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竹筷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竹筷機,包括機架、電動機、動力傳遞機構和成型機構,所述電動機置于所述機架內下端的后側,所述動力傳遞機構置于所述機架內下端的前側,所述電動機與所述動力傳遞機構聯動,所述成型機構置于所述機架的上端,所述動力傳遞機構帶動所述成型機構運轉,所述成型機構用于筷子成型。相對現有技術,本發明結構簡單、能使竹筷一次成型、簡化加工流程、減少勞動力投入、降低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一種竹核機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竹筷機。
【背景技術】
[0002]竹筷機是由人工用刀把竹子砍成兩半后,再破成支狀竹筷毛胚,然后將毛胚用沖筷機沖成方胚,最后將方胚沖成斜胚,經磨光后才成斜筷,人工下料速度慢、效益低,勞動強度大,成本高。
[0003]再者,現有的筷子采用旋轉刀具切削而成,先制成毛坯后成型,需要兩臺設備完成,需要多臺電機,兩個人操作,由于是兩次生產,耗電量大,生產成本高,消耗原材料量大,相對會產生更多的廢料。
[0004]本人以前申請的專利文件申請號為200520033225.3的《竹筷成型刀和竹筷一次性成型機》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結構復雜,不便于維護;2、不能實現對竹筷進行圓弧度和四面斜度加工。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能使竹筷一次成型、簡化加工流程、減少勞動力投入、降低生產成本的竹筷機。
[0006]本發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竹筷機,包括機架、電動機、動力傳遞機構和成型機構,所述電動機置于所述機架內下端的后側,所述動力傳遞機構置于所述機架內下端的前側,所述電動機與所述動力傳遞機構聯動,所述成型機構置于所述機架的上端,所述動力傳遞機構帶動所述成型機構運轉,所述成型機構用于筷子成型;
[0007]所述動力傳遞機構包括轉輪、飛輪、搖臂和附桿,所述轉輪通過皮帶與所述電動機聯動,所述轉輪與所述飛輪齒合聯動,所述飛輪的外圓周邊緣處通過連桿與所述搖臂的中部連接,所述搖臂的底部固定在所述機架的底部,所述飛輪帶動搖臂來回擺動,所述附桿水平設置,其一端與所述搖臂的頂部連接,所述搖臂帶動所述附桿水平往復移動,所述附桿的另一端與所述成型機構聯動;
[0008]所述成型機構包括筷槽、成型總成、面底總成、側面成型總成和沖桿,所述筷槽固定置于所述機架的上端,所述成型總成、面底總成和側面成型總成由前至后依次置于所述筷槽的上端,所述成型總成和面底總成固定連接在所述筷槽上,且所述成型總成和面底總成的下端與所述附桿聯動,所述側面成型總成固定連接在所述筷槽上,所述沖桿置于所述機架的上端且位于所述筷槽的后側,所述沖桿與所述搖臂的上端連接,所述搖臂帶動所述沖桿水平往復移動,所述沖桿用于竹胚制作及進行送料,所述側面成型總成用于對竹胚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進行粗切面以及竹胚的兩側面進行切面,所述面底總成用于竹胚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進行精切面以及竹胚前側中部開槽及竹胚后側開淺槽,所述成型總成用于對竹胚的前部進行圓弧度加工。。
[0009]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裝置只需一臺電動機,即可完成整個竹筷生產工藝,降低設備生產成本,減少電能損耗;2、本裝置將竹胚一次成型,節省了加工時間,提高了破毛胚、沖方胚加工效率,節省了勞動力投入;3、本裝置只需一個作業人員即可實現竹筷加工,
減少勞動力投入,降低了生產成本;4、竹胚利用率高,有效減少了廢料生產,提高了生產效.、
Mo
[0010]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發明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0011]進一步技術方案,所述成型總成包括第一左側刀和第一右側刀,所述第一左側刀和第一右側刀置于所述筷槽的兩側,所述第一左側刀和第一右側刀均與所述附桿聯動,所述第一左側刀和第一右側刀通過所述附桿水平往復移動往復的遠離或靠近所述筷槽。
[0012]進一步技術方案,所述面底總成包括第二上切刀、第二下切刀、第二左側刀和第二右側刀,所述第二上切刀置于所述筷槽的上方,所述附桿通過連接件帶動所述第二上切刀上下往復移動,所述第二下切刀固定置于所述筷槽的下端,所述第二左側刀和第二右側刀分別固定置于所述筷槽兩側。
[0013]進一步技術方案,所述側面成型總成包括第三上切刀、第三下切刀、第三左側刀和第三右側刀,所述第三上切刀和第三下切刀分別固定置于所述筷槽上下兩端,所述第三左側刀和第三右側刀分別固定置于所述筷槽兩側。
