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置于家用湯鍋鍋底的煮餃裝置及配套湯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置于家用湯鍋鍋底的煮餃裝置,主要由具有連通孔的食品級耐煮沸隔熱材料制成的頂殼狀熱流室頂半室組成。
背景技術:
餃子是中華民族經典傳統美食,速凍餃子是適合中國國情和現代社會快捷生活節奏而走進千家萬戶,備受廣大消費者尤其是上班族歡迎的家庭快餐食品。家庭煮餃子為了避免煮破,經常采用在餃子下鍋后用筷子等緩慢并持續攪動,防止餃子沉淀在鍋底發生粘鍋導致破皮。攪動往往是一直持續至餃子漂起接近煮熟時才能停止(或者每間隔數秒攪動一次)。不便之處在于攪動時需要耐心細致,用力過大、不當攪動方式、不恰當間歇及攪動時間不足等原因經常導致餃子破皮,對于速凍餃子則需要更長的攪動時間。這給時間緊張的現代人增加了不少麻煩。 經檢索目前沒有類似煮餃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簡便實用的與普通家用湯鍋或專用配套湯鍋配套使用的置于湯鍋鍋底的煮餃裝置,使用時可以直接將餃子下入沸騰的熱水中,無需攪動或僅攪動一次,直到湯鍋再次沸騰時,將火調小,根據餡料不同特點再煮幾分鐘即可。該裝置無需長時間攪動卻能避免餃子破皮。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措施來實現一種置于家用湯鍋鍋底的煮餃裝置,其特征是該裝置主要由具有連通孔的食品級耐煮沸隔熱材料制成的頂殼狀熱流室頂半室組成;所述連通孔及水平方向的熱流室頂半室均位于煮餃子時的所述湯鍋水體液面之下且遠離湯鍋水體液面而靠近鍋底;所述連通孔是一個以上的所述熱流室頂半室的穿孔,連通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方水體與下方水體;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依靠支撐結構保持自身下表面與所述湯鍋鍋底分離并穩定坐落于所述湯鍋鍋底之上,所述熱流室頂半室外緣與所述湯鍋鍋體相應鄰接處部位吻合接觸;所述熱流室頂半室與所述湯鍋鍋體鄰接處部位之下的下側鍋體部分共同構成熱流室,所述熱流室的室內空間位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之下、所述湯鍋鍋壁內側之內、所述湯鍋鍋底之上;所述熱流室內水體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下方水體僅通過所述連通孔與所述熱流室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方水體連通;所述連通孔為進水孔和出水孔,或是主要由主要進水區和主要出水區組成的組合孔,或是由所述組合孔與所述進水孔和/或出水孔組成的復合孔;所述進水孔和/或主要進水區與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之間的所述熱流室部分具有升流室段,所述升流室段內水體在爐灶上充分受熱后形成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比所述進水孔和/或主要進水區釋放出更多的沸騰汽泡并導致熱流室內負壓,繼而吸入所述進水孔和/或主要進水區方向的水的構造特征,即升流室段升流方式可以是溫差式,也可以是升頂式,還可以是溫差式與升頂式的組合式;所述溫差式是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及其周邊位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中心區域方位而所述進水孔和/或主要進水區及其周邊位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邊緣或外緣方位,所述升頂式是所述熱流室自進水孔和/或主要進水區至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方向所述升流室段部分所述熱流室頂半室頂高逐漸升高,所述熱流室頂半室頂高是其下表面上某一點至所述鍋底底面的垂直距離;所述熱流室可以是由升流室段組成,也可以是由升流室段和其它空間組成。所述食品級耐煮沸隔熱材料可以采用餐具陶瓷;所述進水孔、主要進水區或出水孔、主要出水區的進、出水功能是在裝置運行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要功能,有時也會呈現出夾雜有少量反向功能,尤其是在所述湯鍋水第一次沸騰之前,所有的連通孔都有可能呈現出出水或冒泡現象;所述溫差式是在加熱水體過程中,所述熱流室內所述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區及其周邊之下的位于所述湯鍋鍋底中心區域方位的水比位于所述熱流室內鍋底外緣側所述進水孔或主要進水區及其周邊之下方位的水吸熱多升溫快,由于普通家用湯鍋在普通家用灶具上加熱時,鍋底外側部分溫度低于鍋底中心區域,在灶徑190_附近及190_以外的溫度明顯低于中心區域,因此在鍋徑190_附近及190_以外區域設置的進水孔或主要進水區附近的水與鍋底中心區域設置的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區附近的水在加熱過程中的吸熱量上存在明顯差別,這是所述溫差式構造的依據;所述熱流室范圍可以是與升流室段范 圍一致,也可以是除升流室段范圍外還包括少量所述熱流室頂半室頂高自進水孔或主要進水區至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區方向等高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降低的區域。