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體育器械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自由泳陸地訓練器及游泳訓練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在游泳競技比賽中,運動員成績的高低與運動員的游泳技術水平和體能的優(yōu)劣密切相關,在運動員良好的掌握游泳技術動作的前提下,體能就成為游泳運動員比賽成績高低的核心和關鍵因素。在體能訓練中,力量訓練是基礎,競技游泳運動需要很強的專項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由于水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人在水中得不到固定支撐,大部分動作沖量被流體的流動性所轉(zhuǎn)移、吸納、抵耗與離散,在水中訓練過程所能夠產(chǎn)生的速度、力量、阻力有限,因此,游泳運動員的專項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提高也非常有限。而在陸地上借助相關訓練器械進行力量練習時,運動員無論是站還是躺,都有軸和支點,利于運動發(fā)力,可以大幅度的提高運動員的上肢力量、腰腹肌力量和下肢力量,從而使得運動員劃水和下肢蹬水、打水的反作用力更加有力有效,有利于提高手腿運動所產(chǎn)生的合力。有利于運動員更好地控制身體位置,減少身體沉入水中的面積,保持良好的身體流線型姿勢,減少運動阻力,同時有利于教練員可以從運動員的陸上動作中直觀地觀察他們的技術動作,以便在技術上給予運動員即時的指示和反饋,提高游泳運動成績。隨著運動生理和生物力學的誕生與發(fā)展,運動員若想要提高運動成績,就必須加強針對游泳運動體能訓練,摒棄不科學、不實用、訓練效果不理想的傳統(tǒng)練習方式,尋求全新的陸地游泳訓練輔助器械已成為當前世界游泳力量訓練的一個主要發(fā)展趨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自由泳陸地訓練器,旨在解決游泳運動員在無泳池的環(huán)境下難以進行自由泳游泳訓練的問題。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游泳訓練系統(tǒng),其能夠在無泳池的環(huán)境下進行自由泳訓練。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自由泳陸地訓練器,包括機架,機架上依次設置有上肢訓練機構、用于人體俯臥的承重機構以及下肢訓練機構,上肢訓練機構與下肢訓練機構分別位于承重機構的相對兩側(cè);上肢訓練機構包括兩組拉伸組件及兩個第一立桿,每個第一立桿的一端固定于機架,每組拉伸組件均包括把手、第一彈性阻力器及第二彈性阻力器,把手的相對兩端分別與第一彈性阻力器和第二彈性阻力器連接,第一彈性阻力器與承重機構連接,第二彈性阻力器與對應的第一立桿連接;下肢訓練機構包括兩組擺動組件,每組擺動組件均包括搖桿、連桿和慣性輪,搖桿的一端與承重機構的頂部轉(zhuǎn)動連接,搖桿遠離承重機構的一端與連桿的一端轉(zhuǎn)動連接,慣性輪的徑向設置有肋板,連桿遠離搖桿的一端與肋板轉(zhuǎn)動連接,搖桿、連桿和肋板構成曲柄搖桿機構,慣性輪通過設置于其中心位置的轉(zhuǎn)軸與機架連接,搖桿遠離承重機構的端部處設置有腿部固定件。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立桿上部設置有第一滑輪,每組拉伸組件還包括連接繩,上肢訓練機構還包括兩個第二立桿,每個第二立桿對應連接一組拉伸組件,每個第二立桿的一端均固定于機架且位于承重機構和第一立桿之間,第二立桿設置有第二滑輪,連接繩的一端繞第一滑輪與第二彈性阻力器的一端連接,連接繩遠離第二彈性阻力器的一端圍繞第二滑輪與把手連接,第二彈性阻力器遠離連接繩的一端與對應的第一立桿的下部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肢訓練機構還包括第一滑軌、第二滑軌和第三滑軌,第一滑軌和第二滑軌均設置于兩個第一立桿之間,第一滑軌位于兩個第一立桿的上部,第一滑軌內(nèi)設置有與第一滑軌滑動配合的第一滑動件,第一滑動件與第一滑輪固定連接;第二滑軌位于兩個第一立桿的下部,第二滑軌內(nèi)設置有與第二滑軌滑動配合的第二滑動件,第二滑動件與第二彈性阻力器連接;第三滑軌設置于兩個第二立桿之間,第三滑軌位于兩個第二立桿的下部,第三滑軌內(nèi)設置有與第三滑軌配合的第三滑動件,第三滑動件