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襪機編織部件,尤其與一種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有關。
背景技術:
襪子編織組織具有平板和毛圈之分,因此襪機也有平板襪機和毛圈襪機兩種型 式。平板和毛圈編織的轉換主要通過成圈控制機構的沉降片進出位置改變來實現,沉降片 進出位置的改變由沉降機構的驅動軌跡槽驅動,驅動軌跡槽的軌跡面由多段曲面連接組 成。現有的襪機成圈控制機構的沉降機構普遍采用固定式驅動軌跡槽的沉降罩,如要進行 平板和毛圈編織的轉換,就需要更換沉降罩,極不方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現有襪機成圈控制機構無法實現平板和毛圈組織 編織的轉換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實現平板和毛圈組織編織的快速轉換的襪機編織成圈控制 機構。為此,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包括沉降片和沉降機構,沉降機構包括沉降罩,沉降罩上 設置有驅動軌跡槽,驅動軌跡槽包括內軌跡曲面和外軌跡曲面,沉降片后端設置有針腳,前 端設置用于掛紗的鼻峰,針腳卡于驅動軌跡槽內,其特征是所述的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 還包括成圈切換機構,成圈切換機構包括成圈刀、氣缸和彈簧,所述的驅動軌跡槽外軌跡曲 面設置有一缺口,該缺口段為襪子編織區,所述的成圈刀頭部通過銷軸安裝于沉降罩,成圈 刀內側面位于驅動軌跡槽外軌跡曲面缺口處,與沉降罩上的內軌跡曲面配對,填補沉降罩 上的外軌跡曲面缺口 ;所述的氣缸通過支架安裝于沉降罩,氣缸活塞正對著所述的成圈刀 尾部的外側面,所述的彈簧一端與成圈刀尾部連接,另一端與支架固定,將成圈刀牽拉抵靠 于氣缸活塞。本實用新型使用時,沉降片沿針筒徑向安裝于針筒頂端,沉降片針腳卡于驅動軌 跡槽內,內軌跡曲面推動沉降片徑向外移,外軌跡曲面推動沉降片徑向內移,針筒旋轉,沉 降片在離心力和內軌跡曲面推力作用下其針腳抵靠于外軌跡曲面;在編織毛圈組織時,氣 缸活塞伸出缸體,推動成圈刀以銷軸為中心向針筒中心轉動,成圈刀位于內側位置,在針筒 旋轉過程中,沉降片依次進入編織區,針腳依次抵靠到作為外軌跡曲面的成圈刀內側面,由 于成圈刀處于內側位置,使沉降片被推動徑向內移,處于靠前位置,紗線掛到沉降片鼻峰 上,形成毛圈組織;在編織平板組織時,氣缸活塞縮回缸體,成圈刀在彈簧拉力作用下位于 外側位置,在針筒旋轉過程中,沉降片依次進入編織區,針腳依次抵靠到作為外軌跡曲面的 成圈刀內側面,使沉降片處于靠后位置,紗線不會掛于沉降片鼻峰上,也就不會形成毛圈組
幺口
/Ν ο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本實用新型還包括以下附加技術特 征所述的成圈切換機構包括兩把成圈刀和兩個氣缸,兩把成圈刀上下疊置,成圈刀
3和氣缸一一對應,兩把成圈刀可以分別獨立控制高腳和低腳沉降片。所述的成圈切換機構有兩組。所述的兩組成圈切換機構的成圈刀頭部相鄰。使用本實用新型可以達到以下有益效果通過設置由氣缸驅動轉動的成圈刀,使 驅動軌跡槽的外軌跡曲面成為活動式,實現了平板和毛圈組織編織在同一成圈控制機構就 可以快速轉換。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4是圖2的B-B剖視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沉降片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描述。