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智能家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
背景技術:
中國的烹調文化博大精深、方式變化繁多,其中主要烹調技法包括炒、炯、炸、煮、蒸、煎、烤等,各種烹調方式的實質是被烹調物經過不同搭配以及各種預期火候狀態后,烹調得到干變萬化的具有小同口味物點和風味效果的各種菜式,迄今為止,烹調仍然主要是一種經驗和手工為主的技藝,對操作人員技術的要求很高。當然也出現了一些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炒菜機,但是現有技術的炒菜機所用使用的炒鍋裝置存在加熱速度慢、翻炒效果差等問題,而且自動化程度不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是提出一種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加熱迅速,在加熱的同時能夠實現多種翻炒效果,而且能夠根據菜譜指令將炒鍋翻轉到不同的工位進行不同的烹飪操作,自動化程度高。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包括:炒鍋、電磁加熱線圈、電磁加熱裝置、炒鍋翻炒裝置以及炒鍋工位控制裝置;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環繞所述炒鍋外壁,并受所述電磁加熱控制裝置控制以對所述炒鍋加熱;所述炒鍋翻炒裝置與所述炒鍋連接,以控制所述炒鍋自轉;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用于將所述炒鍋固定在炒菜機的機架上并控制所述炒鍋翻轉,以使所述炒鍋到達相應的工位進行相應的操作;所述電磁加熱控制裝置、炒鍋翻炒裝置以及炒鍋工位控制裝置均與炒菜機的主控裝置連接,以接收主控裝置根據預設的菜譜指令而發出的控制指令,并根據所述控制指令對炒鍋執行加熱、旋轉及翻轉操作。優選的,所述炒鍋翻炒裝置包括轉軸和翻炒電機,所述轉軸與所述炒鍋固定連接,所述電機接收主控裝置發出的翻炒控制指令時,驅動所述轉軸轉動,從而帶動所述炒鍋實現360度旋轉。優選的,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包括鍋架、主軸、位控電機和位控檢測部件,所述鍋架用于固定所述炒鍋并通過所述主軸架在炒菜機的機架上,所述位控電機在主控裝置的控制下,驅動所述主軸轉動,從而帶動所述鍋架以及炒鍋翻轉到相應的工位以進行相應的操作,所述位控檢測部件用于檢測所述鍋架以及炒鍋翻轉的角度,并將檢測的數據發送給
主控裝置。優選的,所述鍋架為門型鍋架,包括兩豎向機架桿以及置于兩豎向機架桿之間的橫向支撐架,所述兩豎向機架桿分別通過所述主軸架在炒菜機的機架上;所述橫向支撐架的中心設置通孔以穿過所述炒鍋翻炒裝置的轉軸,且所述橫向支撐架在通孔上設置軸承,所述轉軸設有與所述軸承配合的定位環,從而將炒鍋和炒鍋翻炒裝置固定承載在所述門型鍋架上。
優選的,所述橫向支撐架中靠近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的位置向上突伸兩線圈機架,用于固定所述電磁加熱線圈,使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環繞所述炒鍋外壁但不接觸。優選的,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由純銅高頻加熱線圈環繞半球型的耐熱材質的線圈骨架而制成。優選的,所述電磁加熱控制裝置包括鍋體溫度檢測部件和高頻驅動電源,所述高頻驅動電源與所述電磁加熱線圈連接,并接收主控裝置發出的火候控制指令時,對所述電磁加熱線圈通入電流,從而對所述炒鍋加熱;所述鍋體溫度檢測部件用于檢測炒鍋的外壁溫度,并將檢測的數據發送給主控裝置。優選的,所述炒鍋的鍋體包括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上端部呈中空圓柱體,下端部呈半球體。優選的,所述炒鍋的下端部內壁設置多塊撥片。優選的,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環繞所述炒鍋的下端部外壁。