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藥品,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清熱祛黏疫療效的蒙藥組合物及其提取工藝。
背景技術:
蒙醫認為溫病熱癥是由齊蘇、希拉失常而引起的急性熱病的總稱,可由黏疫傳染和氣候反常、飲食不節而引起。基于病機可以把溫病熱癥分為八個主要病期,每個病期均為一特定的證型,即未熟熱、增盛熱、熱病山灘界、空虛熱、隱伏熱、燥濁熱、散播熱、陳舊熱等,一般來講溫病熱癥初期為未熟熱,中期為增盛熱,末期為熱病山灘界。未熟熱發展至單純的希日齊蘇熱且熱力增盛達頂點而傷及臟腑體素,希日齊蘇熱的癥狀充分顯現,病情嚴重,稱增盛熱證。增盛熱期病情好轉則轉變為熱病山灘界,病情加重則危及生命,此期不再轉變為其它證型。增盛熱時期臨床表現為高熱驚厥,煩渴氣粗,臉紅目赤,疲乏,汗多而臭,頭痛加重、脈弦洪數,舌苔黃而厚膩,尿色黃紅、沉渣多、氣味臭。治療上述病癥宜采取強鎮強瀉的原則,可應用放血、強瀉及服用寒性制劑等。目前治療熱病的中西醫藥物種類繁多,此類藥物存在療效短的缺點,需要反復給藥才能維持正常體溫,但由此導致產生不同程度的耐藥性和毒副作用,整體治療效果不佳。
蒙醫方劑是由藥物配合組成的成藥,也是單味藥治療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具有綜合醫療作用,療效范圍廣,并能以調和藥物的毒性,減少和避免不良反應,而達到治病的目的。是治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劑型是根據藥物的臨床不同需要,制成的一定大小和不同形狀的制劑。蒙醫常用的傳統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膏劑、藥酒等十余種。湯劑是指把一種或多種藥物,按照指定處方研為粗末,混勻用水或相應的液體煎或浸的液體劑型。具有制備簡單、吸收快、發揮療效快、刺激小、毒副作用少等特點。
常規蒙藥提取工藝一般以乙醇為媒介,并進行加熱回流和滲濾處理,回流提取是在原藥材上加入不同比例的乙醇,進行加熱回流,再對乙醇進行回收,濃縮。再此過程中存在消耗大量能源、乙醇的同時,乙醇為易燃易爆溶劑,在提取回收過程中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滲濾法同樣存在以上問題的同時,提取時間較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應用于清熱、祛"黏疫"等溫熱病增盛熱癥的蒙藥組合物,以及制備該蒙藥組合物的節能、安全、高效的提取工藝。
本發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該蒙藥組合物在制備清熱祛"黏疫"等溫熱病增盛熱癥藥物中的用途。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清熱祛黏疫的蒙藥組合物,該蒙藥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制成:梔子10~30份,苦參10~30份,川木通10~30份,胡黃連5~20份。
優選地,上述蒙藥組合物的最佳重量份是:梔子25份,苦參25份,川木通25份,胡黃連15份。
進一步地,所述蒙藥組合物中按重量份加入茵陳1~30份。
上述蒙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取上述原料藥,混均;
s2:加雙蒸水作為煎煮水,合煎煮整個組分藥材,得煎煮液;
s3:煎煮完后,將s2所得煎煮液經200目濾網過濾,取濾液,備用;
s4:將s3中過濾所得濾渣,返回至s2,加煎煮水,繼續煎煮;
s5:將上述s3中若干次煎煮所得濾液合并,得總濾液;
s6:將總濾液經500r/min離心處理,置70℃恒溫箱內烘干,得浸膏劑。
進一步地,所述制備方法步驟的具體操作為:s1中先取梔子一味原料藥,并進入s2進行煎煮;再將苦參、川木通、胡黃連等其他原料藥混均,加入到s2梔子的煎煮液中,合煎煮整個組分藥材。
進一步地,所述制備方法步驟的具體操作為:上述s1煎煮梔子一味原料藥過程中,調節煎煮水的ph值為堿性。優選地,上述梔子的煎煮水的ph值為7.5~9.0。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經s2至s4的煎煮步驟重復三次,加煎煮水三次,煎煮三次,即原料藥煎煮一次,所得濾渣依次煎煮兩次。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經s2至s4重復煎煮三次所加的煎煮水的加液量按重量份分別為四味原料藥混合后總量的16倍、14倍、14倍。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三次煎煮的煎煮水ph值分別為:
第一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2.00~6.50;
第二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6.50~7.50;
