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系有關于一種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在停車前的至少一針次的運動行程中,于上車針向下移動后欲往上升的動作過程中,令線圈推移裝置作動將上車針的針線所形成的線圈推移開其原形成位置處,使得第一下梭針帶動針線往第二下梭針移動時,第一下梭針即不會由上車針形成的線圈穿過,形成跳針狀態(tài),使上車針及第一下梭針的針線于至少一針次的運動行程無法完成結網動作,令停車時上車針、第一下梭針及第二下梭針針線不會鏈結在針板上;借此,使得于下一工作布料前端即不會存在有殘線段,不會有破壞車縫完成的布料美觀性的情況發(fā)生,而在其整體施行達到包縫產品更加完美精致及增加價值性的目的。
【專利說明】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系有關于一種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尤其是指一種于包縫車縫 時不會存在有先前結網于針板上后接續(xù)于布料前端的殘線段,不會有破壞車縫完成的布料 美觀性的情況發(fā)生,而在其整體施行使用上更增實用功效特性的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 的方法創(chuàng)新設計者。
【背景技術】
[0002]按,一般常見的包縫針車,請參閱圖6現(xiàn)有的立體結構示意圖所示,該包縫針車
[3]主要系對應針板(31)上端設有上車針(32),且對應針板(31)下端則設有第一下梭針 (33 )及第二下梭針(34),使得該包縫針車(3 )于車縫過程中,其系令上車針(32 )于穿過布 料(4 )并開始上升時,該上車針(32 )的針線(321)會形成一線圈(322 )[請再一并參閱圖7 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示意圖(一)所示],令該第一下梭針(33)帶動其針線(331)穿過上車針(32) 的針線(321)所形成的線圈(322)[請再一并參閱圖8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示意圖(二)及圖9 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上車針針線與下梭針相對位置示意圖所示],此時該上車針(32)繼續(xù)往上 升,而該第一下梭針(33)則于帶動針線(331)穿過線圈(322)后繼續(xù)往第二下梭針(34)位 置移動,于第一下梭針(33)靠近第二下梭針(34)后[請再一并參閱圖10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 示意圖(三)所示],該第二下梭針(34)的針線(341)會與第一下梭針(33)的針線(331)于 布料邊勾結,此時該上車針(32)即又會由最高點往下移動,而第一下梭針(33)與第二下梭 針(34)則會后退回到定位[請再一并參閱圖11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示意圖(四)所示],而完成 一針次的勾結鏈網動作,于對布料(4)重復進行上述車縫動作完成所需包縫作業(yè)后,于停車 剪線后,各上車針(32)、第一下梭針(33)及第二下梭針(34)的針線(321)、(331)、(341),即 會形成鏈結在針板(31)上往前延續(xù)的結網段(B)[請再一并參閱圖12現(xiàn)有的停車剪線后 狀態(tài)示意圖所示]。
[0003]而當使用者欲進行下一次包縫作業(yè)時,系將結網段(B)置于針板(31)前方,并將 下一布料(4)覆蓋于結網段(B)上,再予以進行車縫作業(yè),如此即可形成縫線頭留存于布料
(4)下方,增加布料(4)車縫后的堅固性、不脫線的包縫作業(yè);然而,由于包縫針車(3)各上 車針(32)、第一下梭針(33)及第二下梭針(34)的針線(321)、(331)、(341)于作動過程中 皆會自動結網形成結網段(B),除了于緊密的結網段(B)造成車縫針線的浪費之外,鏈結 在針板(31)上的結網段(B)會在車縫起始時,接續(xù)于下一工作布料(4)前端而留存有殘線 段(C)[請再一并參閱圖13現(xiàn)有的車縫狀態(tài)布料背面縫線示意圖所示],導致破壞其整體 車縫完成的布料(4)的美觀性及精致度,致令其在整體結構設計上仍存有改進的空間。
[0004]緣是,發(fā)明人秉持多年該相關行業(yè)的豐富設計開發(fā)及實際制作經驗,針對以上缺 失精益求精再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種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以期達到包縫產 品更加完美精致及增加價值性的目的者。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其主要在使布 料包縫前端不會存在多余的殘線段,不會有破壞車縫完成的布料美觀性及精致度的情況發(fā) 生的包縫方法。
[0006]本發(fā)明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的主要目的與功效,系由以下具體技術手 段所達成:
[0007]其主要系在包縫針車停車前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使第一下梭針和上車針針 線不會于該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進行結網動作,形成跳針狀態(tài),令包縫針車停車時,上車 針、第一下梭針及第二下梭針針線不會鏈結在針板上,于下一布料要包縫時,該上車針、第 一下梭針及第二下梭針的針線,系形成在針板上空的起始狀態(tài)者。
