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布粘接裝置的制作方法

專利名稱:布粘接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布粘接裝置,尤其涉及根據作業狀態來切換移送部位置的布粘接裝置。
背景技術
粘接裝置不是用針和縫線來縫制布,而是用粘接劑來粘接布和布。粘接裝置通過 用粘接劑來粘接布和布,能消除因縫線而引起的縫制時布表面上產生的縫線的凹凸。利用 粘接裝置時,加工后的布的表面是平滑的。用該布制成的衣服在穿著時不會因縫線的凹凸 而讓人感到不舒服。因此,粘接裝置可制作出穿著時不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的衣服。粘接裝置將粘接劑加熱成液態,并將其從噴嘴排出。從噴嘴排出的粘接劑附著在 布上。操作者在附著有粘接劑的布上重疊其它布。粘接裝置按壓雙方的布。布與布粘接。粘接裝置需要朝布的配置于移送方向最下游側的端部排出粘接劑來粘接布的端 部。例如,日本特許公開2002-104318號公報記載的裝置在相對于噴嘴與粘接劑的粘附體 相對的位置上包括滾筒。粘接劑附著在紙帶上。滾筒移送紙帶。該裝置能朝紙帶的端部排 出粘接劑。然而,在上述裝置中,額外需要移送紙帶的引出裝置和將附著有粘接劑的紙帶粘 接于紙箱的按壓裝置。因此,在將該裝置用于布粘接時,存在的問題是很難朝布的端部排出 粘接劑并移送、粘接該布。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在布的端部涂布粘接劑的布粘接裝置。技術方案1的布粘接裝置包括噴嘴,該噴嘴朝布排出粘接劑;第一移送部,該第 一移送部相對于上述噴嘴設置于上述布的移送方向下游側;第二移送部,該第二移送部設 置在相對于上述布為與上述第一移送部配置側相反的一側且與上述第一移送部相對的位 置、以及與上述噴嘴相對的位置即噴嘴位置或該噴嘴位置的至少上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側 的位置;第一移動部,該第一移動部使上述第一移送部朝與上述布抵接的位置或離開上述 布的位置移動;以及作業狀態切換部,該作業狀態切換部將粘接上述布的作業狀態切換為 第一作業狀態或第二作業狀態,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一作業狀 態時,上述第一移動部使上述第一移送部朝與上述布抵接的位置移動,利用上述第一移送 部和上述第二移送部來移送該布,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二作業 狀態時,上述第一移動部使上述第一移送部朝離開上述布的位置移動,利用上述第二移送 部來移送該布。在第一作業狀態下,布粘接裝置朝兩層布之間排出粘接劑。布粘接裝置移動第一 移送部,以使第一移送部與布抵接。第一移送部和第二移送部夾持并按壓布。因此,布粘接 裝置能粘接兩層布。在第二作業狀態下,布粘接裝置朝一層布的一個面排出粘接劑。布粘 接裝置移動第一移送部,以使第一移送部離開布。第二移送部移送布。因此,布粘接裝置能防止附著在布的一個面上的粘接劑附著于第一移送部。在技術方案2的布粘接裝置中,也可采用這樣的方案上述第一移送部包括第一 滾筒,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一作業狀態時,上述第一移動部使 上述第一滾筒朝與上述布抵接的位置移動,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 第二作業狀態時,上述第一移動部使上述第一滾筒朝離開上述布的位置移動。在第一作業 狀態下,第一滾筒和第二移送部能夾持并按壓布、使其粘接。在第二作業狀態下,附著在布 的一個面上的粘接劑不會附著于第一滾筒。在技術方案3的布粘接裝置中,也可采用這樣的方案上述第一移送部包括將上 述第一滾筒支撐成能旋轉的滾筒支撐部,上述第一移動部還包括與上述滾筒支撐部連接的 第一氣缸。第一氣缸能移動第一滾筒的位置。在技術方案4和技術方案5的布粘接裝置中,也可采用這樣的方案上述第二移 送部包括第一帶輪,該第一帶輪設置于與上述第一滾筒相對的位置;第二帶輪,該第二帶 輪設置于與上述噴嘴相對的位置、或與上述噴嘴相對的位置的至少上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 側;皮帶,該皮帶張設于上述第一帶輪與上述第二帶輪之間;以及第二移動部,該第二移動 部移動上述噴嘴和上述皮帶中的至少一方,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 第一作業狀態時,上述第二移動部移動上述噴嘴和上述皮帶中的至少一方,以與將作業狀 態切換為上述第二作業狀態時相比,使上述噴嘴與上述皮帶之間的間隙變大。在第一作業 狀態下,布粘接裝置利用噴嘴和皮帶夾持布的力變小。在噴嘴和皮帶強有力地夾持布時,第 一滾筒和皮帶對布施加張力。因此,有時會在粘接后的布上產生褶皺。與此相對,在第二作 業狀態下,布粘接裝置能減小噴嘴和皮帶夾持布的力。第一滾筒和皮帶不對布施加張力。布 粘接裝置能順利地移送布。布粘接裝置能防止在粘接后的布上產生褶皺。在技術方案6和技術方案7的布粘接裝置中,也可采用這樣的方案包括第一驅動 部,該第一驅動部通過驅動上述第一帶輪和上述第二帶輪中的至少一個旋轉來驅動上述皮 帶,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一作業狀態時,利用上述第一滾筒和 上述皮帶來夾持并支撐上述布,上述第一驅動部驅動上述皮帶來按壓并移送上述布,在上 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二作業狀態時,在只將上述布配置于上述皮帶 的狀態下,上述第一驅動部驅動上述皮帶來移送上述布。在第一作業狀態下,第一滾筒和皮 帶夾持并按壓布。在第二作業狀態下,操作者在皮帶上配置布。布粘接裝置通過皮帶的驅 動來移送布。在第一作業狀態和第二作業狀態時,布粘接裝置能移送布。在技術方案8的布粘接裝置中,可采用這樣的方案上述第二移送部包括施力部, 上述施力部包括臂部,該臂部將上述第二帶輪支撐成能旋轉;以及彈簧,該彈簧與上述臂 部連接,并朝上述噴嘴的方向對上述第二帶輪施力,上述第二移動部還包括限位件,該限 位件通過限制上述臂部的擺動來限制上述第二帶輪朝上述噴嘴的方向移動;以及第一控制 部,該第一控制部控制上述限位件的位置。布粘接裝置能以簡易的結構來調節皮帶與噴嘴 之間的間隙。在技術方案9的布粘接裝置中,可采用這樣的方案包括第二氣缸,該第二氣缸移 動上述限位件的位置,上述第一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二氣缸。布粘接裝置通過控制第二氣缸, 能調節皮帶與噴嘴之間的間隙。在技術方案10的布粘接裝置中,可采用這樣的方案上述第二移送部包括第二滾筒,該第二滾筒相對于上述布設置在與上述第一滾筒相對的位置;第三滾筒,該第三滾筒 相對于上述布設置在與上述噴嘴相對的位置;以及第二移動部,該第二移動部移動上述噴 嘴和上述第三滾筒中的至少一方,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一作業 狀態時,上述第二移動部移動上述噴嘴和上述第三滾筒中的至少一方,以與將作業狀態切 換為上述第二作業狀態時相比,使上述噴嘴與上述第三滾筒之間的間隙變大。布粘接裝置 中,在第一作業狀態下,噴嘴和第三滾筒夾持布的力變小。在噴嘴和第三滾筒強有力地夾持 布時,第一滾筒和第二滾筒對布施加張力。因此,有時會在粘接后的布上產生褶皺。與此相 對,布粘接裝置能減小噴嘴和第三滾筒夾持布的力。第一滾筒和第二滾筒不對布施加張力。 布粘接裝置能順利地移送布。布粘接裝置能防止在粘接后的布上產生褶皺。在技術方案11的布粘接裝置中,可采用這樣的方案包括第一驅動部,該第一驅 動部驅動上述第二滾筒旋轉;以及傳遞部,該傳遞部將上述第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 給上述第三滾筒,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一作業狀態時,利用上 述第一滾筒和上述第二滾筒來夾持并支撐上述布,上述第一驅動部驅動上述第二滾筒旋轉 來按壓并移送上述布,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二作業狀態時,上 述布配置于上述第三滾筒,上述傳遞部驅動上述第三滾筒旋轉來移送上述布。