和第二滑輪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兩個第二立桿之間設置有第三橫桿,第三橫桿通過兩個伸縮桿與第三滑軌連接,兩個伸縮桿的一端分別與滑軌的相對兩個端部連接,每個伸縮桿遠離滑軌的一端均與第三橫桿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第一滑動件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一滑動件的第一緊固件,第二滑動件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二滑動件的第二緊固件,第三滑動件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滑動件的第三緊固件。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承重機構包括支撐墊、兩個第一伸縮桿和兩個第二伸縮桿,每個第一伸縮桿的一端和每個第二伸縮桿的一端均與支撐墊連接,第一伸縮桿與支撐墊連接的連接端還與搖桿轉(zhuǎn)動連接,每個第一伸縮桿遠離支撐墊的一端和每個第二伸縮桿遠離支撐墊的一端均與機架連接。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搖桿包括主桿和延長桿,延長桿的一端套設于主桿遠離承重機構的一端內(nèi),主桿與承重機構轉(zhuǎn)動連接,延長桿上設置有腿部固定件。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主桿朝向慣性輪的一側(cè)設置有第一掛環(huán),第一伸縮桿朝向慣性輪的一側(cè)設置有第二掛環(huán),第一掛環(huán)與第二掛環(huán)之間掛設有彈簧。
進一步地,在本發(fā)明較佳的實施例中,下肢訓練機構還包括阻力調(diào)節(jié)機構,阻力調(diào)節(jié)機構包括螺紋板、第三滑輪、螺栓、螺母、彈簧測力器和摩擦帶,螺紋板設置于第一伸縮桿遠離慣性輪一側(cè)的下部,螺栓設置于螺紋板上且螺栓的螺帽位于螺紋板之下,螺母套設于螺栓上且位于螺紋板與螺栓的螺帽之間,螺栓遠離其螺帽的一端與彈簧測力器連接,摩擦帶的一端圍繞慣性輪與機架連接,摩擦帶遠離機架的另一端圍繞第三滑輪與彈簧測力器連接。
一種游泳訓練系統(tǒng),包括上述的自由泳陸地訓練器。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通過上述設計得到的自由泳陸地訓練器,由于其具有擺動組件,使得運動員的腿部能夠模擬在水池中進行自由泳時的腿部擺動而得到鍛煉;由于其具有拉伸組件使得運動員的手臂能夠模擬在水池中進行自由泳時手臂劃水而得到鍛煉,其使得運動員在無泳池的環(huán)境下也能進行游泳訓練。本發(fā)明通過上述設計得到的游泳訓練系統(tǒng),由于其包括上述的自由泳陸地訓練器使得該游泳訓練系統(tǒng)能夠在無泳池的情況下進行自由泳訓練。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提供的自由泳陸地訓練器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剖視圖;
圖3是圖1中下肢訓練機構的俯視圖;
圖4是圖1中承重機構的左視圖;
圖5是圖2中第一伸縮桿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6是圖2中第二伸縮桿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7是圖2中第一立桿處的右視圖;
圖8是圖2中第二立桿處的左視圖。
圖標:100-自由泳陸地訓練器;110-下肢訓練機構;111-擺動組件;112-搖桿;113-連桿;114-慣性輪;115-肋板;117-主桿;118-延長桿;119-腿部固定件;121-第一掛環(huán);122-第二掛環(huán);123-彈簧;125-套筒;126-連接銷;127-銷軸;128-轉(zhuǎn)軸;129-銷孔;130-阻力調(diào)節(jié)機構;131-螺紋板;132-第三滑輪;133-螺栓;134-螺母;135-彈簧測力器;136-摩擦帶;137-第一軸承;138-第二軸承;139-軸承座;140-承重機構;141-支撐墊;142-第一伸縮桿;143-第二伸縮桿;144-觸碰開關;145-孔板;146-第一調(diào)節(jié)桿;147-第一固定桿;148-第二調(diào)節(jié)桿;149-第二固定桿;150-緊定螺釘;160-機架