[0008]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的較佳實施例,其中,在包縫 針車起縫后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亦令第一下梭針和上車針針線不會進行結網動作, 形成跳針狀態(tài)。
[0009]本發(fā)明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的主要目的與功效,系由以下具體技術手 段所達成:
[0010]其主要系于包縫針車對應于針板上端設有上車針,且對應針板下端則設有第一下 梭針及第二下梭針,另于針板下端則設有線圈推移裝置,在包縫針車停車前的至少一針次 運動行程中,于上車針向下移動后欲往上升的動作過程中,令該線圈推移裝置作動將上車 針的針線所形成的線圈推移開其原形成位置處,使得第一下梭針帶動針線往第二下梭針移 動時,該第一下梭針即不會由該上車針線圈穿過,形成跳針狀態(tài),致使上車針及第一下梭針 的針線于該停車前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不會進行結網動作。
[0011]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的較佳實施例,其中,在包縫 針車起縫后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亦令該線圈推移裝置作動將上車針的針線所形成的 線圈推移開其原形成位置處,致使上車針及第一下梭針的針線于起縫的該至少一針次運動 行程中不會進行結網動作。
[0012]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的較佳實施例,其中,該線圈 推移裝置為吹氣設備。
[0013]如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的較佳實施例,其中,該線圈 推移裝置為頂推設備。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本發(fā)明的車縫動作示意圖(一)。
[0016]圖3:本發(fā)明的車縫動作上車針針線與下梭針相對位置示意圖。
[0017]圖4:本發(fā)明的車縫動作示意圖(二)。
[0018]圖5:本發(fā)明的車縫狀態(tài)布料背面縫線示意圖。
[0019]圖6:現(xiàn)有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7: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示意圖(一)。
[0021]圖8: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示意圖(二)。
[0022]圖9: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上車針針線與下梭針相對位置示意圖。[0023]圖10: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示意圖(三)。
[0024]圖11:現(xiàn)有的車縫動作示意圖(四)。
[0025]圖12:現(xiàn)有的停車剪線后狀態(tài)示意圖。
[0026]圖13:現(xiàn)有的車縫狀態(tài)布料背面縫線示意圖。
[0027]【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028]
(I ) 包縫針車 (11)針板 (12) 上車針 (121)計線 (I 2 2)線圈(13) 第一下梭針
(13 1)針線(14) 第二下梭針
(I 4 I )針線(15) 線圈推移裝置
(2)布料(A) 結網段
(3)包縫針車 (31) 針板
(32)上車針 (321)針線
(3 2 2 )線圈(33) 第+ -下梭針
(3 3 I )針線(34) 第二下梭針
(341)針線(4) 布料
(B) 結網段 (C) 殘線段
【具體實施方式】
[0029]為令本發(fā)明所運用的技術內容、發(fā)明目的及其達成的功效有更完整且清楚的揭露,茲于下詳細說明的,并請一并參閱所揭的圖式及圖號:
[0030]首先,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所示,本發(fā)明主要系于包縫針車(I)對應于針板(11)上端設有上車針(12),且對應針板(11)下端則設有第一下梭針(13)及第二下梭針(14),另于針板(11)下端則設有線圈推移裝置(15),該線圈推移裝置(15)可為受電控裝置驅動的吹氣設備或頂推設備。
[0031]本發(fā)明于操作使用上大致相同于前述現(xiàn)有的包縫車縫動作,其主要不同處系令線圈推移裝置(15),在包縫針車(I)之上車針(12)及第一下梭針(13)的針線(121)、(131) 所形成的勾結鏈網處進行控制,于包縫針車(I)停車前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在上車針
(12)向下移動后欲往上升的動作過程中,令該線圈推移裝置(15)作動將上車針(12)的針線(121)所形成的線圈(122)推移開其原形成位置處[請再一并參閱圖2本發(fā)明的車縫動作示意圖(一)及圖3本發(fā)明的車縫動作上車針針線與下梭針相對位置示意圖所示],使得第一下梭針(13)帶動針線(131)往第二下梭針(14)移動時,由于上車針(12)的針線(121)形成的線圈(122)受線圈推移裝置(15)作動而推移開其原形成位置,該第一下梭針(13)即不會由該上車針(12)的線圈(122)穿過[請再一并參閱圖4本發(fā)明的車縫動作示意圖(二)所示],令其形成跳針狀態(tài),即令上車針(12)及第一下梭針(13)的針線(121 )、( 131)在停車前的該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皆不會進行結網動作,使得包縫針車(I)停車時,上車針(12)、 第一下梭針(13)及第二下梭針(14)針線(121 )、( 131 )、( 141)不會鏈結在針板(11)上[請 再參閱圖1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所示]。
