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替代絲鞘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種替代絲鞘的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繅絲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替代絲鞘的機械加捻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繅絲過程中,繅絲中緒下繭的緒絲通過集緒器之后,還不能直接卷繞在小簾上。 因為繭絲相互間粘結松散,未能緊密抱合,這樣的絲條強力差,容易分裂。絲條上含有大量水分,若直接卷繞成形,不僅不易烘干,影響絲色,而且會使絲膠相互膠著形成硬膠絲片,復搖時絲條不易退繞,容易造成切斷。因此,在繅絲工序中,需要對手工捻鞘,形成絲鞘。[0003]繅絲中的繭絲群通過回轉芯子和集緒器,已初步形成生絲了。但是,通過回轉芯子和集緒器后的絲條,結構尚比較松疏,要使絲條抱合緊密,縱向和橫向截面形狀的改善,還須靠絲鞘的加假捻作用來完成。絲鞘的作用有發散水分,增強抱合及除去部分小顙。 這是由于通過絲鞘的兩段絲條高速回轉、相互擠壓和摩擦的結果。在繅絲時,絲鞘絲端受到張力,生絲側面就受到擠壓力。這種擠壓力使絲條本身結構緊密,同時使絲膠分布更加均勻,膠著面積增大,增強抱合力,改善了生絲縱向及橫截面的結構。[0004]現代工藝中,在繅絲時,絲鞘是由通過集緒器絲條,繞經上鼓輪、下鼓輪,利用絲條本身前后段相互捻絞,再引過絡交器而形成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絲條的圓整度、增加絲條的抱合性能,發散水分。但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捻鞘全部需要有工人手工操作來完成。 這種手工制作的絲鞘雖能較好地滿足繅絲的工藝要求,但存在著勞動成本高、影響繅絲的自動化程度等問題,且捻鞘過程中工人手上容易纏有毛絲;在捻鞘時,同一個操作工在不同的時間段或不同的操作工之間,由于用力程度或熟練程度的不同,會出現緒與緒之間絲鞘長短不一,松鞘、吊鞘等現象,影響生絲質量和勞動生產效率。發明內容[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目前繅絲生產中,手工捻鞘帶來的勞動生產率低,緒與緒之間絲鞘質量不統一,影響生絲質量等問題,提供一種替代絲鞘的裝置,通過該裝置可以在沒有傳統絲鞘的條件下,達到甚至超過傳統絲鞘的效果,實現無絲鞘繅絲,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改善生絲質量的目的。[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替代絲鞘的裝置,它包括 集緒器、下導絲鉤、上導絲鉤、導絲圈、搖桿、外壁材料為橡膠或其復合材料的類捻盤、主動盤、固定銷、連桿、轉動桿和電機;其中,所述轉動桿的一端固定在主動盤的下表面中心位置,轉動桿的另一端與電機的輸出軸連接,連桿的一端由固定銷安裝在主動盤上表面非中心位置,搖桿的一端固定在位于類捻盤上方的軸上,連桿的另一端與搖桿的另一端連接,導絲圈固定在該連接處;上導絲鉤和下導絲鉤分別位于類捻盤的正上方和正下方,集緒器位于下導絲鉤的下方。[0007]本實用新型與背景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0008](I)本實用新型的裝置結構簡單、緊湊、合理;[0009](2)無需手工捻鞘,通過機械裝置的運動,代替人工捻鞘及傳統的絲鞘,實現無絲鞘繅絲,提高了生產效率;[0010](3)減少了人工捻絲鞘中的不統一性,有利于提高質量;[0011](4)絲條的圓整度、發散的水分量、生絲的抱合性能等可以通過扇面運動的角度大小和扇面運動的速度進行調節和控制,提高了繅絲過程中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0012]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0013]圖中集緒器I、絲條2、下導絲鉤3、上導絲鉤4、導絲圈5、搖桿6、類捻盤7、主動盤8、固定銷9、連桿10、轉動桿11、電機12。
具體實施方式
