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適用于兒童游樂場的娛樂游戲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娛樂游戲車用座椅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夠帶給用戶真實體驗的娛樂設施越來越多,比如游樂場中的卡丁車、碰碰車等既安全又刺激的娛樂用游戲車。但是此類游戲車均利用方向盤通過傳動系統控制行駛方向,趣味性較差,而且在轉向時晃動大、穩定性差、靈敏度低,當在轉彎或者劇烈顛簸、碰撞過程中,乘坐人員容易甩出車體,發生意外。同時最關鍵是此類娛樂用游戲車多為兒童乘坐,但是兒童身體平衡性和協調性較差,在車輛轉彎過程中,極易在離心力作用下甩出座椅,導致意外事故的發生。
目前,一般的娛樂用游戲車,一般不會配備汽車用安全帶,因汽車用安全帶結構復雜、成本高,故一般使用較為簡單的安全帶固定方式防止車輛轉向時將人體甩出車體。比如采用一種斜拉式安全帶固定法,將安全帶從人體一側肩部拉至腰部進行固定,此法會使得人體肩部兩端受力不均,舒適度欠佳,而且在離心力較大時,人體會從安全帶中滑出,甚至損傷人體頸部,安全性不足。又或者采用一種安全罩式安全帶固定法,即將安全帶扣在人體雙肩,將人體上部固定在靠背上,人體頭部位于安全帶中心,此類全罩式的安全帶固定方式使得安全帶結構過于臃腫,不方便身體移動,還會降低乘客體驗效果,也帶來了一定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怎樣提供一種安全性更高,轉彎不易甩出,趣味性更好,特別適合兒童乘坐的游戲車用座椅結構。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游戲車用座椅結構,包括座墊體,座墊體固定在下方的座椅架上,豎向設置在座墊體后側的靠背,其特征在于,靠背下部靠沿水平前后方向設置的第一轉軸和座墊體可轉動配合,還包括兩個位于靠背左右兩側設置的用于檢測靠背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的傳感器,兩個傳感器用于和控制車輪轉向的轉向電機相連并用于控制車輛轉向;還設置有安全帶裝置。
這樣,駕駛時靠人旋轉身體帶動靠背左右旋轉,靠背下部沿第一轉軸相對于坐墊體左右轉動,使得位于靠背左右兩側的傳感器檢測到靠背的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傳感器將檢測信號傳遞給用于控制車輪轉向的轉向電機,控制車輛轉向。這樣車輛轉向時,人身體主動偏向于轉向側,可以更好地避免人體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甩出,提高安全性,特別適合自主保護意識不高的兒童操控使用。并且改變傳統的操控方式,可以借助人體旋轉使得車輛轉向,更加具有趣味性,會吸引更多消費者,更加滿足兒童的趣味性需求。同時設置的安全帶裝置,可以更好地提高安全性。
進一步地,所述靠背后側面安裝有靠背支架,靠背支架下端延伸至座墊體下方,并依靠所述第一轉軸可轉動地安裝到座椅架上。
這樣,借助靠背支架將靠背安裝到座椅架上,可以更加方便安裝靠背,靠背支架下端依靠第一轉軸安裝到座椅架上而且靠背下端距離靠背支架下端一段距離,一方面可以減輕整個裝置的質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得靠背支架更好的繞第一轉軸旋轉,這樣在車輛轉向時,可以使得人體更好的偏向轉向的一側,更加舒適安全,保證轉動的可靠性。
進一步地,所述靠背支架下端具有一個橫向設置的壓板用于和所述第一轉軸配合,壓板下方正對平行設置有一個傳感器安裝板,傳感器安裝板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所述傳感器,傳感器為壓電傳感器。
