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屬于換熱管內清洗除垢和強化傳熱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石油、化工、電力、鋼鐵等工業領域存在大量的熱交換過程,管式換熱設備被廣泛的應用,而換熱管在運行中絕大部分都有積污、結垢和結焦的現象。換熱設備的積污、結垢和結焦導致設備傳熱系數降低,能耗增大,甚至出現堵管而導致設備無法正常運行;結垢還會形成垢下腐蝕,縮短了設備的使用壽命。目前換熱設備管內在線清洗除垢主要方法是采用固定在換熱管兩端的軟軸(如鋼絲等)將可繞該軟軸旋轉的內插件串接,而貫穿整個換熱管的柔性軟軸在多數情況下容易被拉伸變形,因此用柔性軟軸串接的管內插件在重力等作用下很容易刮蹭換熱管內壁,尤其在高溫、長時間使用等情況下更為突出,進而可能嚴重影響其使用壽命和使用效果,以及在重力的作用下產生管內插件明顯偏離換熱管中心的現象,而使清洗除垢不均勻,清洗除垢性能欠佳。此外,該方法不適合于換熱管彎曲等情況, 如U型管換熱設備等;目前公開的管內插在線清洗除垢元件其結構決定為塑料制品,其可靠性較低和使用壽命難以滿足長周期使用的要求,以及不能在高溫條件下使用。這些不足影響了管內插在線清洗除垢技術的推廣應用。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以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該清洗除垢元件放置在換熱管內,包括自支撐組件、自旋轉組件和墊片,其中,所述自支撐組件是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以及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支撐的中心桿組成,并連接為一體,輻射狀支撐件的支桿外端支撐在換熱管的內壁上;所述自旋轉組件是由旋轉中心套,兩端連接件,擾流件,驅動葉片組成并連接為一體,構成矩形框體,其中,旋轉中心套位于自旋轉組件的兩端,兩端連接件的兩端分別與旋轉中心套和擾流件連接,驅動葉片安裝在連接件上,驅動葉片在流體的作用使自旋轉組件獲得自旋轉驅動力而產生自旋轉; 所述多個墊片穿套在所述自支撐組件的中心桿上,放置在轉動部件與靜止部件、轉動部件與轉動部件之間;若干個所述自旋轉組件穿套在所述自支撐組件的中心桿上,自旋轉組件可繞中心桿自由旋轉,當換熱管內流體作用在自旋轉組件的驅動葉片上時使自旋轉組件繞中心桿產生自旋轉,由于旋轉組件的擾流件對換熱管內壁附近流體的旋轉擾流作用使換熱管內壁獲得防垢除垢的效果。所述兩端連接件為桿狀、管狀或者板片狀。所述擾流件為桿狀、管狀或者板片狀。所述擾流件與換熱管內壁存在間隙,間隙不大于0. 05倍的換熱管內徑。
本發明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當管內流體作用在其自旋轉組件的驅動葉片上時使旋轉組件產生自旋轉,由于旋轉組件的擾流件對換熱管內壁附近流體的旋轉擾流作用使換熱管內壁獲得防垢除垢的效果。由于具有自支撐結構而不會刮蹭換熱管,既可以采用塑料等非金屬材料制造又可以采用金屬材料制造,當采用金屬材料(如不銹鋼、銅合金、鈦合金等)制造時,由于金屬材料的高強度、耐高溫特性和耐摩特性等,因而可以用在高溫等條件下,同時具有高可靠性和長壽命的特點;由于具有自支撐結構,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會產生清洗除垢元件明顯偏離換熱管中心的現象,而使清洗除垢均勻,清洗除垢性能更佳。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右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放置在換熱管內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右剖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三維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自支撐組件結構示意圖(空心中心桿)。圖7是圖6的左視結構示意圖G輻條)。圖8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自支撐組件結構示意圖(實心中心桿)。圖9是圖6的左視結構示意圖(3輻條)。圖10是圖6的左視結構示意圖O輻條且外端彎曲)。圖11是圖6的左視結構示意圖G輻條且外端彎曲)。圖12是圖6的左視結構示意圖(3輻條且外端彎曲)。圖13是圖6的左視結構示意圖G輻條且外端彎曲)。圖14是圖6的左視結構示意圖G輻條且外端彎曲)。圖1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自旋轉組件結構示意圖(1)。圖16是圖15的右剖視結構示意圖(1)。圖17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自旋轉組件結構示意圖(2)。圖18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自旋轉組件結構示意圖(3)。圖19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自旋轉組件結構示意圖(4)。圖20是圖19的右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22是圖2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2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二放置在換熱管內的結構示意圖。圖M是圖3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2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二的三維結構示意圖。圖沈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二的自旋轉組件結構示意圖。圖27是圖15的左視結構示意圖(1)。圖28是圖15的左視結構示意圖(2)。圖四是圖15的左視結構示意圖(3)。
