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織三維織物,更特別地說,是指一種采用平織-絞織-紗羅組合工藝機織得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
背景技術:
機織網格織物是不但在織物的幅寬方向經紗相對成束而且在織物的長度方向緯紗也相對成束的呈網孔外觀的機織物。理想的機織網格織物應該是不但能在織物結構上能夠形成經緯紗線不易相互滑移的穩定的網孔,而且其網孔的大小能夠根據用途需要來設計和生產。目前,公知的機織物的孔眼狀的網格織物是指經紗按照組織結構分為地經和絞·經,并將絞經和地經按一定比例排列,采用絞綜裝置,在織造過程中絞經圍繞一根地經發生左右絞轉,如此與緯絲交織成網孔結構。這些緯紗借助絞經紗利用低于地經紗的張力扎絞,其中該緯紗和地經紗基本上無間隙地安置。由上述可見,無論哪種都難以形成較大孔眼。機織物難以形成較大的孔眼的網格織物原因是,機織物在結構上是經緯紗線以沉浮方式交叉穿插而成的,這種沉浮方式使得經緯紗線之間的聯系呈松散狀態,經緯紗線相互之間極易滑移,以致織物形態很不穩定,特別是在經緯紗線排列得稀疏的較大網格織物時。到目前為止,對此在織物結構上未曾見有效的針對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該織物中的經紗、緯紗和跨位經紗相對于緯紗不滑移,保證了所述織物的網孔結構穩定,在同一平面上具有孔陣列排布,便于填充物的灌注。本發明設計的一種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在經紗和緯紗以沉浮的方式交叉穿插而成織物的機織布機上,除了僅作上下沉浮的經紗與緯紗交叉穿插之外,還存在不但有上下沉浮而且在織物的幅寬方向還有跨多經位往復橫移的跨位經紗,該跨位經紗與緯紗交叉穿插同時,每兩根跨位經紗將處于其跨位之間的普通經紗在織物橫向進行左右限位,如此對整幅織物而言,形成將普通經紗相對收束靠攏成一束經紗狀態的織物結構。跨位經紗在織物的幅寬方向每次收攏絞匯可以是相對于經紗進行左右橫移的跨位。當跨位經紗在織物的幅寬方向每次收攏絞匯是相對于兩根經紗或兩根以上經紗時,該跨位內的經紗與經紗之間可以是平紋、斜紋、緞紋等任意組織結構的沉浮規律。本發明的一種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該織物包括有上層織物組織、下層織物組織和支撐織物組織;所述上層織物組織的結構將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二緯紗、上層第三緯紗、上層第四緯紗、上層第五緯紗、上層第六緯紗、上層第七緯紗、上層第八緯紗、上層第九緯紗、上層第十緯紗、上層第十一緯紗、上層第十二緯紗和上層第十三緯紗在幅長方向上按上層等間距0±陣列排布;
上層第一經紗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一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上層第二經紗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二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上層第三經紗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三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上層第四經紗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四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上層第五經紗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五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上層第六經紗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六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上層第七經紗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七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上層第八經紗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上層第八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第一跨位經紗的一端置于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第一跨位經紗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第一跨位經紗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第二跨位經紗的一端置于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第二跨位經紗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第二跨位經紗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第三跨位經紗的一端置于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第三跨位經紗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第三跨位經紗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第四跨位經紗的一端置于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第四跨位經紗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第四跨位經紗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所述下層織物組織的結構將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二緯紗、下層第三緯紗、下層第四緯紗、下層第五緯紗、下層第六緯紗、下層第七緯紗、下層第八緯紗、下層第九緯紗、下層第十緯紗、下層第十一緯紗、下層第十二緯紗、下層第十三緯紗、下層第十四緯紗、下層第十五緯紗、下層第十六緯紗、下層第十七緯紗、下層第十八緯紗、下層第十九緯紗、下層第二十緯紗、下層第二十一緯紗、下層第二十二緯紗、下層第二十三緯紗、下層第二十四緯紗和下層第二十五緯紗在幅長方向上按下層等間距0〒陣列排布;下層第一經紗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一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上浮于下層第i^一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下層第二經紗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二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i^一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下層第三經紗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三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上浮于下層第i^一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下層第四經紗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四