傳遞部通過 將第二滾筒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第三滾筒,能驅動第三滾筒旋轉。在第一作業狀態下,第一 滾筒和第二滾筒夾持并按壓布。布粘接裝置通過第二滾筒驅動而旋轉來移送布。在第二作 業狀態下,傳遞部將第二滾筒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第三滾筒。第三滾筒驅動而旋轉,能移送 布。在技術方案12的布粘接裝置中,可采用這樣的方案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 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二作業狀態時,上述傳遞部將上述第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上 述第三滾筒,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一作業狀態時,上述傳遞部 不將上述第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上述第三滾筒。在第二作業狀態下,傳遞部將第 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第三滾筒。在第一作業狀態下,傳遞部不將旋轉驅動力傳遞 給第三滾筒,因此,第三滾筒能自由地旋轉。被夾持在噴嘴與第三滾筒之間的布能自由地移 動。第一滾筒和第二滾筒不對布施加張力。布粘接裝置能順利地移送布。布粘接裝置能防 止在粘接后的布上產生褶皺。在技術方案13和技術方案14的布粘接裝置中,可采用這樣的方案上述傳遞部包 括第四滾筒,該第四滾筒能配置于與上述第二滾筒及上述第三滾筒抵接的位置,在上述第 四滾筒與上述第二滾筒及上述第三滾筒抵接的狀態下,上述第一驅動部驅動上述第二滾筒 旋轉,上述第二滾筒驅動上述第四滾筒旋轉,上述第四滾筒驅動上述第三滾筒旋轉,藉此, 上述第四滾筒將上述第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上述第三滾筒。第四滾筒利用滾筒間 的摩擦力來傳遞旋轉驅動力。第四滾筒隨著第二滾筒的旋轉而旋轉。第三滾筒隨著第四滾 筒的旋轉而旋轉。因此,布粘接裝置能將第二滾筒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第三滾筒。在技術方案15的布粘接裝置中,可采用這樣的方案上述第二移送部包括施力 部,上述施力部包括臂部,該臂部將上述第三滾筒支撐成能旋轉;以及彈簧,該彈簧與上 述臂部連接,上述第二移動部還包括限位件,該限位件通過限制上述臂部的擺動來限制上 述第三滾筒朝上述噴嘴的方向移動;以及第一控制部,該第一控制部控制上述限位件。布粘 接裝置能以簡易的結構來調節皮帶與第三滾筒之間的間隙。
在技術方案16的布粘接裝置中,可采用這樣的方案包括第二氣缸,該第二氣缸 移動上述限位件的位置,上述第一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二氣缸。布粘接裝置通過控制第二氣 缸,能調節第三滾筒與噴嘴之間的間隙。在技術方案17的布粘接裝置中,可采用這樣的方案包括第二驅動部,該第二 驅動部驅動上述第一移送部和上述第二移送部中的至少一個;輸入部,該輸入部輸入速度; 以及速度確定部,該速度確定部根據通過上述輸入部輸入的上述速度來確定上述布的移送 速度,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上述第一作業狀態時,上述速度確定部將 通過上述輸入部輸入的速度確定為上述移送速度,在上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 為上述第二作業狀態時,上述速度確定部將規定速度確定為上述移送速度,上述布粘接裝 置包括第二控制部,為了以上述速度確定部所確定的上述移送速度來移送上述布,上述第 二控制部控制上述第二驅動部。在第一作業狀態下,操作者能以期望的速度移送布來進行 粘接作業。在第二作業狀態下,操作者能以規定速度移送布。


圖1是從左前上方觀察布粘接裝置1整體的立體圖。圖2是從左前上方觀察粘接機2的立體圖。圖3是粘接機2的主視圖。圖4是粘接機2的左視圖。圖5是從左前上方觀察粘接機2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6是從左后上方觀察下移送部37附近的立體圖。圖7是下移送部37附近的左視圖。圖8是下移送部37附近的主視圖。圖9是第二作業狀態的下移送部37附近的左視圖。圖10是第一作業狀態的下移送部37附近的左視圖。圖11是表示布粘接裝置1的電氣構成的框圖。圖12是表示布粘接處理的流程圖。圖13是從左前上方觀察粘接機5的立體圖。圖14是從左前上方觀察粘接機5的內部結構的立體圖。圖15是從左后上方觀察下移送部38附近的立體圖。圖16是從左后上方觀察第四滾筒支撐部280的立體圖。圖17是下移送部38附近的左視圖。圖18是下移送部38附近的主視圖。圖19是圖15的I-I線的向視方向剖視圖。圖20是圖15的I-I線的向視方向剖視圖。圖21是表示布粘接裝置1的電氣構成的示意圖。圖22是表示布粘接處理的流程圖。圖23是第二作業狀態的下移送部38附近的左視圖。圖24是第一作業狀態的下移送部38附近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布粘接裝置。<第一實施方式>參照圖1 圖4,對布粘接裝置1的結構進行說明。下面,將圖3所示的粘接機2 的紙面上側、下側、右側、左側、表面側、背面側分別定義為粘接機2的上側、下側、右側、左 側、前側、后側進行說明。參照圖1,對布粘接裝置1整體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布粘接裝置1包括 粘接機2和使用臺220。使用臺220固定粘接機2。粘接機2在相對配置的兩層布之間附 著粘接劑,按壓并移送布。兩層布通過粘接機2的上述動作而粘接。粘接機2的詳細結構 將在后面說明。使用臺220包括臺板211、左右腳部212、213、左右支撐部214、215以及登架216。 粘接機2固定于臺板211上。臺板211在俯視時呈將左右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矩形板狀。臺板211在粘接機2右側包括操作面板210。操作面板210包括液晶顯示部207 和多個鍵209。液晶顯示部207顯示各種信息。鍵209進行各種輸入。操作者一邊觀察液 晶顯示部207 —邊操作鍵209,藉此設定粘接機2的各種動作。板狀的左腳部212從臺板211左端朝鉛垂方向下方延伸。板狀的右腳部213從臺 板211右端朝鉛垂方向下方延伸。左支撐部214與左腳部212的下端連接。右支撐部215 與右腳部213的下端連接。左支撐部214和右支撐部215分別是將前后方向作為長邊方向 的大致方柱狀構件。細長的板狀登架216將左支撐部214與右支撐部215彼此相連。踏板208設于登 架 216。控制箱3固定于臺板211下側。控制箱3將安裝有CPU200等的控制基板予以收 納。控制箱3與粘接機2、操作面板210和踏板208電連接。參照圖2至圖4,對粘接機2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2和圖3所示,粘接機2包括 基座部11、立柱部12和臂部13。基座部11呈將左右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大致長方體狀。 立柱部12從基座部11右端沿鉛垂方向延伸。臂部13與立柱部12的上端連接,并朝立柱 部12左側面的左方突出。基座部11作為支撐立柱部12的基座起作用。立柱部12支撐臂部13。如圖2所示,臂部13左端部從前方起依次對泵殼體14、貯存室18和梁部19予以 支撐。下面對泵殼體14進行說明。如圖2和圖3所示,泵殼體14包括第一泵殼體31和 第二泵殼體32。第一泵殼體31是大致立方體狀的構件。第一泵殼體31固定于臂部13左 側面。第一泵殼體31在其內部包括齒輪泵124(參照圖5)等。