圖30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二的另一結構示意圖。圖31是圖19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3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三的橫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3是圖2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1)。圖34是圖2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2)。圖3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四的自旋轉組件結構示意圖。圖36是圖35的左視結構示意圖(1)。圖37是圖35的左視結構示意圖(2)。圖38是圖35的左視結構示意圖(3)。上述實施中標號1-自支撐組件;2-自旋轉組件;3-墊片;4-換熱管;11-中心桿;12-輻射狀支撐件;21-旋轉中心套;22-兩端連接件;23-擾流件;24-驅動葉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下面結合
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的描述。實施例一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右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放置在換熱管內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右剖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三維結構示意圖。如圖1-圖5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放置在換熱管4 內,包括一個自支撐組件1、若干個自旋轉組件2和多個墊片3,其中自支撐組件1是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12和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12支撐的中心桿11組成并連接為一體,輻射狀支撐件12的支桿外端支撐在換熱管4的內壁上;自旋轉組件2是由旋轉中心套21,兩端連接件22,擾流件23,驅動葉片M組成并連接為一體,并構成矩形框體,其中,旋轉中心套21位于自旋轉組件2的兩端并為自旋轉組件2的旋轉中心套,兩端連接件22連接旋轉套21和擾流件23,擾流件23由兩端連接件22 支撐并與換熱管內壁存在一定的間隙,其間隙一般不大于0. 05倍的換熱管內徑,擾流件23 為空心桿/管狀,擾流件23在自旋轉過程中起到擾流而到達清洗除垢或者防止結垢的效果,擾流件23為空心桿/管狀也可以起到自定心的作用,驅動葉片M與連接件22相連接, 驅動葉片M在流體的作用使自旋轉組件2獲得自旋轉驅動力而產生自旋轉;多個墊片3穿套在自支撐組件1的中心桿11上,放置在轉動部件與靜止部件、轉動部件與轉動部件之間,起到防止轉動部件與靜止部件、轉動部件與轉動部件之間的刮蹭, 以及減少其轉動摩擦力,提高其運行壽命;若干個自旋轉組件2穿套在自支撐組件1的中心桿11上,自旋轉組件2可繞中心桿11自由旋轉,當換熱管內流體作用在自旋轉組件2的驅動葉片23上時使自旋轉組件2 繞中心桿11產生自旋轉。本實施例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放置在換熱管內,在換熱管內流體的作用下使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的自旋轉組件2產生自旋轉,由于旋轉組件2的擾流件23對換熱管內壁附近流體的旋轉擾流作用使換熱管放置該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處的管內壁獲得防垢除垢的效果。在全長換熱管內放置多個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即可使全長換熱管內獲得防止結垢和清洗除垢的效果。本實施例的一個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包含1個自旋轉組件2,也可以為2個或者2個以上的自旋轉組件,當一個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上設置2個或者2個以上的自旋轉組件時,可以同向旋轉也可以反向旋轉。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的長度,以及一個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所設置的自旋轉組件的個數,是根據其剛度確定的,其原則是在運行過程中自旋轉組件2不刮蹭換熱管4。圖6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自支撐組件2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6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在圖6和圖7中,中心桿11為空心/管式中心桿,也可以為實心中心桿,如圖8所示。在圖6和圖7中,輻射狀支撐件12為4個直輻條和一個中心套組成并連接為一體式結構(整體式),也可以為3個輻條或者2個輻條結構,輻條也可以為彎曲輻條,輻條也可以為組焊式(非整體式),如圖9、圖10、圖11、圖12、圖13、圖14所示。圖9是具有3個整體直輻條式輻射狀支撐件結構示意圖,圖10是具有2個整體外端彎曲輻條式輻射狀支撐件結構示意圖,圖11是具有4個整體外端彎曲輻條式輻射狀支撐件結構示意圖,圖12是具有3個整體外端彎曲輻條式輻射狀支撐件結構示意圖,圖13是具有4個組焊外端彎曲輻條式輻射狀支撐件結構示意圖,圖14是另一種具有4個組焊外端彎曲輻條式輻射狀支撐件結構示意圖。