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i^一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下層第五經紗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五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i^一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下層第六經紗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六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上浮于下層第i^一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下層第七經紗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七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i^一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下層第八經紗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下層第八經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上浮于下層第i^一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所述支撐織物組織的結構第一連接紗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第一連接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下沉于第五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下沉于第十一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且第一連接紗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時,第一連接紗置于上層第二經紗與上層第三經紗之間;第二連接紗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第二連接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下沉于第五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下沉于第十一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且第一連接紗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時,第二連接紗置于上層第二經紗與上層第三經紗之間;第三連接紗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第三連接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且第三連接紗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時,第三連接·紗置于上層第六經紗與上層第七經紗之間;第四連接紗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第四連接紗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下沉于下層第二 i^一緯紗、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且第四連接紗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時,第四連接紗置于上層第六經紗與上層第七經紗之間。本發明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的優點在于①本發明織物的上層為網格織物,中間的Λ (三角形)與Ω (歐米伽)構形穩定支撐,下層為網格織物和/或平布織物,該織物形成了三維間隔織物。所述三維間隔織物在幅長方向(經紗方向)上中間支撐為Ω構形,在幅寬方向(緯紗方向)上中間支撐為Λ構形。②本發明織物的上層為網格織物,其經紗、緯紗和絞經紗相對于緯紗不滑移,保證了所述織物的網孔結構穩定,在同一平面上具有孔陣列排布,便于填充物料的灌注。兩條跨位經紗橫移且與緯紗上浮與下沉,達到經紗絞跨形成穩定的網格縱條。③所述上層織物組織中的網格孔(或稱矩形框),在單位面積下的孔眼數為1500 3000 (個/平方米),采用跨位經紗進行捆綁能夠形成較大尺寸的孔眼,同時也使得經紗、連接紗在緯紗上不造成左右滑移。④本發明的織物能夠用作輕質高強復合材料的增強體以及發泡材料的骨架材料。
圖I是本發明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的結構圖。圖IA是未示出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的結構圖。圖2是本發明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的正視面結構圖。
圖3是本發明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的左視面結構圖。
I.上層織物組織11.第一跨位經紗12.第二跨位經紗13.第三跨位經紗
14.第四跨位經紗101.上層第一緯紗102.上層第二緯紗103.上層第三緯紗~
104.上層第四緯紗105.上層第五緯紗106.上層第六緯紗107.上層第七緯紗~
108.上層第八緯紗109.上層第九緯紗110.上層第十緯紗111.上層第十一緯紗
112.上層第十二緯紗113.上層第十三緯紗151.上層第一經紗152.上層第二經紗~
153.上層第三經紗154.上層第四經紗155.上層第五經紗156.上層第六經紗~·
157.上層第七經紗158.上層第八經紗2.下層織物組織201.下層第一緯紗~
202.下層第二緯紗203.下層第三緯紗204.下層第四緯紗205.下層第五緯紗
206.下層第六緯紗207.下層第七緯紗208.下層第八緯紗209.下層第九緯紗
210.下層第十緯紗211.下層第十一緯紗212.下層第十二緯紗213.下層第十三緯紗~
214.下層第十四緯紗215.下層第十五緯紗216.下層第十六緯紗217.下層第十七緯紗~
218.下層第十八緯紗219.下層第十九緯紗220.下層第二十緯紗221.下層第二十一緯紗
222.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3.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4.下層第二十四緯紗 225.下層第二十五緯紗
251.下層第一經紗252.下層第二經紗253.下層第三經紗254.下層第四經紗
255.下層第五經紗256.下層第六經紗257.下層第七經紗258.下層第八經紗
3.支撐織物組織31.第一連接紗32.第二連接紗33.第三連接紗34.第四連接紗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參見圖I、圖IA所示,本發明的一種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該織
物包括有上層織物組織I、下層織物組織2和支撐織物組織3。機織織物是循環的織物組織,
為了清楚顯示出本發明設計的織物結構,本發明以一個循環單元進行介紹具有絞經結構的
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幅長方向為經紗排列方向,幅寬方向為緯紗排列方向,在本技術領
域中,幅長長度和幅寬寬度是不作限制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的厚度即為縱向方向的
聞度H高。(一 )上層織物組織I