齒輪泵124將適量的粘接 劑高精度地朝噴嘴17供給。第二泵殼體32是大致長方體狀的構件。第二泵殼體32從第 一泵殼體31左下端面朝下方延伸。第二泵殼體32在其左側包括軸部45 (參照圖3)。軸部45與支撐部16上端右側 連接,將支撐部16支撐成能擺動。泵殼體14包括供給路。供給路將粘接劑從貯存室18朝 著齒輪泵124引導。如圖2和圖3所示,支撐部16的形狀呈將上下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大致長方體狀。在支撐部16下端與基座部11之間存在極小的間隙。支撐部16在其內部包括供給路。 供給路將粘接劑從泵殼體14朝著噴嘴17引導。支撐部16在其下端部包括噴嘴17。噴嘴 17從支撐部16沿著布朝左側延伸。支撐部16在其上端部包括驅動傳遞部41。驅動傳遞 部41支撐氣缸24的可動部75下端部。氣缸24包括空氣注入口。在空氣注入口上連接有未圖示的吸排氣用軟管。布粘 接裝置1對流向空氣注入口的壓縮空氣的吸氣/排氣進行控制。位于氣缸24主體部內的 活塞的位置通過吸氣/排氣的控制而移動。可動部75與活塞連接。因此,活塞移動時,可 動部75前后移動。通過氣缸24的可動部75前后移動,支撐部16以軸部45為中心軸在前 后方向上擺動。隨著支撐部16的擺動,噴嘴17在進行布的粘接作業時的位置與進行維修 時的位置之間移動。噴嘴17呈圓筒形。噴嘴17在其下側包括排出粘接劑的排出口。操作者進行布的 粘接作業時,排出口與基座部11相對。齒輪泵124通過支撐部16內部的供給路將粘接劑 朝噴嘴17供給。噴嘴17從排出口朝布排出粘接劑。粘接劑附著在位于噴嘴17下方的布 的表面上。如圖2和圖3所示,貯存室18呈將上下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大致長方體狀。貯存 室18從臂部13左側的泵殼體14后方部分朝上方延伸。貯存室18包括主體部46、蓋部47 和蓋軸部48。主體部46的形狀是其上部開口的有底筒狀。蓋部47覆蓋主體部46上部開 口。主體部46在其上端具有蓋軸部48。蓋軸部48將蓋部47支撐成能開閉。貯存室18將 熱熔性(hot melt)的粘接劑(未圖示)貯存于主體部46內部。貯存室18根據需要將所 貯存的粘接劑通過齒輪泵124朝噴嘴17供給。熱熔性的粘接劑在加熱到規定溫度時液化, 在比該規定溫度低的溫度下固化。如圖2所示,梁部19包括主體部51、缸支撐部53和柱部52。主體部51是從臂部 13左側后端部朝左方水平延伸的構件。缸支撐部53呈板狀,從主體部51左側端部朝前方 水平延伸。如圖2和圖4所示,柱部52相對于水平面以大致45度的角度,從主體部51朝 前下方延伸。柱部52下端部從基座部11離開。如圖2所示,在缸支撐部53前方前端部設置氣缸21的主體部。氣缸21包括空氣 注入口。在空氣注入口上連接有未圖示的吸排氣用軟管。布粘接裝置1對流向空氣注入口 的壓縮空氣的吸氣/排氣進行控制。位于氣缸21的主體部內的活塞的位置通過吸氣/排 氣的控制而移動。可動部15與活塞連接。活塞移動時,可動部15上下移動。柱部52在其 下端部左側具有左右延伸的軸部62。軸部62對滾筒保持部20后端部予以支撐。滾筒保持 部20以軸部62為擺動中心使其前端部在上下方向上擺動。主體部51在缸支撐部53的右 側包括氣缸24。氣缸24切換支撐部16的位置。下面對滾筒保持部20進行說明。滾筒保持部20前端部將圓柱狀的第一滾筒22 支撐成能旋轉。第一滾筒22位于從支撐部16延伸出的噴嘴17的后方附近。滾筒保持部20在比其中央略靠前方的上表面具有軸支撐部33。軸支撐部33與可 動部15下端部連接。如圖2所示,基座部11在第一滾筒22下方部分和噴嘴17下方部分設有孔部26。 基座部11內的皮帶27的一部分從孔部26朝上方稍微突出。皮帶27從粘接機2的前方朝 后方移動。皮帶27將布從前方朝后方移送。
通過氣缸21的活塞移動,第一滾筒22與皮帶27之間的間隙產生變化。如圖4所 示,在可動部15朝下方移動后的狀態下,滾筒保持部20朝前方的斜下方傾斜。第一滾筒22 與皮帶27之間的間隙較小。在可動部15朝上方移動后的狀態下,滾筒保持部20成為大致 水平狀態。第一滾筒22與皮帶27之間的間隙變大。參照圖5,對粘接機2的內部結構進行說明。粘接機2在其內部包括第一馬達91、 第二馬達92、第三馬達93、下移送部37等。第一馬達91通過轉軸121將旋轉驅動力傳遞給齒輪泵124,藉此驅動齒輪泵124。 齒輪泵124包括驅動齒輪122和從動齒輪123。驅動齒輪122固定于轉軸121左側端部。 驅動齒輪122與轉軸121 —起旋轉。從動齒輪123與驅動齒輪122嚙合。第一馬達91位 于臂部13內部,且位于泵殼體14與臂部13連接的部分右方。轉軸121在泵殼體14內從 第一馬達91的轉軸朝左方延伸。驅動齒輪122和從動齒輪123將適量的粘接劑朝噴嘴17 供給。第二馬達92通過轉軸126、127、128和皮帶129、130將旋轉驅動力傳遞給第一滾 筒22,藉此驅動第一滾筒22。第二馬達92位于臂部13內部,且位于梁部19與臂部13連 接的部分右方。轉軸126從第二馬達92的轉軸朝左方延伸,在主體部51內貫穿。轉軸126 左端部位于柱部52內。轉軸126左端部支撐帶輪。轉軸127右端部延伸到柱部52下端部 內,轉軸127左端部延伸到滾筒保持部20后端部內。轉軸127右端部和左端部分別支撐帶 輪。轉軸128是第一滾筒22的轉軸。轉軸128左端部延伸到滾筒保持部20前端內部,支 撐帶輪。轉軸128右端部從滾筒保持部20前端部突出,支撐第一滾筒22。皮帶129在柱 部52內張設于轉軸126左端部的帶輪與轉軸127右端部的帶輪之間。皮帶130在滾筒保 持部20內張設于轉軸127左端部的帶輪與轉軸128左端部的帶輪之間。第一滾筒22隨著 第二馬達92的旋轉而旋轉。第三馬達93通過轉軸141和皮帶142將旋轉驅動力傳遞給第一帶輪25,藉此驅動 第一帶輪25旋轉。轉軸141是第一帶輪25的轉軸。轉軸141右端部在基座部11內朝右 方延伸,對帶輪予以支撐。基座部11在其內部具有支撐基座4。支撐基座4將轉軸141支 撐成能旋轉。皮帶142在基座部11內張設于第三馬達93的轉軸的帶輪與轉軸141右端部 的帶輪之間。第一帶輪25隨著第三馬達93的旋轉而旋轉。參照圖6 圖8,對下移送部37進行說明。圖6的右上、左下、左上,右下分別相當 于下移送部37的前側、后側、右側、左側。下移送部37包括第一帶輪25、第二帶輪28、帶輪 支撐部100、皮帶27和彈簧106。帶輪支撐部100將第二帶輪28支撐成能旋轉。皮帶27 是齒形皮帶。第一帶輪25和第二帶輪28的形狀是圓柱形。第一帶輪25設于第一滾筒22 下方。第二帶輪28設于噴嘴17前方的斜下方。如圖6所示,帶輪支撐部100包括左側面板部101、右側面板部111和架設部108。 板狀的左側面板部101位于第一帶輪25和第二帶輪28的左側。板狀的右側面板部111位 于第一帶輪25和第二帶輪28的右側。架設部108將左側面板部101與右側面板部111彼 此相連。左側面板部101包括支撐凸部102、輪部103和彈簧凸部104。圓形板狀的輪部 103與第一帶輪25的左端面平行配置。輪部103的中心位于與第一帶輪25的轉軸中心相 同的位置。輪部103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一帶輪25的轉軸141插通于該孔內。彈簧凸部104在輪部103后方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撐凸部102朝輪部103前方的斜上方大致45 度的方向延伸。右側面板部111位于第一帶輪25和第二帶輪28的右側。左側面板部101位于第 一帶輪25和第二帶輪28的左側。右側面板部111的形狀與左側面板部101的形狀大致相 同。右側面板部111包括支撐凸部112、輪部113和彈簧凸部114。彈簧凸部114的前后方 向長度比彈簧凸部104的前后方向長度稍長。輪部113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一帶輪25 的轉軸141插通于該孔內。支撐凸部102和支撐凸部112在其前端部分分別具有孔。第二帶輪28的轉軸插 通于該孔內。支撐凸部102和支撐凸部112將第二帶輪28支撐成能旋轉。架設部108從 彈簧凸部104后端朝著右方延伸而與彈簧凸部114連接。如圖6和圖7所示,在第一帶輪25和第二帶輪28上張設有皮帶27。皮帶27隨著 第一帶輪25的旋轉而旋轉。