;170-上肢訓練機構;171-拉伸組件;172-第一彈性阻力器;173-把手;174-第二彈性阻力器;175-連接繩;176-第一立桿;177-第一滑輪;178-第二立桿;179-第二滑輪;181-第一滑軌;182-第二滑軌;183-第三滑軌;184-第一滑動件;185-第二滑動件;186-第三滑動件;187-伸縮件;188-第三橫桿;191-第一緊固件;192-第二緊固件;193-第三緊固件;194-警示燈;195-第一橫桿;196-第二橫桿;197-第三調(diào)節(jié)桿;198-第三固定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jié)合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方式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實施方式?;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fā)明的選定實施方式?;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設備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fā)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發(fā)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圖1和圖2所示,圖1為自由泳陸地訓練器100的結(jié)構示意圖,圖2為自由泳陸地訓練器100的剖視圖。自由泳陸地訓練器100包括機架160,機架160上依次設置有上肢訓練機構170、用于人體俯臥的承重機構140和下肢訓練機構110。進一步地,機架160可由不同尺寸的鋼管或鋼棍焊接成型。
如圖2和圖3所示,圖3為圖1中下肢訓練機構110的俯視圖,下肢訓練機構110包括兩組擺動組件111,每組擺動組件111對稱設置于機架160的兩側(cè),每組擺動組件111均包括搖桿112、連桿113和慣性輪114,慣性輪114的徑向設置有肋板115,搖桿112與連桿113通過連接銷126轉(zhuǎn)動連接,連桿113與肋板115通過連接銷126轉(zhuǎn)動連接,搖桿112、連桿113和肋板115構成一個曲柄搖桿機構,肋板115與連桿113的連接點距慣性輪114的中心點的一段作為曲柄。進一步地,肋板115上設置有多個銷孔129,連接銷126可選擇地設置于其中一個銷孔129內(nèi),設置多個銷孔129的目的是改變曲柄長度使得搖桿112在擺動時具有可以調(diào)節(jié)的擺動幅度,搖桿112與承重機構140的頂部轉(zhuǎn)動連接,慣性輪114通過設置于其中心位置的轉(zhuǎn)軸128與機架160連接。慣性輪114能夠保證曲柄搖桿機構越過死點位置,保證擺腿運動的連貫性,同時該設計滿足無急回運動特性,搖桿112在靜置狀態(tài)保持水平位置時,避開了曲柄搖桿機構上下兩個四點位置,使得訓練時擺腿組件容易啟動。
搖桿112包括主桿117和延長桿118,主桿117中空,延長桿118設置于主桿117遠離承重機構140的端部內(nèi),且延長桿118遠離承重機構140的端部的側(cè)壁設置有緊定螺釘150,主桿117和延長桿118可根據(jù)不同人腿部的長短調(diào)節(jié)搖桿112總的長度,并用緊定螺釘150進行固定。延長桿118上設置有腿部固定件119,腿部固定件119可以是由帆布制成的腳套。腿部固定件119將人腿部固定于搖桿112上,使得搖桿112隨人腿部的運動一起運動,從而使人腿部得到鍛煉。
轉(zhuǎn)軸128設置于兩組擺動組件111之間,且轉(zhuǎn)軸128的相對兩端設置于慣性輪114的中心位置處,通過設置于慣性輪114輪轂上的緊定螺釘150實現(xiàn)轉(zhuǎn)軸128與慣性輪114的固定連接,機架160上設置有軸承座139,軸承座139內(nèi)設置有第一軸承137,第一軸承137的內(nèi)側(cè)與轉(zhuǎn)軸128連接,第一軸承137的外側(cè)與軸承座139連接。該設計使得,一側(cè)的慣性輪114在轉(zhuǎn)動時帶動轉(zhuǎn)軸128轉(zhuǎn)動進而能夠帶動相另一側(cè)的慣性輪114轉(zhuǎn)動,保證了兩側(cè)擺動組件111運動的同步性。