第三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7.50~9.00。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三次煎煮共計用時為2~4小時。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三次煎煮的用時時間比為2:1:1。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
第一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5.00;
第二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6.50;
第三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9.00。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三次煎煮共計用時為4小時。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經s2至s4的煎煮步驟重復一次,即原料藥煎煮一次,所加煎煮水的加液量按重量份為四味原料藥混合后總量的16倍。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5.00。
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一次煎煮用時為4小時。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制成的蒙藥,其具有清熱、祛“粘疫”、調理體素之功效,廣泛應用于“肺熱”、“粘疫”等溫病熱病的治療;藥效學研究表明,其還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降酶保肝作用的療效;
2、采用半仿生提取法進行所述蒙藥有效成份的提取,不同于常規醇提、水提方法,半仿生提取法的提取過程符合蒙藥配伍和蒙醫臨床用藥的特點,以及口服藥物在胃腸道轉運吸收的特點,其有效成分損失少,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取出藥材中的環烯醚萜苷類、生物堿等有效成份,生物堿不溶或難溶于水,能溶于稀酸的水溶液而成鹽類,生物堿的鹽類大多溶于水,易于被人體吸收,以增強藥效;
3、本發明的半仿生提取法,依次采用酸性水、中性水和弱堿性水進行提取,其環境接近人體消化系統的酸堿度,并經過3次提取,最大限度地提取出藥材的有效成份;
4、通過進一步優化所述蒙藥組合物的提取工藝,將梔子先行煎煮一定時間,以充分釋放其中的有效物質、活性物質,抑制毒性物質轉化生成,再將全部原料藥投入酸性環境合煎煮,使梔子中的成份與煎煮液充分接觸、反應,以去除毒性成份,提高藥效。
附圖說明
以下為本發明所涉及的附圖:
圖1是動物實驗中干酵母所致大鼠發熱模型平均升溫曲線;
圖2是含量測定中梔子苷的標準曲線圖;
圖3是含量測定中胡黃連苷ⅰ的標準曲線圖;
圖4是含量測定中胡黃連苷ⅱ的標準曲線圖;
圖5是含量測定中苦參堿的標準曲線圖;
圖6是含量測定中氧化苦參堿的標準曲線圖。
具體實施方式
蒙醫溫病的發生和變化是錯綜復雜的,可歸納為自身的內在條件和外來致病因素兩個方面。外因包括粘蟲(致病微生物)侵入人體引起的各種“粘疫”溫熱病癥。蒙醫“粘疫”溫熱病癥主要表現為發熱、惡寒、身體沉重、呼吸短促、嗜睡、口渴、口干、食欲不振等,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感染性疾病。為了使實驗蒙醫學與臨床有機結合,更加方便、有效地認識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措施,根據蒙醫理論復制疾病原型某些特征的動物模型的研究,對探討癥候本質,藥理作用有著積極作用。蒙藥復方是活性物質群,以蒙醫理論為指導配伍組合,作用于機體多個靶點,經多途徑的整合而發揮作用,呈現多效性。治療“粘疫”溫熱病癥蒙藥往往是通過解熱、鎮痛、抗炎、抗菌和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的功能發揮治療作用的。
為驗證本發明所述蒙藥組合物的療效,進行了以下實驗。以下實驗用于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效果,但不限制本發明。
一、療效實驗。
實驗1、干酵母所致發熱大鼠解熱作用。
根據蒙醫理論,治療增盛熱證藥物必須在增盛熱病癥充分顯現方可用藥,本實驗模擬臨床用藥過程,采取多次給藥的方法,使血藥濃度達到穩態,觀察所述蒙藥療效特點。干酵母致大鼠發熱實驗在注射干酵母6h,體溫升到峰值開始給藥,并在體溫峰值平臺期間隔2h連續給藥2次,連續觀察體溫變化至24h。