本發明區別于傳統方式煮餃子的第一個特點是餃子下沉接觸到的底部不是傳統方式的高溫的鍋底,而是接觸到與鍋底間隔有熱流室水體的溫度不高于沸點的食品級耐煮沸隔熱材料制成的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從而大大降低了餃子沉積于底部時受高溫影響而形成的粘連、破皮現象。傳統方式在所述湯鍋水第一次沸騰后將餃子下鍋后導致湯鍋水溫下降直到湯鍋水再次沸騰需要的一段時間為影響餃子粘底、破皮的關鍵期。而本裝置由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靠近所述湯鍋鍋底并形成了相對密閉的熱流室腔體空間內的水體體積遠遠小于傳統方式的整鍋水體體積,所述連通孔面積很小導致較低溫水進入熱流室較少,隔熱材料制成的所述熱流室頂半室有利于所述熱流室內水體的保溫和升溫,以及所述升流室段升流方式構造。這四方面原因導致本發明具有第二個特點,就是在所述湯鍋第一次充分沸騰出現大量汽泡后將餃子下鍋,對于所述熱流室的特殊構造內的水體相對于傳統方式的整鍋水體而言,能夠更快地升溫并較早地產生第二次沸騰汽泡,形成對沉積于底部的餃子的攪動力,進一步降低餃子粘連、破皮現象。所述煮餃裝置的改進,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側可以具有便于所述煮餃裝置在所述湯鍋鍋底安裝或取出的把手;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下表面可以具有導流肋;煮餃子過程中容易發生餃子破皮的關鍵期是普通湯鍋在湯鍋水沸騰后將一定量的餃子下鍋時到再次沸騰時的時間段內,本裝置在所述湯鍋水充分沸騰后將所述一定量的餃子下鍋時起的所述關鍵期時間段內促進本裝置產生并提高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釋放沸騰汽泡量的連通孔構造特征為上罩式,即所述進水孔和/或主要進水區上方可以具有頂部遮擋而底部開敞的遮擋罩,能夠阻擋或減緩由于餃子尤其是速凍餃子下鍋時導致的較低溫水下沉并直接進入所述進水孔和/或主要進水區;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上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以外的區域可以具有凸起,該凸起的高度向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方向逐漸降低;所述凸起在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中心位置的形狀為錐體或螺旋錐體;所述凸起或螺旋錐體與所述把手可以是滿足兩種功能特性的同一構件;所述進水孔和/或主要進水區下方可以具有底部遮擋而靠近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下表面側朝向出水水流方向開敞的下罩,該下罩阻擋其下方的沸騰汽泡上升進入所述進水孔和/或主要進水區,并引導這些汽泡流向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方向。將所述連通孔和熱流室的構造優化后,可以更好地改善所述關鍵期汽泡即第二次沸騰汽泡的生成狀況;所述導流肋可 以輔助引導水流流向;所述遮擋罩的作用是提高餃子下鍋后所述進水孔或主要進水區進水的水溫,更有利于所述第二次沸騰汽泡的生成狀況;所述凸起的形狀引導下沉的餃子滑向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附近,利用第二次沸騰汽泡攪動趨于沉積的餃子;所述下罩的作用是消除在所述進水孔或主要進水區形成的微量上升汽泡的不良影響,進一步改善和增強所述第二次沸騰汽泡生成狀況。所述煮餃裝置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撐結構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依靠若干支點支架保持自身下表面與所述湯鍋鍋底分離并穩定坐落于湯鍋鍋底之上;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以其外緣平置于所述湯鍋鍋壁內側靠近所述湯鍋鍋底處周邊的水平環狀臺階或水平環狀凸起上;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以其外緣的若干卡孔安裝于所述湯鍋鍋壁靠近所述湯鍋鍋底處周邊的相對應匹配的若干卡柱上;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以其外緣的若干吊件吊裝于所述湯鍋鍋壁上沿口,所述吊件下端連接所述熱流室頂半室外緣,上端掛在所述湯鍋鍋壁上沿口。一種所述煮餃裝置的二種改進方式配套使用的湯鍋,所述湯鍋具有鍋蓋和主要由鍋壁、鍋底、鍋把組成的鍋體,所述鍋體上具有與所述煮餃裝置相對應匹配的支撐結構為所述湯鍋鍋壁內側靠近所述湯鍋鍋底處周邊具有與所述熱流室頂半室外緣相匹配的所述水平環狀臺階或水平環狀凸起,所述水平環狀臺階或水平環狀凸起可以是連續的閉合的圓環,也可以是間斷的;或所述湯鍋鍋壁內側靠近所述湯鍋鍋底處周邊具有與所述熱流室頂半室外緣所述卡孔相對應匹配的卡柱。所述水平環狀臺階或水平環狀凸起和所述卡柱分別位于所述湯鍋鍋壁內側距離所述湯鍋鍋底底面垂直距離25mm和40mm范圍之內。所述煮餃裝置的另一種方案,所述支撐結構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外緣下延至所述湯鍋鍋底而形成鍋蓋狀熱流室頂半室并蓋滿所述湯鍋鍋底;所述鍋蓋狀熱流室頂半室與所述湯鍋鍋底共同構成熱流室。所述鍋蓋狀熱流室頂半室屬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的特例。