氣缸105設于架設部108下方。氣缸105具有空氣注入口。在空氣注入口上連接 有未圖示的吸排氣用軟管。布粘接裝置1對流向空氣注入口的壓縮空氣的吸氣/排氣進行 控制。位于氣缸105內的活塞的位置根據吸氣/排氣的控制進行移動。可動部58與活塞 連接。因此,活塞移動時,可動部58上下移動。可動部58能與架設部108抵接。限位件107設于彈簧凸部114下方。限位件107呈將上下方向作為長邊方向的桿 狀。限位件107從支撐基座4沿鉛垂方向延伸。限位件107能改變上下方向的長度。限位 件107能與彈簧凸部114后端部抵接。如圖6所示,彈簧106設于限位件107前方。彈簧106下端部與支撐基座4連接。 彈簧106上端部與彈簧凸部114右側面的、彈簧凸部114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連接。彈簧 106將彈簧凸部114朝下拉。帶輪支撐部100以轉軸141為軸進行擺動。支撐凸部102和 支撐凸部112通過彈簧106的作用力的作用而上升。其結果是,第二帶輪28朝上側移動。如圖7所示,皮帶27的一部分從基座部11的孔部26 (參照圖2)朝上方稍微突 出。可動部58沿上下方向移動,對帶輪支撐部100的擺動量進行調整。限位件107改變上 下方向的長度,對帶輪支撐部100的擺動量進行調整。可動部58和限位件107能調整皮帶 27的前方部分朝上方的移動量。參照圖9和圖10,對粘接作業時第一滾筒22和下移送部37附近的情況進行說明。 圖10表示第一作業狀態。圖9表示第二作業狀態。在第一作業狀態下,使氣缸21的可動 部15 (參照圖2)朝下方移動而使第一滾筒22移動到下方。在第一作業狀態下,使氣缸105 的可動部58朝上方移動,從而使皮帶27前方部分移動到下方。在第二作業狀態下,使氣缸 21的可動部15朝上方移動而使第一滾筒22移動到上方。在第二作業狀態下,使氣缸105 的可動部58朝下方移動,從而使皮帶27前方部分移動到上方。在不將上布151 (參照圖10)重疊于下布152的狀態下進行將粘接劑附著于下布 152的作業時,操作者選擇第二作業狀態。在將上布151重疊于下布152、一邊朝下布152 排出粘接劑一邊進行將上布151與下布152粘接的作業時,操作者選擇第一作業狀態。首 先,操作者選擇第二作業狀態進行作業。粘接劑附著于下布152的配置在移送方向最下游 側的端部。接著,操作者在附著有粘接劑的下布152上重疊上布151。操作者選擇第一作業 狀態進行作業。上布151與下布152粘接。
如圖9所示,操作者操作鍵209來選擇第二作業狀態。氣缸21的可動部15 (參照 圖2)朝上方移動。第一滾筒22朝上方移動。第一滾筒22與皮帶27之間的間隙變大。氣 缸105的可動部58朝下方移動。第二帶輪28朝上方移動。皮帶27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變小。操作者在皮帶27上配置下布152端部。噴嘴17和皮帶27夾持下布152。操作者 踩踏踏板208 (參照圖1)。齒輪泵124旋轉。粘接劑沿供給路流動,并從噴嘴17的排出口 排出。粘接劑附著在下布152上。第一帶輪25旋轉。張設在第一帶輪25和第二帶輪28 上的皮帶27旋轉。在第二作業狀態下,第一帶輪25與踏板208的踩踏量無關而始終以恒 定的速度旋轉。下布152從前方朝后方移動,接近第一滾筒22。第一滾筒22與皮帶27之間的間 隙較大。下布152不接觸第一滾筒22。因此,附著在下布152上的粘接劑不附著于第一滾 筒22。布粘接裝置1能防止第一滾筒22因附著粘接劑而弄臟。由于皮帶27能移送下布 152,因此布粘接裝置1能將粘接劑排出到下布152的端部。操作者在附著有粘接劑的下布152之上重疊上布151。上布151和下布152夾持 噴嘴17。操作者操作鍵209來選擇第一作業狀態。如圖10所示,氣缸21的可動部15 (參照圖2)朝下方移動。第一滾筒22朝下方 移動。第一滾筒22與皮帶27之間的間隙變小。第一滾筒22與上布151接觸。第一滾筒 22和皮帶27從上下方向夾持并按壓上布151和下布152。氣缸105的可動部58朝上方移 動。第二帶輪28朝下方移動。皮帶27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變大。噴嘴17和皮帶27夾 持下布152的力變小。操作者踩踏踏板208時,齒輪泵124旋轉。通過齒輪泵124的旋轉,粘接劑從噴嘴 17的排出口排出。粘接劑附著在下布152上。第一帶輪25旋轉。張設在第一帶輪25和第 二帶輪28上的皮帶27旋轉。因此,位于皮帶27上側的上布151和下布152從前方朝后方 移動。在第一作業狀態下,第一帶輪25以與踏板208的踩踏量成比例的速度旋轉。第一滾筒22和皮帶27從上下方向按壓并粘接上布151和下布152。皮帶27與 噴嘴17之間的間隙變大。因此,皮帶27和噴嘴17夾持下布152的力較小。由于第一滾筒 22和皮帶27不對上布151、下布152施加張力,因此兩布151、152順利地移動,在粘接后的 兩布151、152上不產生褶皺。參照圖11,對布粘接裝置1的電氣構成進行說明。布粘接裝置1包括CPU200、 R0M201、RAM202和存儲裝置203。CPU200執行接收處理和控制處理。接收處理是從鍵209 和踏板208等接收輸入信息的處理。控制處理是控制馬達等的處理。R0M201存儲CPU200 所執行的程序和各種初始設定參數等。RAM202臨時存儲計時器、計數器、標志等。存儲裝置 203存儲操作者所輸入的各種設定信息。CPU200分別與R0M201、RAM202、存儲裝置203電 連接。CPU200可對R0M201、RAM202和存儲裝置203的存儲區域進行存取。踏板208與CPU200電連接。操作者在調節布的移送速度時使用踏板208。CPU200 能識別踏板208的踩踏量。CPU200與識別出的踏板208的踩踏量成比例地確定第一滾筒 22和第一帶輪25的旋轉速度以及驅動齒輪122和從動齒輪123的旋轉速度。鍵209與CPU200電連接。操作者在輸入各種動作設定信息時使用鍵209。CPU200 識別操作者對鍵209的按下狀態。CPU200根據識別出的鍵209的按下狀態,將各種動作設
14定的信息存儲于存儲裝置203。顯示驅動用驅動器205與CPU200電連接。顯示驅動用驅動器205與液晶顯示部 207電連接。CPU200通過顯示驅動用驅動器205將期望的信息顯示于液晶顯示部207。馬達驅動用驅動器206與CPU200電連接。馬達91 93分別與馬達驅動用驅動 器206電連接。CPU200通過馬達驅動用驅動器206來控制馬達91 93。空氣驅動用驅動器204與CPU201電連接。空氣驅動用驅動器204與氣缸21、24、 105電連接。CPU200通過空氣驅動用驅動器204對送入氣缸21、24、105的空氣注入口的空 氣壓力進行控制。第一滾筒22根據氣缸21的動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動。支撐部16根據氣 缸24的動作而朝使用位置或維修位置移動。第二帶輪28根據氣缸105的動作而沿上下方 向移動。參照圖12,對布粘接處理進行說明。操作者操作鍵209時,CPU200執行布粘接處理。CPU200對操作者是否操作鍵209而選擇了第二作業狀態進行判斷(Sll)。在操作 者選擇了第二作業狀態時(Sll 是),CPU200使氣缸21的可動部15朝上方移動。第一滾 筒22朝上方移動(S15)。第一滾筒22與皮帶27之間的間隙變大。CPU200使氣缸105的 可動部58朝下方移動。第二帶輪28朝上方移動(S17)。皮帶27的前方部分在噴嘴17下 方部分從孔部26朝上方突出。皮帶27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變小。皮帶27和噴嘴17夾 持下布152。之后,CPU200使處理轉移到S23。在操作者選擇了第一作業狀態時(Sll 否、S13 是),CPU200使氣缸21的可動部 15朝下方移動。第一滾筒22朝下方移動(S19)。第一滾筒22與皮帶27之間的間隙變小。 CPU200使氣缸105的可動部58朝上方移動。第二帶輪28朝下方移動(S21)。皮帶27的 前方部分不從孔部26突出。皮帶27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變大。利用皮帶27和噴嘴17 夾持下布152的力變小。之后,CPU200使處理轉移到S23。