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粉塵清除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粉塵清除裝置,屬于粉塵處理領域。所述裝置包括:安裝架、轉軸、毛刷機構、彈簧卷軸和帆布,轉軸的兩端分別轉動地安裝在安裝架上,帆布的一端固定在安裝架上,另一端卷在彈簧卷軸上,彈簧卷軸與轉軸平行設置,毛刷機構包括圓板毛刷、開槽圓盤、齒輪和連接軸,連接軸對稱分布在安裝架的兩側,且與轉軸垂直設置,開槽圓盤通過連接軸轉動連接在安裝架上,圓板毛刷安裝在開槽圓盤上,多個齒輪同軸固定在轉軸的兩端,開槽圓盤上周向開設有多個槽,齒輪的齒與開槽圓盤的槽相互配合。本發明通過轉軸和齒輪帶動圓板毛刷反向旋轉形成負壓,在其作用下毛刷機構刷下的粉塵被吸入帆布與平面之間的半密閉空間內,避免了粉塵的揚塵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粉塵清除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粉塵處理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粉塵清除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工業生產車間中,車床、銑床等生產工具以及車間的墻壁上,由于較長時間才會清理一次,其表面會存在大量的工業粉塵。
[0003]在實際應用中,由于在生產車間中沒有可以有效處理墻壁等表面的工業粉塵的專用工具,工作人員通常會采用抹布、刷子等清潔用具直接進行清理。在清理的過程中,很容易引起工業粉塵的擴散,進而引起揚塵問題,既不方便清理,且揚起的工業粉塵還會影響工作人員的健康(例如損害呼吸道,危害眼睛等器官)。
【發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粉塵清除裝置。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0005]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粉塵清除裝置,適用于清理平面表面的粉塵,所述裝置包括:安裝架、轉軸、毛刷機構、彈簧卷軸和帆布,所述轉軸的兩端分別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安裝架上,所述帆布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裝架上,所述帆布的另一端卷在所述彈簧卷軸上,所述彈簧卷軸與所述轉軸平行設置,所述毛刷機構包括至少一對圓板毛刷、至少一對開槽圓盤、至少一對齒輪和至少一對連接軸,至少一對所述連接軸對稱分布在所述安裝架的兩側,每個所述連接軸分別與所述轉軸垂直設置,每個所述開槽圓盤通過一個所述連接軸轉動連接在所述安裝架上,每個所述圓板毛刷安裝在一個所述開槽圓盤上,至少一對所述齒輪同軸固定在所述轉軸的兩端,每個所述開槽圓盤上周向開設有多個槽,每個所述齒輪的齒與一個所述開槽圓盤的槽相互配合。
[0006]可選地,所述毛刷機構還包括圓柱毛刷,所述圓柱毛刷固定套裝在所述轉軸上。
[0007]可選地,所述安裝架上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轉軸通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軸承安裝在所述安裝架上。
[0008]可選地,所述安裝架上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連接軸通過所述第二安裝孔和軸承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安裝架上。
[0009]可選地,所述安裝架呈U型結構,所述U型結構的兩端均連接有所述連接軸,所述帆布的一端固定在與所述U型結構的開口相對的一側。
[0010]進一步地,所述彈簧卷軸包括空心圓筒、設于空心圓筒兩端的第一筒蓋和第二筒蓋、設于空心圓筒兩端的第一軸頭和第二軸頭、設于所述空心圓筒內的彈簧軸和彈簧,所述帆布卷在所述空心圓筒的外壁上,所述第一軸頭的一端穿過所述第一筒蓋與所述彈簧軸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軸頭的一端穿過所述第二筒蓋,且所述第二筒蓋將所述第二軸頭的一端卡于所述空心圓筒內,所述彈簧軸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空心圓筒的內壁上,所述彈簧套在所述彈簧軸上,且所述彈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軸頭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空心圓筒的內壁上。
[0011]可選地,所述彈簧軸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錐體和第二錐體,所述彈簧軸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一錐體與所述第一軸頭固定連接,所述彈簧軸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錐體固定在所述空心圓筒的內壁上,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錐體和所述第二錐體固定連接。
[0012]可選地,所述彈簧軸上還套設有套管,所述套管位于所述第一錐體和所述第二錐體之間,所述彈簧套設在所述套管上。
[0013]可選地,所述第二軸頭位于所述空心圓筒內的一端設有擋塊。
[0014]可選地,所述平面包括:黑板、墻壁、車床的平面部分和銑床的平面部分。