參見圖I、圖IA所示,在本發明中,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包括有第一跨位經紗11、第二跨位經紗12、第三跨位經紗13、第四跨位經紗14、上層第一經紗151、上層第二經紗152、上層第三經紗153、上層第四經紗154、上層第五經紗155、上層第六經紗156、上層第七經紗157、上層第八經紗158、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二緯紗102、上層第三緯紗103、上層第四緯紗104、上層第五緯紗105、上層第六緯紗106、上層第七緯紗107、上層第八緯紗108、上層第九緯紗109、上層第十緯紗110、上層第^^一緯紗111、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二緯紗102、上層第三緯紗103、上層第四緯紗104、上層第五緯紗105、上層第六緯紗106、上層第七緯紗107、上層第八緯紗108、上層第九緯紗109、上層第十緯紗110、上層第i^一緯紗111、上層第十二緯紗112和上層第十三緯紗113在幅長方向上按上層等間距D上排列!Djl= 2mm 200mm ;上層第一經紗151、上層第二經紗152、上層第三經紗153和上層第四經紗154在幅長方向上被第一跨位經紗11和第二跨位經紗12收攏絞匯捆綁;上層第五經紗155、上層第六經紗156、上層第七經紗157和上層第八經紗158在幅長方向上被第三跨位經紗13和·第四跨位經紗14收攏絞匯捆綁。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的結構將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二緯紗102、上層第三緯紗103、上層第四緯紗104、上層第五緯紗105、上層第六緯紗106、上層第七緯紗107、上層第八緯紗108、上層第九緯紗109、上層第十緯紗110、上層第^^一緯紗111、上層第十二緯紗112和上層第十三緯紗113在幅長方向上按上層等間距0±陣列排布;上層第一經紗151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二經紗152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二經紗152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三經紗153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三經紗153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四經紗154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
上層第五經紗155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六經紗156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六經紗156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七經紗157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七經紗157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八經紗158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第一跨位經紗11的一端置于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一跨位經紗11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 ;第一跨位經紗11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i^一緯紗111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偵U、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第二跨位經紗12的一端置于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二跨位經紗12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 ;第二跨位經紗12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i^一緯紗111 ;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 ;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偵U、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在本發明中,由于三維制圖軟件無法進行相絞制圖,故通過“捆綁”二字進行說明,在機織學的絞紗工藝技術領域中,為公知常識。第一跨位經紗11與第二跨位經紗12在跨位接合處對上層第一經紗151、上層第二經紗152、第一連接紗31、第二連接紗32、上層第三經紗153和上層第四經紗154進行收攏絞匯捆綁。第三跨位經紗13的一端置于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三跨位經紗13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 ;第三跨位經紗13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偵U、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第四跨位經紗14的一端置于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四跨位經紗14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 ;第四跨位經紗14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i^一緯紗111 ;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 ;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偵U、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在本發明中,由于三維制圖軟件無法進行相絞制圖,故通過“捆綁”二字進行說明,在機織學的絞紗工藝技術領域中,為公知常識。第三跨位經紗13與第四跨位經紗14在跨位接合處對上層第五經紗155、上層第六經紗156、第三連接紗33、第四連接紗34、上層第七經紗157和上層第八經紗158進行收攏絞匯捆綁。在本發明中的上層織物組織I中,利用第一跨位經紗11與第二跨位經紗12在跨位接合處對上層第一經紗151、上層第二經紗152、上層第三經紗153和上層第四經紗154收攏絞匯,實現了對第一經紗151、上層第二經紗152、上層第三經紗153和上層第四經紗154的捆綁,從而使得多根經紗在幅長方向上被收攏形成大的網格;在本層中利用跨位經紗的捆綁方式使得經紗相對于緯紗不會滑移,保證了上層織物組織的網孔結構穩定;在同一平面(即上層織物組織)上具有孔陣列排布,便于填充物的灌注。第一跨位經紗11與第二跨位經紗12橫移(幅寬方向)且下沉于緯紗,達到跨位經紗絞跨形成穩定的網格縱條。在本發明中的上層織物組織中,利用第三跨位經紗13與第四跨位經紗14在跨位接合處對上層第五經紗155、上層第六經紗156、上層第七經紗157和上層第八經紗158收攏絞匯,實現了對第一經紗151、上層第二經紗152、上層第三經紗153和上層第四經紗154的捆綁,從而使得多根經紗在幅長方向上被收攏形成大的網格;在本層中利用跨位經紗的捆綁方式使得經紗相對于緯紗不會滑移,保證了上層織物組織的網孔結構穩定;在同一平面(即上層織物組織)上具有孔陣列排布,便于填充物的灌注。