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體育用品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智能網球拾取裝置。
背景技術:
網球通常在兩個單打球員或兩對雙打組合之間進行。球員在網球場上隔著球網用網球拍擊打網球。在打網球時,經常出現無法接到的網球飛出場地。所以網球比賽時為了不阻礙選手比賽,一般網球選手隨身攜帶數個網球,飛出場地的網球則由工作人員拾取。因此在打網球的過程中拾取網球就是一大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通過智能結構,能夠實現自動拾取地面上的網球,方便了網球的運動的智能網球拾取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導致的上述多項缺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智能網球拾取裝置,包括機殼、真空吸泵、球倉、倉蓋、活動軸、網球吸道、攝像頭、數據線、控制芯片板和滾輪,四個滾輪均勻設置在機殼的底部,攝像頭設置在機殼底部的中心處,控制芯片板設置在機殼的內部,真空吸泵設置在機殼的內部,攝像頭、控制芯片板和真空吸泵通過數據線連接,球倉設置在機殼的內部,聯通真空吸泵,網球吸道設置在機殼的內部,聯通球倉,開口設置在機殼的底部,倉蓋設置在球倉上方的機殼上,通過活動軸連接。
優選的,所述機殼表面設置有防撞護墊。
優選的,所述滾輪為萬向滾輪,包括固定板、轉動板、輪軸和滾輪,固定板設置在機殼底部,轉動板嵌套在固定板的內部,滾輪通過輪軸設置在轉動板上。
優選的,所述倉蓋上設置密封圈。
優選的,所述球倉為半圓形。
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智能網球拾取裝置,通過智能結構,能夠實現自動拾取地面上的網球,方便了網球的運動,所述機殼表面設置有防撞護墊,由于裝置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碰撞到障礙,為了機殼遭到撞擊,本實用新型在機殼的表面設置了防護墊,保護機殼的外表,所述滾輪為萬向滾輪,包括固定板、轉動板、輪軸和滾輪,固定板設置在機殼底部,轉動板嵌套在固定板的內部,滾輪通過輪軸設置在轉動板上,這種結構的滾輪能夠實現360度旋轉,使得裝置能夠靈活的改變移動的方向,從而實現裝置全范圍的拾取網球,所述倉蓋上設置密封圈,由于倉蓋會降低球倉的壓力,在吸取網球時,倉蓋會漏氣,因此在倉蓋上設置密封圈以達到密封的效果,降低吸球時壓力的泄漏,所述球倉為半圓形,半圓形的球倉能夠更為契合網球的形狀,當球吸入球倉后不會到處晃動,防止吸入的球從吸道掉出。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滾輪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機殼,2——真空吸泵,3——球倉,4——倉蓋,5——活動軸,6——網球吸道,7——攝像頭,8——數據線,9——控制芯片板,10——滾輪,11——固定板,12——轉動板,13——輪軸,14——滾輪,15——防撞護墊,16——密封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
圖1和圖2出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一種智能網球拾取裝置,包括機殼1、真空吸泵2、球倉3、倉蓋4、活動軸5、網球吸道6、攝像頭7、數據線8、控制芯片板9和滾輪10,四個滾輪10均勻設置在機殼1的底部,攝像頭7設置在機殼1底部的中心處,控制芯片板9設置在機殼1的內部,真空吸泵2設置在機殼1的內部,攝像頭7、控制芯片板9和真空吸泵2通過數據線8連接,球倉3設置在機殼1的內部,聯通真空吸泵2,網球吸道6設置在機殼1的內部,聯通球倉3,開口設置在機殼1的底部,倉蓋4設置在球倉3上方的機殼1上,通過活動軸5連接。
結合圖2所示的滾輪10為萬向滾輪,包括固定板11、轉動板12、輪軸13和滾輪14,固定板11設置在機殼1底部,轉動板12嵌套在固定板11的內部,滾輪14通過輪軸13設置在轉動板12上。
本實用新型結構的智能網球拾取裝置,通過智能結構,能夠實現自動拾取地面上的網球,方便了網球的運動,所述機殼表面設置有防撞護墊,由于裝置在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碰撞到障礙,為了機殼遭到撞擊,本實用新型在機殼的表面設置了防護墊,保護機殼的外表,所述滾輪為萬向滾輪,包括固定板、轉動板、輪軸和滾輪,固定板設置在機殼底部,轉動板嵌套在固定板的內部,滾輪通過輪軸設置在轉動板上,這種結構的滾輪能夠實現360度旋轉,使得裝置能夠靈活的改變移動的方向,從而實現裝置全范圍的拾取網球,所述倉蓋上設置密封圈,由于倉蓋會降低球倉的壓力,在吸取網球時,倉蓋會漏氣,因此在倉蓋上設置密封圈以達到密封的效果,降低吸球時壓力的泄漏,所述球倉為半圓形,半圓形的球倉能夠更為契合網球的形狀,當球吸入球倉后不會到處晃動,防止吸入的球從吸道掉出。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