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磁灶用陶瓷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生活用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磁灶用陶瓷鍋。
背景技術:
目前為了使陶瓷鍋能夠采 用電磁爐加熱,在陶瓷鍋底附加金屬層的方式已見于多篇專利文件中,其中有的采用在陶瓷鍋底附加金屬板或殼的方式,這種方式的缺點是金屬與陶瓷的結合不緊密、傳熱效率不高。也有的采用在陶瓷鍋底內表面復合一層金屬膜的方式,這種方式的缺點是由于金屬膜處于鍋的內部,失去了陶瓷鍋煲飯和煲湯的特色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陶瓷鍋存在的金屬與陶瓷的結合不緊、使用效果不理想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電磁灶用陶瓷鍋,結構緊密,使用效果好。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電磁灶用陶瓷鍋,包括陶瓷鍋體和金屬層,金屬層設置在陶瓷鍋體的鍋底外部,并向上延伸至陶瓷鍋體的側壁。進一步地,在所述陶瓷鍋體的鍋底外部設置釉層,在釉層外部設置金屬層,所述金屬層是由納米級或超細級導磁金屬顆粒燒結形成的金屬層。所述金屬層的厚度為
O.01—0. 02mm。所述金屬層向上延伸至陶瓷鍋體的距離鍋底的距離為5-10mm。本實用新型的電磁灶用陶瓷鍋結構牢固耐用,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I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灶用陶瓷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灶用陶瓷鍋的部分剖面圖。附圖標記I.金屬層2.陶瓷鍋體3.釉層具體實施方式
圖I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灶用陶瓷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磁灶用陶瓷鍋的部分剖面圖。結合圖I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電磁灶用陶瓷鍋包括金屬層I、陶瓷鍋體2和釉層3。金屬層I設置在陶瓷鍋體2的鍋底外部,金屬層I與陶瓷鍋體2緊密結合,并向上延伸至鍋的側壁。當陶瓷鍋體2的鍋底外部設置釉層3時,金屬層I設置在釉層3的外部。陶瓷鍋分兩種,一種是在陶瓷鍋體2上施釉,一種是在陶瓷鍋體2上不施釉,本實用新型中的金屬層即可以設置陶瓷鍋體2上,也可設置在釉層3上。本實用新型中的金屬層I的厚度為O. 01-0. 02mm,可以在保證性能的前提下有效節約金屬材料。金屬層I沿鍋的側壁向上延伸至距離鍋底的距離H為5-10mm,可以更有效地吸收電磁加熱的能量。本實用新型中的陶瓷鍋體2可以是市場上普通的日用陶瓷鍋??傊?,本實用新型解決了陶瓷鍋存在的金屬與陶瓷的結合不緊密、使用效果不理想的問題,電磁灶用陶瓷鍋結構牢固耐用,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可廣泛用于電磁灶?!?br>
權利要求1.一種電磁灶用陶瓷鍋,包括陶瓷鍋體和金屬層,其特征是,所述金屬層設置在陶瓷鍋體的鍋底外部,并向上延伸至陶瓷鍋體的側壁。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磁灶用陶瓷鍋,其特征是,在所述陶瓷鍋體的鍋底外部設置釉層,所述金屬層設置在所述釉層的外部,所述金屬層是由納米級或超細級導磁金屬顆粒燒結形成的金屬層。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電磁灶用陶瓷鍋,其特征是,所述金屬層的厚度為O.01—0. 02mm。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電磁灶用陶瓷鍋,其特征是,所述金屬層沿陶瓷鍋體的側壁向上延伸至距離鍋底的距離H為5-1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生活用具領域,提供的一種電磁灶用陶瓷鍋包括陶瓷鍋體和金屬層,金屬層設置在陶瓷鍋體的鍋底外部,并向上延伸至陶瓷鍋體的側壁;陶瓷鍋體的鍋底外部還包括釉層,在釉層外部設置金屬層,金屬層是由納米級或超細級導磁金屬顆粒燒結形成的金屬層。本實用新型解決了電磁灶用陶瓷鍋的金屬與陶瓷結合不緊密的問題,結構牢固耐用,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文檔編號A47J36/04GK202681589SQ20122023238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2日
發明者陳順滿 申請人:陳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