這樣,靠背支架下端設置壓板,第一轉軸設置在壓板上,可以使得靠背支架繞第一轉軸的轉動更加穩定可靠,傳感器設置在壓板與傳感器安裝板之間,可以在靠背支架帶動壓板轉動時壓動壓電傳感器,使得壓電傳感器產生的信號傳遞到用于控制車輛轉向的轉向電機,來控制車輛的轉向,可以保證傳感信號可靠,能夠更好的將靠背支架偏轉時產生的偏轉角度不同導致的壓力變化轉化為不同大小的轉向控制信號,傳遞到轉向電機,控制車輛的轉向,操作簡便,更加具有趣味性。
進一步地,所述傳感器安裝板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導向筒,傳感器安裝在導向筒底部,導向筒內還可上下滑動地導向配合設置有一個壓柱,壓柱上端和一個連桿固定連接,連桿具有一個位于上部的和壓柱連接的水平連接端,具有一個向下傾斜后可轉動連接安裝在傳感器安裝板上的鉸接端,連桿和傳感器安裝板之間還設置有連桿復位彈簧。
這樣,當靠背支架繞第一轉軸旋轉時,靠背支架的兩端沿斜向運動,靠背支架下方的連桿受力后一端繞鉸接端旋轉,另一端會沿導向筒方向實現下壓運動,將斜向的受力轉化為豎向的力,傳遞給設置在導向筒底部的壓電傳感器,保證壓電傳感器受力檢測的更加準確可靠,同時也對壓電傳感器起到保護作用;在連桿與傳感器安裝板之間設置連桿復位彈簧,使得車輛轉向結束后連桿可自動復位,同時也輔助靠背支架復位,提高人體舒適性,同時也方便下一次轉向使用。
進一步地,所述連桿的水平連接端上表面和水平狀態的壓板下表面之間還留有預留間隔空間。
這樣,可以有效防止身體正常抖動而使得壓力傳感器檢測到信號使得車輛轉向,可以提高人體旋轉控制車輛轉向的可靠性,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進一步地,所述座椅架包括一個水平矩形框架結構的底部基架,底部基架前端通過左右兩側各鉸接有一個呈尖端向下三角形的支撐架,支撐架上端和座墊體下表面中部位置固定,底部基架后部通過一個減震彈簧和座墊體下表面后部連接,底部基架后端豎直向上設置豎向支架,豎向支架上端安裝所述傳感器安裝板;座椅架還包括一個固定在座墊體下表面的水平支架,水平支架后端向后延伸出座墊體并用于安裝所述第一轉軸。
這樣,設計有矩形框架結構的底部基架和尖端向下的三角形支撐架會增加座椅架的穩定性,同時使得車輛轉向時晃動更小,結構設計更加合理,人體舒適度更高,在底部基架后部設置有減震彈簧,在轉向或者顛簸時,借助彈簧的作用為坐墊減震,使人體感受更加平穩、舒適。
進一步地,所述靠背支架左右兩側和座椅架之間還設置有靠背支架回正彈簧。
這樣,當轉向結束后,可以利用靠背支架回正彈簧使得靠背支架自動復位回正,同時帶動靠背以及人體回正,提高人體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進一步地,所述靠背后表面中部靠橫向后設置的靠背轉軸可轉動地安裝在靠背支架上。
這樣,當需要車輛轉向時,人體以坐墊為中心向待轉彎方向偏轉,人體偏轉會帶動靠背支架旋轉,靠背支架以第一轉軸為中心向待轉彎方向偏轉,因人體偏轉中心與靠背支架偏轉中心不重合,存在角度誤差,使得人體發生扭曲,此時靠背可以繞靠背轉軸旋轉,這樣就會彌補旋轉中心不重合造成的角度誤差,會使得人體感覺更加舒適,達到角度補充效果。
進一步地,所述靠背轉軸上還設置有靠背回正彈簧。
這樣,當轉向結束后,可以借助靠背回正彈簧使得靠背自動回正,同時也帶動人體回正,能夠提高人的舒適性。
進一步地,安全帶裝置包括位于靠背前側表面左右兩側豎向設置的兩根安全帶,安全帶后方越過靠背上表面向下連接有拉繩,拉繩和位于靠背下部的一根橫向連接桿連接,橫向連接桿下方通過拉索連接到一個拉緊手柄,拉動拉緊手柄可以靠拉索帶動橫向連接桿向下運動。