第三跨位經紗13與第四跨位經紗14橫移(幅寬方向)且下沉于緯紗,達到跨位經紗絞跨形成穩定的網格縱條。在本發明中,橫縱網格構形使得上層織物組織I為矩形框織物。矩形框織物的長記為a,矩形框織物的寬記為b。一般地,a = 2mm 200mm, b = 2mm 200mm。所述上層織物組織中的網格孔(或稱矩形框),在單位面積下的孔眼數(矩形框個數)為1500 3000 (個/平方米),采用跨位經紗進行捆綁能夠形成較大尺寸的孔眼,同時也使得經紗、連接紗在緯紗上不造成左右滑移。·( 二 )下層織物組織2參見圖I、圖IA所示,在本發明中,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包括有下層第一經紗251、下層第二經紗252、下層第三經紗253、下層第四經紗254、下層第五經紗255、下層第六經紗256、下層第七經紗257、下層第八經紗258、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二緯紗202、下層第三緯紗203、下層第四緯紗204、下層第五緯紗205、下層第六緯紗206、下層第七緯紗207、下層第八緯紗208、下層第九緯紗209、下層第十緯紗210、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層第二H^一緯紗221、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第一經紗251、下層第二經紗252、下層第三經紗253、下層第四經紗254、下層第五經紗255、下層第六經紗256、下層第七經紗257和下層第八經紗258在幅寬方向上按下層等間距H下排列;HT= ID下 5D下。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二緯紗202、下層第三緯紗203、下層第四緯紗204、下層第五緯紗205、下層第六緯紗206、下層第七緯紗207、下層第八緯紗208、下層第九緯紗209、下層第十緯紗210、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和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在幅長方向上按下層等間距D下排列山下=O. 5mm 200mm。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的結構將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二緯紗202、下層第三緯紗203、下層第四緯紗204、下層第五緯紗205、下層第六緯紗206、下層第七緯紗207、下層第八緯紗208、下層第九緯紗209、下層第十緯紗210、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層第二i^一緯紗221、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和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在幅長方向上按下層等間距0〒陣列排布;下層第一經紗251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一經紗251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上浮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二經紗252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二經紗252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三經紗253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三經紗253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上浮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四經紗254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四經紗254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五經紗255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五經紗255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六經紗256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六經紗256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上浮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七經紗257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七經紗257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八經紗258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八經紗258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上浮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在本發明中,上層織物組織I中選用的上層緯紗數量與下層織物組織2中選用的下層緯紗數量可以I : 1,或者是I : 2,或者是I : 3,或者是I : 4,或者更大比例。在本發明中,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經紗與緯紗的上浮與下沉形成了平紋織物。(三)支撐織物組織3參見圖I、圖IA所示,在本發明中,所述支撐織物組織3包括有第一連接紗31、第二連接紗32、第三連接紗33和第四連接紗34 ;第一連接紗31置于下層第一經紗251的外偵牝第二連接紗32置于下層第四經紗254的外側,第三連接紗33置于下層第五經紗255的外側,第四連接紗34置于下層第八經紗258的外側;第二連接紗32與第三連接紗33為相鄰設置;所述支撐織物組織3的結構第一連接紗31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第一連接紗31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第i^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且第一連接紗31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時,第一連接紗31置于上層第二經紗152與上層第三經紗153之間;第二連接紗32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第二連接紗32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第十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且第一連接紗31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時,第二連接紗32置于上層第二經紗152與上層第三經紗153之間;第三連接紗33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三連接紗33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且第三連接紗33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時,第三連接紗33置于上層第六經紗156與上層第七經紗157之間;第四連接紗34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四連接紗34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且第四連接紗34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時,第四連接紗34置于上層第六經紗156與上層第七經紗157之間。