[0032]接續(xù),使用者在進行下一次包縫作業(yè)將結網段(A)置放于針板(11)前方,并將 下一工作布料(2)覆蓋于結網段(A)上,再予以進行車縫作業(yè)時,由于針線(121)、(131)、 (141)系形成在針板(11)上空狀態(tài),在起縫的前幾針都尚未勾結鏈網,故當布料(2)形成包 縫勾結鏈網時,于布料(2)前端即不會存在有相對于已知包縫車縫鏈結在針板(31)上的殘 線段(C)所產生的線團[請再一并參閱圖5本發(fā)明的車縫狀態(tài)布料背面縫線示意圖],借此, 即能使車縫完成的布料(2)達到更具美觀性及增加產品精致度者。
[0033]另外,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可再于包縫針車(I)起縫時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同 樣在上車針(12)向下移動后欲往上升的動作過程中,令該線圈推移裝置(15)作動將上車 針(12)的針線(121)所形成的線圈(122)推移開其原形成位置處,令其同樣形成跳針狀態(tài), 即令上車針(12)及第一下梭針(13)的針線(121 )、( 131)在起縫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 不會進行結網動作,讓針線(121)、(131)、(141)勾結鏈網成形的針數(shù)延長,以配合布料(2) 進入上車針(12)針刺點的時間,借此,即能使車縫完成的布料(2)達到更具美觀性及增加 產品精致度者。
[0034]借由以上所述,本發(fā)明結構的組成與使用實施說明可知,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結構相較 的下,本發(fā)明主要系于包縫針車停車前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使第一下梭針與上車針 針線形成跳針狀態(tài),令上車針及第一下梭針的針線不會進行結網動作,使得于下一布料上 進行包縫作業(yè)的車縫動作時,于布料前端即不會存在有殘線段,不會有破壞車縫完成的布 料美觀性的情況發(fā)生,達到包縫產品更加完美精致及增加價值性的目的者。
[0035]然而前述的實施例或圖式并非限定本發(fā)明的產品結構或使用方式,任何所屬技術 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專利范疇。
[0036]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確能達到所預期的使用功效,又其所揭露的具體構造,不 僅未曾見諸于同類產品中,亦未曾公開于申請前,誠已完全符合專利法的規(guī)定與要求,爰依 法提出發(fā)明專利的申請,懇請惠予審查,并賜準專利,則實感德便。
【權利要求】
1.一種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其主要系在包縫針車停車前的至少一針次 運動行程中,使第一下梭針和上車針針線不會于該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進行結網動作, 形成跳針狀態(tài),令包縫針車停車時,上車針、第一下梭針及第二下梭針針線不會鏈結在針板 上,于下一布料要包縫時,該上車針、第一下梭針及第二下梭針的針線,系形成在針板上空 的起始狀態(tà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再于包縫針車 起縫后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也令第一下梭針和上車針針線不會進行結網動作,形成 跳針狀態(tài)。
3.—種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其主要系于包縫針車對應于針板上端設有上 車針,且對應針板下端則設有第一下梭針及第二下梭針,另于針板下端則設有線圈推移裝 置,在包縫針車停車前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于上車針向下移動后欲往上升的動作過 程中,令該線圈推移裝置作動將上車針的針線所形成的線圈推移開其原形成位置處,使得 第一下梭針帶動針線往第二下梭針移動時,該第一下梭針即不會由該上車針線圈穿過,形 成跳針狀態(tài),致使上車針及第一下梭針的針線于該停車前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不會進 行結網動作。
4.如權利要求3所述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再于包縫針車起 縫后的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亦令該線圈推移裝置作動將上車針的針線所形成的線圈推 移開其原形成位置處,致使上車針及第一下梭針的針線于起縫的該至少一針次運動行程中 不會進行結網動作。
5.如權利要求3所述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線圈推移裝置 為吹氣設備。
6.如權利要求3所述包縫針車起縫不留殘線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線圈推移裝置 為頂推設備。
【文檔編號】D05B57/00GK103590201SQ201210286704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13日
【發(fā)明者】顧飛龍 申請人:顧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