這樣,設置兩根安全帶會使得人體雙肩受力均勻,在轉向時能夠更好的發揮安全帶的作用,防止人體在離心力作用下甩出車體,另外安全帶越過靠背后表面向下連接的拉繩與一根橫向連接桿連接,兩根安全帶可以在橫向連接桿的帶動下實現鎖緊與放松,能夠提高人體的舒適性,而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快捷,具有安全性更高。
進一步地,橫向連接桿中部可滑動地配合在一個豎向導軌上,拉索外部皮套固定在豎向導軌上位于橫向連接桿下方的一個固定件上,拉索內部鋼絲繩向上連接到橫向連接桿上。
這樣,拉緊手柄在拉動拉索時,橫向連接桿可沿豎向導軌方向上下滑動,可以保證橫向連接桿的豎向運動可靠,同時也進一步保證兩根安全帶是同步鎖緊與放松,提高人體的舒適性,保障人身安全。
進一步地,靠背上端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前后貫通的導向孔,安全帶穿過導向孔配合設置。
這樣,可以對兩根安全帶的運動方向進行限位,保證安全帶在鎖緊與放松時,始終沿導向孔方向,同時也防止安全帶從靠背上端滑落,進一步提高安全性。
進一步地,靠背后側表面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豎向的導向筒,所述拉繩各自貫穿配合在豎向的導向筒內。
這樣,設置導向筒對拉繩的運動方向進行導向,保證拉繩是豎向運動,結構簡單,實施方便。
進一步地,安全帶裝置還包括安全帶復位彈簧。
這樣,當松開拉緊手柄時,可以利用安全帶復位彈簧自動將安全帶復位使之處于放松狀態,不用人手工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同時也更加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進一步地,安全帶復位彈簧為螺旋彈簧并沿豎向安裝到所述導向筒內,安全帶復位彈簧上方的導向筒內安裝有一個彈簧壓件用于向下壓縮安全帶復位彈簧,拉索和彈簧壓件固定連接。
這樣,首先安全帶復位彈簧安裝在導向孔內,使得安全帶復位彈簧的安裝更加方便,而且在拉動拉緊手柄時,可以使得彈簧壓件向下運動壓縮安全帶復位彈簧,當松開拉緊手柄時,安全帶復位彈簧便會復位,放松拉繩,安全帶也會復位,操作簡便可靠。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安全性更高,轉彎不易甩出,趣味性更好的優點,特別適合兒童乘坐,提高安全保護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實施例中的側視圖。
圖3為圖1實施例中的后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參見圖1-3,一種游戲車用座椅結構,包括座墊體1,座墊體1固定在下方的座椅架上,豎向設置在座墊體1后側的靠背2,其特征在于,靠背2下部靠沿水平前后方向設置的第一轉軸3和座墊體1可轉動配合,還包括兩個位于靠背2左右兩側設置的用于檢測靠背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的傳感器,兩個傳感器用于和控制車輪轉向的轉向電機相連并用于控制車輛轉向,還設置有安全帶裝置。
這樣,駕駛時靠人旋轉身體帶動靠背左右旋轉,靠背下部沿第一轉軸相對于坐墊體左右轉動,使得位于靠背左右兩側的傳感器檢測到靠背的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傳感器將檢測信號傳遞給用于控制車輪轉向的轉向電機,控制車輛轉向。這樣車輛轉向時,人身體主動偏向于轉向側,可以更好地避免人體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甩出,提高安全性,特別適合自主保護意識不高的兒童操控使用。并且改變傳統的操控方式,可以借助人體旋轉使得車輛轉向,更加具有趣味性,會吸引更多消費者,更加滿足兒童的趣味性需求。安全帶裝置可以更好地提高安全性。