所述煮餃裝置的又一種方案,所述支撐結構具有所述熱流室頂半室自下表面向下至所述湯鍋鍋底面上的薄壁狀熱流室壁,所述熱流室壁可以保持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下表面與所述湯鍋鍋底分離并穩定坐落于湯鍋鍋底之上。所述熱流室壁與所述導流肋具有類似的構造特征,只是所述熱流室壁從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下表面下延至所述湯鍋鍋底,而導流肋下延未達鍋底;熱流室壁兩側為不同的熱流室,而導流肋兩側因其水體連通而仍為同一個熱流室;熱流室壁及導流肋的厚度可以是下薄上厚。所述煮餃裝置的又一種方案的改進,所述熱流室頂半室借助于所述熱流室壁可以形成一個以上具有所述連通孔的所述熱流室;本裝置在所述湯鍋水充分沸騰后將所述一定量的餃子下鍋時起的所述關鍵期時間段內促進本裝置產生并提高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釋放沸騰汽泡量的連通孔構造特征為上罩式,也可以是鄰孔式或上罩式與鄰孔式的組合式,所述鄰孔式是兩個以上的所述熱流室的某個所述進水孔或主要進水區靠近任意一個所述熱流室的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區。多室結構可以更加合理有效地設置熱流室構造,從而設置沸騰汽泡的生成位置、生成量,更有效地改善所述關鍵期內下沉餃子的活化狀態;所述鄰孔式可以吸收出水孔或主要出水區沸騰汽泡附近較高溫度的水,進一步削弱了餃子下鍋導致水溫降低的不良影響,從而增加尤其是關鍵期早期的沸騰汽泡生成量。所述煮餃裝置的又一種方案的深化,所述出水孔和/或主要出水區上方具有沿所 述湯鍋鍋壁內側螺旋上升的拱頂形拱翼或半拱翼;所述拱翼的拱頂橫斷面為中間高兩邊低;所述半拱翼的拱頂橫斷面為中間高、外弧側低而內弧側更低,所述半拱翼的外弧側緊貼所述鍋壁;二個以上的所述拱翼或半拱翼為對稱方式布局或不對稱方式布局;所述拱翼或半拱翼為安裝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側;或安裝于所述鍋壁內壁;或安裝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側和所述鍋壁內壁;或固定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側;或固定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側并安裝于所述鍋壁內壁;所述拱翼或半拱翼安裝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側的方式是以其下部的插件安裝于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的插槽內;所述拱翼或半拱翼安裝于所述鍋壁內壁的方式是以其外弧側上的翼孔或翼之柱安裝于所述鍋壁內側相對應匹配的翼柱或翼之孔上;所述熱流室頂半室與所述鍋壁可以增加固定結構,其方式可以是所述熱流室頂半室外緣的若干卡孔安裝于所述湯鍋鍋壁內壁底側周邊相對應匹配的若干卡柱上;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外緣側具有凹陷或突起與所述鍋壁內壁底側周邊相對應匹配的壁凸起或壁凹陷相吻合連接。所述拱翼或半拱翼可以采用金屬材料;不對稱方式布局的拱翼或半拱翼形成的不均勻旋流有助于更好地攪動餃子和均勻加熱;本發明第三個特點就是利用沸騰汽泡形成旋流及不均勻旋流,尤其是在所述關鍵期內的旋流及不均勻旋流對于餃子煮制非常有益;本發明第四個特點是對于再次沸騰的漂浮中的餃子繼續保持持續不斷的旋轉及不均勻旋轉攪動、混勻而達到受熱更加均勻,煮制效果進一步優越于傳統方式。一種與所述煮餃裝置的又一種方案的深化配套使用的湯鍋,所述湯鍋具有鍋蓋和主要由鍋壁、鍋底、鍋把組成的鍋體,所述鍋體上具有與所述煮餃裝置相對應匹配的的支撐結構為所述鍋壁內側具有與所述翼孔或翼之柱相對應匹配的翼柱或翼之孔;或是所述鍋壁內側具有所述翼柱或翼之孔,而且在所述湯鍋鍋壁內壁底側周邊具有與所述凹陷或突起相對應匹配的壁凸起或壁凹陷;或是所述鍋壁上具有所述翼柱或翼之孔,而且在所述湯鍋鍋壁內壁底側周邊具有與所述卡孔相對應匹配的卡柱;所述翼柱或翼之孔可以是位于所述鍋壁上的所述湯鍋鍋把的鉚釘上。所述翼柱或翼孔也可以是位于所述鍋壁上與所述湯鍋鍋把鉚釘等高的位置上。本發明的優點在于使用本裝置在煮餃子過程中,餃子不會接觸到傳統方式的高溫的湯鍋鍋底,而是接觸到溫度較低的食品級耐煮沸隔熱材料制成的熱流室頂半室上表面,從而大大地減少了餃子粘底破皮的情況;本裝置具有多種實施方式,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充分利用沸騰水的汽泡動能,尤其是在所述關鍵期內形成僅僅是位于上部的所述熱流室外水體溫度下降而下部的所述熱流室內水體溫度下降很少,加上熱流室特殊的熱力學構造,從而在關鍵期內始終維持的汽泡上升攪動,更加明顯地減少餃子破皮的現象;具有拱翼或半拱翼的實施方案能夠形成旋轉水流,攪動并降低餃子破皮現象的效果更加理想;傳統的煮餃子方式是再次沸騰時不再攪動或很少攪動而導致漂浮的餃子位置相對固定而受熱不均勻,這是人們不曾重視的細微差別,而本發明裝置形成的旋轉水流及不對稱旋轉水流對于再次沸騰的漂浮中的餃子的持續攪動、混勻而達到受熱更加均勻。 僅為單層結構的裝置易于清洗,在煮餃子時無需攪動或僅在餃子下鍋后攪動一次而達到餃子不破皮的目的,克服了傳統煮餃方式需較長時間認真仔細攪動的不便,節省了烹飪操作時間。本發明除用于煮制餃子或速凍餃子之外,還適用于煮制餛飩、面片、通心粉、湯圓、元宵、面條、米線等。