圖1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自旋轉組件結構示意圖,圖16是圖15的右剖視結構示意圖。在圖15和圖16中,21為旋轉中心套,22為兩端連接件,23為擾流件,24為驅動葉片。在圖15和圖16中,兩端連接件22與擾流件23為一體式結構,也可以為分體組焊式結構,如圖17所示。在圖15和圖16中,兩端連接件22與擾流件23為空心桿/管式結構,也可以為實心桿式結構,如圖18所示。圖15所示的自旋轉組件,設置了一對驅動葉片,也可以設置2對驅動葉片,如圖19 和圖20。在圖19和圖20中,在自旋轉組件的兩端連接件22上各連接了一對驅動葉片,設置多對驅動葉片的目的是可以獲得更大的旋轉驅動力。本實施例的結構,由于自支撐組件的自支撐作用,使自旋轉組件在旋轉過程中不會刮蹭換熱管;既可以采用塑料等非金屬材料也可以采用金屬材料制造,當采用金屬材料 (如不銹鋼、銅合金、鈦合金等)制造時,由于金屬材料的高強度、耐高溫特性和耐摩特性等,因而可以用在高溫等條件下,同時具有高可靠性和長壽命的特點;同時由于具有自支撐結構,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會產生清洗除垢元件明顯偏離換熱管中心的現象,而使清洗除垢均勻,清洗除垢性能更佳。實施例二圖21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22是圖21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23 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二放置在換熱管內的結構示意圖,圖M是圖23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25 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二的三維結構示意圖。如圖21、圖22、圖23、圖M和圖25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放置在換熱管4內,包括一個自支撐組件1、若干個自旋轉組件2和多個墊片3,其中
自支撐組件1是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12和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12支撐的中心桿11組成并連接為一體,輻射狀支撐件12的支桿外端支撐在換熱管4的內壁上;自旋轉組件2是由旋轉中心套21,兩端連接件22,擾流件23,驅動葉片M組成并連接為一體,其中,旋轉中心套21位于自旋轉組件2的兩端并為自旋轉組件2的旋轉中心套,兩端連接件22為板片狀,兩端連接件22連接旋轉套21和擾流件23,擾流件23由兩端連接件22支撐并與換熱管內壁存在一定的間隙,擾流件23為彎曲板片狀,擾流件23在自旋轉過程中起到擾流而到達清洗除垢或者防止結垢的效果,擾流件23為彎曲板片狀也可以起到自定心和加強擾流件剛度的作用,驅動葉片M與連接件22相連接,驅動葉片M在流體的作用使自旋轉組件2獲得自旋轉驅動力而產生自旋轉;多個墊片3穿套在自支撐組件1的中心桿11上,放置在轉動部件與靜止部件、轉動部件與轉動部件之間,起到防止轉動部件與靜止部件、轉動部件與轉動部件之間的刮蹭, 以及減少其轉動摩擦力,提高其運行壽命;若干個自旋轉組件2穿套在自支撐組件1的中心桿11上,自旋轉組件2可繞中心桿11自由旋轉,當換熱管內流體作用在自旋轉組件2的驅動葉片23上時使自旋轉組件2 繞中心桿11產生自旋轉。本實施例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放置在換熱管內,在換熱管內流體的作用下使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的自旋轉組件2產生自旋轉,由于旋轉組件 2的擾流件23對換熱管內壁附近流體的旋轉擾流作用使換熱管放置該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處的管內壁獲得防垢除垢的效果。在全長換熱管內放置多個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即可使全長換熱管內獲得防止結垢和清洗除垢的效果。本實施例的一個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包含2個自旋轉組件2,也可以為1個,也可以為2個以上,如3個、4個。其一個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所設置的自旋轉組件的個數,是根據其剛度確定的,原則是在運行過程中自旋轉組件不刮蹭換熱管。本實施例的2個自旋轉組件2為同向自旋轉,也可以是反向自旋轉。當同一個為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上的自旋轉組件為同向自旋轉時,應在換熱管內間隔設置不同方向旋轉的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以避免多個同向旋轉的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逐漸降低轉速甚至停轉。一般同向旋轉的多個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的軸向長度不應大于管內徑的30倍。圖沈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二的自旋轉組件結構示意圖,圖27是圖沈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在圖沈和圖27中,兩端連接件22、擾流件23和驅動葉片M為一體式結構,也可以為分體組焊式結構,如圖觀所示。在圖26和圖27中,兩端連接件22與旋轉中心套21為組焊式結構,也可以為一體式結構,如圖四所示。圖沈所示的自旋轉組件,設置了一對驅動葉片,也可以設置2對驅動葉片,如圖30 和圖31。在圖30和圖31中,在自旋轉組件的兩端連接件22上各連接了一對驅動葉片,設置多對驅動葉片的目的是可以獲得更大的旋轉驅動力。