在本發明中,由于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置于上層織物組織I中的上層第二經紗152與上層第三經紗153之間,故在第一跨位經紗11與第二跨位經紗12進行收攏絞匯時,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也被收攏絞匯,從而達到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在上層織物組織I中相對于緯紗不會滑移,保證了上層織物組織的網孔結構穩定。在本發明中,由于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置于上層織物組織I中的上層第六經紗156與上層第七經紗157之間,故在第三跨位經紗13與第四跨位經紗14進行收攏絞匯時,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也被收攏絞匯,從而達到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在上層織物組織I中相對于緯紗不會滑移,保證了上層織物組織的網孔結構穩定。在本發明中,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形式相同。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形式相同。參見圖2所示,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重疊、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重疊;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構成了連續的Ω形狀(簡稱為正面第一 Ω形狀),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構成了連續的Ω形狀(簡稱為正面第二 Ω形狀)。·正面第一 Ω形狀與正面第二 Ω形狀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錯位3條緯紗;正面第一 Ω形狀與正面第二 Ω形狀在上層織物組織I中錯位I條緯紗。在本發明中,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的高度記為Hs,該高度!^是指上層織物組織I中的緯紗與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緯紗之間的間距。該高度是連接紗的引導高度。H高=20mm 300mm。參見圖3所示,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在上層織物組織I中置于上層第二經紗152與上層第三經紗153之間,第一連接紗31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置于下層第一經紗251外側,第二連接紗32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置于下層第四經紗254外側;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構成了連續的三角形形狀;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在上層織物組織I中置于上層第六經紗156與上層第七經紗157之間,第三連接紗33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置于下層第五經紗255外側,第四連接紗34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置于下層第八經紗258外側;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構成了連續的三角形形狀。在本發明設計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中,4條連接紗沿幅寬方向上為三角形形狀,4條連接紗沿幅長方向上為Ω形狀。兩個方向上的三角形形狀與Ω形狀的結合,支撐起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這樣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中,上層織物組織I (矩形框織物)也稱為上面層,下層織物組織2 (平紋織物)也稱為下面層,中間的三角形形狀與Ω形狀也稱為中間層。為了廣義的推理至上、下面層的結構,下面層(下層織物組織2)可以轉換成上面層(上層織物組織I)的結構;也可以上、下面層都為上面層(上層織物組織I)的結構。參見圖I、圖1A、圖2、圖3所示,本發明設計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第一類結構上層織物組織I為矩形框織物,下層織物組織2為平紋織物,支撐織物組織3沿幅寬方向上為三角形形狀,4條連接紗沿幅長方向上為Ω形狀。參見圖I、圖1A、圖2、圖3所示,本發明設計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第二類結構上層織物組織I為矩形框織物,下層織物組織2為矩形框織物,支撐織物組織3沿幅寬方向上為三角形形狀,4條連接紗沿幅長方向上為Ω形狀。本發明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上層織物組織I、下層織物組織2和支撐織物組織3中采用的纖維材料為金屬纖維、無機纖維、合成纖維或植物纖維中的一種或者一種以上纖維形式的組合。具體地纖維材料可以是聚乙烯纖維、聚酰胺纖維、聚烯烴纖維、陶瓷纖維、碳纖維、芳綸纖維、PBO纖維、M5纖維、玄武巖纖維、玻璃纖維、丙綸纖維、滌綸纖維、氨綸纖、維腈綸纖維、尼龍纖維、維綸纖維、氯綸纖維、漢麻、劍麻纖維、亞麻纖維、竹纖維、黃麻纖維等類似金屬纖維、無機纖維、合成纖維或植物纖維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纖維形式的組合。更具體地纖維材料可以是線密度為68tex_2400tex (單位特克斯)的E玻璃纖維無捻粗紗、1K-12K碳纖維。K是指一束纖維紗中所包含的碳纖維數量。本發明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上層織物組織I、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經紗和緯紗選用600tex高強聚乙烯,上層織物組織I中的跨位經紗選用200D (單位旦尼爾)彈力錦綸或168tex玻纖,支撐織物組織3中的連接紗選用900tex E玻璃纖維無捻粗紗。