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沉降片11、沉降機構和兩組成圈切換機構, 沉降機構包括沉降罩1,沉降罩1上設置有驅動軌跡槽2,驅動軌跡槽2包括內軌跡曲面8 和外軌跡曲面7,內軌跡曲面8推動沉降片徑向外移,外軌跡曲面7推動沉降片徑向內移, 驅動軌跡槽2的外軌跡曲面7設置有一缺口,該缺口段為襪子編織區,沉降片11后端設置 有針腳13,前端設置用于掛紗的鼻峰12,針腳13卡于驅動軌跡槽2內,成圈切換機構包括 兩把成圈刀3、兩個氣缸5和彈簧9,成圈刀3頭部通過銷軸6安裝于沉降罩1,兩把成圈刀 3上下疊置并可以獨立活動,兩組成圈切換機構的成圈刀3頭部相鄰,成圈刀3內側面位于 驅動軌跡槽外軌跡曲面缺口處,與沉降罩上的內軌跡曲面配對,填補沉降罩上的外軌跡曲 面缺口 ;氣缸5通過支架4安裝于沉降罩1,氣缸活塞正對著成圈刀3尾部的外側面,彈簧9 一端與成圈刀3尾部連接,另一端與支架4固定,將成圈刀牽拉抵靠于氣缸活塞。本實用新型使用時,沉降片沿針筒徑向安裝于針筒頂端,針筒旋轉,沉降片在離心 力和內軌跡曲面推力作用下其針腳抵靠于外軌跡曲面;在編織毛圈組織時,氣缸活塞伸出 缸體,推動成圈刀以銷軸為中心向針筒中心轉動,成圈刀位于內側位置,在針筒旋轉過程 中,沉降片依次進入編織區,針腳依次抵靠到作為外軌跡曲面的成圈刀內側面,由于成圈刀 處于內側位置,使沉降片被推動徑向內移,處于靠前位置,紗線掛到沉降片鼻峰上,形成毛 圈組織;在編織平板組織時,氣缸活塞縮回缸體,成圈刀在彈簧拉力作用下位于外側位置, 在針筒旋轉過程中,沉降片依次進入編織區,針腳依次抵靠到作為外軌跡曲面的成圈刀內 側面,使沉降片處于靠后位置,紗線不會掛于沉降片鼻峰上,也就不會形成毛圈組織。
權利要求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包括沉降片(11)和沉降機構,沉降機構包括沉降罩(1),沉降罩(1)上設置有驅動軌跡槽(2),驅動軌跡槽(2)包括內軌跡曲面(8)和外軌跡曲面(7),沉降片(11)后端設置有針腳(13),前端設置鼻峰(12),針腳(13)卡于驅動軌跡槽(2)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還包括成圈切換機構,成圈切換機構包括成圈刀(3)、氣缸(5)和彈簧(9),所述的驅動軌跡槽外軌跡曲面(7)設置有一缺口,所述的成圈刀(3)頭部通過銷軸(6)安裝于沉降罩,成圈刀(3)內側面位于驅動軌跡槽外軌跡曲面缺口處,與沉降罩上的內軌跡曲面配對;所述的氣缸(5)通過支架(4)安裝于沉降罩(1),氣缸(3)的活塞正對著所述的成圈刀(3)尾部的外側面,所述的彈簧(9)一端與成圈刀(3)尾部連接,另一端與支架(4)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圈切換機構 包括兩把成圈刀(3)和兩個氣缸(5),兩把成圈刀(3)上下疊置,成圈刀(3)和氣缸(5) —一 對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圈切換機構有兩組。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組成圈切換 機構的成圈刀(3)頭部相鄰。
專利摘要襪機編織成圈控制機構,屬于襪機編織部件。現有襪機成圈控制機構存在無法實現平板和毛圈組織編織轉換的缺陷。本實用新型包括沉降片、沉降機構和成圈切換機構,沉降機構包括沉降罩,沉降罩上設置有驅動軌跡槽,沉降片后端設置針腳,前端設置鼻峰,針腳卡于驅動軌跡槽內,成圈切換機構包括成圈刀、氣缸和彈簧,驅動軌跡槽外軌跡曲面設置一缺口,成圈刀頭部通過銷軸安裝于沉降罩,成圈刀內側面位于所述的外軌跡曲面缺口處,與內軌跡曲面配對;氣缸通過支架安裝于沉降罩,氣缸活塞正對著成圈刀尾部的外側面,彈簧一端與成圈刀尾部連接,另一端與支架固定。本實用新型通過改變成圈刀位置,實現了平板和毛圈組織編織在同一成圈控制機構就可以快速轉換。
文檔編號D04B15/32GK201686813SQ20102022199
公開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0年6月11日 優先權日2010年6月11日
發明者田杜偉 申請人:新昌縣振興紡織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