優選的,所述炒鍋的內壁涂有耐高溫不粘材料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全自動化,能夠配合自動炒菜機的主控裝置實現中式菜肴烹飪工藝中對火候的精確控制以及對原料進行翻炒控制。2、采用電磁加熱,應用磁場感應渦流加熱原理,在鍋具內形成半球立體環繞加熱溫場,加熱迅速,熱效率高,是一種高效節能烹飪裝置,所形成的加熱溫場類似傳統鼓風爐灶對鐵鍋的加熱效果,很好的滿足中式菜肴烹飪工藝中對火候的要求;3、采用類似滾筒翻攪的旋轉運動組合控制方式實現多種翻炒效果。通過對炒鍋的高速、低速、正時針、逆時針不同旋轉方式的組合能夠實現類似于滑炒、爆炒的效果,配合鍋具內的撥片以及對鍋架的傾角控制,可以制造類似顛勺的翻炒效果。4、通過對鍋架(炒鍋)的位控(傾角控制)實現上料、炒菜、出菜、洗鍋等自動烹飪過程中的多項功能。
圖1是適用本發明提供的炒鍋裝置的自動炒菜機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所示的自動炒菜機的另一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提供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所示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另一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3所示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電氣組成框圖;圖6是圖3所示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炒鍋結構示意圖;圖7a 7c展示了圖6所示的炒鍋帶不同數量撥片的結構;圖8a 8d展示了圖3所示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電磁加熱線圈的結構;圖9a 9d展示了圖3所示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炒鍋工位控制裝置控制炒鍋到不同工位的工作狀態;圖10是圖3所示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電磁加熱裝置接收的火候控制指令的組成框圖;圖11是圖3所示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翻炒裝置接收的翻炒指令的組成框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首先,參見圖f 2,本發明提供的炒鍋裝置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其中,該全自動炒菜機可包括但不局限于:置于炒菜機機殼100內的炒鍋裝置1、鍋蓋控制裝置2、主料自動上料裝置3、輔料自動加料裝置4、自動出菜裝置5、自動洗鍋裝置6以及主控裝置7,其中,所述主控裝置7用于接收預設的菜譜指令,并根據菜譜指令發出對應的控制指令;所述炒鍋裝置1、鍋蓋控制裝置2、主料自動上料裝置3、輔料自動加料裝置4、自動出菜裝置5以及自動洗鍋裝置6分別與所述主控裝置7連接,并根據接收到的控制命令進行相應的操作,從而實現全自動炒菜。下面,結合圖3 圖4,對本發明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的結構進行詳細的描述。其中,可理解的,圖3和圖4顯示的是同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圖,僅是顯示角度不同而已。該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包括機架10、炒鍋11、電磁加熱線圈12、電磁加熱裝置13、炒鍋翻炒裝置14以及炒鍋工位控制裝置15 ;所述電磁加熱線圈12環繞所述炒鍋11外壁,并受所述電磁加熱裝置13控制以對所述炒鍋11加熱;所述炒鍋翻炒裝置14與所述炒鍋11連接,以控制所述炒鍋11實現360度旋轉;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15用于將所述炒鍋11固定在機架10上并控制所述炒鍋11實現360度翻轉,以使所述炒鍋11到達相應的工位進行相應的操作;所述電磁加熱裝置13、炒鍋翻炒裝置14以及炒鍋工位控制裝置15均與炒菜機的主控裝置7 (圖5)連接,以接收主控裝置7根據預設的菜譜指令而發出的控制指令,并根據所述控制指令執行相應的操作。