[0015]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16]通過在安裝架上安裝帆布和轉軸,并在轉軸的兩端設置對稱分布的圓板毛刷和齒輪,在轉軸和齒輪的帶動下,圓板毛刷反向旋轉形成負壓,當帆布被展開時,帆布與平面之間形成一個半密閉的空間,在負壓的作用下毛刷機構刷下的粉塵被吸入該半密閉空間內,避免了粉塵清理中的揚塵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8]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種粉塵清除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粉塵清除裝置的部分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彈簧卷軸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0022]實施例
[0023]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粉塵清除裝置,適用于清理平面表面的粉塵,參見圖1和圖2,該裝置包括:安裝架1、轉軸2、毛刷機構3、彈簧卷軸4和帆布5,轉軸4的兩端分別可轉動安裝在安裝架I上,彈簧卷軸4與轉軸2平行設置,帆布5的一端固定在安裝架I上,帆布5的另一端卷在彈簧卷軸4上,毛刷機構3包括至少一對圓板毛刷32、至少一對開槽圓盤33、至少一對齒輪34和至少一對連接軸35,至少一對連接軸35對稱分布在安裝架I的兩側,每個連接軸35分別與轉軸2垂直設置,每個開槽圓盤33通過一個連接軸35轉動連接在安裝架I上,每個圓板毛刷32安裝在一個開槽圓盤33上,至少一對齒輪34同軸固定在轉軸2的兩端,每個開槽圓盤33上周向開設有多個槽33a,且每個齒輪34的齒34a與一個開槽圓盤33的槽33a相互配合。
[0024]在外力作用下,帆布5可以展開,且展開的帆布5與平面形成半密閉空間。每個圓板毛刷32直接與需要清理的平面接觸,在轉軸2的帶動下,至少一對圓板毛刷32旋轉形成負壓時,毛刷機構3刷下的平面上的粉塵,可以被吸入半密閉空間。
[0025]其中,粉塵可以是工業粉塵、粉筆灰或固體顆粒等。平面可以包括:黑板、墻壁、車床的平面部分和銑床的平面部分。容易理解地,在安裝架I足夠大的情況下,連接軸35可以有多對,相應地,圓板毛刷32、開槽圓盤33和齒輪34也可以有多對。
[0026]在本實施中,結合圖2,毛刷機構3還可以包括圓柱毛刷31,圓柱毛刷31固定套裝在轉軸2上。容易理解地,圓柱毛刷31與轉軸2同軸設置,且圓柱毛刷31與平面接觸。
[0027]具體地,安裝架I上設有第一安裝孔(圖未示),轉軸2通過第一安裝孔和軸承(圖未示)安裝在安裝架I上。安裝架I上設有第二安裝孔(圖未示)連接軸35通過第二安裝孔和軸承(圖未示)可轉動安裝在安裝架I上。
[0028]優選地,安裝架I呈U型結構,U型結構的兩端均連接有連接軸35,帆布5的一端固定在與U型結構的開口相對的一側。
[0029]結合圖3,彈簧卷軸4可以包括空心圓筒40、設于空心圓筒40兩端的第一筒蓋41和第二筒蓋42、設于空心圓筒兩端的第一軸頭43和第二軸頭44、設于空心圓筒40內的彈簧軸45和彈簧46,帆布5卷在空心圓筒40的外壁上,第一軸頭43的一端穿過第一筒蓋41與彈簧軸45的一端固定連接,第二軸頭44的一端穿過第二筒蓋42,且第二筒蓋42將第二軸頭44的一端卡于空心圓筒40內,彈簧軸45的另一端固定在空心圓筒40的內壁上,彈簧46套在彈簧軸45上,且彈簧46的一端固定在第一軸頭43上,彈簧46的另一端固定在空心圓筒40的內壁上。當第一軸頭43和第二軸頭44露在空心圓筒40外的一端均固定時,空心圓筒40可以繞第一軸頭43和第二軸頭44轉動。
[0030]具體地,彈簧軸45的兩端還分別設置有第一錐體45a和第二錐體45b,彈簧軸45的一端通過第一錐體45a與第一軸頭43固定連接,彈簧軸45的另一端通過第二錐體45b固定在空心圓筒40的內壁上。彈簧46的兩端分別固定在第一錐體45a和第二錐體45b上。第一軸頭43和第二軸頭44露在空心圓筒40外的一端均可以通過焊接或夾持的方式固定在平面上。在第二軸頭44的一端安裝擋塊44a,使擋塊44a貼于筒蓋42上,從而將第二軸頭44的一端卡于空心圓筒40內。
[0031]實現時,在彈簧軸45上套設套管47,套管47位于第一錐體45a和第二錐體45b之間,彈簧46套設在套管47上,以避免在空心圓筒40轉動過程中,彈簧46晃動太大,而撞擊空心圓筒40內壁,對彈簧46造成損害的問題。
[0032]優選地,彈簧軸45的直徑可以為15mm。空心圓筒40的直徑可以為100mm。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應用中,彈簧中45和空心圓筒40的直徑可以根據需要清理平面的長度和彈簧的彈性系數來進行設定。
[0033]下面結合圖1-3簡單介紹本實施例的粉塵清除裝置的工作過程。
[0034]使用時,先將露在空心圓筒40外的第一軸頭43和第二軸頭44的一端分別固定在平面上,然后在外力(例如人力)作用下,將安裝架I向一側拉,使帆布5展開,展開的帆布5與平面形成半密閉空間。在帆布5展開的過程中,一方面,帆布5帶動空心圓筒40繞第一軸頭43和第二軸頭44轉動,由于彈簧46的一端與第一軸頭43固定連接,彈簧46的另一端與空心圓筒40的內壁固定連接,所以彈簧46的另一端被卷緊,存儲旋轉勢能,另一方面,圓柱毛刷31轉動摩擦平面刷下粉塵,且摩擦力帶動圓柱毛刷32和轉軸2轉動,轉軸2又帶動齒輪34轉動,齒輪34轉動的同時帶動開槽圓盤33轉動,從而帶動圓板毛刷32旋轉摩擦平面刷下粉塵,并且圓板毛刷32的旋轉形成負壓,將刷下的粉塵吸入帆布與平面形成的半密閉空間中,防止了粉塵的擴散或散逸。當取消外力(例如到達指定的位置,松開手)的作用后,在彈簧46的旋轉勢能的作用下,帆布5被卷起,并帶動圓柱毛刷31再次轉動,從而達到第二次清理的作用。
