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體育訓練桿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屬于健身器材【技術領域】。包括位于上方的工作桿(1)和位于下方的支撐桿(2),工作桿(1)與支撐桿(2)相套接,并通過安裝在支撐桿(2)上的帶齒輪的旋鈕(4)控制工作桿(1)的升降;支撐桿(2)正下方固定連接有底座(3);工作桿(1)和支撐桿(2)均螺紋連接有多個掛鉤(5);工作桿(1)頂端安裝有比賽發令用發令板(6)。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可用于跳高、排球、羽毛球的課堂教學應用,還在可用作比賽用發令槍的發令板,在室外使用時該多功能訓練桿不易發生倒伏現象。
【專利說明】多功能體育訓練桿
【技術領域】
[0001]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屬于健身器材【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體育訓練中常需要體育訓練桿作為輔助用具,如跳高訓練桿,排球訓練用于支撐球網的支撐桿、跑步時終點拉線支撐桿。現有技術中雖存在將多種體育運動所用訓練桿集合為一體的設計,但現有訓練桿存在較多缺陷:首先現有的訓練桿無法調節高度無法調節,在進行一桿多用時由于不同體育項目間體育訓練桿上固定物的高度存在變化,訓練桿高度不可調對一桿多用造成不良影響;并且排球網固定和跳高橫桿的固定位置均存在固定位置的高度變化,現有技術中訓練桿上雖存在位置可調節的掛鉤式設計,但訓練桿的總長度難以調節,造成在高度調節上存在局限性。現有的多功能訓練桿為長度不可調節的桿狀設計,造成現有多功能訓練桿在從儲藏室中拿出、放入的過程中較為不便,并且存在折斷的風險。現有的多功能訓練桿在室外使用時普遍存在倒伏的問題,即訓練桿無法保證與地面垂直,特別在有風的天氣在室外進行體育訓練時該現象時有發生,對使用者的訓練造成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多功能體育訓練桿,該訓練桿可用于跳高、排球、羽毛球的課堂教學應用,還可用作比賽用發令槍的發令板,在室外使用時該多功能訓練桿不易發生倒伏現象。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包括位于上方的工作桿和位于下方的支撐桿,工作桿與支撐桿相套接,并通過安裝在支撐桿上的帶齒輪的旋鈕控制工作桿的升降;支撐桿正下方固定連接有底座;工作桿和支撐桿均螺紋連接有多個掛鉤;工作桿頂端安裝有比賽發令用發令板。
[0005]所述底座包括成十字狀分布的四條支腿和固定連接在支腿上方的穩定板;穩定板成圓形,穩定板的圓心與四條支腿的交點重合;支撐桿固定在穩定板的圓心上。
[0006]所述工作桿和支撐桿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用于安裝掛鉤的螺孔。
[0007]所述發令板通過四個連接螺栓與工作桿連接。
[0008]所述工作桿上設有帶齒輪的導向槽;帶齒輪的旋鈕穿過支撐桿的外壁,與導向槽齒輪連接。
[0009]所述支撐桿的長度大于導向槽的長度,導向槽的長度為3(Tl00厘米。
[0010]所述工作桿和支撐桿上均標注有刻度。
[0011]所述掛鉤彎折成U型或L型。
[00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3]1、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功能多樣可用作跳高、田徑、排球、羽毛球、網球訓練用桿,一桿多用避免了體育器材存放占用空間的問題。排球、羽毛球、網球的訓練中,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可以用作球網的支撐工具,并且可以隨意調節球網的高度進行攔網練習。跳高、田徑時,可用作跳高橫桿和終點沖刺線的擔放工具,并且還可使用工作桿上方的發令板配合發令槍用于比賽發令。工作桿頂端連接發令槍用發令板配合高度調節功能。由于該工作桿高度可調節,可根據發令槍使用者的身高調節高度。 申請人:采用以上設計
[0014]2、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高度便于調節。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為工作桿,下段為與地面相連接的支撐桿。工作桿套裝在支撐桿內部,并且工作桿的高度可調節。
[0015]3、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穩定性高,在風力較大的室外環境下使用時不易發生倒伏搖晃的問題。 申請人:將底座設計為十字型可便于固定。以上設計可解決了每次田徑訓練時需搬運大量器材的問題,可節約器材費用,經濟實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多功能體育訓練桿的主視圖。
[0017]圖2為圖1多功能體育訓練桿的俯視圖。
[0018]圖3為圖1多功能體育訓練桿的左視圖。
[0019]圖4為圖1多功能體育訓練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其中:1、工作桿;2、支撐桿;201、導向槽;3、底座;301、支腿;302、穩定板;303、防滑層;4、旋鈕;5、掛鉤;501、螺孔;6、發令板;601、連接螺栓;7、刻度。
