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騎行訓練規劃技術,尤其是涉及一種騎行訓練規劃方法。
背景技術:
為了提高訓練效果,需要根據不同的騎行線路對騎行距離、騎行速度進行適當的規劃,以保證在保持身體健康的前提實現鍛煉的目的。目前,一般通過經驗進行騎行訓練,其訓練的合理性較低,易導致訓練強度過大或過小,而過大易損害騎行者的身體、過小則達不到訓練效果,不能最大化的滿足騎行訓練的需要。有鑒于此,提供一種合理化的騎行訓練規劃方法是現階段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不足,提出一種騎行訓練規劃方法,解決現有技術中依靠經驗訓練合理性低、訓練強度過大或過小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騎行訓練規劃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根據騎行者騎行的歷史數據判斷其騎行能力;
S2、確定待騎行線路,采集待騎行線路的線路數據,根據騎行能力規劃騎行者能夠在待騎行線路上的騎行距離。
優選的,所述騎行訓練規劃方法還包括:
S3、根據最大心率法計算騎行者的最大心率,并根據最大心率獲取最佳踏頻范圍。
優選的,所述步驟S1包括:
S11、獲取騎行者騎行的歷史數據中每次騎行的騎行距離和騎行時間,并根據騎行距離和騎行時間計算其每次的騎行能力;
S12、獲取歷史數據中多次騎行的騎行能力均值。
優選的,所述步驟S11包括:
S111、獲取歷史數據中每次騎行的線路數據,并根據線路數據將對應騎行線路分隔為多個騎行路段,每個騎行路段為上坡、平路或下坡;
S112、根據騎行路段與水平面的夾角對每一個騎行路段賦予難度系數;
S113、根據每個騎行路段的距離、難度系數、騎行時間計算該次騎行線路的騎行能力。
優選的,所述步驟S2包括:
S21、將待騎行線路分隔為多個待騎行路段,每個待騎行路段為上坡、平路或下坡;
S22、確定每一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
S23、根據騎行能力均值計算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
優選的,每次的騎行能力的計算公式為:
Li=(l1*K1+l2*K2+l3*K3+…+ln*Kn)/Ti (1)
其中,Li為第i次騎行的騎行能力,l1為第i次騎行中第1個騎行路段的距離,K1為第i次騎行中第1個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l2為第i次騎行中第2個騎行路段的距離,K2為第i次騎行中第2個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l3為第i次騎行中第3個騎行路段的距離,K3為第i次騎行中第3個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ln為第i次騎行中第n個騎行路段的距離,Kn為第i次騎行中第n個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Ti為第i次騎行的騎行時間。
優選的,所述騎行能力均值的計算公式為:
L=(L1+L2+L3+…+Li)/i (2)
其中,L為騎行能力均值,L1為第1次騎行的騎行能力,L2為第2次騎行的騎行能力,L3為第3次騎行的騎行能力,Li為第i次騎行的騎行能力,i為歷史數據中記錄的騎行次數。
優選的,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的計算關系式為:
Y=Y1*J1+Y2*J2+Y3*J3+…+Ym*Jm=L*(T1+T2+T3+…+Ti)/i (3)
其中,Y為待騎行線路的基準騎行距離,Y1為第1個待騎行路段的距離,J1為第1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Y2為第2個待騎行路段的距離,J2為第2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Y3為第3個待騎行路段的距離,J3為第3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Ym為第m個待騎行路段的距離,Jm為第m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T1為第1次騎行的騎行時間,T2為第2次騎行的騎行時間,T3為第3次騎行的騎行時間,Ti為第i次騎行的騎行時間,i為歷史數據中記錄的騎行次數。
優選的,所述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計算公式為:
D=Y1+Y2+Y3+…+Ym (4)
其中,D為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騎行者的歷史騎行數據獲知其騎行能力,并根據騎行能力確定騎行者在待騎行線路上的騎行距離,保證該騎行距離與騎行者的騎行能力相契合,避免訓練強度過大或過小,提高了訓練的合理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騎行訓練規劃方法的流程圖;
圖2是本發明的步驟S1的分流程圖;
圖3是本發明的步驟S11的子流程圖;
圖4是本發明的步驟S2的分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請參閱圖1~4,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騎行訓練規劃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根據騎行者騎行的歷史數據判斷其騎行能力;
具體的,本實施例步驟S1包括:
S11、獲取騎行者騎行的歷史數據中每次騎行的騎行距離和騎行時間,并根據騎行距離和騎行時間計算其每次的騎行能力;
