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安全帶連接件的繩纜接頭及包括該繩纜接頭和繩纜的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安全帶連接件的繩纜接頭(cable shoe)以及 包括這種繩纜接頭和繩纜的組件。本發明更具體地涉及用于皮帶扣連 接件的繩纜接頭。
背景技術:
作為一種規定,在準坐五人的機動車的后座上設置有三個皮帶扣。 安全帶插件舌片可以插入每個皮帶扣中。每個皮帶扣,特別是每個皮 帶扣的框架,借助第一緊固構件連接到繩纜,而所述繩纜借助第二緊 固構件固定到車體。現有技術中公開的是通過冷擠壓制造的緊固構件,例如需要沖孔 (punching)和/或沖壓(stamping)完成加工。所述方法的步驟增加 了緊固構件的生產成本。此外,在大多數情況下,兩種設計不同的緊 固構件用于將皮帶扣連接到繩纜和將繩纜緊固到車體。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繩纜接頭,借助這種繩纜接頭,皮帶扣 或皮帶配件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以低成本緊固到車體,且本發明的目 的是提供一種包括所述繩纜接頭和繩纜的組件,簡單可靠地將皮帶扣 或配件緊固到車體。為此,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安全帶連接件,特別是用于皮帶扣連 接件或帶扣張緊器連接件的繩纜接頭,包括緊固部段和保持部段,所 述保持部段被彈性變形,包圍繩纜,所述保持部段還具有兩個邊緣, 它們在變形狀態下彼此嚙合,第一邊緣包括至少一個具有橫向加厚部 分的凸起,而第二邊緣包括至少一個具有溝槽的凹部,而且在所述變形狀態下,所述笫一邊緣的凸起嚙合到所述第二邊緣的凹部中,所述 加厚部分嚙合到所述溝槽中。根據本發明,所述保持部段的兩個邊緣 成形為,在所述變形狀態下,它們以形狀配合的方式彼此嚙合,以實 現互鎖。所述邊緣互鎖允許傳遞更大的力。如果所述繩纜接頭成為帶 扣張緊器連接件的一部分,則將補償張緊運動導致的張緊力,并保持 所述繩纜。
在這種情況下,稱為"變形"的狀態是彎折并對金屬板部件沖壓 之后的狀態。
優選配置至少一個凸起和至少一個凹部,在所述變形狀態下,在 所述邊緣的過渡部形成連續表面,即在變形狀態下,在所迷至少一個 凸起和至少一個凹部之間不存在間隙,而所述至少一個凸起和至少一 個凹部也不重疊。在所述凸起延伸部的主平面內,所述凸起和所述凹 部的任何相對運動都得以消除。
所述保持部段可以設置有至少一個凹痕,其通過壓印形成,并向 內側凸起。所述凹痕是從外側形成的局部變形,盡可能遠地延伸到繩 纜表面。橫向于張力方向的所述凹痕使得抽出所述繩纜明顯更加困難。
所述緊固部段的表面和/或所述保持部段的表面優選進行壓印。所 述繩纜接頭內表面的全部表面,即插入繩纜時靠近繩纜的表面,通過
壓印設置一種輪廓,特別是格柵結構(waffle)壓印,這樣增加了抽 出繩纜時的阻力。
所述緊固部段和/或所述保持部段可以具有涂層,所述涂層使得更 難于抽出繩纜。保持部段和/或緊固部段的表面壓印將改善所述涂層的 粘附性。
優選所述緊固部段和所述保持部段成整塊地彼此連續,以使它們 不需要在事后彼此連接。這樣使得繩纜接頭的生產費用低。
更具體地說,所述緊固部段和所述保持部段用一塊金屬部件沖壓
形成o
本發明進一步涉及包括本發明繩纜接頭和繩纜的組件,且使得處 于變形狀態的保持部段圍繞繩纜嚙合并保持該繩纜。關于優勢,可以參照上述解釋。
本發明進一步的特征和優勢將從以下給出的說明和附圖中變得直白。本發明將參照實施例進行說明。附圖中圖1示出了皮帶扣連接件的示意圖,該皮帶扣連接件包括借助本發明第 一繩纜接頭與繩纜連接的皮帶扣,所述繩纜借助本發明的第二繩纜接頭連接到車體;圖2示出了處于展開狀態的圖l所示繩纜接頭的示圖; 圖3示出了處于中間狀態的圖l和2所示繩纜接頭的透視圖; 圖4示出了處于變形狀態的圖l至3所示繩纜接頭的前側透視圖; 圖5示出了處于變形狀態、帶有凹痕的圖l至4所示繩纜接頭后側透視圖;以及圖6示出了處于變形狀態、帶有凹痕的繩纜接頭一部分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其中插入安全帶插件舌片(未示出)的皮帶 扣10。皮帶扣IO借助繩纜12緊固到車體金屬板部件14。為此,繩纜 12第一和第二端分別接收在第一和第二繩纜接頭16中。第一和第二 繩纜接頭16適配成接收緊固裝置18,該緊固裝置將皮帶扣10固定在 第一繩纜接頭16處的位置上,并通過該緊固裝置可以將第二繩纜接頭 16緊固到車體金屬板部件14。將皮帶扣10耦接到繩纜12的繩纜接頭16和將繩纜12緊固到車 體的繩纜接頭16具有相同的設計且各自包括沖壓金屬板部件,所述金 屬板部件在圖2中示出為仍然處于非彎折狀態。繩纜接頭16具有帶一 對開口 22的緊固部段20,所述開口適配成接收緊固裝置18并用來將 繩纜接頭16連接到車體或皮帶扣10。緊固部段20成整塊地延續到保持部段24,所述保持部段24具有 兩個邊緣26、 28,帶有互補的凸起30和凹部34。左側(相對于圖2)的第一邊緣26具有兩個凸起30,每個具有橫 向加厚部分32。設置在兩個凸起30之間并且位于下凸起30以下(相 對于圖2)的是凹部34,其具有溝槽33。
同樣,兩個凸起30和兩個凹部34形成在右側(相對于圖2)的 第二邊緣28上,且設置在右側邊緣28上的凹部34位于左側邊緣26 的凸起30高度處,而凸起30形成在左側邊緣26的凹部34高度處。
在彎折狀態下(圖3),第一邊緣26的凸起30嚙合第二邊緣28 的凹部34,更具體地說,在變形狀態下(具體見圖4和5),即繩纜接 頭16受壓后,形成連續表面,即在凸起30和凹部34之間既不存在間 隙也不存在重疊。