進一步地,如圖2和圖4所示,圖4為圖1中承重機構140的左視圖,主桿117遠離延長桿118的一端設置有套筒125,套筒125與主桿117焊接在一起,承重機構140的頂部垂直于主桿117的水平位置設置有銷軸127,套筒125套設于銷軸127外壁,在套筒125與銷軸127之間設置有第二軸承138。在套筒125的外壁處設置有緊定螺釘150,通過緊定螺釘150實現(xiàn)套筒125與第二軸承138外壁的固定連接。該設計使得搖桿112能夠圍繞銷軸127做往復轉(zhuǎn)動。
如圖2所示,承重機構140包括支撐墊141、兩個關于支撐墊141對稱的第一伸縮桿142和兩個關于支撐墊141對稱的第二伸縮桿143,每個第一伸縮桿142的一端和每個第二伸縮桿143的一端均與支撐墊141連接,第一伸縮桿142與支撐墊141連接的連接端還與搖桿112轉(zhuǎn)動連接,即銷軸127設置于第一伸縮桿142上,每個第一伸縮桿142遠離支撐墊141的一端和每個第二伸縮桿143遠離支撐墊141的一端均與機架160連接。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支撐墊141包括支撐架(圖未示)、海綿和皮革,海棉裝在支撐架內(nèi),皮革包裹海棉后與支撐架固連在一起,根據(jù)人體工程學原理和自由泳運動軌跡,朝著人體伏臥頭部方向,支撐墊141的端部加工成凸起橢圓弧形,朝著人體伏臥腳部方向,支撐墊141的端部加工成凹下橢圓弧形,使運動員能充分用上力。支撐墊141上的支撐架與第一伸縮桿142及第二伸縮桿143固連在一起,調(diào)節(jié)第一伸縮桿142和第二伸縮桿143的伸縮長度,可調(diào)節(jié)支撐墊141相對地面之間的夾角。
下肢訓練機構110還包括阻力調(diào)節(jié)機構130,阻力調(diào)節(jié)機構130包括螺紋板131、第三滑輪132、螺栓133、螺母134、彈簧測力器135和摩擦帶136,螺紋板131設置于第一伸縮桿142遠離慣性輪114一側(cè)的下部,螺栓133設置于螺紋板131上且螺栓133的螺帽位于螺紋板131之下,螺母134套設于螺栓133上且位于螺紋板131與螺栓133的螺帽之間,螺栓133遠離其螺帽的一端與彈簧測力器135連接,摩擦帶136的一端圍繞慣性輪114與機架160連接,摩擦帶136遠離機架160的另一端圍繞第三滑輪132與彈簧測力器135連接。進一步地,螺栓133與彈簧測力器135的連接可以是在螺栓133遠離其螺帽的一端設置通孔,用繩索的一端穿過通孔連接于螺栓133上,繩索的另一端連接于彈簧測力器135上。設置阻力調(diào)節(jié)機構130的目的是加大運動員在擺腿訓練時的難度,當旋緊螺母134使得摩擦帶136壓迫慣性輪114的力更大,而摩擦帶136與慣性輪114之間的摩擦力就更大;反之,旋松螺母134使得摩擦帶136與慣性輪114之間的摩擦力變小;而設置彈簧測力器135使得運動員能夠通過彈簧測力器135觀察到摩擦帶136的緊張力,根據(jù)彈簧測力器135上顯示的緊張力的情況對阻力調(diào)節(jié)機構130進行阻力調(diào)節(jié),有利于運動員選擇訓練負荷大小。
搖桿112朝向慣性輪114的一側(cè)設置有第一掛環(huán)121,第一伸縮桿142朝向慣性輪114的一側(cè)由上至下設置有多個第二掛環(huán)122,在第一掛環(huán)121和一個第二掛環(huán)122之間掛設有彈簧123。搖桿112向下擺動時彈簧123受到壓力作用,在彈簧123自身收到回復力和彈力作用下,可使搖桿112重新自動恢復到水平位置。當曲柄長度發(fā)生變化時,可通過調(diào)節(jié)彈簧123掛設于合適的第二掛環(huán)122來使得搖桿112在不工作時處于水平位置。
如圖2、圖5和圖6所示,圖5為圖2中第一伸縮桿142的結(jié)構示意圖;圖6為圖2中第二伸縮桿143的結(jié)構示意圖。第一伸縮桿142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一調(diào)節(jié)桿146和第一固定桿147,第一固定桿147固定于機架160上,第一固定桿147與第一調(diào)節(jié)桿146的連接端中空,第一調(diào)節(jié)桿146設置于第一固定桿147內(nèi),第一固定桿147的側(cè)壁設置有緊定螺釘150,當需要調(diào)節(jié)第一伸縮桿142高低時,擰松緊定螺釘150,調(diào)整第一調(diào)節(jié)桿146深入第一固定桿147內(nèi)的長度,當調(diào)整到需要的高度時,擰緊緊定螺釘150。第二伸縮桿143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二調(diào)節(jié)桿148和第二固定桿149,第二固定桿149固定于機架160上,第二固定桿149與第二調(diào)節(jié)桿148的連接端中空,第二調(diào)節(jié)桿148設置于第二固定桿149內(nèi)。第二固定桿149的外壁設置有緊定螺釘150。第二伸縮桿143的工作機理與第一伸縮桿142的工作機理相同,在此不做過多贅述。第一伸縮桿142和第二伸縮桿143的設計使得支撐墊141能夠上下調(diào)節(jié)以適應不同運動員的需求。并且第一伸縮桿142的可伸縮保證了連桿113無論與肋板115上的哪個銷孔129連接都能通過調(diào)節(jié)第一伸縮桿142使得搖桿112的位置處于水平狀態(tài)。
