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層布織物及其織造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紡織技術領域,具體說是一種多層布織物及其織造工藝。
背景技術:
目前在現有織造技術中,傳統的厚重織物織造工藝是通過提高線密度和改變織物組織的方法來實現的,但是當線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超過織物的極限緊度時,反而無法織造;而通過改變織物組織來織雙層布,只能部分的提高織物克重,且越接近極限緊度織造難度越大,對紡織器材如鋼筘、綜框等的消耗就越大。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層布織物及其織造工藝,解決傳統織造工藝無法生產超厚重織物的問題,以實現方便織造超厚重織物的目的。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多層布織物由表層織物、中間織物和底層織物組成。所述的表層織物為平紋、斜紋或緞紋織物; 所述的中間織物為填充物,不與經紗交織; 所述的底層織物為平紋或斜紋織物;
所述多層布織物經紗方向表層織物與底層織物排列為3表1底,緯紗方向底層織物、 表層織物與中間織物的排列為1底1表1中1表;
所述的多層布織物的織造工藝為絡筒工序一整經工序一漿紗工序一穿筘工序一織造工序一整理工序
(1)絡筒工序采用全自動絡筒機,將管紗卷繞成容量大、成型好具有一定密度的筒子, 并且除雜,清除紗線上疵點和雜質;
(2)整經工序將一定根數和長度的經紗,從絡紗筒子上引出,組成一幅紗片,使經紗具有均勻的的張力,相互平行地緊密繞在整經軸上;
(3)漿紗工序采用漿紗機,高壓上漿;
(4)穿筘工序將經紗按下述織物工藝要求所規定的方法依次穿過停經片、綜絲和鋼筘,全部采用分區穿法,將上層經紗穿在前區,下層經紗穿在后區,為了布面風格的需要,采用4入穿法;
穿法一為1、2、3、6+4、5、1、7+2、3、4、6+5、1、2、7+3、4、5、6+1、2、3、7+4、5、1、6+2、3、4、 7+5、1、2、6+3、4、5、7
穿法二為:1、2、3、5+4、1、2、6+3、4、1、7+2、3、4· 5+1、2、3、6+4、1、2、7+3、4、1、5+2、3、4、 6+1、2、3、7+4、1、2、5+3、4、1、6+2、3、4、7 穿法三為1、2、3、4+1、2、3、5
為了布面風格的需要,采用4入穿法;
(5)織造工序采用多臂噴氣織機,開口時間290度,后梁高度50mm,送經時間310度, 送經張力3000牛,車速440轉/分,采用“大張力、小開口 ”的生產工藝;將后梁、停經架高度適當提高,后梁向前推進;通過開口、引緯、打緯、卷取和送經五大系統的配合,使經緯紗按照設計的要求交織形成織物;
(6)整理工序對坯布進行檢驗、測量和修補。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中間織物不與經紗交織,相當于填充物不計入極限緊度, 根據厚重的需要,調整中間織物的紗線號數,可以獲得所需要的理想厚重,解決了傳統織造工藝無法生產超厚重織物的難題。采用此工藝,寬幅織物克重可達300g/m2以上,具有工藝簡單,織造難度小,紡織專用器材消耗少的特點,可為紡織領域增加一種超厚重的紡織產品。
圖1本發明實施例1的工藝組織圖2是圖1的表層組織圖(五枚2飛緞紋組織);
圖3是圖1的中間組織圖4是圖1的底層組織圖(平紋組織);
圖5本發明實施例2的工藝組織圖6是圖5的表層組織圖(平紋組織);
圖7是圖5的中間組織圖8是圖5的底層組織圖(斜紋組織);
圖9本發明實施例3的工藝組織圖10是圖9的表層組織圖(斜紋組織);
圖11是圖9的中間組織圖12是圖9的底層組織圖(平紋組織)。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的多層布織物由表層織物、中間織物和底層織物組成,根據實際需要調整經紗方向表層織物與底層織物排列為3表1底,緯紗方向底層織物、表層織物與中間織物的排列為1底1表1中1表。為了布面風格的需要,可將表層織物設計為平紋、斜紋和緞紋;根據厚重的需要,調整中間織物的紗線號數,可以獲得所需要的理想厚重;一般情況下可將底層織物設計為平紋織物,根據實際需要也可設計為斜紋。實施例1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表層織物設計為五枚2飛緞紋組織,中間織物為填充物,不與經紗交織,底層織物設計為平紋織物(圖1的上方數字即為對應穿法)。穿法為 1、2、3、6+4、5、1、7+2、3、4、6+5、1、2、7+3、4、5、6+1、2、3、7+4、5、1、6+2、3、4、 7+5、1、2、6+3、4、5、7 (數字代表經紗穿在第幾頁綜框上,“ + ”與“ + ”之間表示這幾根經紗穿在一個筘齒里,1、2、3、4、5表示表層經紗頁框號,6、7表示下層經紗頁框號)
實施例2 如圖5、圖6、圖7、圖8所示,表層織物設計為平紋組織,中間織物為填充物, 不與經紗交織,底層織物設計為斜紋織物(圖5的上方數字即為對應穿法)。穿法為1、2、3、5+4、1、2、6+3、4、1、7+2、3、4、5+1、2、3、6+4、1、2、7+3、4、1、5+2、3、4、 6+1、2、3、7+4、1、2、5+3、4、1、6+2、3、4、7 (數字代表經紗穿在第幾頁綜框上,“ + ”與“ + ”之間表示這幾根經紗穿在一個筘齒里,1、2、3、4表示表層經紗頁框號,5、6、7表示下層經紗頁框號)
實施例3 如圖9、圖10、圖11、圖12所示,表層織物設計為斜紋組織,中間織物為填充物,不與經紗交織,底層織物設計為平紋織物(圖9的上方數字即為對應穿法)。