說明書附圖標注為熱流室頂半室I、熱流室2、鍋壁3、進水孔4、出水孔5、主要進水區6、主要出水區7、升流室段8、其它空間9、把手10、導流肋U、遮擋罩12、凸起13、螺旋錐體14、下罩15、支點支架16、水平環狀臺階17、水平環狀凸起18、卡孔19、卡柱20、鍋把21、鍋蓋狀熱流室頂半室22、熱流室壁23、拱翼24、半拱翼25、凹陷26、壁凸起27、插件28、插槽29、翼孔30和翼柱31。圖I是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一種實施方式及配套湯鍋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圖2是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一種實施方式及配套湯鍋第一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圖3是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圖。圖4是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二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5是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三種實施方式及配套湯鍋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圖6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四種實施方式的仰視平面圖。圖7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四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8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五種實施方式的仰視平面圖。圖9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五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10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五種實施方式中翼孔30、翼柱31局部放大圖。圖11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五種實施方式中半拱翼25的立面展開圖。圖12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五種實施方式中半拱翼25上翼孔30的局部放大圖。
圖13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六種實施方式的仰視平面圖。圖14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六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15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七種實施方式的仰視平面圖。圖16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七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17為所述下罩15的立面剖面圖和仰視平面圖。圖18為具有和不具有所述翼孔30、翼柱31的所述拱翼24、半拱翼25的橫斷面剖面及局部放大圖。圖19為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三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
圖20為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四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圖21為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五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圖22為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七種實施方式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一圖I和圖2是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一種實施方式及配套湯鍋第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圖和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該煮餃裝置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具有一個狹長細縫S形連通孔的簡易方式,該連通孔中心部分為所述主要出水區7,S形的二個尾端部分為所述主要進水區6 ;其支撐結構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以其外緣平置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的全環水平環狀凸起18上,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的下表面是所述頂高為20mm的平頂;該配套湯鍋為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具有全環水平環狀凸起18 ;該實施例所述升流方式為溫差式;該實施例使用方法是在湯鍋水充分沸騰后將餃子下鍋后需加以人工旋轉攪動一次,之后就不再需要人工攪動。