在操作者既不選擇第一作業狀態也不選擇第二作業狀態時(S13 否),CPU200結 束布粘接處理。CPU200在S23中對操作者是否踩踏了踏板208進行判斷(S23)。操作者未踩踏踏 板208時(S23 否),處理返回到Sl 1。操作者踩踏了踏板208時(S23 是),CPU200對操作 者通過鍵209選擇的作業狀態進行判斷(S25)。操作者選擇了第二作業狀態時(S25 是), CPU200將第三馬達93的旋轉速度確定為恒定的速度(S26)。CPU200以所確定的旋轉速度 使第三馬達93旋轉(S27)。第一帶輪25以恒定速度進行旋轉。皮帶27以恒定速度進行旋 轉。皮帶27以恒定速度移送下布152。CPU200以恒定速度使第一馬達91旋轉。粘接劑每 次從噴嘴17排出恒定量。之后,CPU200使處理轉移到S31。在S25中操作者選擇了第一作業狀態時(S25 否),CPU200將第二馬達92和第三 馬達93的旋轉速度確定為與踏板208的踩踏量成比例的速度(S28)。CPU200以所確定的 速度使第二馬達92和第三馬達93旋轉(S29)。上布151和下布152以與踩踏量成比例的 速度移動。第一滾筒22和皮帶27按壓并粘接上布151和下布152。CPU200以與踩踏量成 比例的旋轉速度使第一馬達91旋轉。粘接劑的排出量與踩踏量成比例。CPU200使處理轉 移到S31。CPU200在S31中對操作者是否進行了粘接作業的結束操作進行判斷(S31)。操作者沒有進行結束操作時(S31 否),處理返回到S31。操作者進行了結束操作時(S31 是), CPU200結束布粘接處理。如上所述,操作者可在第一作業狀態與第二作業狀態之間切換來進行布粘接作 業。在為第二作業狀態時,布粘接裝置1使第一滾筒22從下布152離開。操作者將下布 152配置于皮帶27。即使在附著有粘接劑的下布152上未配置上布151,由于第一滾筒22 不接觸下布152,因此粘接劑也不會附著在第一滾筒22上。因此,即使是在很難將上布151 重疊于下布152的作業狀況下,布粘接裝置1也能在粘接劑不會附著于第一滾筒22的情況 下進行粘接作業。布粘接裝置1中,由于皮帶27移送布,因此能將粘接劑排出到布的配置 于移送方向最下游側的端部。在為第一作業狀態時,第一滾筒22與上布151抵接。第一滾筒22和皮帶27按壓 并移送上布151和下布152,藉此能將上布151與下布152粘接。在為第一作業狀態時,布 粘接裝置1使第二帶輪28朝下方移動。利用皮帶27和噴嘴17夾持布的力變小。因此,布 粘接裝置1能防止在粘接后的布上產生褶皺或應變。在為第二作業狀態時,布粘接裝置1與踏板208的踩踏量無關而始終以恒定速度 移送布。布粘接裝置1能防止操作者過度踩踏踏板208而導致移送速度加快。因此,即使 是操作不熟練的操作者,也能將布移送規定量且將規定量的粘接劑朝布排出。“滾筒保持部20”、“第一滾筒22”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移送部”。下移送部37相 當于本發明的“第二移送部”。進行圖12的Sll、S13、S25處理的CPU200相當于本發明的 “作業狀態切換部”。氣缸21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移動部”、“第一氣缸”。可動部58和進 行圖12的S17、S21處理的CPU200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移動部”。可動部58相當于本發 明的“限位件”。進行圖12的S17、S21處理的CPU200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控制部”。帶 輪支撐部100相當于“臂部”,彈簧106相當于本發明的“彈簧”,帶輪支撐部100和彈簧106 相當于本發明的“施力部”。使第一帶輪25旋轉的第三馬達93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驅動 部”。氣缸105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氣缸”。第二馬達92和第三馬達93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驅動部”。踏板208相當于本發 明的“輸入部”。進行圖12的S26、S28的CPU200相當于本發明的“速度確定部”,進行S27、 S29的CPU100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控制部”。本發明并不局限于第一實施方式,可進行各種變更。在本實施方式中,布粘接裝置 1通過沿上下方向移動第二帶輪28來調節皮帶27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本發明并不局限 于該方法。布粘接裝置1也可通過使氣缸24的可動部75沿前后方向移動來使支撐部16 移動,從而使噴嘴17沿上下方向移動,調整皮帶27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在本實施方式中,布粘接裝置1通過沿上下方向移動氣缸105的可動部58來使第 二帶輪28沿上下方向移動。布粘接裝置1也可如下地使用限位件107。操作者選擇第二作 業狀態。操作者預先調節限位件107的上下方向長度,以使皮帶27的前方部分從孔部26 突出。皮帶27能以適當的力將布壓緊于噴嘴17。〈第二實施方式〉下面對第二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參照圖13,對粘接機5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3 所示,基座部11在第一滾筒22的下方部分設有孔部23。基座部11內的第二滾筒232(參 照圖15)的一部分從孔部23朝上方稍微突出。第二滾筒232與第一滾筒22—起旋轉。第一滾筒22和第二滾筒232將兩滾筒22、232所夾持的布從前方朝后方移送。基座部11在噴嘴17的下方部分設有孔部29。基座部11內的第三滾筒233 (參照 圖15)的一部分從孔部29朝上方稍微突出。第三滾筒233旋轉,將夾持于第三滾筒233與 噴嘴17之間的布從前方朝后方移送。第三滾筒233朝上方對布施力。參照圖14 圖18,對粘接機5的內部結構進行說明。粘接機5包括下移送部38。 圖17的紙面表面側、紙面背面側、紙面右側,紙面左側分別相當于下移送部38的左側、右 側、前側、后側。如圖14和圖15所示,下移送部38包括第二滾筒232、第三滾筒233、第四滾筒234、 第三滾筒支撐部230、第四滾筒支撐部280和彈簧256。第三滾筒支撐部230支撐第三滾筒 233。第四滾筒支撐部280支撐第四滾筒234。第二滾筒232、第三滾筒233和第四滾筒234 的形狀是圓筒形。第二滾筒232設于第一滾筒22下方。第三滾筒233設于噴嘴17下方。 第四滾筒234設于第三滾筒233下方。如圖15所示,第四滾筒支撐部280從左右夾持第二滾筒232。第三滾筒支撐部230 從左右夾持第四滾筒支撐部280。彈簧256與第三滾筒支撐部230連接。限位件257、氣缸 255、氣缸291 (參照圖17)設于下移送部38下方。下面對第三滾筒支撐部230進行說明。如圖15所示,第三滾筒支撐部230包括左 側面板部241、右側面板部251和架設部246。板狀的左側面板部241位于第二滾筒232和 第三滾筒233的左側面。板狀的右側面板部251位于第二滾筒232和第三滾筒233的右側 面。架設部246將左側面板部241與右側面板部251彼此相連。如圖15所示,左側面板部241包括支撐凸部242、輪部243和彈簧凸部244。圓形 板狀的輪部243平行地位于第四滾筒支撐部280的輪部262 (參照圖16,在后面進行說明) 左側面。輪部243的中心位于與第二滾筒232的轉軸中心相同的位置。輪部243在其中心 部分具有孔。第二滾筒232的轉軸141插通于該孔內。彈簧凸部244在輪部243后端沿水 平方向延伸。支撐凸部242朝輪部243前方的斜上方以大致45度的角度延伸。右側面板部251的形狀與左側面板部241的形狀大致相同。右側面板部251包括 支撐凸部252、輪部253和彈簧凸部254。輪部253平行地位于第四滾筒支撐部280的輪部 272(參照圖16,在后面進行說明)的右側面。彈簧凸部254的前后方向長度比彈簧凸部 244的前后方向長度稍長。