[0021]圖Γ4是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Γ4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參照圖廣4,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包括位于上方的工作桿I和位于下方的支撐桿2,工作桿I與支撐桿2相套接,并通過安裝在支撐桿2上的帶齒輪的旋鈕4控制工作桿I的升降;支撐桿2正下方固定連接有底座3 ;工作桿I套裝在支撐桿2內部;工作桿I和支撐桿2上通過螺孔501螺紋連接有多個掛鉤5 ;工作桿I頂端安裝有比賽發令用發令板6。工作桿I和支撐桿2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用于安裝掛鉤5的螺孔501。掛鉤5彎折成U型或L型。工作桿I和支撐桿2上均標注有刻度7。工作桿I上設有帶齒輪的導向槽201 ;帶齒輪的旋鈕4穿過支撐桿2的外壁,與位于支撐桿2內部的導向槽201齒輪連接。支撐桿2的長度大于導向槽201的長度,導向槽201的長度為3(Tl00厘米。
[0023]底座3包括成十字狀分布的四條支腿301和固定連接在支腿301上方的穩定板302 ;穩定板302成圓形,穩定板302的圓心與四條支腿301的交點重合;支撐桿2固定在穩定板302的圓心上。發令板6通過四個連接螺栓601與工作桿I連接。發令板6成方形。支腿301下方粘接有防滑層303,防滑層303采用橡膠材質,可防止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在訓練過程中由于人為碰撞與地面之間產生位移。
[0024]工作過程如下:進行排球、羽毛球、網球訓練和跳高訓練時:采用兩個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配合使用,彎折成U型的掛鉤5可用于連接排球、羽毛球、網球用球網;彎折成L型的掛鉤可用于擔放跳高用橫桿,L型設計可便于跳高用橫桿在運動員碰觸時輕易掉落;由于排球、羽毛球、網球訓練所用球網的高度不同可通過擰動旋鈕4調節工作桿I的伸縮從而調節球網高度。工作桿I和支撐桿2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用于安裝掛鉤5的螺孔501,可便于根據排球、羽毛球、網球訓練所用球網的寬度不同調節掛鉤位置,以適應球網寬度。特別是排球運動員進行攔網練習時,可通過旋鈕4隨意調節球網高度,使用方便。在室外露天訓練時底座3上成十字狀分布的四條支腿301可以防止工作桿I和支撐桿2向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倒伏,固定連接在支腿301上方的穩定板302將分別朝向四個方向的支腿鏈接為一個整體。可防止工作桿I和支撐桿2在風的作用下產生來回晃動。
[0025]用于田徑訓練時:首先可用作比賽發令用,發令板6通過四個連接螺栓601與工作桿I連接。發令板6成方形的設計可以增加發令槍使用者的安全性;工作桿I的高度可以根據裁判的身高調整,使裁判抬手使用發令槍時正好落在發令板6上,解決了現有發令板使用時裁判不得不采用墊塊來配合發令板高度的問題。其次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可用作田徑終點沖刺處線的固定工具,采用兩個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配合使用,將沖刺線的兩端分別固定在采用兩個該多功能體育訓練桿的掛鉤5上。以上設計可解決了每次田徑訓練時需搬運大量器材的問題,可節約器材費用,經濟實用。
[0026]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上方的工作桿(I)和位于下方的支撐桿(2),工作桿(I)與支撐桿(2)相套接,并通過安裝在支撐桿(2)上的帶齒輪的旋鈕(4)控制工作桿(I)的升降;支撐桿(2)正下方固定連接有底座(3);工作桿(I)和支撐桿(2)均螺紋連接有多個掛鉤(5 );工作桿(I)頂端安裝有比賽發令用發令板(6 )。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包括成十字狀分布的四條支腿(301)和固定連接在支腿(301)上方的穩定板(302);穩定板(302)成圓形,穩定板(302)的圓心與四條支腿(301)的交點重合;支撐桿(2)固定在穩定板(302)的圓心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桿(I)和支撐桿(2 )上均勻分布有多個用于安裝掛鉤(5 )的螺孔(50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其特征在于:所述發令板(6)通過四個連接螺栓(601)與工作桿(I)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桿(I)上設有帶齒輪的導向槽(201);帶齒輪的旋鈕(4)穿過支撐桿(2)的外壁,與導向槽(201)齒輪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桿(2)的長度大于導向槽(201)的長度,導向槽(201)的長度為3(Tl00厘米。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桿(I)和支撐桿(2)上均標注有刻度(7)。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體育訓練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掛鉤(5)彎折成U型或L型。
【文檔編號】A63B5/02GK204147464SQ201420579938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9日
【發明者】趙寧 申請人:山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