圖31中所示的擾流件也與與圖27 至圖四中所示的擾流件有所不同,圖31中所示的擾流件為弧線彎曲,而圖27至圖四中所示的擾流件為折線彎曲。本實施例二與前述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實施例一的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和擾流件為桿狀或者管狀結構,實施例二的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和擾流件為板片狀結構。實施例一的剛性更好,實施例二的流阻更小。實施例三圖32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三的橫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3是圖32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34是圖33中2個自旋轉組件2分別正反旋轉30度后的結構示意圖。在圖32、圖33 和圖34中,1為自支撐組件,201為逆時針自旋轉組件,202為順時針自旋轉組件,3為墊片, 自支撐組件1包括中心桿11和輻射狀支撐件12,逆時針自旋轉組件201包括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旋轉中心套211、逆時針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221、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1 和逆時針自旋轉組件驅動葉片對1,順時針自旋轉組件202包括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旋轉中心套212、順時針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222、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2和順時針自旋轉組件驅動葉片對2。當圖32所示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放置在換熱管內時,在管內流體的作用下,逆時針自旋轉組件201和順時針自旋轉組件202分別反向自旋轉,從而可使換熱管內獲得防止結垢和清洗除垢的效果。如圖32、圖33、圖34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放置在換熱管內,包括一個自支撐組件1、逆時針自旋轉組件201和順時針自旋轉組件202以及多個墊片3,其中自支撐組件1是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12和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12支撐的中心桿11組成并連接為一體,輻射狀支撐件12的支桿外端支撐在換熱管的內壁上;逆時針自旋轉組件201是由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旋轉中心套211,逆時針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221,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1,逆時針自旋轉組件驅動葉片241組成并連接為一體,其中,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旋轉中心套211位于逆時針自旋轉組件201的兩端并為逆時針自旋轉組件201的旋轉中心套,逆時針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221連接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旋轉中心套211和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1,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1由逆時針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221支撐,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1為彎曲板片狀,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1在自旋轉過程中起到擾流而到達清洗除垢或者防止結垢的效果, 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1為彎曲板片狀也可以起到自定心和加強擾流件剛度的作用, 逆時針自旋轉組件驅動葉片241與逆時針自旋轉組件連接件221相連接,逆時針自旋轉組件驅動葉片241在流體的作用使逆時針自旋轉組件201獲得自旋轉驅動力而產生逆時針自旋轉;順時針自旋轉組件202為是由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旋轉中心套212,順時針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222,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2,順時針自旋轉組件驅動葉片242組成并連接為一體,其中,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旋轉中心套212位于順時針自旋轉組件202的兩端并為順時針自旋轉組件202的旋轉中心套,順時針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222連接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旋轉中心套212和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2,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2 由順時針自旋轉組件兩端連接件222支撐,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2為彎曲板片狀,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2在自旋轉過程中起到擾流而到達清洗除垢或者防止結垢的效果,順時針自旋轉組件擾流件232為彎曲板片狀也可以起到自定心和加強擾流件剛度的作用,順時針自旋轉組件驅動葉片242與順時針自旋轉組件連接件222相連接,順時針自旋轉組件驅動葉片242在流體的作用使順時針自旋轉組件202獲得自旋轉驅動力而產生順時針自旋轉;