為了保證判斷的準確性,本實施例需要騎行者的每次歷史騎行數據中體現的騎行能力,并根據多次騎行能力數據獲取其整體騎行能力,其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S111、獲取歷史數據中每次騎行的線路數據,并根據線路數據將對應騎行線路分隔為多個騎行路段,每個騎行路段為上坡、平路或下坡;
由于騎行過程中上坡、平路和下坡分別對人體的消耗不同,故本實施例將騎行線路分隔成多個騎行線段,而且每個騎行線段的為一坡度不發生明顯變化的平面或斜面,則騎行者在同一騎行線段上騎行相同距離消耗的體能大致相同。
S112、根據騎行路段與水平面的夾角對每一個騎行路段賦予難度系數;
由于每個騎行線段的坡度為固定值,故可將每個騎行線段設置難度系數,平路難度系數設為1,上坡難度系數大于1,下坡難度系數小于1,其具體可通過A=(1+a)2計算,其中,A為難度系數,a為坡度,且上坡a為正數、下坡a為負值,例如上坡坡度為0.5,難度系數為2.25,而下坡坡度為-0.5,則難度系數為0.25。
S113、根據每個騎行路段的距離、難度系數、騎行時間計算該次騎行線路的騎行能力。
每次的騎行能力的計算公式為:
Li=(l1*K1+l2*K2+l3*K3+…+ln*Kn)/Ti (1)
其中,Li為第i次騎行的騎行能力,l1為第i次騎行中第1個騎行路段的距離,K1為第i次騎行中第1個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l2為第i次騎行中第2個騎行路段的距離,K2為第i次騎行中第2個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l3為第i次騎行中第3個騎行路段的距離,K3為第i次騎行中第3個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ln為第i次騎行中第n個騎行路段的距離,Kn為第i次騎行中第n個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Ti為第i次騎行的騎行時間。
S12、獲取歷史數據中多次騎行的騎行能力均值。
為了增加判斷的準確性,本實施例對歷史數據中的多次騎行的騎行能力進行運算,以獲取騎行能力的平均值,所述騎行能力均值的計算公式為:
L=(L1+L2+L3+…+Li)/i (2)
其中,L為騎行能力均值,L1為第1次騎行的騎行能力,L2為第2次騎行的騎行能力,L3為第3次騎行的騎行能力,Li為第i次騎行的騎行能力,i為歷史數據中記錄的騎行次數。
S2、確定待騎行線路,采集待騎行線路的線路數據,根據騎行能力規劃騎行者能夠在待騎行線路上的騎行距離。
待騎行線路可根據訓練需要設定,其一固定線路,可通過電子地圖采集其線路數據,例如其長度、各階段的坡度等,所述步驟S2具體包括:
S21、將待騎行線路分隔為多個待騎行路段,每個待騎行路段為上坡、平路或下坡;
待騎行線路的分隔與上述歷史數據中騎行線路的分隔方式基本相同,故在此不作詳細贅述。
S22、確定每一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
每一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與步驟S112基本相同。
S23、根據騎行能力均值計算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
要計算騎行者需要在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首先需要知道基準騎行距離,本實施例通過將不同的待騎行線路確定了難度系數,而通過難度系數計算的基準騎行距離可準確判斷騎行者的騎行能力,具體的,本實施例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的計算關系式為:
Y=Y1*J1+Y2*J2+Y3*J3+…+Ym*Jm=L*(T1+T2+T3+…+Ti)/i (3)
其中,Y為待騎行線路的基準騎行距離,Y1為第1個待騎行路段的距離,J1為第1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Y2為第2個待騎行路段的距離,J2為第2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Y3為第3個待騎行路段的距離,J3為第3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Ym為第m個待騎行路段的距離,Jm為第m個待騎行路段的難度系數,T1為第1次騎行的騎行時間,T2為第2次騎行的騎行時間,T3為第3次騎行的騎行時間,Ti為第i次騎行的騎行時間,i為歷史數據中記錄的騎行次數。
通過上述關系式可遞推出m數據,即獲知最后一個待騎行路段,進而可知:
所述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計算公式為:
D=Y1+Y2+Y3+…+Ym (4)
其中,D為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其中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根據需要設置,其一般大于等于D的實際計算值。
本實施例所述騎行訓練規劃方法還包括:
S3、根據最大心率法計算騎行者的最大心率,并根據最大心率獲取最佳踏頻范圍。
當獲知待騎行線路的騎行距離后,可通過最大心率法計算騎行者的最大心率,具體為:最大心率=220-騎行者的年齡,而為了保證身體的有效運動,心率一般取值為最大心率的70~85%。通過心率和速度可獲取最佳踏頻,一般可設置踏頻范圍以便于騎行者實時調整。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騎行者的歷史騎行數據獲知其騎行能力,并根據騎行能力確定騎行者在待騎行線路上的騎行距離,保證該騎行距離與騎行者的騎行能力相契合,避免訓練強度過大或過小,提高了訓練的合理化。
以上所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構思所做出的各種其他相應的改變與變形,均應包含在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