輪部253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二滾筒232的轉軸141插通 于該孔內。彈簧凸部254在輪部253后端沿水平方向延伸。支撐凸部252朝輪部253前方 的斜上方以大致45度的角度延伸。支撐凸部242和支撐凸部252在其前端部分分別具有孔。第三滾筒233的轉軸插 通于該孔內。支撐凸部242和支撐凸部252將第三滾筒233支撐成能旋轉。架設部246從 彈簧凸部244后端朝著右方延伸而與彈簧凸部254連接。氣缸255設于架設部246下方。氣缸255具有可動部59。可動部59能與架設部 246抵接。另外,由于氣缸255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氣缸105具有相同的結構和相同的功能, 因此省略其詳細說明。限位件257設于彈簧凸部254下方。限位件257能與彈簧凸部254后端部抵接, 除此之外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限位件107具有相同的結構和相同的功能,因此,省略其詳細 說明。彈簧256設于限位件257的前方。彈簧256下端部與支撐基座4連接。彈簧256上端部與彈簧凸部254右側面連接。彈簧256將彈簧凸部254朝下拉。第三滾筒支撐部230 以轉軸141為軸進行擺動。支撐凸部242和支撐凸部252通過彈簧256的施力而上升。通 過第三滾筒支撐部230擺動,第三滾筒233往上抬。其結果是,第三滾筒233朝上側移動。如圖14所示,使第二滾筒232旋轉的機構與使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帶輪25旋轉 的機構相同,只是將第一帶輪25替換為第二滾筒232。下面對第四滾筒支撐部280進行說明。如圖16所示,第四滾筒支撐部280包括左 側面板部261、右側面板部271、移動凸部274和架設部264。板狀的左側面板部261位于第 二滾筒232 (參照圖15)和第四滾筒234的左側面。板狀的右側面板部271位于第二滾筒 232和第四滾筒234的右側面。如圖16所示,左側面板部261包括輪部262和支撐凸部263。圓形板狀的輪部262 的中心位于與第二滾筒232的轉軸中心相同的位置。輪部262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二 滾筒232的轉軸141 (參照圖15)插通于該孔內。支撐凸部263在輪部262的前方沿水平 面延伸。右側面板部271的形狀與左側面板部261的形狀大致相同。右側面板部271包括 輪部272和支撐凸部273。輪部272在其中心部分具有孔。第二滾筒232的轉軸141 (參照 圖15)插通于該孔內。支撐凸部263和支撐凸部273在其前端上部分別具有孔。第四滾筒234的轉軸插 通于該孔內。第四滾筒234與第二滾筒232 (參照圖15)接觸。因此,第四滾筒234隨著第 二滾筒232的旋轉而旋轉。架設部264從支撐凸部263的前端下部朝著右方延伸而與支撐 凸部273的前端下部連接。移動凸部274從輪部272朝下方延伸。在移動凸部274下端,桿部275朝左方延伸。如圖17所示,氣缸291設于下移送部38下方且前方。氣缸291具有空氣注入口。 在空氣注入口上連接有未圖示的吸排氣用軟管。布粘接裝置1對流向空氣注入口的壓縮空 氣的吸氣/排氣進行控制。位于氣缸291內的活塞的位置根據吸氣/排氣的控制進行移動。 可動部292與活塞連接。因此,可動部292隨著活塞的移動而前后移動。卡合部293與可動部292后端連接。卡合部293是大致長方體。卡合部293在其 上表面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槽部。桿部275位于該槽部內。卡合部293隨著可動部292 的移動而移動。桿部275隨著卡合部293的移動而沿前后方向移動。通過桿部275移動, 第四滾筒支撐部280以轉軸141為軸進行擺動。通過第四滾筒支撐部280擺動,第四滾筒 234沿上下方向移動。參照圖19和圖20,對滾筒232 234的配置關系進行說明。卡合部293移動到 后方時,桿部275朝后方移動。如圖19所示,桿部275移動到后方時,第四滾筒支撐部280 擺動,第四滾筒234朝下方移動。第三滾筒233與第四滾筒234分離。因此,即使第二滾筒 232旋轉,第二滾筒232的旋轉驅動力也不會通過第四滾筒234傳遞給第三滾筒233。卡合部293移動到前方時,桿部275朝前方移動。如圖20所示,桿部275移動到前 方時,第四滾筒支撐部280擺動,第四滾筒234朝上方擺動。第三滾筒233與第四滾筒234 抵接。因此,第二滾筒232旋轉時,第二滾筒232的旋轉驅動力通過第四滾筒234傳遞給第 三滾筒233。因此,第三滾筒233旋轉。
第四滾筒234朝著與第二滾筒232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第三滾筒233朝 著與第四滾筒234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因此,第二滾筒232和第三滾筒233朝同 一個方向旋轉。第二滾筒232和第三滾筒233能將布朝著同一個方向移送。參照圖21,對布粘接裝置1的電氣構成進行說明。對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 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說明。空氣驅動用驅動器204與氣缸21、24、255、291電連接。CPU200通過空氣驅動用驅 動器204對送入氣缸21、24、255、291的空氣注入口的空氣壓力進行控制。第三滾筒233根 據氣缸255的動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動。第四滾筒234根據氣缸291的動作而沿上下方向移動。參照圖22、圖23、圖24,對布的粘接作業時粘接機5的動作進行說明。操作者操作 了鍵209時,CPU200執行圖22所示的布粘接處理。操作者操作鍵209并選擇了第二作業狀態時(Sll 是),CPU200使氣缸21的可動 部15朝上方移動。第一滾筒22朝上方移動(S15)。如圖23所示,第一滾筒22與第二滾筒 232之間的間隙變大。CPU200使氣缸255的可動部59朝下方移動。第三滾筒233朝上方 移動(S41)。如圖23所示,第三滾筒233從孔部29(參照圖13)朝上方稍微突出。第三滾 筒233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變小,噴嘴17和第三滾筒233夾持下布152。CPU200使氣缸 291的可動部292朝前方移動。第四滾筒234朝上方移動。第三滾筒233與第四滾筒234 抵接(S43)。之后,CPU200使處理轉移到S23。在操作者選擇了第一作業狀態時(Sll 否、S13 是),CPU200使氣缸21的可動部 15朝下方移動。第一滾筒22朝下方移動(S19)。如圖24所示,第一滾筒22與第二滾筒232 之間的間隙變小,第一滾筒22與上布151接觸。第一滾筒22和第二滾筒232從上下方向 夾持上布151和下布152。CPU200使氣缸255的可動部59朝上方移動。第三滾筒233朝 下方移動(S45)。如圖24所示,第三滾筒233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變大。噴嘴17和第三 滾筒233夾持下布152的力變小。CPU200使氣缸291的可動部292朝后方移動。第四滾筒 234朝下方移動(S47)。如圖24所示,第三滾筒233與第四滾筒234分離。第二滾筒232 的旋轉驅動力不傳遞給第四滾筒234。第三滾筒233能自由地旋轉。之后,CPU200使處理 轉移到S23。在操作者既不選擇第一作業狀態也不選擇第二作業狀態時(S13:否),CPU200 結束布粘接處理。上述處理后,CPU200對操作者是否踩踏了踏板208進行判斷(S23)。操作者未踩 踏踏板208時(S23 否),處理返回到Sll。操作者踩踏了踏板208時(S23 是),CPU200對 操作者通過鍵209選擇的作業狀態進行判斷(S25)。操作者選擇了第二作業狀態時(S25: 是),CPU200將第三馬達93的旋轉速度確定為恒定的旋轉速度(S26)。CPU200以所確定的 旋轉速度使第三馬達93旋轉(S27)。第二滾筒232以恒定速度進行旋轉。第三滾筒233與 第四滾筒234抵接。第二滾筒232的旋轉驅動力通過第四滾筒234傳遞給第三滾筒233。 第三滾筒233以恒定速度進行旋轉。第三滾筒233以恒定速度移送下布152。CPU200以恒 定速度使第一馬達91旋轉。粘接劑每次從噴嘴17排出恒定量。之后,CPU200使處理轉移 到S31。下布152從前方朝后方移動。如圖23所示,第一滾筒22與第二滾筒232之間的間 隙較大。下布152即使接近第一滾筒22附近,也不接觸第一滾筒22。附著在下布152上的 粘接劑不附著于第一滾筒22。因此,布粘接裝置1在第二作業狀態下進行粘接作業,藉此能