參考圖6,所述炒鍋11的筒型鍋體包括上端111和下端部112,所述上端部111呈中空圓柱體,下端部112呈半球體。所述炒鍋11的下端部112內壁設置有多塊用于翻炒食品的撥片1120,使炒鍋11在旋轉炒菜的時候,可以制造類似顛勺的翻炒效果。其中,設置在炒鍋11的下端部112內壁的撥片1120可以為雙撥片(圖7a)、三撥片(圖7b)或四撥片(圖7c)。所述炒鍋11為不銹鐵鍋,適用于電磁加熱,且整個炒鍋11的內壁涂有耐高溫不粘材料層,具有加熱食品不粘鍋具、自潔、出采容易、更易洗鍋、低油烹飪菜肴的多項功能。參考圖8a 8d,所述電磁加熱線圈12為半球型線圈,由純銅高頻加熱線圈121環繞半球型的耐熱材質的線圈骨架122而制成。所述電磁加熱線圈12纏繞在所述炒鍋11的下端部112外壁,受所述電磁加熱裝置13控制以對所述炒鍋11進行加熱。采用電磁加熱,在炒鍋11內形成半球立體環繞加熱溫場,加熱迅速,熱效率高,所形成的加熱溫場類似傳統鼓風爐灶對鐵鍋的加熱效果,很好的滿足中式菜肴烹飪工藝中對火候的要求,且高效節能。而且電磁加熱沒有時滯,因此這種方法調節烹飪火候比傳統的明火或電阻發電傳導等方式要靈敏得多。
結合圖3和圖5,所述電磁加熱裝置13包括鍋體溫度檢測部件131和高頻驅動電源132,所述高頻驅動電源132分別與所述電磁加熱線圈12和炒菜機的主控裝置7連接,在接收主控裝置7發出的火候控制指令時,對所述電磁加熱線圈12通入電流,從而對所述炒鍋11加熱;所述鍋體溫度檢測部件131為紅外測溫儀,用于檢測炒鍋11的外壁溫度,并將檢測的數據發送給主控裝置7,從而有效控制所述高頻驅動電源132的大小,從而控制所述電磁加熱線圈12的電流大小以及加熱時間。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加熱溫度和加熱時間的控制實現中式菜肴烹飪工藝中對火候的精確控制功能。加熱溫度的控制方法是調節電磁加熱線圈12的電流大小,使鍋體的溫度穩定在控制值范圍。由于電磁加熱沒有時滯,因此這種方法調節烹飪火候比傳統的明火或電阻發電傳導等方式要靈敏得多。另外配合精確的加熱時間控制,完全能夠滿足中式菜肴烹飪工藝對火侯控制的功能需求。參考圖3 4,所述炒鍋翻炒裝置14包括轉軸141和翻炒電機142,所述轉軸141與所述炒鍋11固定連接,所述翻炒電機142與自動炒菜機的主動裝置7連接(圖5),在接收主控裝置發出的翻炒控制指令時,驅動所述轉軸141轉動,從而帶動所述炒鍋11實現360度旋轉。具體的,所述轉軸141的一端固定連接到所述炒鍋11的下端部112(所述炒鍋11的下端部112向下凸起有凹槽,以與所述轉軸141固定連接),另一端連接所述翻炒電機142,并在所述翻炒電機142的控制下轉動,從而帶動所述炒鍋11實現不同的旋轉運動。本實施例的炒鍋的翻炒功能是采用類似滾筒翻攪的旋轉運動組合控制方式實現多種翻炒效果。通過發送不同參數的翻炒控制指令以控制翻炒電機142工作,以對炒鍋11實現高速、低速、正時針、逆時針不同旋轉方式的組合,從而實現類似于滑炒、爆炒的效果,而且配合炒鍋11內的撥片1120以及對炒鍋11的傾角控制(炒鍋工位控制裝置),可以制造類似顛勺的翻炒效果O繼續參考圖3 4,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15包括鍋架151、主軸152、位控電機153和位控檢測部件154,所述鍋架151用于固定所述炒鍋11并通過所述主軸152架在炒菜機的機架上,其中,主軸152的一端連接所述位控電機153,所述位控電機153與炒菜機的主控裝置7電連接,在主控裝置7的控制下,驅動所述主軸153轉動,從而帶動所述鍋架151以及炒鍋11翻轉到相應的工位以進行相應的操作,所述位控檢測部件154用于檢測所述鍋架151以及炒鍋11翻轉的角度,并將檢測的數據發送給主控裝置7,從而精確控制所述鍋架151以及炒鍋11翻轉到對應的工位上。優選的,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鍋架151為門型鍋架,包括兩豎向機架桿151a以及置于兩豎向機架桿151a之間的橫向支撐架151b,所述兩豎向機架桿151a分別通過所述主軸152架在炒菜機的機架10上。所述門型鍋架用于固定和承載所述炒鍋11以及所述炒鍋翻炒裝置14,具體的,所述橫向支撐架151b的中心設置通孔以穿過所述炒鍋翻炒裝置14的轉軸141,且所述橫向支撐架151b在通孔上設置軸承150,所述轉軸141設有與所述軸承150配合的定位環140,從而將炒鍋11和炒鍋翻炒裝置14固定承載在所述門型鍋架151上。另夕卜,所述橫向支撐架151b中靠近所述電磁加熱線圈12的位置向上凸伸兩線圈機架151c,用于支撐固定所述電磁加熱線圈12,使所述電磁加熱線圈12環繞所述炒鍋11外壁但不接觸。可以理解的,所述電磁加熱控制裝置13的鍋體溫度檢測部件131可以設置在所述鍋架151的頂部以接近所述炒鍋11的外壁,而所述高頻驅動電源132可以固定在炒菜機的機架上以方便連接所述炒菜機的主控裝置7。