穿法為1、2、3、4+1、2、3、5 (數字代表經紗穿在第幾頁綜框上,“ + ”與“ + ”之間表示這幾根經紗穿在一個筘齒里,1、2、3表示表層經紗頁框號,4、5表示下層經紗頁框號)
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工藝步驟為,絡筒工序一整經工序一漿紗工序一穿筘工序一織造工序一整理工序
(1)絡筒工序采用全自動絡筒機,將管紗卷繞成容量大、成型好具有一定密度的筒子, 并且除雜,清除紗線上疵點和雜質;
(2)整經工序將一定根數和長度的經紗,從絡紗筒子上引出,組成一幅紗片,使經紗具有均勻的的張力,相互平行地緊密繞在整經軸上;
(3)漿紗工序采用津田駒HS30漿紗機,通過高壓上漿的方法,增加紗線的斷裂強度, 改善紗線的耐磨性,保持紗線斷裂伸長率,帖服毛羽;
(4)穿筘工序將經紗按織物工藝要求所規定的方法依次穿過停經片、綜絲和鋼筘,以便在織機上由開口機構提升綜絲形成梭口,完成與緯紗以一定組織規律交織形成織物;利用分區穿法,將上層經紗穿在前區,下層經紗穿在后區,為了布面風格的需要,采用4入穿法;
(5)織造工序采用津田駒ZAX多臂噴氣織機,開口時間290度,后梁高度50mm,送經時間310度,送經張力3000牛,車速440轉/分,采用“大張力、小開口”的生產工藝;將后梁、停經架高度適當提高,后梁向前推進,這樣可以縮短后織口的紗線長度,減少摩擦,從而降低斷經次數,提高生產效率;通過開口、引緯、打緯、卷取和送經五大系統的配合,使經緯紗按照設計的要求交織形成織物;
(6)整理工序對坯布進行檢驗、測量和修補。
權利要求
1.一種多層布織物,其特征在于多層布織物由表層織物、中間織物和底層織物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布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層織物為平紋、斜紋或緞紋織物。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布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間織物為填充物,不與經紗交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布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層織物為平紋或斜紋織物。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布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層布織物經紗方向表層織物與底層織物排列為3表1底;緯紗方向底層織物、表層織物與中間織物的排列為1底1 表1中1表。
6.一種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布織物的織造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藝步驟為,絡筒工序一整經工序一漿紗工序一穿筘工序一織造工序一整理工序 (1)絡筒工序采用全自動絡筒機,將管紗卷繞成容量大、成型好具有一定密度的筒子, 并且除雜,清除紗線上疵點和雜質;(2)整經工序將一定根數和長度的經紗,從絡紗筒子上引出,組成一幅紗片,使經紗具有均勻的的張力,相互平行地緊密繞在整經軸上;(3)漿紗工序采用漿紗機,高壓上漿;(4)穿筘工序將經紗按下述織物工藝要求所規定的方法依次穿過停經片、綜絲和鋼筘,全部采用分區穿法,將上層經紗穿在前區,下層經紗穿在后區,為了布面風格的需要,采用4入穿法;穿法一為1、2、3、6+4、5、1、7+2、3、4、6+5、1、2、7+3、4、5、6+1、2、3、7+4、5、1、6+2、3、4、 7+5、1、2、6+3、4、5、7穿法二為:1、2、3、5+4、1、2、6+3、4、1、7+2、3、4· 5+1、2、3、6+4、1、2、7+3、4、1、5+2、3、4、 6+1、2、3、7+4、1、2、5+3、4、1、6+2、3、4、7穿法三為1、2、3、4+1、2、3、5為了布面風格的需要,采用4入穿法;(5)織造工序采用多臂噴氣織機,開口時間290度,后梁高度50mm,送經時間310度, 送經張力3000牛,車速440轉/分,采用“大張力、小開口”的生產工藝;將后梁、停經架高度適當提高,后梁向前推進,通過開口、引緯、打緯、卷取和送經五大系統的配合,使經緯紗按照設計的要求交織形成織物;(6)整理工序對坯布進行檢驗、測量和修補。
全文摘要
一種多層布織物及其織造工藝,由表層織物、中間織物和底層織物組成;表層織物為平紋、斜紋或緞紋織物;中間織物為填充物,不與經紗交織,紗線號數根據克重的需要可以調整;底層織物為平紋或斜紋織物;其工藝步驟為絡筒→整經→漿紗→穿筘→織造→整理。本發明的中間織物不與經紗交織,相當于填充物不計入極限緊度,可以調整中間織物的紗線號數,獲得所需要的理想厚重,解決了傳統織造工藝無法生產超厚重織物的難題,采用此工藝,寬幅織物克重可達300g/m2以上,具有工藝簡單,織造難度小,紡專器材消耗少的特點,可為紡織領域增加一種超厚重的紡織產品。
文檔編號D03D13/00GK102226305SQ201110154080
公開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9日
發明者左攀峰, 張慧霞 申請人: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