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用具,具體地說是一種制作豆?jié){、米糊的多功 能豆?jié){機。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以及家庭中使用的豆?jié){機在碎豆制漿的工作原 理上分為三類。第一類豆?jié){機是在杯體內安裝一個網軍,豆子放于網罩 內由伸入其內的刀具進行碎豆,打碎的豆槳從網罩的孔中流入到杯體內。 該類型豆?jié){機的缺點是安裝拆卸網罩不便,并且根據實際使用情況來看, 清洗網軍亦十分不便。同時網罩的容積有限,放入網罩中的豆子數量受 到限制,影響豆?jié){的濃度,且會增加制造成本。第二類豆?jié){機則是將網罩去掉,直接將豆子放入杯體內,利用刀具 高速的轉動進行碎豆制漿。但在實際使用時,由于刀具高速轉動帶動水 流形成渦流,這種沿著同一方向旋轉的渦流帶動的豆子是有序旋轉的, 而這種有序旋轉的豆子與刀具的接觸幾率則非常小,不益于刀具對豆子 的粉碎,這就直接造成了刀具碎豆效率不高,制漿效果差,制漿率低的 問題。第三類豆?jié){機,如國家知識產權局與2005年9月7日公開的,公告號 為CN2722791Y,名稱為"多功能全自動豆?jié){機"的發(fā)明專利。其公開 的方案是在桶體的底部設置有折流板,電機軸上固定的刀片位置低于折 流板的上邊緣。折流板將桶體內的空間形成不規(guī)則形狀,通過改變流體 循環(huán)方向,使受到刀片徑向力的作用而流向桶壁的物料再回到刀片附近, 進一步絞碎。
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05年8月31日公開的,公告號為CN2720964Y, 名稱為"豆?jié){、米糊兩用機"的發(fā)明專利。其公開的方案是在杯體下部 緊貼杯體側壁設有檔流突起物;又如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06年11月8曰公 開的,公告號為CN2834367Y,名稱為"多功能豆?jié){機"的發(fā)明,其公 開的方案是在壺體內設有若干筋體,筋體分布在壺體內壁上。上述的第三類現有方案,其功能基本大體相同,都是通過設置在杯 體底部或側壁上的擾流部件來對流體進行擾流,打亂流體的旋轉流向, 使物料更充分的與刀片接觸,提高碎豆的效率。通過設置折流板改變桶 體空間形狀而打亂流體的循環(huán)方向,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碎豆不充分 的問題,但其仍然存在如下缺點首先,由于其擾流部件位于杯體的底部或側壁,使得杯體的底部或 側壁形成很多死角,使用后清洗桶體仍十分不便。其次,其擾流部件只是改變和打亂流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向,這種 流向的改變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泡沫,很容易造成溢鍋或誤觸動防溢電 極而造成停機。再次,其擾流部件起到的也只是改變和打亂流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 向,而對于流體在垂直方向上的流向則沒有很好的擾亂控制,對于形成 紊亂的流體的效果仍不十分理想。同時,由于該擾流部件之間是相互平 行并垂直的設置在桶體內的,當電機轉動刀片帶動水流流動時,非常容 易造成流體向上涌動,再加上在制漿的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泡沫,很容易 造成溢鍋或誤觸動防溢電極而造成停機。為使豆?jié){機結構進一步簡化,更方便清洗并克服制漿過程中起沫多、 噪音較大的缺陷,本發(fā)明人又進一步研發(fā),總結出本實用新型一種多功 能豆?jié){機的新技術方案,適合制作豆?jié){、米糊使用。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提 供一種結構簡單、粉碎效果好的豆?jié){機。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豆槳機,包括一杯體和一扣置在 所述杯體上的機頭,所述機頭包括一上蓋和一與所述上蓋相蓋合的下蓋, 所述機頭內固定設置有一電機和一控制電路,所述電機的轉軸穿過所述 下蓋,并伸入所述杯體內,其前端固定有一粉碎刀具,其特征在于所 述下蓋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一擾流部,所述粉碎刀具位于所述擾流部 的下方,所述擾流部與所述杯體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與所述杯體內腔垂 直高度的比例為O. 05-0. 38。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的另一種技術方案,包括 一機體、 一與所述機體相連接的機頭和一杯體,所述機頭內固定設置有 一電機和一控制電路,所述杯體上扣裝有一杯蓋,所述杯蓋中穿設有一 刀軸,所述刀軸的后端通過一聯軸器與所述電機的轉軸相連接,其前端 伸入所述杯體內,并固定有一粉碎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杯蓋的底部 向下延伸,形成一擾流部,所述粉碎刀具位于所述擾流部的下方,所述 擾流部與所述杯體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與所述杯體內腔垂直高度的比例 為O. 05-0. 38。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兩種技術方案均具有如下附屬技術特征所述擾流部與所述杯體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與所述杯體內腔垂直高 度的比例為O. 10-0. 30。所述擾流部與所述杯體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與所述杯體內腔垂直高 度的比例為O. 15-0. 25。所述擾流部的直徑與所述粉碎刀具的最大切削直徑之比為0.5 —3.0。所述擾流部上固定或成形有一導流體,所述導流體的直徑小于所述 擾流部的直徑。所述擾流部的四周固定有一環(huán)形擾流罩。 所述擾流罩上形成有多個缺口或通孔。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 優(yōu)點首先,本實用新型的下蓋向下延伸形成一個擾流部,粉碎刀具旋 轉形成的漩流向上運動,會碰到擾流部,受到擾流部阻擋后發(fā)生紊流, 增大了豆子與粉碎刀具的接觸機會,使得豆子的粉碎效果更好;其次, 本實用新型的擾流部設置一個導流體,所述導流體的直徑小于所述擾流 部的直徑,前面的導流體進一步起到紊流的作用,同時漩流在延導流體 周壁上升時,會再次碰到擾流部與導流體連接處的階梯結構,從而再次 起到紊流的作用,紊流效果更好,進一步增大豆子與粉碎刀具接觸機會; 再次,在擾流部上安裝一個環(huán)形擾流罩,進一步增大紊流的效果,提高 豆子與粉碎刀具的接觸機會。