實驗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于實驗室環境適應3~4日(室溫21±0.5度,相對濕度55%~56%),每日用水銀體溫計測肛溫2次,體溫計深度為2~3cm,實驗前6h禁食不禁水,測定肛溫前讓動物排空糞便。實驗當日每15min測體溫1次,連續2次,取2次體溫的平均值算為基礎體溫,選取體溫變化不超過0.5℃的大鼠供實驗用,剔除體溫超過37℃的大鼠。將體溫符合要求大鼠按基礎體溫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實驗組1(給藥0.3g/kg所述蒙藥)、實驗組2(給藥0.5g/kg所述蒙藥)、對照組(給藥0.02g/kg布洛芬片混懸液),共5組。空白組和模型組分別為24只,其它組分別為16只。空白組背部皮下注射生理鹽水,其它組背部皮下注射10%干酵母懸液10ml/kg致熱。致熱后6h,空白組和模型組灌胃蒸餾水,實驗組1、2分別灌胃所述蒙藥混懸液0.3g/kg、0.5g/kg,對照組灌胃布洛芬片混懸液0.02g/kg,灌胃體積為20ml/kg,分別在致熱后6、8、10h連續灌胃給藥3次。致熱后每小時測體溫1次,連續觀察24h,繪制平均升溫曲線圖、計算體溫反應指數(tri6-13,tri13-24)(thermalresponseindex,tri:體溫變化曲線與基線之間的面積)。于致熱后6h,空白組和模型組分別隨機抽取8只,致熱后13、24h各組分別隨機抽取8只,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0.3ml/100g,腹主動脈采血,以25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血清tnf-a含量;處死大鼠,冰盤上操作分離下丘腦和隔區,迅速用生理鹽水1:9比例制備成10%的下丘腦和10%隔區組織勻漿液,4℃,2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下丘腦pge2、camp、crh,隔區avp和血清tnf-a含量。
實驗結果。
所述蒙藥對干酵母所致大鼠發熱體溫的影響如下:
表1、干酵母所致大鼠發熱各組各時間點升溫值的比較(
表1續、干酵母所致大鼠發熱各組各時間點升溫值的比較(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模型組致熱6~24h體溫顯著升高,與空白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1致熱10~17h,22~24h體溫明顯降低,與空白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致熱7~17h、23~24h體溫明顯低于模型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致熱16~17h、19~24h體溫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組2致熱11~24h體溫降低,與空白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致熱7~17h、19~21h、23h體溫明顯低于模型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致熱11~12h體溫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16~24h體溫明顯低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致熱8~15h體溫與空白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致熱16~24h體溫升高,與空白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致熱7~14h體溫明顯低于模型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致熱后15~24h體溫與模型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2、所述蒙藥對干酵母所致大鼠發熱體溫tri的影響(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2可見,模型組tri6-13和tri13-24升高。實驗組1tri6-13和tri13-24顯著降低;實驗組2tri6-13和tri13-24顯著降低;對照組tri6-13低于模型組,但tri13-24升高,與空白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與模型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實驗結果表明,所述蒙藥對干酵母引發的劇烈炎癥反應致大鼠發熱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且該蒙藥解熱作用強而持久。
實驗2、對角叉菜致大鼠足趾腫脹的影響。
