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高爾夫球桿頭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在面部(擊球面)上設有刻線(刻痕)的高爾夫球桿頭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通常,在鐵桿的高爾夫球桿頭的面部上通過切削加工形成有刻線(例如,參照專利文獻f 3)。圖9所示為記載在專利文獻I的圖5中的刻線的形成方法,該形成方法中,使用NC (數控)銑床來形成刻線。具體而言,將沒有加工上刻線的高爾夫球桿頭I通過エ裝夾具2固定在NC銑床上,該NC銑床具有主軸4,該主軸4被驅動而以Z軸為中心旋轉,在該主軸4的下端安裝著切削刀具(立銑刀)5。設定好高爾夫球桿頭I的面部的平面坐標后,驅動主軸4使其旋轉,使高爾夫球桿頭I與切削刀具5中的一方在刻線的形成方向(X方向)上相對于另一方產生移動,從而對面部進行切削加工,形成槽狀的刻線。該刻線沿著趾-跟方向延伸配置,具有上下多個且相互平行。圖10所示為刻線的截面形狀的一例(專利文獻I的圖4)。如圖所示,該刻線的截面形狀大致為底面平坦的倒置臺形。另外,刻線6的側表面與面部交匯處的角緣呈彎曲狀(倒角),以符合高爾夫規則(即專利文獻I的0018 0021段中所謂的“兩圓規則”)。為了形成底面平坦的刻線6,需要使用圖10所示的立銑刀7來進行切削加工,該立銑刀7的頂端(相對于基端而言)面形成為平頂面7f。加工時,使立銑刀7抵接在面部上而銑削規定的深度后,使其在圖9的X方向上移動從而進行開槽加工,形成由等深的槽構成的刻線6。此時,由于立銑刀7為尖細狀,其頂端面7f為直徑較小的平頂面,所以,在將立銑刀7的頂端抵接在面部上時,立銑刀7的頂端受到較大的負荷有可能會使立銑刀7較早產生磨耗或者使立銑刀7產生破損。如果以很慢的速度使立銑刀7抵接在面部上的話,倒是可以解決該問題,但這會大大延長切削作業的時間,降低了生產效率。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0-57679專利文獻2: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0-131140專利文獻3:日本發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0-26397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基礎上能夠迅速地形成刻線的高爾夫球桿頭及其制造方法。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技術方案1: 一種高爾夫球桿頭,其具有面部,在該面部上通過切削加工形成有多條沿趾-跟方向延伸的刻線,在所述刻線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側或兩端側設有切削開始用凹部,該切削開始用凹部的深度與所述刻線相同或者比所述刻線深。技術方案2:在技術方案I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結構基礎上,所述凹部為設置在各刻線的趾端側的凹孔。技術方案3:在技術方案2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基礎上,所述凹孔大致呈圓筒狀。技術方案4:在技術方案I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基礎上,所述凹部為設置在所述刻線的趾端側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凹槽。技術方案5:在技術方案I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基礎上,所述凹部為設置在所述面部的趾端側的低部,該低部相對于所述面部后退,在切削形成刻線后,在該低部上固定板材,該板材的前表面與面部共面。技術方案6:在技術方案5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基礎上,在所述板材與所述低部上設有使二者相互卡合的卡合部。技術方案7:在技術方案5或6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基礎上,所述板材通過焊接、釬焊或者螺釘連接固定在所述低部上。技術方案8:一種制造技術方案f 4中任一項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方法,包括下述エ序:在不具有刻線以及凹部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上形成所述凹部;使立銑刀的頂端部插入該凹部中,之后,使該立銑刀在所要形成的刻線的長度方向上產生相對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技術方案9:一種制造技術方案f 4中任一項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方法:使立銑刀插入具有所述凹部但不具有所述刻線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上的該凹部中,之后,使該立銑刀在所要形成的刻線的長度方向上產生相對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技術方案10:—種制造技術方案5 