可見,隨著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15控制鍋架151翻轉時,所述炒鍋11、電磁加熱線圈12以及炒鍋翻炒裝置14會隨著所述鍋架151同步翻轉,以到達不同的工位進行不同的烹飪操作。參考圖9a、d,在本實施例中,根據全自動炒菜機的操作裝置不同的安裝位置,總共設置了五個工位,分別為主料上料工位、輔料加料(炒菜)工位、出菜工位、洗鍋工位以及倒洗鍋水工位,所述鍋架151帶動炒鍋11轉動到每一個工位時,使炒鍋11的鍋口面向對應的一個操作裝置以進行對應的上料、炒菜(加輔料)、出菜、洗鍋、倒洗鍋水等自動烹飪操作:當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15接收到主料上料控制指令時,將所述炒鍋11轉動到上料工位(垂直位置,也是初始狀態),以使鍋口面向所述主料自動上料裝置,此時炒鍋裝置的工作狀態如圖9a所示;當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15接收到輔料加料指令或翻炒控制指令時,將所述炒鍋11順時針轉動到輔料工位/炒菜工位(優選的,與初始狀態的傾角為45度的位置),以使鍋口面向鍋蓋和鍋蓋控制裝置,此時炒鍋裝置的工作狀態如圖9b所示;當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15接收到出菜控制指令時,將所述炒鍋順時針轉動到出菜工位(優選的,與初始狀態的傾角為135度的位置),以使鍋口面向所述自動出菜裝置,此時炒鍋裝置的工作狀態如圖9c所示;當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15接收洗鍋控制指令時,將所述炒鍋11逆時針轉動到洗鍋工位(優選的,與初始狀態的傾角為45度的位置),以使鍋口面向所述自動洗鍋裝置,此時炒鍋裝置的工作狀態如圖9d所示;且待洗鍋完成后,接收到倒水控制命令時將所述炒鍋11繼續逆時針轉動到倒水工位(優選的,與初始狀態的傾角為225 235度位置),以使鍋口面向集水盆。本發明的炒鍋裝置適用于可編程控的全自動炒菜機上,尤其是適用于能夠接受v_dal.0通用菜譜指令所編制的菜譜程序時能自動完成中式菜肴烹飪過程的全自動炒菜機上。其中,所接受的菜譜程序規范支持vmmdal.0中式菜肴自動炒菜通用菜譜指令,其包括九條指令:F1上料指令、F2火控指令、F3停火指令、F4翻炒指令、F5延時指令、F6輔料指令、F7開鍋蓋指令、F8出菜指令、F9暫停指令。應用該菜譜程序規范所編制的菜譜程序采用單任務流水線式運行方式工作,本發明的全自動炒菜機按指令順序解釋執行菜譜程序。該通用菜譜程序規范支持XML version=’ 1.0’ encoding=’ gb2312’,跨平臺實現數據交換和信息共享,除了可以應用于本發明的可編程控智能炒菜機外,還可以應用到炒菜虛擬機、云服務、物聯網終端機等。菜譜程序包括一致性說明、可執行指令序列兩部分。一致性說明部分的主要內容有:菜譜程序版本、菜譜編號、菜譜名稱、創建者、創建日期、原料包裝版本、原料名稱。可執行指令序列由vmmdal.0中式菜肴自動炒菜通用菜譜指令組成。如下表I所示,基本語法是:標號指令;注解(可省略),每一行只允許一條指令。可執行指令序列的總行數一般不超過5000條。
權利要求