實施例二 圖3和圖4是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圖和俯視平面圖。該實施方式為鍋蓋狀熱流室頂半室22支撐結構的簡易方式,該裝置連通孔為十二個所述進水孔4和八個所述出水孔5,所述鍋蓋狀熱流室頂半室22蓋滿所述湯鍋鍋底與湯鍋鍋底共同構成熱流室2,所述熱流室頂高為中間高外緣低,該熱流室2為所述升流室段8本身,該實施例所述升流方式為溫差式與升頂式的組合式;該實施例使用方法同實施例一。實施例三圖5是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三種實施方式及配套湯鍋第二種實施方式的立面剖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該煮餃裝置實施方式的支撐結構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以其外緣平置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的全環水平臺階17上,該實施例連通孔的形式及平面布局與圖4相同,其余特性與實施例二相似;該配套湯鍋的實施方式為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具有全環水平臺階17,全環水平臺階17至湯鍋鍋底面的垂直距離為15_ ;該實施例使用方法同實施例一。實施例四圖6和圖7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四種實施方式的仰視平面圖和俯視平面圖。該實施方式中的熱流室壁23作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的支撐結構,并區劃出六個熱流室2 ;六個熱流室2的進水均來自二對共四個位于外緣的進水孔4 ;每一對進水孔4鄰近處各有一個中間位置熱流室2的外緣出水孔5,這個出水孔5釋放的汽泡進入其上部的拱翼24并形成所述湯鍋水體旋流,這個拱翼24以其下部的插件28安裝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側的插槽29中,每個拱翼24將一對進水孔4的上方罩住,在實現拱翼24功能的同時也實現了所述遮擋罩12的功能,拱翼24的橫斷面見圖18 ;二個中間位置熱流室2分別由四段升頂式升流室段8和三段平頂的其它空間9組成;另外四個熱流室2的四個三角形出水孔5位于中心區域外側,釋放沸騰汽泡用于攪動所述關鍵期下沉的餃子;四個熱流室2分別由三至四段升頂式升流室段8和二至三段平頂的其它空間9組成;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中心設置的螺旋錐體形狀14和中心區域外側的四個凸起13可以引導下沉的餃子滑向四個中心區域外側四個三角形出水孔5附近;所述凸起13同時具有所述把手10的作用;該實施方式也可以不安裝拱翼24簡便使用,但不產生旋流;該實施例使用方法是在水充分沸騰后將餃子下鍋后無需加以人工攪動。實施例五
圖8至圖12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五種實施方式的仰視平面圖、俯視平面圖、半拱翼25立面圖和相關局部放大圖。該實施方式為最佳方式,該實施方式與所述第四種實施方式的區別在于以二個不對稱布局的半拱翼25代替二個對稱布局的拱翼24,二個半拱翼25的上部均具有一個所述翼孔30,安裝在鍋壁3上相對應匹配的翼柱31上,半拱翼25的所述拱頂外弧側緊貼鍋壁3形成旋轉上升的拱頂結構,半拱翼25及翼孔30、翼柱31詳見圖18 ;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側具有二個凹陷26,而相對應位置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具有相對應匹配的二個壁凸起27 ;本實施方式的二個半拱翼25末端弧度及角度不一致,屬于所述不對稱方式布局,形成旋流出水角度不一致,達到旋流混勻的效果;圖9中右下側的半拱翼25離開鍋壁的末端部分橫斷面為中間高兩邊低的所述拱翼24形;圖11中半拱翼25下側基部圓弧形為插件28的插拔手柄;該實施例使用方法與實施例四相同。實施例六圖13和圖14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六種實施方式的仰視平面圖和俯視平面圖。該實施方式的所述支撐結構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所述四個卡孔19安裝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上相對應匹配的四個卡柱20上;十條導流肋11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下表面向下形成的上厚下薄的薄壁狀板肋,其高度為其所處位置的所述頂高的2/3 ;圖示為十八個進水孔4、四個出水孔5與一個S形組合孔組成的復合孔;二個遮擋罩12分別具有六個高度為5mm的柱狀支架,使水從下側各方向進入所述組合孔的主要進水區6,所述主要進水區6和主要出水區7的范圍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受熱的不同過程而發生一定變化的;所述熱流室頂高為中間高外緣低,所述熱流室2為升流室段8本身,所述升流方式為溫差式與升頂式的組合式;該實施例使用方法同實施例一。實施例七圖15和圖16為本發明中煮餃裝置第七種實施方式的仰視平面圖和俯視平面圖。該實施方式與第六種實施方式的區別在于所述支撐結構為四個高度為20mm的支點支架