圖l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一種實施例的剖視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二種實施例的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三種實施例的剖視圖。圖4是圖3中擾流罩的主視圖。圖5是圖4的俯視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第四種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五種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中第六種實施例的剖視圖。上述各視圖中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名稱為1、杯體;11、杯蓋;12、刀軸;2、機頭;21、上蓋;22、下蓋; 3、電機;31、轉軸;4、機體;5、粉碎刀具;6、擾流部;61、導流體; 62、擾流罩;621、通孔;7、加熱管;71、加熱盤;8、聯軸器;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l,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優(yōu)選實施例包括一杯體l和一扣 置在杯體1上的機頭2,機頭2包括一上蓋21和一與上蓋21相蓋合的下蓋 22,機頭2內固定設置有一電機3和一控制電路,電機3的轉軸31穿過下蓋22,并伸入杯體l內,其前端固定有一粉碎刀具5,下蓋22的底部向下延 伸,形成一擾流部6,粉碎刀具5位于擾流部6的下方,下蓋22上還設置有 伸入杯體2內的加熱管7或杯體1的底部設置有加熱盤或杯體1上設置有電磁加熱裝置。豆槳機工作時,電機3帶動粉碎刀具5旋轉,進而將杯體l內的液流形 成向上運動的漩流,漩流會碰到擾流部6,受到擾流部6阻擋后發(fā)生紊流, 增大了豆子與粉碎刀具的接觸機會,使得豆子的粉碎效果更好。為了起 到擾流部6在豆?jié){機工作過程中,對旋轉升起的漩流進行擾流,擾流部6 與杯體1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L1與杯體1內腔垂直高度L2的比例應當為 0.05-0.38。在本具體實施例中為0.25。當然,擾流部6與杯體1內腔底面 之間的距離L1與杯體內腔垂直高度L2的比例也可以為0.10-0.30。更進一 步可以限定在0.15-0.25,在此范圍內,粉碎的效果更好。同時,擾流部6的直徑與粉碎刀具5的最大切削直徑的比例關系也影 響到擾流部6的擾流效果。所以,擾流部6的直徑與粉碎刀具5的最大切削 直徑之比在0.5—3.0的比值范圍內。擾流部6與粉碎刀具5的尺寸關系在 該比值范圍內可以更好的滿足豆?jié){機工作時擾流部6的擾流效果。參見圖2,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種實施例中豆?jié){機的擾流部6 上固定有一導流體61,導流體61的直徑小于擾流部6的直徑。當然,所述 導流體61也可以與擾流部6—體成形。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液體流先經 過導流體61進行紊流,上升過程中,再次收到擾流部6的阻擋,再次進行 紊流,使得紊流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參見圖3、圖4和圖5,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種實施例中,擾流部 6的四周固定有一環(huán)形擾流罩62,擾流罩62上形成有多個缺口或通孔621 。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將升起的液流在進行擾流的同時將液體流集中向下匯 聚到粉碎刀具5上,增加物料與粉碎刀具接觸的幾率,進一步提高粉碎效 果。
上述有關擾流部6的技術方案也可應用于"匡"式的豆?jié){機。參見圖 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四種實施例,包括一機體4、 一與機體4相連接的 機頭2和一杯體1,機頭2內固定設置有一電機3和一控制電路,杯體l上扣 裝有一杯蓋ll,杯蓋11中穿設有一刀軸12,刀軸12的后端通過一聯軸器8 與電機3的轉軸相連接,其前端伸入杯體l內,并固定有一粉碎刀具5,杯 蓋ll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一擾流部6,粉碎刀具5位于擾流部6的下方。 杯體1的底部設置有加熱盤71或杯體1上設置有電磁加熱裝置。為了起到擾流部6在豆?jié){機工作過程中,對旋轉升起的液面進行擾 流,擾流部6與杯體1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L1與杯體1內腔垂直高度L2的比 例為0.05"0.38。在本具體實施例中為0.25,當然,擾流部6與杯體1內腔 底面之間的距離L1與杯體1內腔垂直高度L2的比例也可以為0.10-0. 30 內。更進一步可以限定在0.15-0.25,在此范圍內,粉碎效果更好。同時,擾流部6的直徑與粉碎刀具5的最大切削直徑的比也影響到擾 流部6的擾流效果。所以,擾流部6的直徑與粉碎刀具5的最大切削直徑之 比在0.5—3.0的比值范圍內。本實施例為1.2。在該比值范圍內的擾流部 6與粉碎刀具5的尺寸關系可以滿足豆?jié){機工作時的擾流效果。參見圖7,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五種實施例中,在擾流部6上固定 有一導流體61,導流體61的直徑小于擾流部6的直徑。