[0014]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成型總成、面底總成和側面成型總成,是得竹筷一次成型,提高了生產效率;2、第一左側刀和第一右側刀往復遠離或靠近所述筷槽,是得第一左側刀和第一右側刀對竹筷前部的圓弧度加工更加平順,是得竹筷表面更加平滑,提高了竹筷的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發明一種竹筷機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圖1的俯視圖。
[0017]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18]1、機架,2、電動機,3、動力傳遞機構,31、轉輪,32、飛輪,33、搖臂,34、附桿;
[0019]4、成型機構,41、筷槽,42、成型總成,43、面底總成,44、側面成型總成,45、沖桿;
[0020]421、第一左側刀,422、第一右側刀;
[0021]431、第二上切刀,432、第二左側刀,433、第二右側刀;
[0022]441、第三上切刀,442、第三左側刀,443、第三右側刀。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發明,并非用于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0024]如圖1和2所示,一種竹筷機,包括機架1、電動機2、動力傳遞機構3和成型機構4,所述電動機2置于所述機架I內下端的后側,所述動力傳遞機構3置于所述機架I內下端的前側,所述電動機2與所述動力傳遞機構3聯動,所述成型機構4置于所述機架I的上端,所述動力傳遞機構3帶動所述成型機構4運轉,所述成型機構4用于筷子成型;
[0025]所述動力傳遞機構3包括轉輪31、飛輪32、搖臂33和附桿34,所述轉輪31通過皮帶與所述電動機2聯動,所述轉輪31與所述飛輪32齒合聯動,所述飛輪32的外圓周邊緣處通過連桿與所述搖臂33的中部連接,所述搖臂33的底部固定在所述機架I的底部,所述飛輪32帶動搖臂33來回擺動,所述附桿34水平設置,其一端與所述搖臂的頂部連接,所述搖臂帶動所述附桿34水平往復移動,所述附桿34的另一端與所述成型機構4聯動;
[0026]所述成型機構4包括筷槽41、成型總成42、面底總成43、側面成型總成44和沖桿45,所述筷槽41固定置于所述機架I的上端,所述成型總成42、面底總成43和側面成型總成44由前至后依次置于所述筷槽41的上端,所述成型總成42和面底總成43固定連接在所述筷槽41上,且所述成型總成42和面底總成43的下端與所述附桿34聯動,所述側面成型總成44固定連接在所述筷槽41上,所述沖桿45置于所述機架I的上端且位于所述筷槽41的后側,所述沖桿45與所述搖臂33的上端連接,所述搖臂33帶動所述沖桿45水平往復移動,所述沖桿45用于竹胚制作及進行送料,所述側面成型總成44用于對竹胚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進行粗切面以及竹胚的兩側面進行切面,所述面底總成43用于竹胚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進行精切面以及竹胚前側中部開槽及竹胚后側開淺槽,所述成型總成42用于對竹胚的前部進行圓弧度加工。
[0027]所述成型總成42包括第一左側刀421和第一右側刀422,所述第一左側刀421和第一右側刀422置于所述筷槽41的兩側,所述第一左側刀421和第一右側刀422均與所述附桿34聯動,所述第一左側刀421和第一右側刀422通過所述附桿34水平往復移動往復的遠離或靠近所述筷槽41。
[0028]所述面底總成43包括第二上切刀431、第二下切刀、第二左側刀432和第二右側刀433,所述第二上切刀431置于所述筷槽41的上方,所述附桿34通過連接件帶動所述第二上切刀431上下往復移動,所述第二下切刀固定置于所述筷槽41的下端,所述第二左側刀432和第二右側刀433分別固定置于所述筷槽41兩側。
[0029]所述側面成型總成44包括第三上切刀441、第三下切刀、第三左側刀442和第三右側刀443,所述第三上切刀441和第三下切刀分別固定置于所述筷槽41上下兩端,所述第三左側刀442和第三右側刀443分別固定置于所述筷槽41兩側。
[0030]本裝置的工作原理:將竹坯放置在筷槽41的后側且沖桿45的前端,啟動電動機,電動機2帶動轉輪轉動,轉輪帶動飛輪32轉動,飛輪32轉動帶動搖臂33擺動,搖臂33同時帶動附桿34和沖桿45水平往復移動,沖桿45沖擊竹胚進筷槽41,竹坯在筷槽41處分割成方胚進入筷槽41,方胚經過側面成型總成44內的切刀對方胚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進行粗切面以及方胚的兩側面進行切面切削,成型總成42和面底總成43的下端與所述附桿34聯動,再經過面底總成43對方胚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進行精切面以及竹胚前側中部開槽及方胚后側開淺槽,最后成型總成42用于對竹胚的前部進行圓弧度加工,最后成型。
