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橫機自動起底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橫機自動起底器,適用于各種電動橫機及自動 電腦橫機,屬于橫機配件。
背景技術:
現有編織機有橫機、圓機等,傳統橫機主要由機身、機頭、機架等 組成,編織時,首先起底,再將起底板用手工方式鉤住起底時的織線, 在起底板下掛重錘,之后手工移動機頭,使機頭左右運動來編織織物, 因此其存在的缺點是第一,勞動強度大;第二,編織花色單一。于是 電動橫機及電腦橫機應運而生,但在實現橫機的電動化及自動化過程 中,自動起底、自動鉤線及自動脫線成為一個難題。現有各類自動、電 腦橫機一般沒有自動起底裝置,橫機編織時采用逐步收針及逐步放針的 方式來達到連續編織的目的,這樣不但浪費織線,同時還存在豁邊現象, 即衣片底角呈圓弧形,這就無法滿足高檔織物的要求;而現在極少數有 起底裝置的橫機只能采用2隔2起底,存在鉤線不穩等缺點。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已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提供一種自動 起底,卸片、鉤線可靠,可編織出高檔織物,并適用于各種橫機的橫機 自動起底器。
本實用新型橫機自動起底器的技術方案是其特征在于在橫機左、 右支撐板上安裝升降裝置,升降裝置上固定起底板底座,起底板底座上 安裝起底板,起底板有帶槽平板,帶槽平板的槽內安裝鉤針,鉤針底部 鉤住帶槽平板的底面,帶槽平板有槽一面安裝平板;在起底板后面有打 布板,打布板下端制有轉軸,轉軸兩端分別安裝軸承座,軸承座固定在 左、右支撐板上,轉軸由牽引器A帶動;在橫機機身的兩端面上分別 安裝夾線剪線器。
本實用新型的橫機自動起底器,與已有技術相比,以起底板自動起 底代替手工起底,大大降低勞動強度,并且鉤線、卸片可靠,提高織物 的檔次。編織時,首先機頭帶動梭子頭沿著橫機長度方向移動一行,使 橫機針床上的鉤針鉤住織線,這樣就完成了起底,之后,升降裝置帶動 起底板向上運動,上升到橫機口上方一定距離后再下降,使得起底板上 的鉤針鉤住起底后的織線,然后機頭幵始直線往復運動,織物在起底板 的牽拉下進行連續編織,當織到一定長度時,牽引器A拉動打布板擺 動一定角度,使得織物向一面傾斜,便于織物在卸片時順利脫離起底板 鉤針尖部。當編織到規定的長度時(即編織結束時),機頭將梭子頭移
到夾線剪線器的外面進行夾線、剪線,切斷織線后,機頭移動一行進行 卸片,在織物下落時織物與起底板鉤針相脫離。
本實用新型的橫機自動起底器,其所述的鉤針有左鉤針和右鉤針,
左、右鉤針的結構左右對稱,左鉤針的針尖c指向右下方,并向前或
者向后傾斜,右鉤針的針尖D指向左下方,并向前或者向后傾斜,即 左、右鉤針的針尖同時向前或者同時向后,有利于鉤線、脫線。其所述 的升降裝置有左、右兩個基座,兩基座相對的表面制有長槽,基座內安 裝絲桿,兩絲桿上裝有滑塊,滑塊連接起底板底座,兩絲桿由傳動帶相 連接,并由電機帶動。工作時,電機經傳動帶使絲桿旋轉,絲桿再帶動 滑塊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從而帶動與滑塊相連的起底板底座作相應的 運動。其所述的夾線剪線器是在底座上的槽內安裝上滑桿與下滑塊,上 滑桿由牽引器B帶動,上滑桿上端凸出部分的底面制有上三角齒,上 三角齒外側安裝上切刀,上滑桿與下滑塊相接觸,下滑塊頂面制有下三 角齒,兩三角齒相嚙合,底座內側安有下切刀,下切刀刀口與上切刀刀 口相對,工作時,牽引器B帶動上滑桿向下運動,運動到上、下三角 齒相嚙合時織線被兩齒夾住,在牽引器的作用下,下滑塊隨上滑桿一起 帶動織線繼續向下運動,直到上切刀刀口與下切刀刀口相碰,從而切斷 織線。其所述的打布板上部是凸出的曲面板,打布后可使與打布板凸出 處相接觸的織物始終位于起底板鉤針尖的外側,編織結束后織物順著打 布板斜面下滑,下滑過程中織物自動與起底板鉤針相脫離。其所述的起 底板與起底板底座的連接是可拆連接或者是固定連接,當兩者固定連接 時,起底板依靠升降裝置的帶動與起底板底座一起有規律地向下運動 (編織時),從而完成編織;當兩者是可拆連接時,升降裝置帶動起底 板底座向下運動,起底板與起底板底座相脫離,依靠起底板的重力作用 牽拉織物,從而完成編織。
圖1是本實用新型橫機自動起底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2是本實用新型橫機自動起底器的主視圖3是本實用新型橫機自動起底器的M向視圖4是夾線剪線器的N向視圖5是起底板與鉤針的安裝示意圖6是起底板與鉤針的K向結構示意圖7是起底板與鉤針的俯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涉及橫機自動起底器,可與各種電動、電腦橫機配套使 用,如圖1-圖4所示,其主要的技術特征在于在橫機左、右支撐板 11、 12上安裝升降裝置,升降裝置上固定起底板底座5,起底板底座上 安裝起底板4,起底板有帶槽平板41,帶槽平板的槽44內安裝鉤針42, 鉤針底部鉤住帶槽平板的底面,帶槽平板41有槽一面安裝平板43;在 起底板4后面有打布板3,打布板下端連接轉軸31,轉軸兩端分別安裝 軸承座32、 33,軸承座固定在左、右支撐板ll、 12上,轉軸31由牽 引器A帶動;在橫機機身1的兩端面上分別安裝夾線剪線器18,為了 滿足在編織復雜花色時橫機機身兩頭處可能均有織線需要夾住并切斷 的情況。