齒圈之間,第一軸套螺接于轉接頭。
優選地,所述第一軸套設有限位圈,限位圈自第一軸套的外表面凸設而成,第一軸套的外側套設有抵接于限位圈一端的第一固定套,第一固定套螺接于轉接頭,第一固定套設有用于抵接轉接部遠離基部一端的第一擋至圈。
優選地,所述轉接體包括容置筒、活動套設于容置筒一端的固定筒及裝設于容置筒一端的第二固定套,第一軸套、第三轉軸均位于容置筒內,第二固定套套設于第一軸套并抵接于限位圈的另一端;第二固定套設有突伸出容置筒的第二擋至圈,固定筒內設有用于抵接第二擋至圈的限位臺階,第二擋至圈位于限位臺階與第一擋至圈之間。
優選地,所述第一擋至圈設有環繞限位圈的多個第一卡塊,第二擋至圈設有環繞限位圈的多個第二卡塊,多個第一卡塊與多個第二卡塊交錯設置。
優選地,所述第三轉軸包括裝設于轉接體內的第二軸套、容設于第二軸套內的第二軸體、裝設于第二軸套與第二軸體之間的滾動軸承,第四齒圈套設于第二軸體,第二軸套設有讓位孔,第三齒圈經由讓位孔與第四齒圈嚙合,安裝孔設置于第二軸體。
優選地,所述第四齒圈包括齒環部及與齒環部連接的齒套部,齒環部及齒套部均套設于第二軸體,滾動軸承套設于齒套部并抵接于齒環部的一端,齒環部的另一端設有與第三齒圈嚙合的多個齒部,齒部自齒環部的外表面凸設而成。
優選地,所述第一轉軸遠離第二轉軸的一端突伸出握持體,第一轉軸突伸出握持體的一端裝設有驅動組件,驅動組件包括裝設于第一轉軸的驅動塊、裝設于驅動塊并套設于第一轉軸的卡盤、轉動連接于第一轉軸的捏持塊、套設于驅動塊的套筒,驅動塊位于握持體與捏持塊之間,卡盤位于驅動塊遠離捏持塊的一端,卡盤靠近捏持塊的一側設有多個凹坑,多個凹坑圍繞第一轉軸的中心軸線呈環形陣列,捏持塊靠近卡盤的一端設有突柱,突柱滑動連接有限位筒,突柱的外側套設有復位彈簧,復位彈簧的兩端分別抵接限位筒及捏持塊,限位筒遠離捏持塊的一端用于貫穿驅動塊并突伸入凹坑內;套筒的外側或捏持塊的外側設有多個力矩標識,多個力矩標識環繞套筒的中心軸線設置或環繞捏持塊的中心軸線設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實際使用時,外界的旋轉頭裝入到安裝孔內,牙科醫生手持握持體并將旋轉頭伸入口腔患者的口腔內,利用在口腔外部驅動第一軸體轉動即可實現口腔內旋轉頭的轉動,相較于傳統口腔扳手在口腔內的橫向移動,以旋轉運動代替傳統口腔扳手的橫向移動,在有限的口腔空間內即可方便地完成種植螺絲的安裝,大大提升種植螺絲安裝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第一固定套、第一軸套及第一軸體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第二固定套、第二軸套及第二軸體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驅動組件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包括:
1—握持體2—轉接體3—握把
4—轉接頭5—第一轉軸6—第二轉軸
7—第三轉軸8—第四齒圈9—安裝孔
11—基部12—轉接部13—第一軸套
14—第一軸體15—限位圈16—第一固定套
17—第一擋至圈18—容置筒19—固定筒
21—第二固定套22—第二擋至圈23—第一卡塊
24—第二卡塊25—第二軸套26—第二軸體
27—滾動軸承28—讓位孔29—齒環部
31—齒套部32—齒部33—防護殼
34—露孔35—卡片36—卡口
37—驅動塊38—卡盤39—捏持塊
41—套筒42—凹坑43—突柱
44—限位筒45—復位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方式提及的內容并非對本發明的限定。