1.一種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炒鍋、電磁加熱線圈、電磁加熱裝置、炒鍋翻炒裝置以及炒鍋工位控制裝置;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環繞所述炒鍋外壁,并受所述電磁加熱控制裝置控制以對所述炒鍋加熱;所述炒鍋翻炒裝置與所述炒鍋連接,以控制所述炒鍋旋轉;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用于將所述炒鍋固定所述機架上并控制所述炒鍋翻轉,以使所述炒鍋到達相應的工位進行相應的操作;所述電磁加熱控制裝置、炒鍋翻炒裝置以及炒鍋工位控制裝置均與炒菜機的主控裝置連接,以接收主控裝置根據預設的菜譜指令而發出的控制指令,并根據所述控制指令對炒鍋執行加熱、旋轉及翻轉操作。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鍋翻炒裝置包括轉軸和翻炒電機,所述轉軸與所述炒鍋固定連接,所述翻炒電機接收主控裝置發出的翻炒控制指令時,驅動所述轉軸轉動,從而帶動所述炒鍋實現360度旋轉。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包括鍋架、主軸、位控電機和位控檢測部件,所述鍋架用于固定所述炒鍋并通過所述主軸架在炒菜機的機架上,所述位控電機在主控裝置的控制下,驅動所述主軸轉動,從而帶動所述鍋架以及炒鍋翻轉到相應的工位以進行相應的操作,所述位控檢測部件用于檢測所述鍋架以及炒鍋翻轉的角度,并將檢測的數據發送給主控裝置。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鍋架為門型鍋架,包括兩豎向機架桿以及置于兩豎向機架桿之間的橫向支撐架,所述兩豎向機架桿分別通過所述主軸架在炒菜機的機架上;所述橫向支撐架的中心設置通孔以穿過所述炒鍋翻炒裝置的轉軸,且所述橫向支撐架在通孔上設置軸承,所述轉軸設有與所述軸承配合的定位環,從而將炒鍋和炒鍋翻炒裝置固定承載在所述門型鍋架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支撐架中靠近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的位置向上凸伸兩線圈機架,用于固定所述電磁加熱線圈,使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環繞所述炒鍋外壁但不接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由純銅高頻加熱線圈環繞半球型的耐熱材質的線圈骨架而制成。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加熱控制裝置包括鍋體溫度檢測部件和高頻驅動電源,所述高頻驅動電源與所述電磁加熱線圈連接,并接收主控裝置發出的火候控制指令時,對所述電磁加熱線圈通入電流,從而對所述炒鍋加熱;所述鍋體溫度檢測部件用于檢測炒鍋的外壁溫度,并將檢測的數據發送給主控裝置。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鍋的鍋體包括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上端部呈中空圓柱體,下端部呈半球體。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鍋的下端部內壁設置多塊撥片。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環繞所述炒鍋的下端部外壁。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鍋的內壁涂有耐高溫不粘材料層。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適用于全自動炒菜機的炒鍋裝置,包括炒鍋、電磁加熱線圈、電磁加熱裝置、炒鍋翻炒裝置以及炒鍋工位控制裝置;所述電磁加熱線圈環繞所述炒鍋外壁,并受所述電磁加熱控制裝置控制以對所述炒鍋加熱;所述炒鍋翻炒裝置與所述炒鍋連接,以控制所述炒鍋實現360度旋轉;所述炒鍋工位控制裝置用于將所述炒鍋固定在炒菜機的機架上并控制所述炒鍋實現360度翻轉,以使所述炒鍋到達相應的工位進行相應的操作;所述電磁加熱控制裝置、炒鍋翻炒裝置以及炒鍋工位控制裝置均與炒菜機的主控裝置連接,以接收主控裝置根據預設的菜譜指令而發出的控制指令,并根據所述控制指令執行相應的操作。
文檔編號A47J36/00GK103110339SQ20131006510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8日
發明者許錦標, 何光 申請人:許錦標, 何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