工作時,首先使機頭14帶動梭子頭13沿著橫機長度方向移動 一行,使橫機針床上的鉤針鉤住織線,即起底,之后,升降裝置帶動起 底板4向上運動,上升到橫機口上方后再下降,使得起底板上的鉤針 42鉤住起底后的織線,然后機頭開始直線往復運動,織物在起底板的 牽拉下進行連續編織,當織到一定長度時,牽引器A拉動打布板3擺 動一定角度,使織物產生傾斜,便于織物在卸片時順利脫離起底板鉤針 尖部,當織到規定的長度時,機頭14將梭子頭13移到夾線剪線器18 的外面進行夾線、剪線,切斷織線后,機頭移動一行進行卸片,在織物 下落時織物與起底板鉤針42相脫離。其所述的鉤針42有左鉤針和右鉤 針(如圖5-圖7所示),左、右鉤針的結構左右對稱,左鉤針的針尖C 指向右下方,并向前或者向后傾斜,右鉤針的針尖D指向左下方,并 向前或者向后傾斜。其所述的升降裝置有左、右兩個基座6、 7,兩基 座相對的表面制有長槽61,基座內安裝絲桿62、 72,兩絲桿裝有滑塊 63、 73,滑塊連接起底板底座5,起底板底座可在長槽61內上、下運 動,兩絲桿由傳動帶8相連接,并由電機9帶動,工作時,電機9經傳 動帶8使絲桿62、 72旋轉,絲桿再帶動滑塊63、 73螺旋上升或螺旋下 降,從而帶動與滑塊相連的起底板底座5作相應的運動。其所述的夾線 剪線器18是在底座21上的槽內安裝上滑桿23與下滑塊24,上滑桿23 由牽引器B帶動,上滑桿上端凸出部分的底面制有上三角齒25,上三 角齒外側安裝上切刀26,上滑桿外側與下滑塊24相接觸,下滑塊頂面 制有下三角齒27,兩三角齒相嚙合,底座21內側安有下切刀28,下切 刀28刀口與上切刀26刀口相對。其所述的打布板3上部是凸出的曲面 板,在打布后可使織物始終位于起底板鉤針42尖外面,方便編織結束 后順利脫出織物。其起底板4與起底板底座5的連接是可拆連接或者是 固定連接,當兩者固定連接時,起底板與起底板底座在升降裝置的帶動 下一起向下運動(編織時),從而完成編織;當兩者可拆連接時,升降 裝置帶動起底板底座向下運動,起底板與起底板底座相脫離,依靠起底 板的重力作用來牽拉織物,從而完成編織。
權利要求1、橫機自動起底器,其特征在于在橫機左、右支撐板(11、12)上安裝升降裝置,升降裝置上固定起底板底座(5),起底板底座上安裝起底板(4),起底板有帶槽平板(41),帶槽平板的槽(44)內安裝鉤針(42),鉤針底部鉤住帶槽平板的底面,帶槽平板(41)有槽一面安裝平板(43);在起底板(4)后面有打布板(3),打布板下端連接轉軸(31),轉軸兩端分別安裝軸承座(32、33),軸承座固定在左、右支撐板(11、12)上,轉軸(31)由牽引器(A)帶動;在橫機機身(1)的兩端面上分別安裝夾線剪線器(18)。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機自動起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鉤針 (42)有左鉤針和右鉤針,左、右鉤針的結構左右對稱,左鉤針的針尖 (C)指向右下方,并向前或者向后傾斜,右鉤針的針尖(D)指向左下方,并向前或者向后傾斜。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橫機自動起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升降 裝置有左、右兩個基座(6、 7),兩基座相對的表面制有長槽(61),基 座內安裝絲桿(62、 72),兩絲桿上裝有滑塊(63、 73),滑塊連接起底 板底座(5),兩絲桿由傳動帶(8)相連接,并由電機(9)帶動。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機自動起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線 剪線器(18)是在底座(21)上的槽內安裝上滑桿(23)與下滑塊(24), 上滑桿(23)由牽引器(B)帶動,上滑桿上端凸出部分的底面制有上 三角齒(25),上三角齒外側安裝上切刀(26),上滑桿與下滑塊(24) 相接觸,下滑塊頂面制有下三角齒(27),兩三角齒相嚙合,底座(21) 內側安有下切刀(28),下切刀(28)刀口與上切刀(26)刀口相對。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機自動起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打布 板(3)上部是凸出的曲面板。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橫機自動起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底 板(4)與起底板底座(5)的連接是可拆連接或者是固定連接。
專利摘要橫機自動起底器,其特征在于在橫機左、右支撐板上安裝升降裝置,升降裝置上固定起底板底座,起底板底座上安裝起底板,起底板有帶槽平板,帶槽平板的槽內安裝鉤針,鉤針底部鉤住帶槽平板的底面,帶槽平板有槽一面安裝平板;在起底板后面有打布板,打布板下端制有轉軸,轉軸兩端分別安裝軸承座,軸承座固定在左、右支撐板上,轉軸由牽引器A帶動;在橫機機身的兩端面上分別安裝夾線剪線器。與已有技術相比,以起底板自動起底代替手工起底,大大降低勞動強度,并且鉤線、卸片可靠,提高織物的檔次。
文檔編號D04B15/00GK201010750SQ20072010621
公開日2008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07年1月31日
發明者陶金剛 申請人:陶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