19防止第一滾筒22因附著粘接劑而弄臟。在S25中,在操作者選擇了第一作業狀態時(S25 否),CPU200將第二馬達92和 第三馬達93的旋轉速度確定為與踏板208的踩踏量成比例的速度(S28)。CPU200以所確 定的速度使第二馬達92和第三馬達93旋轉(S29)。上布151和下布152以與踩踏量成比 例的速度移動。第一滾筒22和第二滾筒232按壓并粘接上布151和下布152。如圖24所 示,第四滾筒234與第三滾筒233分離。第二滾筒232的旋轉驅動力不傳遞給第三滾筒233。 第三滾筒233不旋轉。因此,噴嘴17和第三滾筒233夾持下布的力變小。第三滾筒233和 噴嘴17強有力地夾持下布152時,第一滾筒22和第二滾筒232對布施加張力,因此,有時 會在粘接后的布上產生褶皺。不過,布粘接裝置1中,布能在噴嘴17的下方自由地移動,因 此,第一滾筒22和第二滾筒232不對布施加張力。布順利地移動,在粘接后的布上不產生 褶皺。之后,CPU200使處理轉移到S31。CPU200對操作者是否進行了粘接作業的結束操作進行判斷(S31)。操作者沒有進 行結束操作時(S31 否),CPU200使處理返回到S31。操作者進行了結束操作時(S31 是), CPU200結束布粘接處理。如上所述,與選擇了第二作業狀態時相比,在操作者選擇了第一作業狀態時,布粘 接裝置1增大噴嘴17與第三滾筒233之間的間隙。利用噴嘴17和第三滾筒233夾持布的 力變小。因此,布粘接裝置1能防止在粘接后的布上產生褶皺或應變。第四滾筒234將第二滾筒232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第三滾筒233。因此,第三滾筒 233即使不包括驅動部也能旋轉。第三滾筒233能移送布。操作者選擇了第一作業狀態時,第三滾筒233與第四滾筒234分離。第三滾筒233 成為能自由旋轉的狀態。因此,布順利地移動,在粘接后的布上不產生褶皺。下移送部38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移送部”。可動部59和進行圖22的S41、S45 處理的CPU200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移動部”。可動部59相當于本發明的“限位件”。進 行圖22的S41、S45處理的CPU200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控制部”。第四滾筒234相當于 本發明的“傳遞部”。第三滾筒支撐部230相當于本發明的“臂部”,彈簧256相當于本發明 的“彈簧”,第三滾筒支撐部230和彈簧256相當于本發明的“施力部”。使第二滾筒232旋 轉的第三馬達93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驅動部”。氣缸255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氣缸”。本發明并不局限于第二實施方式,可進行各種變更。布粘接裝置1通過沿上下方 向移動第三滾筒233來調節第三滾筒233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本發明并不局限于該方 法。布粘接裝置1也可使氣缸24的可動部21移動來使支撐部16移動,藉此調整第三滾筒 233與噴嘴17之間的間隙。布粘接裝置1通過使氣缸255的可動部58移動來使第三滾筒233沿上下方向移 動。布粘接裝置1也可如下地使用限位件257。操作者選擇第二作業狀態。操作者預先調 節限位件257的上下方向長度,以使第三滾筒233從孔部29突出。第三滾筒233以適當的 力將布壓緊于噴嘴17。
權利要求
一種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噴嘴,該噴嘴朝布排出粘接劑;第一移送部,該第一移送部相對于所述噴嘴設置于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下游側;第二移送部,該第二移送部設置在相對于所述布為與所述第一移送部配置側相反的一側且與所述第一移送部相對的位置、以及與所述噴嘴相對的位置即噴嘴位置或該噴嘴位置的至少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側的位置;第一移動部,該第一移動部使所述第一移送部朝與所述布抵接的位置或離開所述布的位置移動;以及作業狀態切換部,該作業狀態切換部將粘接所述布的作業狀態切換為第一作業狀態或第二作業狀態,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所述第一移動部使所述第一移送部朝與所述布抵接的位置移動,利用所述第一移送部和所述第二移送部來移送該布,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二作業狀態時,所述第一移動部使所述第一移送部朝離開所述布的位置移動,利用所述第二移送部來移送該布。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送部包括第一滾筒,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所述第一移動部使所 述第一滾筒朝與所述布抵接的位置移動,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 二作業狀態時,所述第一移動部使所述第一滾筒朝離開所述布的位置移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送部還包括將所述第一滾筒支撐成能旋轉的滾筒支撐部, 所述第一移動部包括與所述滾筒支撐部連接的第一氣缸。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第一帶輪,該第一帶輪設置于與所述第一滾筒相對的位置;第二帶輪,該第二帶輪設置于與所述噴嘴相對的位置、或與所述噴嘴相對的位置的至 少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側;皮帶,該皮帶張設于所述第一帶輪與所述第二帶輪之間;以及 第二移動部,該第二移動部移動所述噴嘴和所述皮帶中的至少一方, 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所述第二移動部移動 所述噴嘴和所述皮帶中的至少一方,以與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二作業狀態時相比,使 所述噴嘴與所述皮帶之間的間隙變大。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第一帶輪,該第一帶輪設置于與所述第一滾筒相對的位置;第二帶輪,該第二帶輪設置于與所述噴嘴相對的位置、或與所述噴嘴相對的位置的至 少所述布的移送方向上游側;皮帶,該皮帶張設于所述第一帶輪與所述第二帶輪之間;以及 第二移動部,該第二移動部移動所述噴嘴和所述皮帶中的至少一方,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所述第二移動部移動 所述噴嘴和所述皮帶中的至少一方,以與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二作業狀態時相比,使 所述噴嘴與所述皮帶之間的間隙變大。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驅動部,該第一驅動部通過 驅動所述第一帶輪和所述第二帶輪中的至少一個旋轉來驅動所述皮帶,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利用所述第一滾筒和 所述皮帶來夾持并支撐所述布,所述第一驅動部驅動所述皮帶來按壓并移送所述布,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二作業狀態時,所述第一驅動部驅動 所述皮帶來移送所述布。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驅動部,該第一驅動部通過 驅動所述第一帶輪和所述第二帶輪中的至少一個旋轉來驅動所述皮帶,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利用所述第一滾筒和 所述皮帶來夾持并支撐所述布,所述第一驅動部驅動所述皮帶來按壓并移送所述布,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二作業狀態時,所述第一驅動部驅動 所述皮帶來移送所述布。