·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該織物包括有上層織物組織(I)、下層織物組織(2)和支撐織物組織(3); 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的結構將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二緯紗(102)、上層第三緯紗(103)、上層第四緯紗(104)、上層第五緯紗(105)、上層第六緯紗(106)、上層第七緯紗(107)、上層第八緯紗(108)、上層第九緯紗(109)、上層第十緯紗(110)、上層第i^一緯紗(111)、上層第十二緯紗(112)和上層第十三緯紗(113)在幅長方向上按上層等間距DJ車列排布; 上層第一經紗(151)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二經紗(152)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二經紗(152)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三經紗(153)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三經紗(153)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上層第i^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四經紗(154)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五經紗(155)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六經紗(156)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六經紗(156)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七經紗(157)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七經紗(157)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上層第八經紗(158)的一端上浮于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上浮于上層第三緯紗(103)、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上浮于上層第五緯紗(105)、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上浮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上浮于上層第九緯紗(109)、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上浮于上層第十一緯紗(111)、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上浮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第一跨位經紗(11)的一端置于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一跨位經紗(11)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第一跨位經紗(11)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i^一緯紗(111);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第二跨位經紗(12)的一端置于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二跨位經紗(12)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第二跨位經紗(12)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 上層第八緯紗(108);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i^一緯紗(111);跨位至上層第一經紗(151)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跨位至上層第四經紗(154)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第三跨位經紗(13)的一端置于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三跨位經紗(13)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第三跨位經紗(13)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i^一緯紗(111);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第四跨位經紗(14)的一端置于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四跨位經紗(14)的另一端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二緯紗(102);第四跨位經紗(14)在沿幅長方向上如此循環跨位,既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三緯紗(103);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四緯紗(104);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五緯紗(105);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六緯紗(106);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八緯紗(108);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九緯紗(109);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緯紗(110);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i^一緯紗(111);跨位至上層第五經紗(155)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跨位至上層第八經紗(158)的外側、且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 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的結構將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二緯紗(202)、下層第三緯紗(203)、下層第四緯紗(204)、下層第五緯紗(205)、下層第六緯紗(206)、下層第七緯紗(207)、下層第八緯紗(208)、下層第九緯紗(209)、下層第十緯紗(210)、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層第 十九緯紗(219)、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層第二i^一緯紗221、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和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在幅長方向上按下層等間距Dt陣列排布; 