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弧形槽升降籃球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弧形槽升降籃球架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體育用品,具體涉及一種弧形槽升降籃球架。
背景技術:
[0002]籃球是廣受人們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普及率較高,但絕大多數的籃球架都是按 照正式比賽標準的要求設置的,其高度都是固定不變的,籃筐離地的標準高度是3. 05米, 男女都是一樣高度。這樣對于個體不高的人群很不公平,尤其是對女子不公平,無法做出像 空中扣籃等優美刺激動作,更是影響廣大中小學校未成年人對籃球運動的興趣與樂趣,難 以滿足廣泛人群的運動需求。發明內容[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便捷調整不同高度的可升降籃球架。為了實現上 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解決方案[0004]一種弧形槽升降籃球架,底座上固定有立桿,立桿上端有固定板,包括兩組下擺桿 和上擺桿以及弧形槽升降組件,還包括籃板和籃筐,作為改進所述的固定板正面分別有兩 組下定支座和兩組上定支座以及兩組調節支座;所述的籃板背面分別有兩組下動支座和兩 組上動支座;所述的上擺桿一端與所述的上定支座之間用上定軸銷鉸接;所述的上擺桿另 一端與所述的上動支座之間用上動軸銷鉸接;所述的下擺桿一端與所述的下定支座之間用 下定軸銷鉸接;所述的下擺桿另一端與所述的下動支座之間用下動軸銷鉸接;所述的下擺 桿中為上有中間支座;且所述的弧形槽升降組件中的螺栓螺母件將下弧槽與上弧槽搭接固 定著;所述的下弧槽外端與所述的調節支座之間用下調節軸銷鉸接;所述的上弧槽外端與 所述的中間支座之間用上調節軸銷鉸接。[0005]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底座的水平投影面積在I平方米至3平方米之間;所述 的立桿的截面積在20平方厘米至40平方厘米之間;所述的下定點孔與所述的下動點孔之 間距離在1. 2米至1. 6米之間;所述的上定點孔與所述的上動點孔之間距離在1. 2米至1. 6 米之間;所述的下定支座與所述的上定支座之間距離在O. 6米至O. 8米之間;所述的下動 支座與所述的上動支座之間距離在O. 6米至O. 8米之間。[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要調整籃筐高度時,只需將弧形槽升降組件中的螺栓 螺母件松開,將籃板和籃筐移到標定高度,再次將螺栓螺母件擰緊就可保證高度不變。[0007]利用弧形槽升降組件調控時,下定軸銷、下動軸銷、上定軸銷以及上動軸銷四點鉸 接構成的活動平行四邊形,可控制籃板作上下垂直擺動,帶著籃筐上下移動。[0008]結合弧形槽升降組件自身兩端分別與中間支座和調節支座鉸接;當螺栓螺母件 擰緊時,下定軸銷、下動軸銷、上定軸銷以及上動軸銷四點鉸接構成的平行四邊形受外接扇 形所限制,下調節軸銷和上調節軸銷以及下定軸銷連同螺栓螺母件將下弧槽與上弧槽搭接 固定著所構成的外接扇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一個共同邊固定板,因此平行四邊形不再變形移 動。[0009]通過簡便操作實現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控制籃板和籃筐的高度,同時確保籃板始終 垂直于地面,從而實現讓更多的人群體驗到籃球樂趣。本實用新型構思新穎、制造簡雙、操 作便捷,具備推廣使用價值。[0010]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處于最低位置時的側面外形圖;[0012]圖2是本實用新型處于中間高度位置時的側面外形圖;[0013]圖3是本實用新型處于最高位置時的側面外形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4]在圖1、圖2和圖3中,一種弧形槽升降籃球架,底座11上固定有立桿12,立桿12 上端有固定板28,包括兩組下擺桿40和上擺桿60以及弧形槽升降組件50,還包括籃板80 和籃筐90,作為改進所述的固定板28正面分別有兩組下定支座21和兩組上定支座22以 及兩組調節支座25 ;所述的籃板80背面分別有兩組下動支座24和兩組上動支座23 ;所述 的上擺桿60 —端與所述的上定支座22之間用上定軸銷32鉸接;所述的上擺桿60另一端 與所述的上動支座23之間用上動軸銷33鉸接;所述的下擺桿40 —端與所述的下定支座 21之間用下定軸銷31鉸接;所述的下擺桿40另一端與所述的下動支座24之間用下動軸 銷34鉸接;所述的下擺桿40中為上有中間支座20 ;且所述的弧形槽升降組件50中的螺栓 螺母件55將下弧槽53與上弧槽52搭接固定著;所述的下弧槽53外端與所述的調節支座 25之間用下調節軸銷35鉸接;所述的上弧槽52外端與所述的中間支座20之間用上調節 軸銷30鉸接。[0015]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底座11的水平投影面積在I平方米至3平方米之間;所 述的立桿12的截面積在20平方厘米至40平方厘米之間;所述的下定點孔41與所述的下 動點孔44之間距離在1. 