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清洗設備,尤指一種用于清洗汽車制動泵的缸體的清洗裝置。
背景技術:
大部分經過機加工的產品在加工之后,產品表面不可避免的會吸附很多金屬屑, 因此機加工后的產品都需要進行清洗,汽車制動泵的缸體在機加工之后,同樣也要進行清洗。汽車制動泵缸體的典型結構配合圖I所示,該缸體01具有一主腔窒,該主腔窒的軸向一端為開放結構,另一端為封閉結構,主腔窒的徑向還設有若干徑向腔窒?,F有的清洗設備就是依據這種結構而設計的,繼續如圖I所示,現有的汽車制動泵缸體清洗設備包括至少一個旋轉工作臺02',在旋轉工作臺02'的上方設有一根具有若干噴嘴的內表面噴頭03', 在內表面噴頭03'的外周設有多個同樣具有若干噴嘴的外表面噴頭(圖中未示出)。清洗時,將所述缸體OI套在內表面噴頭03'上,之后啟動高壓泵令內、外表面噴頭噴水,同時令旋轉工作臺02'旋轉,這樣即可對缸體01進行清洗。然而,現有的清洗設備存在如下缺點
I、每次清洗后都需要停機來裝卸工件,效率不高。2、在清洗完成之后還需要另外進行烘干,不能清洗與烘干一起完成,效率也不高。3、內外表面噴頭的噴嘴易堵塞,造成清洗質量下降。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清洗效率高,且噴嘴不易堵塞的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包括旋轉工作臺,在旋轉工作臺的上方設有可將其分隔成四個工作腔的工作腔隔板,四個工作腔分別為正對操作者的第一工作腔,沿著旋轉工作臺的旋轉方向依次為第二工作腔、第三工作腔及第四工作腔;在旋轉工作臺上對應每個工作腔分別設置有至少一個具有若干噴嘴的內表面噴頭以及一個進口,且同一個工作腔的各內表面噴頭通過管道與相同工作腔的進口相通;所述第二工作腔的進口上方位置設有內噴頭進水管,所述第三工作腔的各內表面噴頭周圍設有多個具有若干噴嘴的外表面噴頭,所述第四工作腔的進口上方位置設有內噴頭進氣管,該第四工作腔的各內表面噴頭周圍設有多個具有若干噴嘴的外表面噴氣頭;所述內噴頭進水管及外表面噴頭與高壓泵相連通,所述內噴頭進氣管及外表面噴氣頭與空氣加熱器相連通;另外,所述內噴頭進水管、外表面噴頭、內噴頭進氣管及外表面噴氣頭同時與一升降機構連接。所述升降機構為氣缸。所述的工作腔隔板與所述氣缸的伸縮桿連接固定,所述內噴頭進水管、外表面噴頭、內噴頭進氣管及外表面噴氣頭固定在該工作腔隔板上。所述旋轉工作臺的主軸通過傳動機構由一電機帶動旋轉。所述的傳動機構由相互連接的若干齒輪以及減速器組成。
所述第二、第三、第四工作腔的外周設有一檔板。采用上述方案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I、本發明所述的清洗機采用旋轉工作臺,在旋轉工作臺上設置有4個工作腔,第一個工作腔用來裝卸制動泵缸體,第二個工作腔用來清洗制動泵缸體內腔,第三個工作腔用來清洗制動泵缸體的外表面,第四個工作腔用來干燥;其中,旋轉工作臺與外表面清洗噴嘴或者外表面烘干噴嘴是分離開的,外表面清洗噴嘴或烘干噴嘴隨上面氣缸的伸縮而上下運動,這樣可實現循環連續清洗作業。裝卸、清洗及干燥同時進行,且裝卸時不需停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當內表面噴頭轉至第四工作腔時,同時作為烘干的管道,氣體可對噴嘴起到清通的作用,因此噴嘴不易堵塞,可以保證清洗質量。
圖I是現有清洗汽車制動泵缸體的設備的結構示意圖2是本發明的軸測圖3是圖5的B-B剖視圖4是圖5的C-C剖視圖5是圖3的A-A剖視圖6是本發明中部分軸測圖7是本發明裝卸工件的第一工作腔的結構示意圖8是本發明工作腔隔板與旋轉工作臺分離時的結構示意圖9是本發明清洗工件內腔的第二工作腔的結構示意圖10是本發明清洗工件外表面的第三工作腔的結構示意圖11是本發明吹干工件的第四工作腔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本發明所揭示的是一種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如圖2至圖11所示,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所述的清洗裝置包括旋轉工作臺02,在旋轉工作臺02的上方設有工作腔隔板04,該工作腔隔板04將旋轉工作臺02分隔成四個工作腔,分別為正對操作者的第一工作腔021,沿著旋轉工作臺02的旋轉方向依次為第二工作腔022、第三工作腔023及第四工作腔024。在旋轉工作臺02上對應每個工作腔分別設置有至少一個具有若干噴嘴的內表面噴頭03 (圖中實施例每個工作腔設有三個內表面噴頭)以及一個進口 05,且同一個工作腔的各內表面噴頭03通過管道17與相同工作腔的進口 05相通。所述第二工作腔022的進口 05上方位置設有內噴頭進水管06,所述第三工作腔023的各內表面噴頭03周圍設有多個具有若干噴嘴的外表面噴頭07,所述第四工作腔024的進口 05上方位置設有內噴頭進氣管08,第四工作腔024的各內表面噴頭03的周圍設有多個具有若干噴嘴的外表面噴氣頭 09,所述內噴頭進水管06及外表面噴頭07與高壓泵10相連通,所述內噴頭進氣管08及外表面噴氣頭09與空氣加熱器11相連通。