在所述變形狀態下,凸起30和凹部34彼此嚙合,以使在繩纜12 上施加力時,凸起30和凹部34不能相對于彼此移動,因此繩纜12 無法從繩纜接頭16中抽出。
即使通過張緊器(未示出)進行張緊運動,該運動導致較高的牽 扯力作用在繩纜12上時,無法相對于彼此移動的繩纜接頭16的互鎖 凸起30和凹部34也能保證繩纜12安全地保持在繩纜接頭16中。
根據需要,壓印35 (圖2)和/或涂層(未示出)可以設置在繩纜 接頭16全部前表面上或僅前表面的一部分上,所述前表面即面向插入 的繩纜12的那個表面,這種壓印或涂層增加牽扯阻力。
以下討論繩纜接頭16的制造過程。
繩纜接頭16包括緊固部段20和保持部段24,由金屬部件整塊地 沖壓而成。繩纜12—端置于繩纜接頭16前側,更具體地說,以使繩 纜12大致平行于邊緣26、 28,且在保持部段24全部長度范圍內與繩 纜接頭16接觸。
插入繩纜12之后,兩個邊緣26、 28圍繞繩纜12彎折(圖13) 并被沖壓(圖4至6),以使保持部段24從截面來看成為矩形。在變 形狀態下,形成連續表面,而且在凸起30和凹部34區域中(圖4) 不存在任何間隙或重疊。具體來說,僅保持部段24受到沖壓。
在對保持部段24進行沖壓之后,將凹痕嵌入保持部段24后側。圖5和6示出了彼此疊置的三個大致圓形的凹痕36。凹痕36嵌入保 持部段24,以使它們橫向于牽拉方向Z (圖6)向繩纜12凸起,使繩 纜12變形。雖然在繩纜接頭12后側示出了三個彼此疊置的凹痕36,但是更 多或更少數量的凹痕36也可以設置在變形的凸起30區域中。緊固部段20表面和保持部段24表面兩者都可以壓印,并例如具 有格柵結構(waffle)類型的壓印,而且以后可以設置涂層,以便增 大該表面的粗糙度,因此增大牽扯繩纜12時的阻力。所述壓印導致涂 層粘附性更好。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安全帶連接件、特別是用于帶扣張緊器連接件的繩纜接頭,包括緊固部段(20);和保持部段(24),所述保持部段被彈性變形,包圍繩纜(12),所述保持部段還具有兩個邊緣(26、28),該兩個邊緣在變形狀態下彼此嚙合,第一邊緣(26)包括至少一個具有橫向加厚部分(32)的凸起(30),第二邊緣包括至少一個具有溝槽(33)的凹部(34),并且在所述變形狀態下,所述第一邊緣(26)的凸起(30)嚙合到所述第二邊緣(28)的凹部(34)中,所述加厚部分(32)嚙合到所述溝槽(33)中。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繩纜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個凸 起(30)和至少一個凹部(34)構造成,在所述變形狀態下,在所述 邊緣(26、 28)的過渡部形成連續表面。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纜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 段(24)設置有至少一個凹痕(36),該凹痕通過壓印形成,并向內側 凸起。
4.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纜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部 段(20)和所述保持部段(24)中的至少一個的表面被壓印。
5.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纜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部 段(20)和所述保持部段(24)中的至少一個具有涂層。
6.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纜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部 段(20)和所述保持部段(24)成整塊地彼此連續。
7.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繩纜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部 段(20)和所述保持部段(24)由一塊金屬部件沖壓而成。
8. —種包括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繩纜接頭(16)和 繩纜(12)的組件,所述保持部段(24)在變形狀態下圍繞所述繩纜(12 )嚙合并保持該繩纜(12 )。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一種用于皮帶扣連接件,特別用于帶扣張緊器連接件的繩纜接頭,其具有緊固部段(20);和保持部段(24),所述保持部段被彈性變形,包圍繩纜,所述保持部段還具有兩個邊緣(26、28),它們在變形狀態下彼此嚙合。第一邊緣(26)包括至少一個具有橫向加厚部分(32)的凸起(30),而第二邊緣包括至少一個具有溝槽(33)的凹部(34)。在所述變形狀態下,所述第一邊緣(26)的凸起(30)嚙合到所述第二邊緣(28)的凹部(34)中,所述加厚部分(32)嚙合到所述溝槽(33)中。
文檔編號D07B1/18GK101264753SQ20081008295
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8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2007年3月13日
發明者F·拉姆薩克, R·克內德爾 申請人:Trw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