16;圖示為十八個進水孔4,其中四個進水孔4下側具有下罩15,下罩15詳圖見圖17。實施例八圖19為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三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匹配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四個卡孔19的四個卡柱20均位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實施例九圖20為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四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匹配二個拱翼24或半拱翼25上二個翼孔30的二個翼柱31均位于所述湯鍋鍋把21的鉚釘高度上的鍋壁3上。實施例十圖21為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五種實施方式的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匹 配二個拱翼24或半拱翼25上二個翼孔30的二個翼柱31均位于所述湯鍋鍋把21的鉚釘高度上的鍋壁3上;匹配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二個凹陷26的二個壁凸起27均位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實施例i^一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六種實施方式為匹配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四個卡孔19的四個卡柱20均位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匹配二個拱翼24或半拱翼25上二個翼孔30的二個翼柱31均位于所述湯鍋鍋把21的鉚釘高度上的鍋壁3上。實施例十二 圖22為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七種實施方式俯視平面圖,圖中省略鍋蓋部分。匹配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四個卡孔19的四個卡柱20均位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匹配二個拱翼24或半拱翼25的四個翼孔30的四個翼柱31中的二個位于所述湯鍋鍋把21的鉚釘高度上的鍋壁3上,另外二個位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上IOmm處;該湯鍋適用于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安裝于所述鍋壁3內壁的煮餃裝置。實施例十三本發明中配套湯鍋第八種實施方式為匹配二個凹陷26的二個壁凸起27均位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四個翼柱31的狀況及湯鍋適用條件與實施例十二相同。
權利要求
1.一種置于家用湯鍋鍋底的煮餃裝置,其特征是該裝置主要由具有連通孔的食品級耐煮沸隔熱材料制成的頂殼狀熱流室頂半室(I)組成;所述連通孔及水平方向的熱流室頂半室(I)均位于煮餃子時的所述湯鍋水體液面之下且遠離湯鍋水體液面而靠近鍋底;所述連通孔是ー個以上的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的穿孔,連通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方水體與下方水體;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依靠支撐結構保持自身下表面與所述湯鍋鍋底分離并穩定坐落于所述湯鍋鍋底之上,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與所述湯鍋鍋體相應鄰接處部位吻合接觸;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與所述湯鍋鍋體鄰接處部位之下的下側鍋體部分共同構成熱流室(2),所述熱流室(2)的室內空間位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之下、所述湯鍋鍋壁(3)內側之內、所述湯鍋鍋底之上;所述熱流室(2)內水體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下方水體僅通過所述連通孔與所述熱流室(2)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方水體連通;所述連通孔為進水孔(4)和出水孔(5),或是主要由主要進水區(6)和主要出水區(7)組成的組合孔,或是由所述組合孔與所述進水孔(4)和/或出水孔(5)組成的復合孔;所述進水孔(4)和/或主要進水區(6)與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之間的所述熱流室(2)部分具有升流室段(8),所述升流室段(8)內水體在爐灶上充分受熱后形成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比所述進水孔⑷和/或主要進水區(6)釋放出更多的沸騰汽泡并導致熱流室(2)內負壓,繼而吸入所述進水孔(4)和/或主要進水區(6)方向的水的構造特征,即升流室段升流方式可以是溫差式,也可以是升頂式,還可以是溫差式與升頂式的組合式;所述溫差式是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及其周邊位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