其中,所述靠背2后側面安裝有靠背支架4,靠背支架4下端延伸至座墊體1下方,并依靠所述第一轉軸3可轉動地安裝到座椅架上。
這樣,借助靠背支架將靠背安裝到座椅架上,可以更加方便安裝靠背,靠背支架下端依靠第一轉軸安裝到座椅架上而且靠背下端距離靠背支架下端一段距離,一方面可以減輕整個裝置的質量,另一方面可以使得靠背支架更好的繞第一轉軸旋轉,這樣在車輛轉向時,可以使得人體更好的偏向轉向的一側,更加舒適安全,保證轉動的可靠性。當然具體實施時,所述靠背可直接設置成上大下小的結構,下部直接連接第一轉軸,同樣屬于本裝置可實施的范圍。
其中,所述靠背支架4下端具有一個橫向設置的壓板5用于和所述第一轉軸3配合,壓板5下方正對平行設置有一個傳感器安裝板6,傳感器安裝板6左右兩側各設置有有一個所述傳感器,傳感器為壓電傳感器。
這樣,靠背支架下端設置壓板,第一轉軸設置在壓板上,可以使得靠背支架繞第一轉軸的轉動更加穩定可靠,傳感器設置在壓板與傳感器安裝板之間,可以在靠背支架帶動壓板轉動時壓動壓電傳感器,使得壓電傳感器產生的信號傳遞到用于控制車輛轉向的轉向電機,來控制車輛的轉向,可以保證傳感信號可靠,能夠更好的將靠背支架偏轉時產生的偏轉角度不同導致的壓力變化轉化為不同大小的轉向控制信號,傳遞到轉向電機,控制車輛的轉向,操作簡便,更加具有趣味性。當然具體實施時,所述第一轉軸可以設置兩個,分別設置在靠背支架下部兩端,使得靠背支架直接與第一轉軸連接,安裝到座椅架上,同樣屬于本裝置可實施的范圍。
其中,所述傳感器安裝板6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導向筒7,傳感器安裝在導向筒7底部,導向筒7內還可上下滑動地導向配合設置有一個壓柱8,壓柱8上端和一個連桿9固定連接,連桿9具有一個位于上部的和壓柱8連接的水平連接端,具有一個向下傾斜后可轉動連接安裝在傳感器安裝板6上的鉸接端,連桿9和傳感器安裝板6之間還設置有連桿復位彈簧。
這樣,當靠背支架繞第一轉軸旋轉時,靠背支架的兩端沿斜向運動,靠背支架下方的連桿受力后一端繞鉸接端旋轉,另一端會沿導向筒方向實現下壓運動,將斜向的受力轉化為豎向的力,傳遞給設置在導向筒底部的壓電傳感器,保證壓電傳感器受力檢測的更加準確可靠,同時也對壓電傳感器起到保護作用;在連桿與傳感器安裝板之間設置連桿復位彈簧,使得車輛轉向結束后連桿可自動復位,同時也輔助靠背支架復位,提高人體舒適性,同時也方便下一次轉向使用。當然具體實施時,所述連桿復位彈簧可以設置在導向筒內部或者設置在壓柱上部,同樣屬于本裝置可實施的范圍。
其中,所述連桿9的水平連接端上表面和水平狀態的壓板5下表面之間還留有預留間隔空間。
這樣,可以有效防止身體正常抖動而使得壓力傳感器檢測到信號使得車輛轉向,可以提高人體旋轉控制車輛轉向的可靠性,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當然具體實施時,所述連桿的水平連接端下表面和壓柱上表面之間留有預留間隙,同樣屬于本裝置可實施的范圍。
其中,所述座椅架包括一個水平矩形框架結構的底部基架10,底部基架10前端通過左右兩側各鉸接有一個呈尖端向下三角形的支撐架11,支撐架11上端和座墊體1下表面中部位置固定,底部基架10后部通過一個減震彈簧12和座墊體1下表面后部連接,底部基架10后端豎直向上設置豎向支架13,豎向支架13上端安裝所述傳感器安裝板6;座椅架還包括一個固定在座墊體1下表面的水平支架14,水平支架14后端向后延伸出座墊體1并用于安裝所述第一轉軸3。
這樣,設計有矩形框架結構的底部基架和尖端向下的三角形支撐架會增加座椅架的穩定性,同時使得車輛轉向時晃動更小,結構設計更加合理,人體舒適度更高,在底部基架后部設置有減震彈簧,在轉向或者顛簸時,借助彈簧的作用為坐墊減震,使人體感受更加平穩、舒適。
其中,所述靠背支架4左右兩側和座椅架之間還設置有靠背支架回正彈簧(圖中未示出)。