請參閱圖1和圖2,本發明的一種牙科扳手,包括握持體1及裝設在握持體1一端上的轉接體2,握持體1與轉接體2交叉設置,即轉接體2自握持體1的一端彎折延伸而成;所述握持體1內轉動連接有第一轉軸5,轉接體2內轉動連接有第二轉軸6及第三轉軸7,第一轉軸5的中心軸線與握持體1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二轉軸6的中心軸線與轉接體2的中心軸線重合,第三轉軸7的中心軸線與第二轉軸6的中心軸線交叉設置,優選地,第三轉軸7的中心軸線與第二轉軸6的中心軸線垂直設置,即第三轉軸7的中心軸線與第二轉軸6的中心軸線之間的夾角為90°,第一轉軸5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與第三轉軸7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交叉設置,第一轉軸5經由第二轉軸6驅動第三轉軸7轉動,優選地,第一轉軸5遠離第二轉軸6的一端突伸出握持體1,方便牙科醫生抓持第一轉軸5遠離第二轉軸6的一端,本實施例中,第一轉軸5突伸出握持體1的一端還裝設有驅動盤,使用時牙科醫生抓持驅動盤轉動第一轉軸5,第三轉軸7設有顯露出轉接體2的安裝孔9。
實際使用時,外界的旋轉頭裝入到安裝孔9內,牙科醫生手持握持體1并將旋轉頭伸入口腔患者的口腔內,牙科醫生在口腔外部驅動第一軸體5遠離第二軸體6的一端轉動即可實現口腔內旋轉頭的轉動,相較于傳統口腔扳手在口腔內的橫向移動,以旋轉運動代替傳統口腔扳手的橫向移動,力矩調節方便,在有限的口腔空間內即可方便地完成種植螺絲的安裝,大大提升種植螺絲安裝的效率。此外,牙科醫生通過擰動第一軸體5實現旋轉頭的轉動,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第一軸體5轉動的角度大小,實現旋轉頭轉動的精細操作,相較于現有技術中的牙科扳手,大大提升種植螺絲的安裝精度。
所述握持體1包括握把3及自握把3的一端彎折延伸的轉接頭4,轉接體2可拆卸地連接在轉接頭4上,第一轉軸5的一端裝設有第一齒圈,第二轉軸6的一端裝設有與第一齒圈嚙合的第二齒圈,第二轉軸6的另一端裝設有第三齒圈,第三轉軸7裝設有與第三齒圈嚙合的第四齒圈8;優選地,第三轉軸7的一端突伸出轉接體2,安裝孔9設置在第三轉軸7突伸出轉接體2的一端,第三轉軸7突伸出轉接體2的一端與握把3分別位于轉接體2的兩側。
在牙科扳手的實際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口腔患者,僅需將與病人接觸的轉接體2從握持體1上拆卸掉,即可方便地對牙科扳手進行消毒作業,大大提升牙科扳手的消毒效率,避免不同口腔患者之間交叉感染。
請參閱圖1至圖3,所述轉接頭4可拆卸地連接在握把3的一端上,轉接頭4設置有螺接在握把3一端上的基部11及自基部11彎折延伸的轉接部12,即基部11的中心軸線與轉接部12的中心軸線之間具有夾角,第二轉軸6裝設在轉接部12內,本實施例中,第二轉軸6螺接在轉接部12內,第二轉軸6的中心軸線與轉接部12的中心軸線重合,轉接體2螺接在轉接部12的外部,優選地,轉接頭4設有外螺紋,轉接體2設有與轉接頭4的外螺紋螺接的內螺紋。
請參閱圖1至圖4,所述第二轉軸6包括第一軸套13及轉動連接在第一軸套13內的第一軸體14,例如,第一軸體14的兩端分別套設有軸承,軸承抵接在第一軸套13的內壁上,第二齒圈、第三齒圈分別裝設在第一軸體14的兩端上,第一軸套13位于第二齒圈與第三齒圈之間,第一軸套13螺接在轉接頭4的轉接部12內,第二齒圈貫穿轉接部12并突伸入基部11內,第一轉軸5的第一齒圈在基部11內與第二齒圈嚙合。
實際組裝時,先將軸承套設在第一軸體14的外側,然后將第二齒圈(或第三齒圈)裝設在第一軸體14的一端上,此時第二齒圈(或第三齒圈)阻擋住軸承,防止軸承脫落,然后再將第一軸套13套設在第一軸體14的外部,隨后將第三齒圈(或第二齒圈)裝設在第一軸體14的另一端上,然后再將第一軸套13螺接在轉接頭4的轉接部12內。