7中任一項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方法,包括下述エ序:使立銑刀的頂端部配置在不具有刻線但具有所述低部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上的該低部上,之后,使該立銑刀在所要形成的刻線的長度方向上產生相對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在所述低部上固定所述板材。技術方案11:一種制造技術方案5 7中任一項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方法,包括下述エ序:在不具有刻線以及低部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上切削出所述低部;使立銑刀的頂端部配置在所述低部上,之后,使該立銑刀在所要形成的刻線的長度方向上產生相對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在所述低部上固定所述板材。本發明的效果采用本發明的高爾夫球桿頭及其制造方法,預先設置不同于刻線的切屑開始用凹部,使形成刻線用的立銑刀的頂端部配置在該凹部中,之后使立銑刀在需要形成的刻線的長度方向上(相對于面部)產生相對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該凹部能夠容易且迅速地切削形成,此時,在切削形成該凹部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所使用的立銑刀產生破損。另外,此時,由于凹部比刻線深,因而在凹部的底面與刻線的底面之間形成臺階部。用于銑削出凹部的立銑刀可以采用鉆孔用的刀具,也可以采用頂端為半球形的圓頭刀具。采用頂端為半球形的圓頭刀具進行銑削的話,所形成的凹部的底面在深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狀為字母U形。
另外,也可以通過鋳造、鍛造或者激光加工等方式形成凹部。此時,不需要凹部的切削作業。可以將凹部形成為面積較大的低部。此時,在形成刻線后,將板材固定在該低部上,使板材的前表面與面部共面。該板材可以通過普通焊接、釬焊、螺釘連接等方式被牢固地固定。另外,可以在板材與低部上設置使二者相互卡合的卡合部,從而能夠增加板材的固定強度,或者能夠在固定時對板材進行定位。
圖1為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的結構圖;圖2中(a)為沿圖1中I1-1I線的剖視圖,(b)為其他實施方式的剖視圖;圖3為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的結構圖;圖4為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的結構圖;圖5為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的主視圖;圖6為沿圖5中V1-VI線的剖視圖;圖7為第4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的結構圖;圖8為第5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的結構圖;圖9為用于說明現有技術的ー種刻線切削形成方法的剖視圖;圖10為用于說明現有技術的ー種刻線及其切削形成方法的剖視圖;圖11為其他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的結構圖;圖12為另ー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的結構圖;圖13為表示凹孔13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形狀的剖視圖;圖14為沿圖13中XIV-XIV線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10 ; ,20,20 ;、30、30A、30B 高爾夫球桿頭;10RU0R ; ,20R.20R ;高爾夫球桿頭毛坯;11、21、31 面部;12、22、32 刻線;13、13A、13C 凹孔;23 凹槽;33、33B 低部;35、35A、35B 板材。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說明。[第I實施方式]圖1中,(a)為第I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毛坯的從面對面部的方向看到的主視圖;(b)為第I實施方式的高爾夫球桿頭的從面對面部的方向看到的主視圖;(c)為沿(a)中C-C線的局部放大剖視圖;(d)、(e)分別為沿(b)中D-D線、E-E線的局部放大剖視圖;(f)為沿(d)中F-F線的剖視圖;圖2中(a)為沿圖1中的(b)中的I1-1I線的剖視圖;圖2中(b)為表示凹孔的其他形狀的剖視圖。