如圖2、圖7個圖8所示,圖7為圖2中第一立桿176處的右視圖,其中第一滑軌181和第二滑軌182縱向剖切;圖8為圖2中第二立桿178處的左視圖;其中第三滑軌183縱向剖切。上肢訓練機構170包括兩個第一立桿176和兩個第二立桿178,每個第一立桿176的一端固定連接于機架160上,每個第二立桿178的一端也固定連接于機架160上,且位于承重機構140和第一立桿176之間。
進一步地,兩個第一立桿176之間設置有第一橫桿195,第一橫桿195的相對兩端分別與兩個第一立桿176連接,且第一橫桿195位于第一立桿176的上部,第一橫桿195的下側(cè)通過小短桿(圖未標)連接有第一滑軌181,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滑軌181可以是由空心鋼管上開矩形槽制成。第一滑軌181內(nèi)設置有與第一滑軌181滑動配合的第一滑動件184,第一滑動件184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一滑動件184的第一緊固件191,第一滑動件184為螺栓形狀,其伸出第一滑軌181的一端的側(cè)壁設置有外螺紋,第一緊固件191為螺母,螺母套設于第一滑動件184伸出第一滑軌181處,擰緊第一緊固件191實現(xiàn)第一滑動件184于第一滑軌181的相對固定,以免第一滑動件184在自由泳陸地訓練器100使用過程中位置發(fā)生變化;擰松第一緊固件191能夠使得第一滑動件184在第一滑軌181內(nèi)滑動。
進一步地,兩個第一立桿176之間還設置有第二橫桿196,第二橫桿196的相對兩端分別與兩個第一立桿176連接,且第二橫桿196位于第一立桿176的下部,且第二橫桿196的上側(cè)通過小短桿(圖未標)連接有第二滑軌182,第二滑軌182可以是由空心鋼管上開矩形槽制成。第二滑軌182內(nèi)設置有與第二滑軌182滑動配合的第二滑動件185,第二滑動件185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二滑動件185的第二緊固件192,第二滑動件185為螺栓形狀,其伸出第二滑軌182的一端的外壁設置有外螺紋,第二緊固件192為螺母,螺母套設于第二滑動件185伸出第二滑軌182處。第二滑軌182、第二滑動件185及第二緊固件192三者的相互作用與第一滑軌181、第一滑動件184及第一緊固件191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似,在此不做過多贅述。
進一步地,兩個第二立桿178之間設置有第三橫桿188,第三橫桿188的相對兩端分別與兩個第三橫桿188連接,且第三橫桿188位于第二立桿178的下部,第三橫桿188的上側(cè)通過伸縮件187連接有第三滑軌183,第三滑軌183可以是由空心鋼管上開矩形槽制成。第三滑軌183內(nèi)設置有與第三滑軌183滑動配合的第三滑動件186,第三滑動件186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第三滑動件186的第三緊固件193,第三滑動件186為螺栓形狀,其伸出第三滑軌183的一端的側(cè)壁設置有外螺紋,第三緊固件193為螺母,螺母套設于第三滑動件186伸出第三滑軌183處,擰緊第三緊固件193實現(xiàn)第三滑動件186于第三滑軌183的相對固定,擰松第三緊固件193能夠使得第三滑動件186在第三滑軌183內(nèi)滑動。第三滑軌183、第三滑動件186和第三緊固件193三者的相互作用與第一滑軌181、第一滑動件184及第一緊固件191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似,在此不做過多贅述。在本實施例中,伸縮件187包括相互連接的第三調(diào)節(jié)桿197和第三固定桿198,第三固定桿198固定連接于機架160上,第三固定桿198與第三調(diào)節(jié)桿197的連接端中空,第三調(diào)節(jié)桿197設置于第三固定桿198內(nèi),第三固定桿198側(cè)壁設置有用于緊固第三調(diào)節(jié)桿197的緊定螺釘150。伸縮件187的伸縮機理與第一伸縮桿142相似,在此不做過多贅述。