實驗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50只于實驗室環境適應3~4日(室溫22℃,相對濕度55%~56%),將大鼠按體重隨機分為5組,分別為空白組、模型組、阿司匹林組、低劑量組、高劑量組。除空白組,其它組大鼠右后足足趾注射1%角叉菜膠溶液0.1ml/只造模。空白組和模型組灌胃蒸餾水,阿司匹林組灌胃阿司匹林片混懸液0.1g/kg,低、高劑量組灌胃上述蒙藥組合物混懸液0.3g/kg、0.5g/kg,灌胃體積為20ml/kg,分別在造模前和造模后1、2、3、4、5、6、7、8h用足趾容積測量儀測定致炎足爪的容積1次。計算足趾腫脹率。造模后8h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立即剪取致炎足爪,生理鹽水4℃浸泡24h后30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分裝-60℃保存,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pge2,tnf-a。計算腫脹率:
實驗結果。
表3、對角叉菜所致大鼠足趾腫脹率的影響(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與阿司匹林組比較p<0.05。
從表3可見,與空白組比較其他組1-8h足趾腫脹率明顯升高,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模型組比較,阿司匹林組1-8h,低劑量組1-7h足趾腫脹率下降,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阿司匹林組比較低劑量組2、3、5、6、7h足趾腫脹率明顯升高,有顯著性差異,p<0.05;1、4、8h無顯著性差異,p>0.05。
實驗3、對冰乙酸所致小鼠鎮痛實驗。
實驗方法。
取icr小鼠50只,體重18~22g,雄性,按體重隨機分為5組,即空白組,布洛芬片組,阿司匹林片組,低劑量組,高劑量組。各組均灌胃給藥,空白對照組給予等量蒸餾水,布洛芬組灌胃給布洛芬片0.03g/kg,阿司匹林組灌胃給阿司匹林片0.2g/kg,低劑量組灌胃上述蒙藥組合物0.5g/kg,高劑量組灌胃上述蒙藥組合物0.83g/kg,灌胃體積為0.2ml/10g,每天(早8:00、中午11:30、下午17:00)灌胃3次,連續3天。第四天早8:00給藥1次,于末次給藥后1h,各組小鼠均腹腔注射(ip)1.0%醋酸溶液,按0.1ml/10g致痛,記錄自注射醋酸致出現扭體的時間和20min內出現的扭體反應次數(腹部收縮內凹、身體扭曲、伸展后肢、臀部抬高),結果作組間比較。扭體試驗后以40%光照強度進行光照甩尾試驗。
實驗結果。
表4、對冰醋酸鎮痛實驗(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5;★與布洛芬組比較p<0.05。
從表4可見,與空白組比較,布洛芬片組甩尾時間延長,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空白組比較,低、高劑量組,阿司匹林片組潛伏期、甩尾時間延長,有顯著性差異,p<0.05;扭體次數減少,有顯著性差異,p<0.05。與布洛芬片組比較,阿司匹林片組潛伏期延長,有顯著性差異,p<0.05;扭體次數減少,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低、高劑量組有較好的鎮痛作用。阿司匹林片鎮痛作用好于布洛芬片。
二、藥性分析。
梔子(拉丁名稱gardeniaefructus,蒙藥名為珠如拉),為茜草科植物梔子的干燥成熟果實,9?11月果實成熟、果皮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柄和雜質,蒸至上氣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梔子的果實是傳統中藥,屬衛生部頒布的第l批藥食兩用資源,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等作用,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涼血。蒙醫認為,梔子味苦,性涼,效鈍、糙,具清血熱、明目,祛巴達干協日、血病、赫依、尿頻等癥,能滋養強壯,調節體質。梔子宜與訶子、川楝子、紫草、牛黃、瞿麥等配伍制成煮散劑或膠囊劑,用于治血熱頭痛、明目,祛巴達干協日,清訌血熱等。按《中國藥典(2015版)》標準,苦參按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含量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梔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苦參(拉丁名稱sophoraeflavescentisradix,蒙藥名為道古勒-烏布斯),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尤以秋季采者為佳,除去根頭和須根,洗凈泥沙,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蒙醫認為,其味苦、澀、辛,消化后味為甘、酸。苦參具有膩、涼、溫等性效,能夠促使熱成熟、發汗、燥協(希)日烏素(蘇),調元。其主治未成熟熱、疫熱、赫依熱、陶賴、赫如虎,協(希)日烏素(蘇)病,疹毒不透。苦參宜與土木香、訶子、川楝子、梔子、地格達、胡黃連等制成煮散劑,用于治疫熱、感冒、麻疹陶賴、赫如虎,協(希)日烏素(蘇)等病。按《中國藥典(2015版)》標準,苦參按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含量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苦參堿(c15h24n2〇)和氧化苦參堿(c15h24n2o2)的總量不得少于1.2%。