這樣設計的目的在 于,液體流先經過導流體61進行紊流,上升過程中,再次收到擾流部6的 阻擋,再次進行紊流,使得紊流效果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參見圖8、圖4和圖5,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六種實施例中,擾流部 6的四周固定有一環(huán)形擾流罩62,擾流罩62上形成有多個缺口或通孔621 。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將升起的液流在進行擾流的同時將液流集中向下匯聚 到粉碎刀具5上,增加物料與粉碎刀具接觸的幾率,提高粉碎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包括一杯體(1)和一扣置在所述杯體(1)上的機頭(2),所述機頭(2)包括一上蓋(21)和一與所述上蓋(21)相蓋合的下蓋(22),所述機頭(2)內固定設置有一電機(3)和一控制電路,所述電機(3)的轉軸(31)穿過所述下蓋(22),并伸入所述杯體(1)內,其前端固定有一粉碎刀具(5),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蓋(22)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一擾流部(6),所述粉碎刀具(5)位于所述擾流部(6)的下方,所述擾流部(6)與所述杯體(1)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L1與所述杯體(1)內腔垂直高度L2的比例為0.05-0.38。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與所述杯體(1)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L1與所述杯體(1)內腔垂 直高度L2的比例為0.10-0. 30。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與所述杯體(1)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L1與所述杯體(1)內腔垂 直高度L2的比例為0.15-0.25 。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的直徑與所述粉碎刀具(5)的最大切削直徑之比為O. 5—3.0。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上固定或成形有一導流體(61),所述導流體(61)的直徑小于 所述擾流部(6)的直徑。
6、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的四周固定有一環(huán)形擾流罩(62)。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罩(62)上形成有多個缺口或通孔(621)。
8、 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包括一機體(4)、 一與所述機體(4)相連 接的機頭(2)和一杯體(1),所述機頭(2)內固定設置有一電機(3) 和一控制電路,所述杯體(1)上扣裝有一杯蓋(11),所述杯蓋(11) 中穿設有一刀軸(12),所述刀軸(12)的后端通過一聯軸器(8)與所 述電機(3)的轉軸相連接,其前端伸入所述杯體(1)內,并固定有一 粉碎刀具(5),其特征在于所述杯蓋(11)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一 擾流部(6),所述粉碎刀具(5)位于所述擾流部(6)的下方,所述擾 流部(6)與所述杯體(1)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L1與所述杯體(1)內腔 垂直高度L2的比例為0. 05-0. 38。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與所述杯體(1)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L1與所述杯體(1)內腔垂 直高度L2的比例為0. 10-0. 30。
10、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與所述杯體(1)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L1與所述杯體(1)內腔垂 直高度L2的比例為0, 15-0. 25。
11、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的直徑與所述粉碎刀具(5)的最大切削直徑之比為0.5—3.0。
12、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上固定或成形有一導流體(61),所述導流體(61)的直徑小于 所述擾流部(6)的直徑。
13、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 部(6)的四周固定有一環(huán)形擾流罩(62)。
14、 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擾 流罩(62)上形成有多個缺口或通孔(62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豆?jié){機,包括一杯體和一扣置在杯體上的機頭,機頭包括一上蓋和一與上蓋相蓋合的下蓋,機頭內固定設置有一電機和一控制電路,電機的轉軸穿過下蓋,并伸入杯體內,其前端固定有一粉碎刀具,下蓋的底部向下延伸,形成一擾流部,粉碎刀具位于擾流部的下方,擾流部與杯體內腔底面之間的距離與杯體內腔垂直高度的比例為0.05-0.38。豆?jié){機工作時,電機帶動粉碎刀具旋轉,進而將杯體內的液流形成向上運動的漩流,漩流會碰到擾流部,受到擾流部阻擋后發(fā)生紊流,增大了豆子與粉碎刀具的接觸機會,使得豆子的粉碎效果更好。
文檔編號A47J43/044GK201026123SQ200720143359
公開日2008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4月20日
發(fā)明者王旭寧 申請人:九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