⑴中心區域方位而所述進水孔(4)和/或主要進水區(6)及其周邊位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邊緣或外緣方位,所述升頂式是所述熱流室(2)自進水孔(4)和/或主要進水區(6)至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方向所述升流室段(8)部分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頂高逐漸升高,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頂高是其下表面上某一點至所述鍋底底面的垂直距離;所述熱流室(2)可以是由升流室段(8)組成,也可以是由升流室段(8)和其它空間(9)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煮餃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側可以具有便于所述煮餃裝置在所述湯鍋鍋底安裝或取出的把手(10);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下表面可以具有導流肋(11);煮餃子過程中容易發生餃子破皮的關鍵期是普通湯鍋在湯鍋水沸騰后將一定量的餃子下鍋時到再次沸騰時的時間段內,本裝置在所述湯鍋水充分沸騰后將所述一定量的餃子下鍋時起的所述關鍵期時間段內促進本裝置產生并提高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釋放沸騰汽泡量的連通孔構造特征為上罩式,即所述進水孔(4)和/或主要進水區(6)上方可以具有頂部遮擋而底部開敞的遮擋罩(12),能夠阻擋或減緩由于餃子尤其是速凍餃子下鍋時導致的較低溫水下沉并直接進入所述進水孔(4)和/或主要進水區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上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以外的區域可以具有凸起(13),該凸起(13)的高度向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方向逐漸降低;所述凸起(13)在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中心位置的形狀為錐體或螺旋錐體(14);所述凸起(13)或螺旋錐體(14)與所述把手(10)可以是滿足兩種功能特性的同一構件;所述進水孔(4)和/或主要進水區(6)下方可以具有底部遮擋而靠近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下表面側朝向出水水流方向開敞的下罩(15),該下罩(15)阻擋其下方的沸騰汽泡上升進入所述進水孔(4)和/或主要進水區出),并引導這些汽泡流向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方向。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煮餃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結構為 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依靠若干支點支架(16)保持自身下表面與所述湯鍋鍋底分離并穩定坐落于湯鍋鍋底之上; 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以其外緣平置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側靠近所述湯鍋鍋底處周邊的水平環狀臺階(17)或水平環狀凸起(18)上; 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以其外緣的若干卡孔(19)安裝于所述湯鍋鍋壁(3)靠近所述湯鍋鍋底處周邊的相對應匹配的若干卡柱(20)上; 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以其外緣的若干吊件吊裝于所述湯鍋鍋壁(3)上沿ロ, 所述吊件下端連接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上端掛在所述湯鍋鍋壁(3)上沿ロ。
4.一種與權利要求3所述的煮餃裝置配套使用的湯鍋,其特征是所述湯鍋具有鍋蓋和主要由鍋壁(3)、鍋底、鍋把(21)組成的鍋體,所述鍋體上具有與所述煮餃裝置相對應匹配的支撐結構為 所述湯鍋鍋壁(3)內側靠近所述湯鍋鍋底處周邊具有與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相匹配的所述水平環狀臺階(17)或水平環狀凸起(18),所述水平環狀臺階(17)或水平環狀凸起(18)可以是連續的閉合的圓環,也可以是間斷的; 或所述湯鍋鍋壁(3)內側靠近所述湯鍋鍋底處周邊具有與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所述卡孔(19)相對應匹配的卡柱(20)。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煮餃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結構為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下延至所述湯鍋鍋底而形成鍋蓋狀熱流室頂半室(22)并蓋滿所述湯鍋鍋底;所述鍋蓋狀熱流室頂半室(22)與所述湯鍋鍋底共同構成熱流室(2)。