胡黃連(拉丁名稱picrorhizaerhizoma,蒙藥名寶茹-洪連、洪連、寶茹-溫都蘇、布澤希勒等),是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胡黃連(一般指西藏胡黃連)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和泥沙,曬干。蒙醫認為,藥性味苦,性寒,效糙、輕。清熱解毒,祛瘀血,清騷熱,愈傷。主治訌熱,流感,傷風感冒,久咳不愈,熱邪入血,治赫依必下肢麻木。胡黃連與北沙參、拳參、瞿麥等配伍可治熱邪入血、疫癥、訌熱、黏熱等病。按《中國藥典(2015版)》標準,苦參按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0512)含量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胡黃連苷i(c24h28o11)與胡黃連苷ⅱ(c23h28o13)的總量不得少于9.0%。
川木通(拉丁名稱clematidisarmandiicaulis,蒙藥名為四川巴勒嘎),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繡球藤的干燥藤莖。春、秋二季采收,除去粗皮,曬干,或趁鮮切薄片,曬干后入藥。蒙醫認為,川木通味苦,性寒。具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煩,通經下乳之功效,主治淋癥,水腫,心煩尿赤,口舌生瘡,經閉乳少,濕熱痹痛。
茵陳(拉丁名稱artemisiaescopariaeherba,蒙藥名為阿榮),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干。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花茵陳”。蒙醫認為,茵陳味苦、辛,性涼。具清肺,止咳,排膿,祛黃疸。治肺熱,氣喘,肺刺痛,肺膿腫,感冒,咳嗽,痰積,喉感冒,黃疸。
三、半仿生酸提工藝。
半仿生提取法結合了整體藥物研究法和分子藥物研究法,模擬口服給藥及藥物經胃腸道轉運的原理,將藥材依次用選定ph的酸水和堿水連續提取。蒙藥復方藥效物質基礎復雜,對于復方新藥的開發研制是一種挑戰,半仿生提取法不拘泥于某種化學成分,考慮了綜合成分的作用,重視蒙藥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若提取含指標成分高的“活性混合體”,應選取多種有效成分、總浸出物和(或)主要藥理作用為指標綜合評判,優化提取工藝,條件穩定、可行,為蒙藥復方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半仿生提取方法符合蒙醫湯劑用藥方法,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不經乙醇沉淀,可避免有效成分損失,顯著提高藥效成分提取率,保持原蒙藥或復方蒙藥原有的功效,符合中醫治病綜合成分相互作用的特點,符合人體對藥物的吸收特性,作用強度大,可制成高效制劑,可將某些沒有生理活性或活性不強的化合物轉化為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增強。
實驗方法。
實驗儀器。
所用實驗儀器如下:
kq-100型超聲儀(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
lds5-2離心機(北京靜立離心機有限公司)
bx-0.5恒溫箱(上海順實業有限公司)
bs210s(max210gd=0.1mg)型電子天平(日本島津公司)
auw-220-d(max220gd=0.01mg)型電子天平(日本島津公司)
phsj-3f實驗用ph計(廣州新穎電器有限公司)
ap-01p脫氣機(天津市奧特彩色器械有限公司)
lc-20at高效液相色譜儀(spd-20a紫外檢測器)(日本島津公司)。
實驗藥材及試劑。
所用實驗藥材及試劑如下:
梔子(批號:2012042),苦參(批號:201203),川木通(批號:120873),胡黃連(批號:120810),以上藥材均購自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蒙藥制劑室;
梔子苷對照品:批號為100749-201115,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