上肢訓練機構170還包括兩組拉伸組件171以及兩個第一滑輪177和兩個第二滑輪179。每個第一滑輪177和與其對應的一個第一滑動件184連接,每個第二滑輪179和與其對應的一個第三滑動件186連接。每組拉伸組件171包括把手173、第一彈性阻力器172、第二彈性阻力器174和連接繩175,把手173的相對兩端分別與第一彈性阻力器172和第二彈性阻力器174連接,第一彈性阻力器172通過鋼絲繩與設置于第二伸縮桿143上的孔板145連接,第二彈性阻力器174通過鋼絲繩與第二滑動件185連接。連接繩175的一端圍繞第一滑輪177后并向下延伸與第二彈性阻力器174連接,連接繩175遠離第二彈性阻力器174的一端繞設于第二滑輪179后向靠近承重機構140的方向延伸與第一彈性阻力器172連接。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連接繩175可以是鋼絲繩;第一彈性阻力器172和第二彈性阻力器174可以是彈簧秤也可以還可以是其它阻力器,如:橡皮筋、螺旋拉力彈簧、電磁阻力器、等力阻力器、液壓式阻力裝置等,由于彈簧秤既具有彈性同時還能反應受力情況,為調(diào)整訓練負荷提供依據(jù)。故本實施例優(yōu)選彈簧秤。
伸縮件187的伸縮設置使得第二滑輪179能夠上下調(diào)節(jié),當支撐墊141的高地發(fā)生變化時,調(diào)節(jié)伸縮件187使得第二滑輪179的高低與支撐墊141一起變化以使得拉伸組件171能夠配合支撐墊141,滿足不同條件的運動員的使用。而上述各個滑軌和滑動件的設置能夠調(diào)節(jié)連個拉伸組件171之間的相對距離,以滿足不同肩寬的遠動員的需求。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支撐墊141靠近上肢訓練機構170的邊緣的兩端與人手臂對應位置處各設置有一個觸碰開關144,上肢訓練機構170上設置有警示燈194,兩個觸碰開關144的電路與警示燈194的電路連接。當運動員訓練時推拉把手173抬手過低,肘部接觸觸碰開關144則接通電源警示燈194發(fā)亮以警告運動員規(guī)范訓練。
自由泳陸地訓練器100使用過程:運動員俯臥在支撐墊141上,髖關節(jié)位于搖桿112與承重機構140的連接處,腿部放置于搖桿112上,腳部被腿部固定件119固定,雙腿上下擺動,通過腿部固定件119帶動搖桿112擺動,下壓或上提連桿113,并帶動慣性輪114轉(zhuǎn)動,連接兩慣性輪114的轉(zhuǎn)軸128可保證兩慣性輪114同步轉(zhuǎn)動,進而保證兩搖桿112交替同步升降,慣性輪114轉(zhuǎn)動與摩擦帶136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轉(zhuǎn)化為雙腿上下擺動的運動阻力,訓練提高運動員的下肢力量。當一端慣性輪114上的曲柄運動到上極限位置與連桿113共線時,曲柄搖桿機構處于上死點位置,完成一次上擺腿動作,當另一端慣性輪114上的曲柄運動到下極限位置與連桿113共線時,曲柄搖桿機構處于下死點位置,完成一次下擺腿動作,慣性輪114在自身慣性力的作用下的轉(zhuǎn)動,可克服曲柄搖桿機構上下死點位置,雙腿交換上、下擺動,便分別完成一次上、下擺腿動作,如此反復,模仿游泳運動可訓練提高運動員的下肢力量。運動員手握把手173,做拉伸運動,當雙手拉動把手173時,連接繩175跟隨把手173一起運動,連接繩175帶動第一滑輪177和第二滑輪179一起運動并拉動第二彈性阻力器174,產(chǎn)生運動阻力;拉動結(jié)束后,雙手回臂推動把手173,拉動第一彈性阻力器172,產(chǎn)生運動阻力,完成了一次拉推運動。如此反復,模仿游泳劃水運動,可訓練提高運動員的上肢力量,更換不同阻力的彈性阻力器,可調(diào)整運動阻力的大小,產(chǎn)生不同的訓練效果。在運動員雙手回臂推動把手173的過程中,注意抬肘,若抬肘不到位,肘部接觸觸碰開關144,接通警示燈194的電源,警示燈194發(fā)亮,提出警示。由于把手173的相對兩端均連接有彈性阻力器使得運動員在拉伸過程中模擬了運動員在水中用手臂劃水的動作使得運動員手臂得到鍛煉。阻力調(diào)節(jié)機構130可調(diào)節(jié)雙腿上下擺動的運動阻力;而改變曲柄的長度可調(diào)整雙腿上下擺動的幅度。在訓練者用力雙腿上、下擺動,雙手拉、推運動的同時,作為訓練者上肢體和下肢體支撐作用的腰腹部的力量也得到鍛煉提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