所述第一軸套13上設置有限位圈15,限位圈15自第一軸套13的外表面一體凸設而成,第一軸套13的外側套設有抵接在限位圈15一端上的第一固定套16,優選地,第一軸套13與第一固定套16配合的部位的橫截面形狀為非圓形,當第一軸套13與第一固定套16套設在一起后,防止兩者發生相對轉動;第一固定套16的外側設有外螺紋,第一固定套16的外螺紋螺接在轉接頭4的轉接部12內,第一固定套16設置有用于抵接轉接部12遠離基部11一端的第一擋至圈17,在組合件與轉接部12的組裝過程中,第一固定套16相對轉接部12轉動,直至第一擋至圈17抵接在轉接部12的端面上,即可完成第一固定套16與轉接部12的組裝。
當第一軸體14與第一軸套13組裝完成后,再將第一固定套16套設在第一軸體14的外側,然后將第一軸體14、第一軸套13及第一固定套16的組合件安裝在轉接部12上,轉動第一軸套13,使得第一固定套16的外螺紋螺接在轉接部12內,優選地,第一固定套16的外側凸設有凸圈,在第一固定套16與轉接部12螺接的過程中,直至轉接部12的端面抵接在凸圈上,即可完成上述組合件與轉接頭4的安裝。
所述轉接體2包括容置筒18、活動套設在容置筒18一端外側的固定筒19及裝設在容置筒18一端上的第二固定套21,本實施例中,當固定筒19套設在容置筒18的外側后,固定筒19可以沿容置筒18來回移動;第一軸套13、第三轉軸7均位于容置筒18內,第二固定套21套設在第一軸套13的外側并抵接在限位圈15的另一端上;第二固定套21設有突伸出容置筒18的第二擋至圈22,固定筒19內設有用于抵接第二擋至圈22的限位臺階,第二擋至圈22位于限位臺階與第一擋至圈17之間。
實際組裝時,將固定筒19套設在容置筒18的一端的外側,然后將第二固定套21安裝在容置筒18的一端上,將第三轉軸7裝入到容置筒18的另一端內,然后將第一軸套13貫穿第二固定套21裝入到容置筒18內,直至第二固定套21抵接在限位圈15的另一端上,然后將固定筒19沿容置筒18朝靠近轉接頭4的方向移動,之后再轉動固定筒19,使得固定筒19螺接在轉接部12的外側,直至固定筒19的限位臺階抵接在第二擋至圈22上;優選地,固定筒19的外側設有彼此間隔的多個干涉肋,干涉肋自固定筒19的外表面一體凸設而成,多個干涉肋環繞固定筒19設置,當轉動固定筒19時,牙科醫生用手捏持在固定筒19的干涉肋上,增大固定筒19與手之間的摩擦力,便于使用者轉動固定筒19。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擋至圈17設有環繞限位圈15的多個第一卡塊23,多個第一卡塊23圍繞第一固定套16的中心軸線呈環形陣列,第二擋至圈22設有環繞限位圈15的多個第二卡塊24,多個第二卡塊24圍繞第二固定套21的中心軸線呈環形陣列,當轉接體2與第二轉軸6組裝完成后,多個第一卡塊23與多個第二卡塊24交錯設置,即任一第一卡塊23位于相鄰的兩個第二卡塊24之間,任一第二卡塊24位于相鄰的兩個第一卡塊23之間,利用第一卡塊23與第二卡塊24的配合,確保轉接體2與第一轉軸5之間穩固連接,防止兩者之間發生相對轉動。
請參閱圖1至圖5,所述第三轉軸7包括裝設在轉接體2的容置筒18內的第二軸套25、容設在第二軸套25內的第二軸體26、裝設在第二軸套25與第二軸體26之間的滾動軸承27,本實施例中,滾動軸承27套設在第二軸體26的外側,滾動軸承27抵接在第二軸體26的內壁上,第四齒圈8套設在第二軸體26的外側,第二軸套25設置有讓位孔28,讓位孔28貫穿第二軸套25的側壁,第三齒圈經由讓位孔28突伸入第二軸套25內并與第四齒圈8嚙合,安裝孔9設置在第二軸體26上。
所述第四齒圈8包括齒環部29及與齒環部29連接的齒套部31,優選地,齒環部29與齒套部31為一體式構造設計,齒環部29及齒套部31均套設在第二軸體26的外側,滾動軸承27套設在齒套部31的外側并抵接在齒環部29的一端上,齒環部29的另一端設有與第三齒圈嚙合的多個齒部32,齒部32自齒環部29的外表面凸設而成,相較于齒部32自齒環部29的一端突伸而出,大大增強齒部32與齒環部29之間的連接強度,延長第四齒圈8的使用壽命。本實施例中,齒環部29大致為圓錐狀,沿遠離齒套部31的方向,齒環部29的橫截面外徑的尺寸逐漸縮小。