胡黃連苷-ⅰ對照品:批號為111727-200501,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
胡黃連苷-ⅱ對照品:批號為110749-200511,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
苦參堿對照品:批號為111596-200402,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
氧化苦參堿對照品:批號為110780-20100,由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提供;
磷酸:分析純,批號20090228,天津市德恩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甲醇:色譜純,批號20121130736,美國歐姆尼omni公司;
乙腈:色譜純,批號2012100902,美國歐姆尼omni公司;
蒸餾水為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蒙藥制劑室自制雙蒸水;
0.1mol/l鹽酸滴定液的配置:精密量取9ml鹽酸至1000ml量瓶中,加蒸餾水至刻度即可;
0.1mol/l氫氧化鈉滴定液的配置:精密量取28ml氫氧化鈉至1000ml量瓶中,加蒸餾水至刻度即可。
實驗設計。
采用均勻設計半仿生回流提取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譜測定方中梔子苷、苦參堿、氧化苦參堿、胡黃連苷-ⅰ、胡黃連苷-ⅱ等成分的含量為檢測指標,綜合評分,統計篩選最佳工藝條件。
表5、因素水平表
表6、u9(91×33)混合均勻設計擬水平表
實驗步驟。
采用均勻設計回流提取的方法,合煎煮整個組分藥材,具體步驟如下:
s1:取上述梔子、苦參、川木通、胡黃連四味原料藥飲片,混均;
s2:加雙蒸水作為煎煮水,合煎煮整個組分藥材,得煎煮液;
s3:煎煮完后,將s2所得煎煮液經200目濾網過濾,取濾液,備用;
s4:將s3中過濾所得濾渣,返回至s2,加煎煮水,繼續煎煮;煎煮三次,煎煮水的加液量為16倍、14倍、14倍;所述加液量的倍數,是指三次煎煮水的重量份分別為s1中所用四味原料藥總重量的16倍、14倍、14倍;
s5:將上述s3中若干次煎煮所得濾液合并,得總濾液;
s6:將總濾液經500r/min離心處理,置70℃恒溫箱內烘干,得浸膏劑。
含量測定。
梔子苷含量測定。
色譜條件
色譜柱:dimaonsil-c18柱(4.6mm×250mm,5μl),
柱溫:室溫,
流動相:乙腈-水(15:85)
流速:1.0ml/min,
檢測波長:238nm。
試劑的制備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0.3mg梔子苷標準品,放入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量瓶刻度即可;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分別稱取混合均勻設計實驗中每個實驗的浸膏劑0.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25ml甲醇,稱定重量,超聲處理20min,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過濾。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即可。
系統性試驗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連續進樣5次,以峰面積計算rsd%為1.22,本方法精密度良好。結果見表7。
表7、梔子苷精密度試驗
線性關系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2.0、4.0、6.0、8.0、10、12μl進樣,按測定峰面積,計算回歸方程,回歸方程為y=1229787.14286-1239.133(r=0.9995),結果表明梔子苷在0.06~0.36范圍內有良好的線性關系。結果見表8。
表8、梔子苷線性關系
胡黃連苷(ⅰ和ⅱ)含量測定。
色譜條件
色譜柱:diamonsilc18柱(4.6mm×250mm,5μl),
柱溫:室溫,
流動相:甲醇-水-磷酸(35:65:0.1),
流速:1ml/min,
檢測波長:275nm;
理論板數按黃連苷ⅱ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試劑的制備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0.5μg標準品放入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量瓶刻度即可。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分別稱取混合均勻設計實驗中每個實驗的浸膏劑0.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50ml甲醇,稱定重量,超聲處理30min,,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過濾。精密量取續濾液1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即可。