多個墊片3穿套在自支撐組件1的中心桿11上,放置在轉動部件與靜止部件、轉動部件與轉動部件之間,起到防止轉動部件與靜止部件、轉動部件與轉動部件之間的刮蹭, 以及減少其轉動摩擦力,提高其運行壽命;本實施例三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放置在換熱管內,在換熱管內流體的作用下使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的兩組反向旋轉的自旋轉組件產生反向自旋轉,從而到達防止換熱管內放置該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處的管內壁結垢,或者使換熱管內放置該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處的管內壁獲得清洗除垢的效果。在全長換熱管內放置多個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即可使全長換熱管內獲得防止結垢和清洗除垢的效果。本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二的不同之處在于,實施例二的同一個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上的多個自旋轉組件為同向旋轉,而實施例三的同一個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上設置了分別反向旋轉的多個自旋轉組件。實施例四圖35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四的自旋轉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36是圖35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在圖36中,本實施例四的擾流件23為板片彎曲制成三角形管狀,以提高擾流件的剛度和強化擾流效果。本實施例四的擾流件23的橫截面為三角形管狀,也可以是半圓形管狀、圓形管狀,如圖37、圖38所示。本實施例四與實施例二的不同在于,實施例二的擾流件為板片狀,實施例四擾流件為板片彎曲制成的管狀。本實施例四的剛度較大,而實施例二的流阻較小。綜上所述,本發明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的所述兩端連接件22, 可以為桿狀,管狀或者板片狀;本發明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的所述擾流件23,可以為桿狀,管狀或者板片狀。
9
權利要求
1.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放置在換熱管(4)內,其特征在于該清洗除垢元件包括自支撐組件(1)、自旋轉組件( 和墊片(3),其中,所述自支撐組件(1)是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1 以及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12) 支撐的中心桿(11)組成,并連接為一體,輻射狀支撐件(12)的支桿外端支撐在換熱管(4) 的內壁上;所述自旋轉組件( 是由旋轉中心套(21),兩端連接件(22),擾流件(23),驅動葉片 (24)組成并連接為一體,構成矩形框體,其中,旋轉中心套位于自旋轉組件O)的兩端,兩端連接件0 的兩端分別與旋轉中心套和擾流件連接,驅動葉片04)安裝在連接件0 上,驅動葉片04)在流體的作用使自旋轉組件( 獲得自旋轉驅動力而產生自旋轉;所述多個墊片C3)穿套在所述自支撐組件(1)的中心桿(11)上,放置在轉動部件與靜止部件、轉動部件與轉動部件之間;若干個所述自旋轉組件( 穿套在所述自支撐組件(1)的中心桿(11)上,自旋轉組件 (2)可繞中心桿(11)自由旋轉,當換熱管內流體作用在自旋轉組件(2)的驅動葉片03)上時使自旋轉組件⑵繞中心桿(11)產生自旋轉,由于旋轉組件⑵的擾流件03)對換熱管內壁附近流體的旋轉擾流作用使換熱管內壁獲得防垢除垢的效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兩端連接件0 為桿狀、管狀或者板片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件為桿狀、管狀或者板片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件與換熱管內壁存在間隙,間隙不大于0.05倍的換熱管內徑。
全文摘要
一種管內自支撐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屬于換熱管內清洗除垢和強化傳熱技術領域。該自旋轉清洗除垢元件含有自支撐組件、自旋轉組件和墊片,其中,自支撐組件是由兩端的輻射狀支撐件和中心桿組成并連接為一體,輻射狀支撐件的支桿外端支撐在換熱管的內壁上,自旋轉組件是由旋轉中心套、兩端連接件、擾流件、驅動葉片組成并連接為一體,自旋轉組件套裝在自支撐組件的中心桿上,驅動葉片在管內流體的作用下使自旋轉組件獲得自旋轉驅動力而產生自旋轉,使換熱管內壁獲得防垢除垢的效果。本發明具有不刮蹭換熱管、高可靠性、長壽命、清洗除垢均勻的優點。
文檔編號B08B9/032GK102161045SQ20111000720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3日
發明者孟繼安 申請人:清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