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頭厚度調節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能對枕頭的厚度進行調整的枕頭厚度調節器。上面板和下面板組成扁圓筒形結構,若干個交錯排列的前連桿和后連桿設置在扁圓筒內,前連桿和后連桿的外端分別通過前后轉軸與扁圓筒的前后棱邊連接,前連桿和后連桿的內端通過曲軸連接,在曲軸的左右端頭上分別連接有左右驅動手柄。調節器設置在枕頭的棉芯中。升高枕頭時,通過驅動手柄轉動曲軸,曲軸收縮前連桿和后連桿,前連桿和后連桿即可驅動上面板和下面板分別向上和向下凸起,上下凸起的上面板和下面板即可通過棉芯使枕頭變厚。降低枕頭時,通過驅動手柄反向轉動曲軸,曲軸釋放前連桿和后連桿,上面板和下面板即可在彈力的作用下復位,復位后的上面板和下面板即可使枕頭變薄。
【專利說明】枕頭厚度調節器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度調節裝置,尤其是能設置在枕頭的棉芯中,從而便于對枕頭 的厚度進行調整的枕頭厚度調節器。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公知的枕頭由于其厚度不能調節,因此不能滿足人們在仰臥或側臥時對枕 頭厚度的不同要求。
【發明內容】
[0003] 為了克服現有的枕頭其厚度不能調節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枕頭厚度調節器, 該枕頭厚度調節器通過設置在枕頭的棉芯中,從而便于針對人們不同的睡姿對枕頭的厚度 進行及時的調整。
[0004]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包括上面板、前連桿、驅動手 柄、后連桿、下面板、前轉軸、曲軸、后轉軸、腰形孔和棉芯。上面板和下面板均為彈性材料制 成的瓦面形板,上面板和下面板組成扁圓筒形結構,在扁圓筒的前后兩條棱邊內分別開設 有前后軸孔,前后軸孔與扁圓筒的中軸線平行,在扁圓筒的前棱邊上間隔開設有若干個垂 直于前軸孔的矩形缺口,缺口與前軸孔和扁圓筒連通。在扁圓筒的后棱邊上間隔開設有若 干個垂直于后軸孔的矩形缺口,缺口與后軸孔和扁圓筒連通。扁圓筒前棱邊上的缺口與后 棱邊上的缺口錯位設置。在前連桿的前端開設有通孔,在前連桿的后端開設有腰形孔。在 后連桿的前端開設有腰形孔,在后連桿的后端開設有通孔。若干個前連桿設置在扁圓筒內, 各個前連桿的前端分別插入扁圓筒前棱邊的各個缺口中,各個前連桿的通孔均與扁圓筒上 的前軸孔對齊,前轉軸插入扁圓筒的前軸孔和各個前連桿的通孔中。若干個后連桿設置在 扁圓筒內,各個后連桿的后端分別插入扁圓筒后棱邊的各個缺口中,各個后連桿的通孔均 與扁圓筒上的后軸孔對齊,后轉軸插入扁圓筒的后軸孔和各個后連桿的通孔中。曲軸順序 插入交錯排列的各個前連桿和后連桿的腰形孔中,曲軸的上下偏心軸頸分別與前連桿和后 連桿的腰形孔軸連接。在曲軸的左右端頭上分別連接有左右驅動手柄。上面板、下面板、前 連桿、后連桿、前轉軸、后轉軸、曲軸和驅動手柄共同構成調節器,調節器設置在枕頭的棉芯 中,調節器上的左右驅動手柄分別伸出枕頭的左右邊沿。升高枕頭時,通過驅動手柄轉動曲 軸,曲軸收縮前連桿和后連桿,前連桿和后連桿即可驅動上面板和下面板分別向上和向下 凸起,上下凸起的上面板和下面板即可通過棉芯使枕頭變厚。降低枕頭時,通過驅動手柄反 向轉動曲軸,曲軸釋放前連桿和后連桿,上面板和下面板即可在彈力的作用下復位,復位后 的上面板和下面板即可使枕頭變薄。
[0005]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設置在枕頭的棉芯中,從而便于針對人們不同的睡姿 對枕頭的厚度進行及時的調整。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07] 圖1是本發明的主視圖。
[0008] 圖2是圖1的仰視圖。
[0009] 圖3是圖2的A-A剖面放大圖。
[0010] 圖4是圖3的實施例圖。
[0011] 圖5是圖2的B-B剖面放大圖。
[0012] 圖6是圖5的實施例圖。
[0013] 圖7是本發明的實施例圖。
[0014] 圖8是圖7的C-C剖面放大圖。
[0015] 圖9是圖7的D-D剖面放大圖。
[0016] 圖10是圖9的實施例圖。
[0017] 圖中:1 .上面板。2 .前連桿。3.驅動手柄。4.后連桿。5.下面板。6.前轉 軸。7.曲軸。8.后轉軸。9.腰形孔。10.棉芯。
【具體實施方式】