圖1中(a) 圖2中(a)所示的高爾夫球桿頭10為鐵桿的高爾夫球桿頭,如圖1中(b)所示,在面部11上通過切削加工而形成多條刻線12,這些刻線12沿著趾-跟方向形成且相互平行。在各刻線12的趾端側形成有作為切削開始用凹部的凹孔13。各凹孔13沿著一條直線配置,該直線垂直(正交)于刻線12。凹孔13的底面形成為與面部11平行的平面,然而本發明并不限于此。可以將凹孔13形成為在深度方向上各處直徑相同的圓筒狀,也可以形成為靠底側的直徑比入口側的直徑小一些的形狀。凹孔13的直徑以及深度使得,用于進行切削加工形成刻線12的銑刀的頂端部能夠插入該凹孔13內并到達所應該形成的刻線12的深度。刻線12的橫截面形狀為靠近面部11側的寬度較大、靠近底面側的寬度較小的倒置臺形,且其底面為平坦的平面。另外,雖然省略了詳細的圖示,不過,刻線12的靠近面部11側的角緣形成圓角。在高爾夫球桿頭10的跟端側設有頸部14。為了制造高爾夫球桿頭10,如圖1中(a)所示,通過鑄造或者鍛造等方法形成不具有刻線12與凹孔13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10R,之后,如圖1中(c)所示,通過鉆孔的方式在該高爾夫球桿頭毛坯IOR的面部11上鉆出凹孔13。該凹孔13可以使用鉆頭容易且迅速地形成,并且不會使鉆頭受到損傷。在開成各個凹孔13后,使形成刻線用的立銑刀7 (參照圖10)的頂端部向凹孔13內部移動,一邊對該凹孔13進行切削一邊插入該凹孔13內,且使凹孔13的入口側部分被擴徑。該立銑刀7的頂端面7f的直徑比凹孔13的入口側的直徑小。在使立銑刀7插入凹孔13之后,使該立銑刀7在所要形成的刻線12的長度方向(本實施方式中為向著跟端側方向)產生相對移動,從而切削出刻線12。此時,由于不存在將立銑刀7的頂端面7f抵接在面部11上的エ序,因而能夠降低對立銑刀7造成的磨耗,防止其產生破損。另外,通過使入ロ側部分被擴徑,從而使刻線的入口側部分的寬度比刻線的底部的寬度更大。另外,在形成刻線時,只需要使立銑刀7相對于高爾夫球桿頭毛坯IOR產生相對移動即可,具體實現方式可以是使立銑刀7本身移動,也可以是使高爾夫球桿頭毛坯IOR移動。關于這一點,在后述的實施方式中也是如此。通過上述方法,能夠以較高的效率切削形成各刻線12,從而能夠以較高的效率來制造高爾夫球桿頭10。另外,也可以采用激光加工的方式來形成凹孔13,或者,在鑄造或鍛造高爾夫球桿頭毛坯IOR時ー并形成該凹孔13。在本發明中,如圖13所示,凹孔13的尺寸也可以比刻線12大。另外,如圖2中(b)所示,也可以形成底面呈圓錐狀的凹孔13,或者也可以形成半球狀的凹孔。另外,圖2中(b)與圖13是與圖1中(d)表示的部位相同的剖視圖。圖14為沿圖13中XIV-XIV線的剖視圖。[第2實施方式]圖3中,(a)為第2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20R的從面對面部21的方向看到的主視圖;(b)為第2實施方式的高爾夫球桿頭20的從面對面部的方向看到的主視圖;(C)為沿(a)中C-C線的局部放大剖視圖;(d)、(e)分別為沿(b)中D-D線、E-E線的局部放大剖視圖;(f)為沿(d)中F-F線的剖視圖。該高爾夫球桿頭20為鐵桿的高爾夫球桿頭,如圖3中(b)所示,在其面部21上設有多條刻線22,這些刻線22沿趾-跟方向形成且相互平行。另外,在面部21上設有作為開始切削用凹部的凹槽23,該凹槽23沿上下方向延伸形成且連接各刻線22的趾端側端部。凹槽23在垂直(正交)于刻線23的方向上延伸形成。
如圖3中(f)所示,該凹槽23的沿趾-跟方向的截面(橫截面)的形狀為方形(長方形或正方形)。凹槽23在趾-跟方向上的寬度W (圖3中(f))比刻線22的靠近面部21一側的寬度大,凹槽23的深度比刻線22的深度深。亥_22的截面形狀為靠近面部21 —側的寬度大、底面側的寬度小的倒置臺形,并且該刻線22的底面為平坦的平面。另外,雖然省略了詳細的圖示,不過,刻線22的靠近面部21側的角緣形成圓角。在高爾夫球桿頭20的跟端側設有頸部24。為了制造高爾夫球桿頭20,如圖3中(a)所示,通過鑄造或者鍛造等方法形成不具有刻線22與凹槽23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20R,之后,使用立銑刀在該高爾夫球桿頭毛坯20R的面部21上銑削出凹槽23。該凹槽23的截面形狀為方形,因而形成該凹槽23所使用的立銑刀的基端側部分與頂端側部分的直徑(尺寸)是相等的。另外,凹槽23的寬度W比刻線22的寬度大,形成凹槽23所使用的立銑刀的直徑(尺寸)也比現有的形成刻線用的立銑刀7 (圖10)的頂端部的直徑大。因而,即使將所使用的該立銑刀抵接在面部21上,該立銑刀的頂端也不會受到較大的載荷作用,有效地抑制了對立銑刀造成的磨耗,并且不會造成立銑刀的破損。因而,能夠以較快的速度使立銑刀抵接在面部21上從而進行銑削加工,以較高的效率形成凹槽23。另外,即使是凹槽的寬度比刻線的寬度小也可以,只要比刻線底部的寬度大即可。在開成凹槽23后,使形成刻線用的立銑刀7(參照圖10)的頂端部插入凹槽23內,之后,使該立銑刀7向跟端側方向移動,從而切削出刻線22。此時,由于不存在將立銑刀7的頂端面7f抵接在面部21上的エ序,因而能夠降低對立銑刀7造成的磨耗,防止其產生破損。如此,能夠以較高的效率形成各刻線22,從而能夠以較高的效率來制造高爾夫球桿頭20。另外,也可以采用激光加工的方式來形成凹槽23,或者,在鑄造或鍛造高爾夫球桿頭毛坯20R時ー并形成該凹槽23。