下層第一經紗(251)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一經紗(251)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上浮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下層第二經紗(252)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二經紗(252)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i^一緯紗(211)、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三經紗(253)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三經紗(253)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上浮于下層第i^一緯紗(211)、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四經紗(254)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四經紗(254)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五經紗(255)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五經紗(255)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六經紗(256)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六經紗(256)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上浮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七經紗(257)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七經紗(257)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上浮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上浮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下層第八經紗(258)的一端上浮于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八經紗(258)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下沉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上浮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下沉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上浮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下沉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上浮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下沉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上浮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下沉于下層第十緯紗(210)、上浮于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沉于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上浮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沉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上浮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沉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上浮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沉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上浮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沉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沉于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上浮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 所述 支撐織物組織(3)的結構第一連接紗(31)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第一連接紗(31)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第i^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且第一連接紗(31)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時,第一連接紗(31)置于上層第二經紗(152)與上層第三經紗(153)之間; 第二連接紗(32)的一端下沉于下層第一緯紗(201),第二連接紗(32)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下層第二緯紗(202)、下沉于下層第三緯紗(203)、上浮于下層第四緯紗(204)、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上層第四緯紗(104)、下沉于第五緯紗(105)、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上浮于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沉于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上浮于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上層第十緯紗(110)、下沉于第十一緯紗(11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且第一連接紗(31)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時,第二連接紗(32)置于上層第二經紗(152)與上層第三經紗(153)之間; 第三連接紗(33)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三連接紗(33)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二i^一緯紗(22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且第三連接紗(33)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時,第三連接紗(33)置于上層第六經紗(156)與上層第七經紗(157)之間; 第四連接紗(34)的一端下沉于上層第一緯紗(101)、第四連接紗(34)的另一端沿幅長方向進行上浮于上層第二緯紗(102)、下沉于下層第五緯紗(205)、上浮于下層第六緯紗(206)、下沉于下層第七緯紗(207)、上浮于下層第八緯紗(208)、下沉于下層第九緯紗(209)、上浮于上層第六緯紗(106)、下沉于上層第七緯紗(107)、上浮于上層第八緯紗(108)、下沉于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上浮于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沉于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上浮于下層第二十緯紗(210)、下沉于下層第二i^一緯紗(221)、上浮于上層第十二緯紗(112)、下沉于上層第十三緯紗(113);且第四連接紗(34)從所述下層織物組織(2)引導至所述上層織物組織(I)時,第四連接紗(34)置于上層第六經紗(156)與上層第七經紗(157)之間。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形式相同。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形式相同。