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混絲機的刷絲拍壓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制刷行業中毛刷的不同顏色、材質刷絲混合裝置領域,具體涉及混絲機的刷絲拍壓機構。
背景技術:
國內企業在生產雜色毛刷、混合材質刷絲毛刷時,一般靠工人將不同種類的刷絲握在雙手掌中,通過反復揉搓使其混合均勻,混合的質量取決于工人的經驗與狀態,產能有限,阻礙了制刷行業的技術進步和效益提高,且不利于工人身心健康。刷絲混絲機應運而生,模擬人的雙手揉搓動作,反復充分混合可達到均勻分布的要求,實現了生產自動化,提高了刷絲混合產能,降低了工人勞動強度與技術能要求。但該裝置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部分刷絲在揉搓下容易向上冒出,生產效果不盡如人意,混絲質量也不太理想。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混絲機的刷絲拍壓機構,位于混絲機軟兜上方,在混絲機揉搓混合過程中,壓板不斷拍壓冒出的刷絲,保證刷絲不易紊亂,易于均勻混絲。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混絲機的刷絲拍壓機構,所述刷絲拍壓機構包括壓板、牽引桿、調節架、拉桿、凸輪和驅動裝置,所述壓板設于軟兜上方,牽引桿一端安裝在壓板背面,另一端連接在調節架上,所述拉桿上端連接在調節架上,下端接觸凸輪,凸輪與驅動裝置傳動連接。本實用新型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調節架由“曰”形調節框和固定桿組成,調節框中間的縱桿活動穿裝在兩端的橫桿中間部位,并固定在機架上,調節框的兩側縱桿反方向上下轉動,固定桿位于調節框下方,兩端活動穿裝在機架上,牽引桿一端固定在固定桿上,另一端固定在壓板上,牽引桿壓在調節框的前側縱桿上。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改進方案是,所述調節架上設有檔桿,檔桿設于調節框上方,與固定桿平行。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明顯優點:一、本實用新型設置于混絲機軟兜上方,混絲機操作臂揉搓刷絲過程中,部分刷絲會向上冒出,刷絲拍壓機構的拍板不斷間隔拍壓冒出的刷絲,使其歸位。二、本實用新型凸輪轉動,牽拉牽引桿上下跳動,牽引桿通過調節架使壓板上下顫動,拍壓冒出的刷絲,機械結構簡單,穩定。三、本實用新型調節架上還設有檔桿,檔桿設于調節框上方,與固定桿平行,當取放刷絲時,可將壓板向上翻轉,抵檔在檔桿上,方便操作。
圖1為本實用新型正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刷絲拍壓機構包括壓板51、牽引桿52、調節架53、拉桿54、凸輪55和驅動裝置60,所述調節架53由“曰”形調節框56和固定桿57組成,調節框中間的縱桿活動穿裝在兩端的橫桿中間部位,并固定在機架上,調節框的兩側縱桿58、59反方向上下轉動,固定桿57位于調節框56下方,兩端活動穿裝在機架上,牽引桿52 —端固定在固定桿57上,另一端安裝在壓板51背面,牽引桿52壓在調節框的前側縱桿58上,所述拉桿54上端連接在調節框的后側縱桿59上,下端接觸凸輪55,凸輪55與驅動裝置60傳動連接。凸輪55轉動,與其相接觸的拉桿54間隔性上下跳動,拉桿54牽拉調節框的后側縱桿59上下移動,前側縱桿58同步作反方向上下移動,牽拉桿52在前側縱桿58的間歇頂升下,帶動壓板51間歇拍壓軟兜2中的刷絲,使刷絲不能冒出。所述調節架53上設有檔桿50,檔桿50設于調節框56上方,與固定桿57平行。當取放刷絲時,可將壓板51向上翻轉,抵檔在檔桿50上,方便操作。
權利要求1.混絲機的刷絲拍壓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刷絲拍壓機構包括壓板(51)、牽引桿(52)、調節架(53)、拉桿(54)、凸輪(55)和驅動裝置(60),所述壓板(51)設于軟兜(2)上方,牽引桿(52)—端安裝在壓板(51)背面,另一端連接在調節架(53)上,所述拉桿(54)上端連接在調節架(53)上,下端接觸凸輪(55),凸輪(55)與驅動裝置(60)傳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絲機的刷絲拍壓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架(53)由“曰”形調節框(56)和固定桿(57)組成,調節框中間的縱桿活動穿裝在兩端的橫桿中間部位,并固定在機架上,調節框的兩側縱桿(58、59)反方向上下轉動,固定桿(57)位于調節框(56)下方, 兩端活動穿裝在機架上,牽引桿(52)—端固定在固定桿(57)上,另一端固定在壓板(51)上,牽引桿(52)壓在調節框的前側縱桿(58)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混絲機的刷絲拍壓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架(53)上設有檔桿(50 ),檔桿(50 )設于調節框(56 )上方,與固定桿(57 )平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混絲機的刷絲拍壓機構,混絲機的刷絲拍壓機構,所述刷絲拍壓機構包括壓板、牽引桿、調節架、拉桿、凸輪和驅動裝置,所述壓板設于軟兜上方,牽引桿一端安裝在壓板背面,另一端連接在調節架上,所述拉桿上端連接在調節架上,下端接觸凸輪,凸輪與驅動裝置傳動連接。本實用新型位于混絲機軟兜上方,在混絲機揉搓混合過程中,壓板不斷拍壓冒出的刷絲,保證刷絲不易紊亂,易于均勻混絲。
文檔編號A46D1/055GK203073547SQ20132010635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8日
發明者李毅 申請人: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