[第3實施方式]圖4中,(a)為第3實施方式涉及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30R的從面對面部的方向看到的主視圖;(b)為第3實施方式的高爾夫球桿頭30的從面對面部的方向看到的主視圖;(c)為沿(a)中C-C線的局部放大剖視圖;(d)為沿(b)中D-D線的局部放大剖視圖;(e)為沿(d)中E-E線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5為高爾夫球桿頭30的從面對面部的方向看到的主視圖,圖6為沿圖5中V1-VI線的剖視圖。該高爾夫球桿頭30為鐵桿的高爾夫球桿頭,如圖4中(b)所示,在其面部31上設有多條刻線32,這些刻線32沿趾-跟方向形成且相互平行。另外,在面部31上設有作為開始切削用凹部的低部33,該低部33形成在連接各刻線22的趾端側端部的臺階端面33a的趾端側的整個區域上。該低部33在垂直刻線32的方向上延伸。該低部33的底面為平行于面部31的平面。刻線32的截面形狀為靠近面部31 —側的寬度大、底面側的寬度小的倒置臺形,并且該刻線32的底面為平坦的平面。另外,雖然省略了詳細的圖示,不過,刻線32的靠近面部31側的角緣形成圓角。在高爾夫球桿頭30的跟端側設有頸部34。為了制造高爾夫球桿頭30,如圖4中(a)所示,通過鑄造或者鍛造等方法形成不具有刻線12但具有低部33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30R。之后,沿著臺階端面33a配置形成刻線用立銑刀7 (參照圖10),然后使該立銑刀7向跟端側方向移動從而銑削出刻線32。此時,由于不存在將立銑刀7的頂端面7f抵接在面部31上的エ序,因而能夠降低對立銑刀7造成的磨耗,防止其產生破損。另外,由于是預先形成低部33,因而能夠縮短刻線32的形成時間。之后,使形狀與低部33重合的板材35卡合在低部33上,通過焊接、釬焊、螺釘連接等方式將板材35固定在高爾夫球桿頭30上。固定后的板材35的前表面與面部31共面。另外,板材35為大致呈弓形的薄板部件,其具有沿著高爾夫球桿頭30的趾端側的外周形成的弧形邊35a以及沿著弦的方向延伸的弦向邊35b。將板材35卡合、固定在低部33上吋,弦向邊35b與臺階端面33a抵接,弧形邊35a沿著高爾夫球桿頭30的趾端側外周緣配置。采用本實施方式,也能夠以較高的效率來制造高爾夫球桿頭30。另外,也可以通過切削加工形成低部33。[其他實施方式]對于6所示的實施方式,可以設置使板材與低部卡合的卡合部。圖7表示這樣的方式的一例,如圖所示,在板材35A的內表面上設有卡合突起36,在低部33上設有卡合孔37。使卡合突起36卡合在卡合孔37中且同時使板材35A卡合在低部33上,并通過焊接、釬焊、螺釘連接等方式將板材35A固定在高爾夫球桿頭30A上。圖7所示的高爾夫球桿頭30A的其他結構與上述6所示的高爾夫球桿頭30相同,因而使用相同的符號表
/Jn o另外,卡合突起與卡合孔的形狀與數量并不限于圖示的例子。另外,也可以在低部33上設置卡合突起,在板材35A上設置卡合孔。在6所示的實施方式中,低部33形成在臺階端面33a的趾端側的整個區域上,然而,也可以減小該低部的形成區域。圖8即表示了這種情況的一例,如圖所示,低部33B形成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帯狀。即,低部33B相對于面部31向下凹進從而在臺階端面33a與33b之間形成槽。臺階端面33b與33a平行延伸,然而,本發明并不限于此。板材35B由帶狀的薄板構成,且其形狀使得其能夠嵌合在低部33B中。使板材35B的邊35b沿著臺階端面33a配置,邊35c沿著臺階端面35b配置,而使板材35B卡合在低部33B中,通過焊接、釬焊、螺釘連接等方式將該板材35B固定在高爾夫球桿頭30B上。高爾夫球桿頭30B的其他結構與高爾夫球桿頭30相同,圖8中使用與圖4飛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結構。另夕卜,關于高爾夫球桿頭30B中,也可以如圖7所示設置卡合部,該卡合部由使低部33B與板材35B卡合的卡合突起與卡合孔構成。低部33B可以在鍛造或者鋳造高爾夫球桿頭毛坯時形成,也可以通過切削加工形成。上述的實施方式僅僅是本發明的例示,本發明還包括圖示之外的多種實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僅在趾端側設置凹孔13、凹槽23,然而,也可以設置在跟端側,或者在趾端側與跟端側均設置。圖11中(a)所示為在趾端側與跟端側均設有凹孔13的高爾夫球桿頭毛還IOR ',圖11中(b)所不為在該聞爾夫球桿頭毛還IOR '上切削加工出刻線12從而形成的高爾夫球桿頭10 '。圖11中的其他結構與圖1相同,因而使用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結構。圖12中(a)表示的是在趾端側與跟端側均設有凹槽23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20IT,圖12中(b)所示為在該高爾夫球桿頭毛坯20R丨上切削加工出刻線22從而形成的高爾夫球桿頭20'。圖12中的其他結構與圖3相同,因而使用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的結構。另外,本發明也可以適用于鐵桿的高爾夫球桿頭之外的球桿頭,例如,鐵木桿(utility)的高爾夫球桿頭、推桿的高爾夫球桿頭、木桿的高爾夫球桿頭等。為消除加工時產生的毛刺,可以在加工后對槽的邊緣(槽的角)進行圓潤修整加工。