[0018] 在圖1、圖2、圖3、圖5、圖7、圖8、圖9中,上面板1和下面板5均為彈性材料制成 的瓦面形板,上面板1和下面板5組成扁圓筒形結構,在扁圓筒的前后兩條棱邊內分別開設 有前后軸孔,前后軸孔與扁圓筒的中軸線平行,在扁圓筒的前棱邊上間隔開設有若干個垂 直于前軸孔的矩形缺口,缺口與前軸孔和扁圓筒連通。在扁圓筒的后棱邊上間隔開設有若 干個垂直于后軸孔的矩形缺口,缺口與后軸孔和扁圓筒連通。扁圓筒前棱邊上的缺口與后 棱邊上的缺口錯位設置。在前連桿2的前端開設有通孔,在前連桿2的后端開設有腰形孔 9。在后連桿4的前端開設有腰形孔9,在后連桿4的后端開設有通孔。若干個前連桿2設 置在扁圓筒內,各個前連桿2的前端分別插入扁圓筒前棱邊的各個缺口中,各個前連桿2的 通孔均與扁圓筒上的前軸孔對齊,前轉軸6插入扁圓筒的前軸孔和各個前連桿2的通孔中。 若干個后連桿4設置在扁圓筒內,各個后連桿4的后端分別插入扁圓筒后棱邊的各個缺口 中,各個后連桿4的通孔均與扁圓筒上的后軸孔對齊,后轉軸8插入扁圓筒的后軸孔和各個 后連桿4的通孔中。曲軸7順序插入交錯排列的各個前連桿2和后連桿4的腰形孔9中, 曲軸7的上下偏心軸頸分別與前連桿2和后連桿4的腰形孔9軸連接。在曲軸7的左右端 頭上分別連接有左右驅動手柄3。上面板1、下面板5、前連桿2、后連桿4、前轉軸6、后轉軸 8、曲軸7和驅動手柄3共同構成調節器,調節器設置在枕頭的棉芯10中,調節器上的左右 驅動手柄3分別伸出枕頭的左右邊沿。
[0019] 在圖3、圖4、圖5、圖6、圖8、圖9、圖10中,升高枕頭時,通過驅動手柄3轉動曲軸 7,曲軸7收縮前連桿2和后連桿4,前連桿2和后連桿4即可驅動上面板1和下面板5分別 向上和向下凸起,上下凸起的上面板1和下面板5即可通過棉芯10使枕頭變厚。降低枕頭 時,通過驅動手柄3反向轉動曲軸7,曲軸7釋放前連桿2和后連桿4,上面板1和下面板5 即可在彈力的作用下復位,復位后的上面板1和下面板5即可使枕頭變薄。
【權利要求】
1. 一種枕頭厚度調節器,它包括上面板、前連桿、驅動手柄、后連桿、下面板、前轉軸、曲 軸、后轉軸、腰形孔和棉芯,其特征是:上面板和下面板組成扁圓筒形結構,在扁圓筒的前后 兩條棱邊內分別開設有前后軸孔,前后軸孔與扁圓筒的中軸線平行,在扁圓筒的前棱邊上 間隔開設有若干個垂直于前軸孔的矩形缺口,缺口與前軸孔和扁圓筒連通,在扁圓筒的后 棱邊上間隔開設有若干個垂直于后軸孔的矩形缺口,缺口與后軸孔和扁圓筒連通,扁圓筒 前棱邊上的缺口與后棱邊上的缺口錯位設置,在前連桿的前端開設有通孔,在前連桿的后 端開設有腰形孔,在后連桿的前端開設有腰形孔,在后連桿的后端開設有通孔,若干個前連 桿設置在扁圓筒內,各個前連桿的前端分別插入扁圓筒前棱邊的各個缺口中,各個前連桿 的通孔均與扁圓筒上的前軸孔對齊,前轉軸插入扁圓筒的前軸孔和各個前連桿的通孔中, 若干個后連桿設置在扁圓筒內,各個后連桿的后端分別插入扁圓筒后棱邊的各個缺口中, 各個后連桿的通孔均與扁圓筒上的后軸孔對齊,后轉軸插入扁圓筒的后軸孔和各個后連桿 的通孔中,曲軸順序插入交錯排列的各個前連桿和后連桿的腰形孔中,曲軸的上下偏心軸 頸分別與前連桿和后連桿的腰形孔軸連接,在曲軸的左右端頭上分別連接有左右驅動手 柄。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枕頭厚度調節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均為彈 性材料制成的瓦面形板。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枕頭厚度調節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上面板、下面板、前連桿、 后連桿、前轉軸、后轉軸、曲軸和驅動手柄共同構成調節器。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枕頭厚度調節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調節器設置在枕頭 的棉芯中。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枕頭厚度調節器,其特征是:所述的調節器上的左右驅 動手柄分別伸出枕頭的左右邊沿。
【文檔編號】A47G9/10GK104083046SQ201410367030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30日
【發明者】張衛 申請人:張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