[0031]本裝置只需一臺電動機2,即可完成整個竹筷生產工藝,降低設備生產成本,減少電能損耗;本裝置將竹胚一次成型,節省了加工時間,提高了破方胚、沖方胚加工效率,節省了勞動力投入;本裝置只需一個作業人員即可實現竹筷加工,減少勞動力投入,降低了生產成本;竹胚利用率聞,有效減少了廢料生廣,提聞了生廣效益。
[0032]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竹筷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1)、電動機(2)、動力傳遞機構(3)和成型機構(4),所述電動機(2)置于所述機架(1)內下端的后側,所述動力傳遞機構(3)置于所述機架(1)內下端的前側,所述電動機(2)與所述動力傳遞機構(3)聯動,所述成型機構(4)置于所述機架(1)的上端,所述動力傳遞機構(3)帶動所述成型機構(4)運轉,所述成型機構(4)用于筷子成型; 所述動力傳遞機構(3)包括轉輪(31)、飛輪(32)、搖臂(33)和附桿(34),所述轉輪(31)通過皮帶與所述電動機(2)聯動,所述轉輪(31)與所述飛輪(32)齒合聯動,所述飛輪(32)的外圓周邊緣處通過連桿與所述搖臂(33)的中部連接,所述搖臂(33)的底部固定在所述機架(1)的底部,所述飛輪(32)帶動搖臂(33)來回擺動,所述附桿(34)水平設置,其一端與所述搖臂的頂部連接,所述搖臂帶動所述附桿(34)水平往復移動,所述附桿(34)的另一端與所述成型機構(4)聯動; 所述成型機構(4)包括筷槽(41)、成型總成(42)、面底總成(43)、側面成型總成(44)和沖桿(45),所述筷槽(41)固定置于所述機架(1)的上端,所述成型總成(42)、面底總成(43)和側面成型總成(44)由前至后依次置于所述筷槽(41)的上端,所述成型總成(42)和面底總成(43)固定連接在所述筷槽(41)上,且所述成型總成(42)和面底總成(43)的下端與所述附桿(34)聯動,所述側面成型總成(44)固定連接在所述筷槽(41)上,所述沖桿(45)置于所述機架(1)的上端且位于所述筷槽(41)的后側,所述沖桿(45)與所述搖臂(33)的上端連接,所述搖臂(33)帶動所述沖桿(45)水平往復移動,所述沖桿(45)用于竹胚制作及進行送料,所述側面成型總成(44)用于對竹胚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進行粗切面以及竹胚的兩側面進行切面,所述面底總成(43)用于竹胚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進行精切面以及竹胚前側中部開槽及竹胚后側開淺槽,所述成型總成(42)用于對竹胚的前部進行圓弧度加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竹筷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總成(42)包括第一左側刀(421)和第一右側刀(422),所述第一左側刀(421)和第一右側刀(422)置于所述筷槽(41)的兩側,所述第一左側刀(421)和第一右側刀(422)均與所述附桿(34)聯動,所述第一左側刀(421)和第一右側刀(422)通過所述附桿(34)水平往復移動往復的遠離或靠近所述筷槽(41)。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竹筷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底總成(43)包括第二上切刀(431)、第二下切刀、第二左側刀(432)和第二右側刀(433),所述第二上切刀(431)置于所述筷槽(41)的上方,所述附桿(34)通過連接件帶動所述第二上切刀(431)上下往復移動,所述第二下切刀固定置于所述筷槽(41)的下端,所述第二左側刀(432)和第二右側刀(433)分別固定置于所述筷槽(41)兩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竹筷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側面成型總成(44)包括第三上切刀(441)、第三下切刀、第三左側刀(442)和第三右側刀(443),所述第三上切刀(441)和第三下切刀分別固定置于所述筷槽(41)上下兩端,所述第三左側刀(442)和第三右側刀(443)分別固定置于所述筷槽(41)兩側。
【文檔編號】B27M3/24GK104308935SQ201410508099
【公開日】2015年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8日
【發明者】李昌華, 李嘉, 李琰 申請人:李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