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上層織物組織(I)中的上層第一緯紗(101)、上層第二緯紗(102)、上層第三緯紗(103)、上層第四緯紗(104)、上層第五緯紗(105)、上層第六緯紗(106)、上層第七緯紗(107)、上層第八緯紗(108)、上層第九緯紗(109)、上層第十緯紗(110)、上層第i^一緯紗(111)、上層第十二緯紗(112)和上層第十三緯紗(113)在幅長方向上按上層等間距1)±排列;D上=2mm 200mm。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上層織物組織(I)為網格縱條。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上層織物組織(I)為矩形框織物,矩形框織物的長記為a,矩形框織物的寬記為b,a = 2mm 200mm, b = 2mm 200mm。上層織物組織(I)在單位面積下的矩形框數為1500 3000個/平方米。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第一經紗(251)、下層第二經紗(252)、下層第三經紗(253)、下層第四經紗(254)、下層第五經紗(255)、下層第六經紗(256)、下層第七經紗(257)和下層第八經紗(258)在幅寬方向上按下層等間距H了排列;Ht= ID了 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下層第一緯紗(201)、下層第二緯紗(202)、下層第三緯紗(203)、下層第四緯紗(204)、下層第五緯紗(205)、下層第六緯紗(206)、下層第七緯紗(207)、下層第八緯紗(208)、下層第九緯紗(209)、下層第十緯紗(210)、下層第十一緯紗(211)、下層第十二緯紗(212)、下層第十三緯紗(213)、下層第十四緯紗(214)、下層第十五緯紗(215)、下層第十六緯紗(216)、下層第十七緯紗(217)、下層第十八緯紗(218)、下層第十九緯紗(219)、下層第二十緯紗(220)、下層第二十一緯紗(221)、下層第二十二緯紗(222)、下層第二十三緯紗(223)、下層第二十四緯紗(224)和下層第二十五緯紗(225)在幅長方向上按下層等間距Dt排列;DT= 0. 5mm 200mm。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上層織物組織(I)中選用的上層緯紗數量與下層織物組織(2)中選用的下層緯紗數量可以I : 1,或者是I : 2,或者是I : 3,或者是I : 4。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的高度記為Hs,Hs= 20mm 300mm。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織物組織(3)中的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在上層織物組織(I)中置于上層第二經紗(152)與上層第三經紗(153)之間,第一連接紗(31)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置于下層第一經紗(251)外側,第二連接紗(32)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置于下層第四經紗(254)外側;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構成了連續的三角形形狀;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在上層織物組織(I)中置于上層第六經紗(156)與上層第七經紗(157)之間,第三連接紗(33)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置于下層第五經紗(255)外側,第四連接紗(34)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置于下層第八經紗(258)外側;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構成了連續的三角形形狀。
所述支撐織物組織(3)中的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重疊、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重疊;第一連接紗(31)與第二連接紗(32)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構成了連續的正面第一 Q形狀,第三連接紗(33)與第四連接紗(34)在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連接構成了連續的正面第二 Q形狀。正面第一 Q形狀與正面第二 Q形狀在下層織物組織(2)中錯位3條緯紗;正面第一Q形狀與正面第二 Q形狀在上層織物組織(I)中錯位I條緯紗。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中,4條連接紗沿幅寬方向上為三角形形狀,4條連接紗沿幅長方向上為Q形狀;兩個方向上的三角形形狀與Q形狀的結合,支撐起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所述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中,下層織物組織(2)可以轉換成上層織物組織(I)的結構;所述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中,也可以上層織物組織(I)和下層織物組織(2)為矩形框織物結構。
1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其特征在于上層織物組織(I)、下層織物組織(2)和支撐織物組織(3)中采用的纖維材料為金屬纖維、無機纖維、合成纖維或植物纖維中的一種或者一種以上纖維形式的組合;具體地纖維材料可以是聚乙烯纖維、聚酰胺纖維、聚烯烴纖維、陶瓷纖維、碳纖維、芳綸纖維、PBO纖維、M5纖維、玄武巖纖維、玻璃纖維、丙綸纖維、滌綸纖維、氨綸纖、維腈綸纖維、尼龍纖維、維綸纖維、氯綸纖維、漢麻、劍麻纖維、亞麻纖維、竹纖維、黃麻纖維等類似金屬纖維、無機纖維、合成纖維或植物纖維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纖維形式的組合;更具體地纖維材料可以是線密度為68tex-2400tex的E玻璃纖維無捻粗紗、1K-12K碳纖維;更為具體地上層織物組織(I)、下層織物組織(2)中的經紗和緯紗選用600tex高強聚乙烯,上層織物組織(I)中的跨位經紗選用200D彈力錦綸或168tex玻纖,支撐織物組織(3)中的連接紗選用900tex的E玻璃纖維無捻粗紗。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絞經結構的機織三維間隔網格織物,該織物包括有上層織物組織(1)、下層織物組織(2)和支撐織物組織(3),上層織物組織(1)與下層織物組織(2)通過支撐織物組織(3)連接成一體;上層織物組織(1)為矩形框織物,下層織物組織(2)為平紋織物,支撐織物組織(3)中的4條連接紗沿幅寬方向上為三角形形狀,4條連接紗沿幅長方向上為Ω形狀。本發明的織物采用平織-絞織-紗羅組合工藝機織得到,織物在結構上,除了僅作上下沉浮的經紗與緯紗交叉穿插之外,在上層織物組織(1)中還存在不但有上下沉浮而且在織物的幅寬方向還作跨多經位往復橫移的跨位經紗;該跨位經紗與緯紗交叉穿插同時,每兩根跨位經紗將處于其跨位之間的經紗在織物橫向進行捆綁左右限位。
文檔編號D03D13/00GK102787417SQ201210308940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8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8日
發明者吳伯明 申請人:吳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