[0035]需要說明的是,在其他實現方式中,還可以不在轉軸2上安裝圓柱毛刷31,而采用直接驅動轉軸2轉動的方式,從而帶動圓板毛刷32旋轉。
[0036]本發明實施例通過在安裝架上安裝帆布和轉軸,并在轉軸的兩端設置對稱分布的圓板毛刷和齒輪,在轉軸和齒輪的帶動下,圓板毛刷反向旋轉形成負壓,當帆布被展開時,帆布與平面之間形成一個半密閉的空間,在負壓的作用下,毛刷機構刷下的粉塵被吸入該半密閉空間內,既實現了平面上的粉塵清理,又避免了粉塵清理中的揚塵問題,且該清理裝置采用純機械式的設計,由人力驅動,無需消耗電能,成本低,適合大量投產,使用方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工業生產中的粉塵清理,并且在彈簧轉軸帶動帆布回彈的過程中,還可以對平面進行二次清理,加速了粉塵的清理速度,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0037]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粉塵清除裝置,適用于清理平面表面的粉塵,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安裝架、轉軸、毛刷機構、彈簧卷軸和帆布,所述轉軸的兩端分別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安裝架上,所述帆布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安裝架上,所述帆布的另一端卷在所述彈簧卷軸上,所述彈簧卷軸與所述轉軸平行設置,所述毛刷機構包括至少一對圓板毛刷、至少一對開槽圓盤、至少一對齒輪和至少一對連接軸,至少一對所述連接軸對稱分布在所述安裝架的兩側,每個所述連接軸分別與所述轉軸垂直設置,每個所述開槽圓盤通過一個所述連接軸轉動連接在所述安裝架上,每個所述圓板毛刷安裝在一個所述開槽圓盤上,至少一對所述齒輪同軸固定在所述轉軸的兩端,每個所述開槽圓盤上周向開設有多個槽,每個所述齒輪的齒與一個所述開槽圓盤的槽相互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刷機構還包括圓柱毛刷,所述圓柱毛刷固定套裝在所述轉軸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架上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轉軸通過所述第一安裝孔和軸承安裝在所述安裝架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架上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連接軸通過所述第二安裝孔和軸承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安裝架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架呈U型結構,所述U型結構的兩端均連接有所述連接軸,所述帆布的一端固定在與所述U型結構的開口相對的一側。
6.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卷軸包括空心圓筒、設于所述空心圓筒兩端的第一筒蓋和第二筒蓋、設于所述空心圓筒兩端的第一軸頭和第二軸頭、設于所述空心圓筒內的彈簧軸和彈簧,所述帆布卷在所述空心圓筒的外壁上,所述第一軸頭的一端穿過所述第一筒蓋與所述彈簧軸的一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軸頭的一端穿過所述第二筒蓋,且所述第二筒蓋將所述第二軸頭的一端卡于所述空心圓筒內,所述彈簧軸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空心圓筒的內壁上,所述彈簧套在所述彈簧軸上,且所述彈簧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軸頭上,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空心圓筒的內壁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軸的兩端分別設有第一錐體和第二錐體,所述彈簧軸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一錐體與所述第一軸頭固定連接,所述彈簧軸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二錐體固定在所述空心圓筒的內壁上,所述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錐體和所述第二錐體固定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軸上還套設有套管,所述套管位于所述第一錐體和所述第二錐體之間,所述彈簧套設在所述套管上。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軸頭位于所述空心圓筒內的一端設有擋塊。
10.根據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包括:黑板、墻壁、車床的平面部分和銑床的平面部分。
【文檔編號】B08B15/04GK104475377SQ201410692706
【公開日】2015年4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26日
【發明者】易建鋼, 胡瑨 申請人:江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