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桿輔助設備,具體的說,涉及了一種線桿攀登裝置。
背景技術:
攀爬線桿,要么使用梯子,要么使用腳蹬,梯子靠在圓柱形的線桿上,容易傾倒,十分危險,而腳蹬攀登需要一定的技術,操作難度較大,也十分危險。
為了解決以上存在的問題,人們一直在尋求一種理想的技術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從而提供一種設計科學、實用性強、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生產質量可靠的線桿攀登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線桿攀登裝置,包括等間距排列的多個抱箍機構和多個攀登機構,各所述抱箍機構包括左支架、設于所述左支架前側的左圓弧抱箍、右支架和設于所述右支架前側的右圓弧抱箍,所述左支架和所述右支架之間鉸接,所述左圓弧抱箍和所述右圓弧抱箍配合可圍成套接線桿的圓形抱箍;所述攀登機構包括設于所述左支架后側的左臺階和設于所述右支架后側的右臺階,所述左臺階與所述右臺階配合形成腳蹬,相鄰兩抱箍機構的左支架固定連接,相鄰兩抱箍機構的右支架固定連接。
基上所述,它還包括左安全扶桿,所述左安全扶桿與各抱箍機構的左支架固定,所述左安全扶桿位于各所述左臺階左側。
基上所述,它還包括右安全扶桿,所述右安全扶桿與各抱箍機構的右支架固定,所述右安全扶桿位于各右臺階右側。
基上所述,所述左圓弧抱箍的內端和所述右圓弧抱箍的內端均安裝防滑墊。
本實用新型相對現有技術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具體的說,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采用左、右圓弧形抱箍,將線桿包住,契合圓柱形的線桿,不容易脫離。
2、后側設置左臺階和右臺階,左、右臺階在左、右圓弧形抱箍箍緊線桿后形成一個完整的臺階,供使用者攀爬。
3、左臺階左側設置左安全扶桿,右臺階右側設置右安全扶桿,在攀登到高處進行工作時,手有扶靠的地方,增加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線桿攀登裝置單個抱箍機構和單個攀登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線桿攀登裝置使用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左圓弧抱箍;2.右圓弧抱箍;3.左支架;4.右支架;5.左臺階;6.右臺階;7.左安全扶桿;8.右安全扶桿;9.線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線桿攀登裝置,包括等間距排列的多個抱箍機構和多個攀登機構,各所述抱箍機構包括左支架3、設于所述左支架3前側的左圓弧抱箍1、右支架4和設于所述右支架4前側的右圓弧抱箍2,所述左支架3和所述右支架4之間鉸接,所述左圓弧抱箍1和所述右圓弧抱箍2配合可圍成套接線桿9的圓形抱箍;所述攀登機構包括設于所述左支架3后側的左臺階5和設于所述右支架4后側的右臺階6,所述左臺階5與所述右臺階6配合形成腳蹬,相鄰兩抱箍機構的左支架3固定連接,相鄰兩抱箍機構的右支架3固定連接。它還包括左安全扶桿7和右安全扶桿8,所述左安全扶桿7與各抱箍機構1的左支架4固定,所述左安全扶桿7位于各所述左臺階6左側。所述右安全扶桿8與各抱箍機構的右支架4固定,所述右安全扶桿8位于各右臺階6右側。所述左圓弧抱箍1的內端和所述右圓弧抱箍2的內端均安裝防滑墊。
工作原理:左、右支架之間鉸接,可實現左圓弧抱箍1和右圓弧抱箍2之間的配合,用于卡緊線桿9,由于抱箍的形狀為圓形,與線桿9形狀一致,抱緊程度更高,不易脫離,安全性高。后側的左臺階5和右臺階6在抱緊線桿后,相互配合形成腳蹬,用于攀爬使用。左安全扶桿7和右安全扶桿8用于登上高處后,具體操作過程中,人手可以抓緊左安全扶桿7或右安全扶桿8,避免跌落。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