另外,所述內噴頭進水管06、外表面噴頭07、內噴頭進氣管08及外表面噴氣頭09同時與一升降機構連接,該升降機構可以為氣缸12,從而可令各管或噴頭上下移動。更進ー步的,所述的旋轉工作臺02的主軸025可以通過傳動機構13由ー電機14 帶動旋轉,所述的傳動機構13可以由相互連接的若干齒輪131以及減速器132組成。當然, 該旋轉工作臺也可以通過其他機構帶動其旋轉,令旋轉工作臺旋轉的機構屬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常規技木,在此不一一例舉說明。為了方便各管路以及各噴頭的固定并升降,可以將所述的工作腔隔板04與所述氣缸12的伸縮桿連接固定,而將所述內噴頭進水管06、外表面噴頭07、內噴頭進氣管08及外表面噴氣頭09固定在該工作腔隔板04上,從而令各管路以及各噴頭與隔板一起升降。為了防止水氣四處飛散,可以在所述第二、第三、第四工作腔的外周増加ー檔板 15。另外,上述各零部件均可固定安裝在一機架16上。所述清洗裝置的工作原理為如圖7所示,操作人員直接將制動泵缸體01放在第一工作腔021的三個內表面噴頭03上;之后,工作腔隔板04在氣缸12的作用下被抬起(如圖8所示);再配合圖9所示,啟動電機14,令旋轉工作臺02逆時針旋轉90°后停止,工作腔隔板04復位,復位之后,所述的內噴頭進水管06與第二工作腔022的進ロ 05插接連通, 所述的內噴頭進氣管08與第四工作腔024的進ロ 05插接連通,然后啟動高壓泵10開始清洗泵缸體內表腔,同時操作人員在第一工作腔021再次放入待清洗的工作;清洗完畢,工作腔隔板04與旋轉工作臺02再次分離,旋轉工作臺02再逆時針旋轉90°停止,工作腔隔板 04復位,在第三工作腔023清洗泵缸體01的外表面(如圖10所示),與此同時,在第二工作腔清洗另ー組泵缸體的內表腔,在第一工作腔由操作人員再次放入ー組エ件;清洗完畢,エ 作腔隔板04與旋轉工作臺02再次分離,旋轉工作臺02再逆時針旋轉90°停止,工作腔隔板復位,如圖11所示,啟動空氣加熱器11,在第四工作腔024中,在熱空氣的作用下完成對工作的烘干,同時其他工作腔完成同樣的動作;最后旋轉工作臺02再次旋轉90°回到初始位置,裝卸工作。此后重復上述過程,完成清洗、烘干過程。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故但凡依本發明的權利要求和說明書所做的變化或修飾,皆應屬于本發明專利涵蓋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轉工作臺,在旋轉工作臺的上方設有可將其分隔成四個工作腔的工作腔隔板,四個工作腔分別為正對操作者的第一工作腔,沿著旋轉工作臺的旋轉方向依次為第二工作腔、第三工作腔及第四工作腔;在旋轉工作臺上對應每個工作腔分別設置有至少ー個具有若干噴嘴的內表面噴頭以及ー個進ロ, 且同一個工作腔的各內表面噴頭通過管道與相同工作腔的進ロ相通;所述第二工作腔的進口上方位置設有內噴頭進水管,所述第三工作腔的各內表面噴頭周圍設有多個具有若干噴嘴的外表面噴頭,所述第四工作腔的進口上方位置設有內噴頭進氣管,該第四工作腔的各內表面噴頭周圍設有多個具有若干噴嘴的外表面噴氣頭;所述內噴頭進水管及外表面噴頭與高壓泵相連通,所述內噴頭進氣管及外表面噴氣頭與空氣加熱器相連通;另外,所述內噴頭進水管、外表面噴頭、內噴頭進氣管及外表面噴氣頭同時與一升降機構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機構為氣缸。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腔隔板與所述氣缸的伸縮桿連接固定,所述內噴頭進水管、外表面噴頭、內噴頭進氣管及外表面噴氣頭固定在該工作腔隔板上。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工作臺的主軸通過傳動機構由一電機帶動旋轉。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機構由相互連接的若干齒輪以及減速器組成。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第三、第四工作腔的外周設有ー檔板。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汽車制動泵缸體自動清洗裝置,包括旋轉工作臺,該旋轉工作臺由工作腔隔板分成四個工作腔,第一個工作腔用來裝卸制動泵缸體,第二個工作腔用來清洗制動泵缸體內腔,第三個工作腔用來清洗制動泵缸體的外表面,第四個工作腔用來干燥;而旋轉工作臺與外表面清洗噴嘴或者外表面烘干噴嘴是分離開的,外表面清洗噴嘴或烘干噴嘴隨上面氣缸的伸縮而上下運動,這樣可實現循環連續清洗作業。裝卸、清洗及干燥同時進行,且裝卸時不需停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文檔編號B08B13/00GK102601093SQ201210097280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4月5日
發明者易際明, 葛曉宏, 許建民, 趙軍 申請人:廈門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