所述轉接體2遠離轉接頭4的一端套設有防護殼33,本實施例中,防護殼33螺接在容置筒18遠離轉接頭4的一端上,防護殼33用于擋至齒套部31、滾動軸承27及第二軸套25,有效防止第四齒圈8、滾動軸承27及第二軸套25從容置筒18脫落;優選地,第二軸體26的一端貫穿防護殼33,安裝孔9設置在第二軸體26突伸出防護殼33的一端上,便于外界的旋轉頭或種植螺絲安裝到安裝孔9內。
所述安裝孔9貫穿第二軸體26,安裝孔9遠離防護殼33的一端設有非圓部,即非圓部的橫截面不是圓形,轉接體2設置有與安裝孔9連通的露孔34,露孔34貫穿轉接體2;轉接體2遠離防護殼33的一端裝設有卡片35,卡片35呈平板狀,卡片35的中部轉動連接在轉接體2上,卡片35的一端突伸出轉接體2,卡片35的另一端設有顯露在露孔34內的卡口36。
實際使用時,將外界的旋轉頭裝入到安裝孔9內,利用旋轉頭與非圓部的配合,防止外界的旋轉頭與第二軸體26之間發生相對轉動;在安裝外界的旋轉頭之前時,先扳動卡片35突伸出轉接體2的一端,使得卡片35另一端的卡口36從露孔34內移出,當外界的旋轉頭安裝到預定位置后,反向轉動卡片35,利用卡片35的卡口36卡住旋轉頭,防止旋轉頭從安裝孔9內脫落。
請參閱圖1至圖6,所述第一轉軸5遠離第二轉軸6的一端突伸出握持體1的握把3,第一轉軸5突伸出握把3的一端裝設有驅動組件,驅動組件包括裝設在第一轉軸5外側的驅動塊37、裝設在驅動塊37內并套設在第一轉軸5外側的卡盤38、轉動連接在第一轉軸5外側的捏持塊39、套設在驅動塊37外側的套筒41,例如,套筒41螺接在驅動塊37的外側,驅動塊37位于握持體1的握把3與捏持塊39之間,卡盤38位于驅動塊37遠離捏持塊39的一端,卡盤38靠近捏持塊39的一側設有多個凹坑42,多個凹坑42圍繞第一轉軸5的中心軸線呈環形陣列,捏持塊39靠近卡盤38的一端設有突柱43,突柱43的外側滑動連接有限位筒44,突柱43的外側套設有復位彈簧45,復位彈簧45的兩端分別抵接在限位筒44上及捏持塊39上,限位筒44遠離捏持塊39的一端用于貫穿驅動塊37并突伸入凹坑42內;套筒41的外側或捏持塊39的外側設有多個力矩標識,多個力矩標識環繞套筒41的中心軸線設置或環繞捏持塊39的中心軸線設置;本實施例中,多個力矩標識環繞套筒41的中心軸線呈環形陣列或環繞捏持塊39的中心軸線呈環形陣列,多個力矩標識自5n-35n,力矩標識的數量為7個,分別為5n、10n、15n、20n、25n、30n、35n,在使用過程中,通過轉動捏持塊39即可精確調整手機扳手的輸出力矩大小。
實際使用時,當需要旋轉頭轉過較大的角度時,牙科醫生捏住捏持塊39進行轉動,由于限位筒44套設在捏持塊39的突柱43的外側,且限位筒44貫穿驅動塊37,捏持塊39轉動時即可連帶限位筒44進而驅動第一轉軸5轉動,第一轉軸5轉動時即可經由第二轉軸6驅動第三轉軸7轉動,第三轉軸7轉動時即可連帶旋轉頭轉動,進而實現旋轉頭的大角度轉動。
當需要對旋轉頭的轉動角度進行微調時,牙科醫生捏住套筒41轉動,套筒41轉動時連帶驅動塊37轉動,驅動塊37轉動時連帶第一轉軸5及卡盤38一起轉動,由于限位筒44突伸入卡盤38的凹坑42內,卡盤38轉動時擠推限位筒44壓縮復位彈簧45,使得限位筒44從凹孔42內移出,直至限位筒44突伸入卡盤38的另一凹坑42內,利用限位筒44越過的凹坑42的數量進而實現轉動角度的微調,在此過程中,不同的凹坑42就相當于轉動角度的度量標記,如此即可實現牙科扳手的小角度精確微調,從而提升牙科扳手的安裝精度。
優選地,捏持塊39的數量有多個,多個捏持塊39環繞第一轉軸5的中心軸線呈環形陣列,每一捏持塊39均套設有一個限位筒44。本實施例中,套筒41包括筒體及螺接到筒體上的筒套,實際安裝時,筒體經捏持塊39套設在驅動塊37上,筒套經由轉接體2及握持體1螺接到筒體上;筒體的外側還設有干涉槽,干涉槽自筒體的外表面凹設而成,當牙科醫生轉動套筒41的筒體時,增大摩擦力,方便轉動套筒41。
以上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