8.如權利要求4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包括臂部,該臂部將所述第二帶輪支撐成能旋轉;以及彈簧,該彈簧與所述臂部連接,并朝所述噴嘴的方向對所述第二帶輪施力,所述第二移動部還包括限位件,該限位件通過限制所述臂部的擺動來限制所述第二帶輪朝所述噴嘴的方向移 動;以及第一控制部,該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限位件的位置。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氣缸,該第二氣缸移動所述 限位件的位置,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氣缸。
10.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第二滾筒,該第二滾筒相對于所述布設置在與所述第一滾筒相對的位置; 第三滾筒,該第三滾筒相對于所述布設置在與所述噴嘴相對的位置;以及 第二移動部,該第二移動部移動所述噴嘴和所述第三滾筒中的至少一方, 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所述第二移動部移 動所述噴嘴和所述第三滾筒中的至少一方,以與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二作業狀態時相 比,使所述噴嘴與所述第三滾筒之間的間隙變大。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驅動部,該第一驅動部驅動所述第二滾筒旋轉;以及傳遞部,該傳遞部將所述第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所述第三滾筒, 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利用所述第一滾筒和所述第二滾筒來夾持并支撐所述布,所述第一驅動部驅動所述第二滾筒旋轉來按壓并移送 所述布,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二作業狀態時,所述傳遞部驅動所述 第三滾筒旋轉來移送所述布。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 態切換為所述第二作業狀態時,所述傳遞部將所述第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所述第 三滾筒,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所述傳遞部不將 所述第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所述第三滾筒。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遞部包括第四滾筒,該第四滾筒能配置于與所述第二滾筒及所述第三滾筒抵接 的位置,在所述第四滾筒與所述第二滾筒及所述第三滾筒抵接的狀態下,所述第一驅動部驅動 所述第二滾筒旋轉,所述第二滾筒驅動所述第四滾筒旋轉,所述第四滾筒驅動所述第三滾 筒旋轉,藉此,所述第四滾筒將所述第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所述第三滾筒。
14.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遞部包括第四滾筒,該第四滾筒能配置于與所述第二滾筒和所述第三滾筒抵接 的位置,在所述第四滾筒與所述第二滾筒及所述第三滾筒抵接的狀態下,所述第一驅動部驅動 所述第二滾筒旋轉,所述第二滾筒驅動所述第四滾筒旋轉,所述第四滾筒驅動所述第三滾 筒旋轉,藉此,所述第四滾筒將所述第一驅動部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所述第三滾筒。
15.如權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送部包括施力部,所述施力部包括臂部,該臂部將所述第三滾筒支撐成能旋轉;以及彈簧,該彈簧與所述臂部連接,所述第二移動部還包括限位件,該限位件通過限制所述臂部的擺動來限制所述第三滾筒朝所述噴嘴的方向移 動;以及第一控制部,該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限位件的位置。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氣缸,該第二氣缸移動所 述限位件的位置,所述第一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氣缸。
1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驅動部,該第二驅動部驅動所述第一移送部和所述第二移送部中的至少一個;輸入部,該輸入部輸入速度;以及速度確定部,該速度確定部根據通過所述輸入部輸入的所述速度來確定所述布的移送 速度,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一作業狀態時,所述速度確定部將通 過所述輸入部輸入的速度確定為所述移送速度,在所述作業狀態切換部將作業狀態切換為所述第二作業狀態時,所述速度確定部將規定速度確定為所述移送速度,包括第二控制部,為了以所述速度確定部所確定的所述移送速度來移送所述布,所述 第二控制部控制所述第二驅動部。
全文摘要
布粘接裝置包括下移送部(37)。下移送部(37)包括第一帶輪(25)、第二帶輪(28)和皮帶(27)。第一滾筒(22)設于第一帶輪(25)的上方。在不將上布重疊于下布(152)的狀態下朝下布(152)排出粘接劑時,第一滾筒(22)朝上方移動。第一帶輪(25)通過皮帶(25)來移送下布(152)。粘接劑從噴嘴(17)排出,附著在下布(152)上。在將上布重疊于下布(152)的狀態下朝下布(152)排出粘接劑時,第一滾筒(22)朝下方移動。第二帶輪(28)朝下方移動。皮帶(27)和第一滾筒(22)夾持按壓并粘接上布和下布(152)。
文檔編號D06M17/00GK101899781SQ20101019486
公開日2010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28日
發明者山浦宏貴, 巖越弘恭, 梅田和俊, 鹽谷哲司, 西村和人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市| 安义县| 白河县| 延庆县| 闵行区| 准格尔旗| 丁青县| 永泰县| 三原县| 太仓市| 达尔| 华安县| 吐鲁番市| 上栗县| 江西省| 聂荣县| 道真| 上杭县| 广州市| 武山县| 乌拉特后旗| 石阡县| 彭水| 桦甸市| 东阳市| 大埔县| 建始县| 筠连县| 延边| 玉田县| 兴和县| 鄂伦春自治旗| 岚皋县| 博湖县| 天峻县| 新竹县| 彰化县| 夹江县| 无棣县| 胶州市|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