系統性試驗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連續進樣5次,以峰面積計算rsd%為0.478、0.795,本方法精密度良好。結果見表9。
表9、胡黃連苷-ⅰ、ⅱ精密度試驗
線性關系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2.0、4.0、6.0、8、10、12μl進樣,按測定峰面積,計算回歸方程,回歸方程為y=426229.71429x-4234.5y=944043.42857x-7043.4(r=0.9997r=0.9992),結果表明胡黃連苷-ⅰ、ⅱ在0.2~1.2μg范圍內有良好的線性關系。結果見表10。
表10、胡黃連苷-ⅰ、ⅱ線性關系
苦參堿(含氧化苦參堿)含量測定。
色譜條件
色譜柱:inertsii-nh2柱(4.6mm×250mm,5μl),
柱溫:室溫,
流動相:乙腈-無水乙醇-0.3%磷酸溶液(80:10:10),
流速:0.8ml/min,
檢測波長:220nm。
試劑的制備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定苦參堿對照品1.25mg、氧化苦參堿對照品3.75mg,放入50ml量瓶中,加乙腈-無水乙醇(20:80)混合溶液至量瓶刻度即可。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分別稱取混合均勻設計實驗中每個實驗的浸膏劑0.3g,置具塞錐形瓶中加濃氨試液0.5ml,精密加入三氯甲烷20ml,密塞,稱定重量,超聲處理30min,放冷,再稱定重量,用三氯甲烷補足重量,搖勻,過濾,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60℃水浴蒸干,加10ml甲醇溶解,取2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即可。
系統性試驗
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10μl連續進樣5次,以峰面積計算rsd%為1.148、0.542,本方法精密度良好。結果見表11。
表11、苦參堿精密度試驗
線性關系
精密量取對照品溶液0.25、0.5、1.0、2.0、4.0、6.0、8.0、10.0、12.0、14.0μl進樣,測定峰面積,計算回歸方程,回歸方程為y=541742x-751.81,y=614521x-2254.8(r=0.9991,r=0.9999),結果表明苦參堿在0.0125~0.7μg范圍內、氧化苦參堿在0.0375~2.1μg范圍內有良好的線性關系。結果見表12。
表12、苦參堿線性關系
結果數據分析。
提取率的計算。
通過9組實驗中得到的藥液放入恒溫箱充分烘干,成定重量。按下列公式計算提取率:
提取率=浸膏重量/藥材重量×100%。
數據處理。
將梔子苷、胡黃連苷-ⅰ、胡黃連苷-ⅱ、苦參堿、氧化苦參堿5個指標的數據綜合成表13,按公式,進行標準化處理后求和。
將表13中y值用dps統計軟件經二次多項式逐步回歸統計處理,的回歸方程:
y=-28.61905766+4.135185641b+8.771471464d-0.17425917333a*a+0.15662921927a*b+0.18426079731a*d-1.5023363624b*d+0.16048905592c*d;
ss=0.0524,r=0.9976,f=239.8299,f0.05(7,1)<f。
優化條件為:a=5.00,b=6.50,c=9.00,d=4.00,即三次煎煮水的ph值分別為5.00、6.50、9.00,三次煎煮時間總共為4小時。
表13、綜合各指標含量及標準化結果
中試優化研究。
按上述統計結果進行三批驗證試驗。煎煮液ph分別為5.00、6.50、9.00,煎煮4小時結果顯示,rsd%分別是0.80、0.47、1.94、2.11、1.44,本工藝條件穩定可行、重現性較好。結果如表14。
表14、驗證試驗
根據工業實際生產條件和統計結果,以主要解熱抗炎的苦參堿、氧化苦參堿、梔子苷等成分為篩選指標進一步對本方進行了中試優化研究。結果如表15。
表15、中試優化試驗
通過表14和表15的對比觀察得出:煎煮水ph=5.00煎煮一次、煎煮4小時,完全符合工業化生產條件。
四、實施例。
實施例一:
所述清熱祛黏疫的蒙藥組合物,其最佳重量份組分是:梔子25份,苦參25份,川木通25份,胡黃連15份。上述藥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取上述梔子、苦參、川木通、胡黃連四味原料藥飲片,混均;
s2:加雙蒸水作為煎煮水,合煎煮整個組分藥材,得煎煮液;
s3:煎煮完后,將s2所得煎煮液經200目濾網過濾,取濾液,備用;
s4:將s3中過濾所得濾渣,返回至s2,加煎煮水,繼續煎煮;