6.根據權利要求2或5所述的煮餃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結構具有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自下表面向下至所述湯鍋鍋底面上的薄壁狀熱流室壁(23),所述熱流室壁(23)可以保持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下表面與所述湯鍋鍋底分離并穩定坐落于湯鍋鍋底之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煮餃裝置,其特征在干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借助于所述熱流室壁(23)可以形成ー個以上具有所述連通孔的所述熱流室(2);本裝置在所述湯鍋水充分沸騰后將所述一定量的餃子下鍋時起的所述關鍵期時間段內促進本裝置產生并提高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釋放沸騰汽泡量的連通孔構造特征為上罩式,也可以是鄰孔式或上罩式與鄰孔式的組合式,所述鄰孔式是兩個以上的所述熱流室(2)的某個所述進水孔(4)或主要進水區(6)靠近任意一個所述熱流室(2)的出水孔(5)或主要出水區⑵。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煮餃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孔(5)和/或主要出水區(7)上方具有沿所述湯鍋鍋壁(3)內側螺旋上升的拱頂形拱翼(24)或半拱翼(25);所述拱翼(24)的拱頂橫斷面為中間高兩邊低;所述半拱翼(25)的拱頂橫斷面為中間高、外弧側低而內弧側更低,所述半拱翼(25)的外弧側緊貼所述鍋壁(3) ;ニ個以上的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為對稱方式布局或不對稱方式布局;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為 安裝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側; 或安裝于所述鍋壁(3)內壁; 或安裝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側和所述鍋壁(3)內壁; 或固定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側;或固定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側并安裝于所述鍋壁(3)內壁; 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安裝于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側的方式是以其下部的插件(28)安裝于熱流室頂半室(I)上表面的插槽(29)內;所述拱翼(24)或半拱翼(25)安裝于所述鍋壁(3)內壁的方式是以其外弧側上的翼孔(30)或翼之柱安裝于所述鍋壁⑶內側相對應匹配的翼柱(31)或翼之孔上; 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與所述鍋壁(3)可以增加固定結構,其方式可以是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的若干卡孔(19)安裝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相對應匹配的若干卡柱(20)上;或所述熱流室頂半室(I)外緣側具有凹陷(26)或突起與所述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相對應匹配的壁凸起(27)或壁凹陷相吻合連接。
9.一種與權利要求8所述的煮餃裝置配套使用的湯鍋,其特征是所述湯鍋具有鍋蓋和主要由鍋壁(3)、鍋底、鍋把(21)組成的鍋體,所述鍋體上具有與所述煮餃裝置相對應匹配的的支撐結構為所述鍋壁(3)內側具有與所述翼孔(30)或翼之柱相對應匹配的翼柱(31)或翼之孔;或是所述鍋壁(3)內側具有所述翼柱(31)或翼之孔,而且在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具有與所述凹陷(26)或突起相對應匹配的壁凸起(27)或壁凹陷;或是所述鍋壁(3)上具有所述翼柱(31)或翼之孔,而且在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具有與所述卡孔(19)相對應匹配的卡柱(20);所述翼柱(31)或翼之孔可以是位于所述鍋壁(3)上的所述湯鍋鍋把(21)的鉚釘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置于家用湯鍋鍋底的煮餃裝置及其配套湯鍋,該裝置主要由具有進水孔(4)和出水孔(5)的食品級耐煮沸隔熱材料制成的熱流室頂半室(1)組成;所述熱流室頂半室(1)置于所述湯鍋鍋壁(3)內壁底側周邊的水平環狀臺階(17)之上,構成相對密閉的熱流室(2)。餃子下鍋后下沉接觸到溫度不高于沸點的熱流室頂半室(1);熱流室構造使得餃子下鍋之后所述出水孔(5)能夠較早地產生沸騰汽泡攪動沉積的餃子。所述熱流室頂半室(1)還可以采取其它多種形式構成所述熱流室(2)或二個以上的熱流室(2),本發明還具有多層次深入的改進,還可以配套使用配套湯鍋,大大降低了餃子破皮的現象,而且節省了烹飪操作時間。
文檔編號A47J36/00GK102835889SQ201210356578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4日
發明者郭雯婷, 郭朝京 申請人:郭雯婷, 郭朝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