這樣,當轉向結束后,可以利用靠背支架回正彈簧使得靠背支架自動復位回正,同時帶動靠背以及人體回正,提高人體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其中,所述靠背2后表面中部靠橫向后設置的靠背轉軸15可轉動地安裝在靠背支架4上。
這樣,當需要車輛轉向時,人體以坐墊為中心向待轉彎方向偏轉,人體偏轉會帶動靠背支架旋轉,靠背支架以第一轉軸為中心向待轉彎方向偏轉,因人體偏轉中心與靠背支架偏轉中心不重合,存在角度誤差,使得人體發生扭曲,此時靠背可以繞靠背轉軸旋轉,這樣就會彌補旋轉中心不重合造成的角度誤差,會使得人體感覺更加舒適,達到角度補充效果。
其中,所述靠背轉軸15上還設置有靠背回正彈簧(圖中未示出)。
這樣,當轉向結束后,可以借助靠背回正彈簧使得靠背自動回正,同時也帶動人體回正,能夠提高人的舒適性。
其中,安全帶裝置包括位于靠背2前側表面左右兩側豎向設置的兩根安全帶16,安全帶16后方越過靠背上表面向下連接有拉繩17,拉繩17和位于靠背2下部的一根橫向連接桿18連接,橫向連接桿18下方通過拉索19連接到一個拉緊手柄20,拉動拉緊手柄20可以靠拉索19帶動橫向連接桿18向下運動。
這樣,設置兩根安全帶會使得人體雙肩受力均勻,在轉向時能夠更好的發揮安全帶的作用,防止人體在離心力作用下甩出車體,另外安全帶越過靠背后表面向下連接的拉繩與一根橫向連接桿連接,兩根安全帶可以在橫向連接桿的帶動下實現鎖緊與放松,能夠提高人體的舒適性,而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快捷,具有安全性更高。
其中,橫向連接桿18中部可滑動地配合在一個豎向導軌21上,拉索19外部皮套固定在豎向導軌21上位于橫向連接桿18下方的一個固定件上,拉索19內部鋼絲繩向上連接到橫向連接桿18上。
這樣,拉緊手柄在拉動拉索時,橫向連接桿可沿豎向導軌方向上下滑動,可以保證橫向連接桿的豎向運動可靠,同時也進一步保證兩根安全帶是同步鎖緊與放松,提高人體的舒適性,保障人身安全。
其中,靠背2上端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前后貫通的導向孔22,安全帶16穿過導向孔22配合設置。
這樣,可以對兩根安全帶的運動方向進行限位,保證安全帶在鎖緊與放松時,始終沿導向孔方向,同時也防止安全帶從靠背上端滑落,進一步提高安全性。
其中,靠背2后側表面左右兩側各設置有一個豎向的導向筒23,所述拉繩17各自貫穿配合在豎向的導向筒23內。
這樣,設置導向筒對拉繩的運動方向進行導向,保證拉繩是豎向運動,結構簡單,實施方便。當然具體實施時,可在靠背后側表面正對導向孔的位置沿豎直方向設置多個豎向的導向環,使得拉繩穿過導向環后與橫向連接桿連接,同樣屬于本裝置可實施的范圍。
其中,安全帶裝置還包括安全帶復位彈簧24。
這樣,當松開拉緊手柄時,可以利用安全帶復位彈簧自動將安全帶復位使之處于放松狀態,不用人手工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同時也更加符合現代消費者的需求。當然具體實施時,可將安全帶復位彈簧替換為多股彈力繩,同樣屬于本裝置可實施的范圍。
其中,安全帶復位彈簧24為螺旋彈簧并沿豎向安裝到所述導向筒23內,安全帶復位彈簧24上方的導向筒23內安裝有一個彈簧壓件25用于向下壓縮安全帶復位彈簧24,拉索19和彈簧壓件25固定連接。
這樣,首先安全帶復位彈簧安裝在導向孔內,使得安全帶復位彈簧的安裝更加方便,而且在拉動拉緊手柄時,可以使得彈簧壓件向下運動壓縮安全帶復位彈簧,當松開拉緊手柄時,安全帶復位彈簧便會復位,放松拉繩,安全帶也會復位,操作簡便可靠。當然具體實施時,所述彈簧壓件也可設置于安全帶復位彈簧的下端,同樣屬于本裝置可實施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