s5:將上述s3中若干次煎煮所得濾液合并,得總濾液;
s6:將總濾液經500r/min離心處理,置70℃恒溫箱內烘干,得浸膏劑。
經s2至s4的煎煮步驟重復三次,即原料藥煎煮一次,所得濾渣依次煎煮兩次;按蒙醫蒙藥的炮制、用藥理論,生藥經三次煎煮,即可將其中的絕大部分有效成份提取出來;雖然從技術上說,上述煎煮次數可以無限增加,但從制藥成本等方面考慮,一般認為三次以上已無具體成份可提。煎煮三次所加的煎煮水的加液量按重量份分別為四味原料藥混合后總量的16倍、14倍、14倍;通過加大第一次煎煮水的加入量,使原料藥能夠得到充分浸漬、溶解,使其有效成份得以析出。
以上所述蒙藥組合物我制備方法中,煎煮水呈中性,即符合水煎工藝,其提取環境及最終提取物脫離蒙藥人實際使用情況,所得提取物與實際用藥經驗不符。因此,在上述步驟基礎上,本實施例進一步地將以上所加煎煮水的酸堿度加以調節,并設計一定的煎煮時間,以使整個煎煮步驟符合人體消化系統的變化過程,使原料藥在仿生環境中加以提取,從面獲得特定的提取物,以及由此特定提取物所表現出的更佳的治療效果。
具體地,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
第一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2.00~6.00;
第二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6.50~7.50;
第三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8.00~9.00;
進一步地,所述蒙藥組合物的具體制備方法中:三次煎煮共計用時為2~4小時,用時時間比為2:1:1。
通過采用均勻設計半仿生回流提取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譜測定方中梔子苷、苦參堿、氧化苦參堿、胡黃連苷-ⅰ、胡黃連苷-ⅱ等成分的含量為檢測指標,綜合評分,統計篩選最佳工藝條件為:
第一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5.00;
第二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6.50;
第三次煎煮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9.00;
三次煎煮共計用時為4小時,用時時間比為2:1:1。
實施例二:
在上述實施例基礎上,本實施例進一步改進提取工藝的具體操作步驟,將步驟s1中先取梔子一味原料藥,并進入s2進行煎煮;再將苦參、川木通、胡黃連三味原料藥混均,加入到s2梔子的煎煮液中,合煎煮整個組分藥材。相比較于其他三味藥材,梔子具有一定的肝腎毒性,大劑量或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肝腎損傷。為更好地發揮梔子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清熱、瀉火、涼血、明目,祛巴達干協日、血病、赫依、尿頻等癥的功效,本實施例通過先將梔子進行一定時間的煎煮,以使其有效成份獨立、提早浸出,促進吸收,減弱有效成份向毒性成份轉化。
進一步地,在上述s1煎煮梔子一味原料藥過程中,還可以調節煎煮水的ph值為堿性,優選地,ph值為7.5~9.0。梔子肝腎毒性物質的可能來源包括梔子苷及其代謝產物,以及該代謝產物與氨基酸的結合產物,堿性環境能夠抑制上述代謝、反應過程中相關酶及反應物的反應活性,減少毒性物質的轉化生成。
實施例三:
在上述實施例基礎上,本實施例在所述蒙藥組合物中按重量份加入茵陳1~30份。茵陳有顯著的保肝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中膽酸和膽紅素排出,增加心臟冠脈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并有抗凝血、利尿解熱、平喘的作用。茵陳對肝酶有誘導作用,肝酶除參與藥物代謝外,還參與膽汁酸、膽紅素、類酯和某些毒物的代謝,誘導肝酶與茵陳利膽、退黃等功能有關。茵陳中某些黃酮和香豆素成分有抗肝細胞細胞毒性的作用,可顯著降低急性黃疸所致血清谷丙轉氨酶(sgpt)和谷草轉氨酶(sgot)含量,對血清膽紅素(sb)的作用則較輕微,對肝細胞損害呈強抑制作用。
實施例四:
在上述實施例基礎上,根據工業實際生產條件,本實施例進一步對本方進行了中試優化研究得出,所述蒙藥組合物的最佳工業化生產條件為:經s2至s4的煎煮步驟重復一次,即原料藥煎煮一次,加16倍煎煮水,所用煎煮水的ph值為5.00,煎煮用時為4小時。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發明創造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創造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創造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