權利要求
1.一種高爾夫球桿頭,其具有面部,在該面部上通過切削加工形成有多條沿趾-跟方向延伸的刻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刻線的長度方向的一端側或兩端側設有切削開始用凹部,該切削開始用凹部的深度與所述刻線相同或者比所述刻線深。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為設置在各刻線的趾端側的凹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大致呈圓筒狀。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孔的直徑比所述刻線大。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為設置在所述刻線的趾端側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凹槽。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沿趾-跟方向的截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所述凹槽的在趾-跟方向上的寬度比所述刻線的靠近所述面部側的寬度大,所述凹槽的深度比所述刻線的深度大。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為設置在所述面部的趾端側的低部,該低部相對于所述面部后退,在切削形成刻線后,在該低部上固定板材,該板材的前表面與面部共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材與所述低部上設有使二者相互卡合的卡合部。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材通過焊接、釬焊或者螺釘連接固定在所述低部上。
10.一種制造權利要求1飛中任一項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エ序: 在不具有刻線以及凹部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上形成所述凹部; 使立銑刀的頂端部插入該凹部中,之后,使該立銑刀在所要形成的刻線的長度方向上產生相對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
11.一種制造權利要求1 6中任一項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立統刀插入具有所述凹部但不具有所述刻線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上的該凹部中,之后,使該立銑刀在所要形成的刻線的長度方向上產生相對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
12.一種制造權利要求7、中任一項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エ序: 使立銑刀的頂端部配置在不具有刻線但具有所述低部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上的該低部上,之后,使該立銑刀在所要形成的刻線的長度方向上產生相對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 在所述低部上固定所述板材。
13.一種制造權利要求7、中任一項所述的高爾夫球桿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エ序: 在不具有刻線以及低部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上切削出所述低部; 使立銑刀的頂端部配置在所述低部上,之后,使該立銑刀在所要形成的刻線的長度方向上產生相對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 在所述低部上固定所述板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迅速地形成刻線的高爾夫球桿頭及其制造方法。預先通過鑄造或鍛造等方式制造出不具有刻線(12)以及凹孔(13)的高爾夫球桿頭毛坯(10R),在該高爾夫球桿頭毛坯(10R)的面部(11)上切削出凹孔(13)。將形成刻線用的立銑刀(7)插入凹孔(13)內,之后使該立銑刀(7)向趾端方向移動從而銑削形成刻線(12)。
文檔編號A63B53/04GK103083883SQ201210385040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27日
發明者坂航, 和田梢 申請人:普利司通運動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