2米至1. 6米之間;所述的上定點孔62與所述的上動點孔63之間 距離在1. 2米至1. 6米之間;所述的下定支座21與所述的上定支座22之間距離在O. 6米 至O. 8米之間;所述的下動支座24與所述的上動支座23之間距離在O. 6米至O. 8米之間。[0016]實施例選用底座11的水平投影面積為2平方米;立桿12的截面積為30平方厘; 下定點孔41與下動點孔44之間距離為1. 4米;上定點孔62與上動點孔63之間距離為1. 4 米;下定支座21與上定支座22之間距離為O. 7米;下動支座24與上動支座23之間距離為 O. 7 米。[0017]兩組下擺桿40和調節拉桿50以及兩組上擺桿60的水平投影間距為O. 7米。[0018]籃板80正面中部固定著籃筐90。[0019]調節支座25位于固定板28最低端。[0020]要調整籃筐高度時,只需將弧形槽升降組件50中的螺栓螺母件55松開,將籃板和 籃筐移到標定高度,再次將螺栓螺母件55擰緊就可保證高度不變。[0021]利用弧形槽升降組件50調控時,下定軸銷21、下動軸銷24、上定軸銷22以及上 動軸銷23四點鉸接構成的活動平行四邊形,可控制籃板作上下垂直擺動,帶著籃筐上下移 動。[0022]結合弧形槽升降組件50自身兩端分別與中間支座20和調節支座25鉸接;當螺栓 螺母件55擰緊時,下定軸銷31、下動軸銷34、上定軸銷32以及上動軸銷33四點鉸接構成 的平行四邊形受外接扇形所限制,下調節軸銷35和上調節軸銷30以及下定軸銷31連同螺 栓螺母件55將下弧槽53與上弧槽52搭接固定著所構成的外接扇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一個 共同邊固定板28,因此平行四邊形不再變形移動。[0023]圖1中,要調整籃板80和籃筐90到最高位置時,相當于標準高度,只需將弧形槽 升降組件50中的螺栓螺母件55松開,將籃板和籃筐移到最高位置,再次將螺栓螺母件55 擰緊就可保證高度不變。[0024]圖2中,當要調整籃板80和籃筐90到中間高度位置時,適合高小學生玩上籃扣球 的高度,只需將弧形槽升降組件50中的螺栓螺母件55松開,將籃板和籃筐移到中間高度位 置,再次將螺栓螺母件55擰緊就可保證高度不變。[0025]圖3中,當要調整籃板80和籃筐90到最低位置時,適合初小學生玩上籃扣球的高 度,只需將弧形槽升降組件50中的螺栓螺母件55松開,將籃板和籃筐移到最低位置,再次 將螺栓螺母件55擰緊就可保證高度不變。[0026]通過上述步驟,就能實現讓更多的人群體驗到籃球樂趣,操作簡便。
權利要求1.一種弧形槽升降籃球架,底座(11)上固定有立桿(12),立桿(12)上端有固定板(28),包括兩組下擺桿(40)和上擺桿¢0)以及弧形槽升降組件(50),還包括籃板(80)和籃筐(90),作為改進所述的固定板(28)正面分別有兩組下定支座(21)和兩組上定支座(22)以及兩組調節支座(25);所述的籃板(80)背面分別有兩組下動支座(24)和兩組上動支座(23);所述的上擺桿¢0) —端與所述的上定支座(22)之間用上定軸銷(32)鉸接;所述的上擺桿¢0)另一端與所述的上動支座(23)之間用上動軸銷(33)鉸接;所述的下擺桿(40) 一端與所述的下定支座(21)之間用下定軸銷(31)鉸接;所述的下擺桿(40)另一端與所述的下動支座(24)之間用下動軸銷(34)鉸接;所述的下擺桿(40)中為上有中間支座(20);且所述的弧形槽升降組件(50)中的螺栓螺母件(55)將下弧槽(53)與上弧槽(52)搭接固定著;所述的下弧槽(53)外端與所述的調節支座(25)之間用下調節軸銷(35)鉸接;所述的上弧槽(52)外端與所述的中間支座(20)之間用上調節軸銷(30)鉸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弧形槽升降籃球架,其特征是所述的底座(11)的水平投影面積在I平方米至3平方米之間;所述的立桿(12)的截面積在20平方厘米至40平方厘米之間;所述的下定點孔(41)與所述的下動點孔(44)之間距離在1. 2米至1. 6米之間;所述的上定點孔(62)與所述的上動點孔(63)之間距離在1. 2米至1. 6米之間;所述的下定支座(21)與所述的上定支座(22)之間距離在O. 6米至O. 8米之間;所述的下動支座(24)與所述的上動支座(23)之間距離在O. 6米至O. 8米之間。
專利摘要一種弧形槽升降籃球架,底座上固定有立桿,立桿上端有固定板,包括兩組下擺桿和上擺桿以及弧形槽升降組件,還包括籃板和籃筐,作為改進固定板正面分別有兩組下定支座和兩組上定支座以及兩組調節支座;籃板背面分別有兩組下動支座和兩組上動支座;上擺桿一端與上定支座之間用上定軸銷鉸接;上擺桿另一端與上動支座之間用上動軸銷鉸接;下擺桿一端與下定支座之間用下定軸銷鉸接;下擺桿另一端與下動支座之間用下動軸銷鉸接;下擺桿中為上有中間支座;且弧形槽升降組件中的螺栓螺母件將下弧槽與上弧槽搭接固定著;下弧槽外端與調節支座之間用下調節軸銷鉸接;上弧槽外端與中間支座之間用上調節軸銷鉸接。
文檔編號A63B63/08GK202860050SQ201220586909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9日
發明者張晟廷 申請人:張晟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