[0014]本實用新型替代絲鞘的裝置包括集緒器I、下導絲鉤3、上導絲鉤4、導絲圈5、搖桿6、類捻盤7、主動盤8、固定銷9、連桿10、轉動桿11、電機12。其中,轉動桿11的一端固定在主動盤8的下表面中心位置,轉動桿11的另一端與電機12的輸出軸連接,連桿10的一端由固定銷9安裝在主動盤8上表面非中心位置,搖桿6的一端固定在位于類捻盤7上方的軸上,連桿10的另一端與搖桿6的另一端連接,導絲圈5固定在該連接處。上導絲鉤 4和下導絲鉤3分別位于類捻盤7的正上方和正下方,集緒器I位于下導絲鉤3的下方;其中類捻盤7的外壁材料為聚氨酯橡膠、硅橡膠等橡膠類材料或其復合材料,類捻盤7的高度為3-10cm,直徑為5-10厘米。[0015]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電機12通過轉動桿11帶動主動盤8做高速轉動,通過連桿10和搖桿6的作用帶動固定在搖桿6 —端的導絲圈5作搖擺運動。絲條通過集緒器(瓷眼)I后進入下導絲鉤3 ;通過下導絲鉤3后的絲條,穿過固定在搖桿6 —端的導絲圈 5,隨著導絲圈5做來回的扇面運動的絲條經由上導絲鉤4完成類似絲鞘的加捻作用,從而在繅絲過程中取消手工捻鞘操作和絲鞘,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絲質量。[0016]下面通過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0017]實施例I[0018]繅制20/22D秋繭生絲,繅絲線速度80米/分,平均蠶繭粒數為7. 8粒,繅絲過程中,緒下蠶繭中的緒絲通過集緒器I集在一起形成絲條2,通過集緒器I后的絲條,經過下導絲鉤3后,穿過搖桿頂部的導絲圈5,依靠絲條與軸線間的夾角Θ (30° ),使絲條緊貼高度 IOcm,直徑為8厘米,外壁面材料為聚氨酯橡膠的類捻盤7,做45°的扇面運動,扇面運動的速度為120次/分,做扇面運動后的絲條進入上導絲鉤4,完成類似絲鞘的作用。繅制的小簾絲片,落絲回潮率14. 2%,繅制的生絲的抱合為106次,清潔94分、潔凈98. 5分,圓整度正常,與常規的手工捻鞘繅制的生絲指標一致。[0019]實施例2[0020]繅制27/29D春繭生絲,繅絲線速度75米/分,平均蠶繭粒數為9. 6粒,繅絲過程中,緒下蠶繭中的緒絲通過集緒器I集在一起形成絲條2,通過集緒器I后的絲條,經過下導絲鉤3后,穿過搖桿頂部的導絲圈5,依靠絲條與軸線間的夾角Θ (15° ),使絲條緊貼緊貼高度5cm,直徑為5厘米外壁面材料為硅橡膠的類捻盤7,做90 °的扇面運動,扇面運動的速度為90次/分,做扇面運動后的絲條進入上導絲鉤4,完成類似絲鞘的工作。繅制的小羅絲片,落絲回潮率16. 5%,生絲的抱合110次,清潔93. 5分、潔凈98分,圓整度正常,生絲質量略高于常規手工捻鞘繅制的生絲指標。[0021]實施例3[0022]繅制40/44D春繭生絲,繅絲線速度70米/分,平均蠶繭粒數為14. 2粒,繅絲過程中,緒下蠶繭中的緒絲通過集緒器I集在一起形成絲條2,通過集緒器I后的絲條,經過下導絲鉤3后,穿過搖桿頂部的導絲圈5,依靠絲條與軸線間的夾角Θ (35° ),使絲條緊貼高度10cm,直徑為8厘米,外壁面材料為二氧化硅/聚氨酯復合材料的類捻盤7,做120°的扇面運動,扇面運動的速度為30次/分,做扇面運動后的絲條進入上導絲鉤4,完成捻鞘工作。繅制的小籠絲片,落絲回潮率16. 5%,生絲的抱合105次,清潔94分、潔凈97分,圓整度正常,與常規的手工捻鞘繅制的生絲 指標一致。[002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領域內,所作的變化或修飾皆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1.一種替代絲鞘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集緒器(I)、下導絲鉤(3)、上導絲鉤(4)、導絲圈(5)、搖桿(6)、類捻盤(7)、主動盤(8)、固定銷(9)、連桿(10)、轉動桿(11)和電機(12);其中,所述轉動桿(11)的一端固定在主動盤(8)的下表面中心位置,轉動桿(11)的另一端與電機(12 )的輸出軸連接,連桿(10 )的一端由固定銷(9 )安裝在主動盤(8 )上表面非中心位置,搖桿(6)的一端固定在位于類搶盤(7)上方的軸上,連桿(10)的另一端與搖桿(6)的另一端連接,導絲圈(5)固定在該連接處;上導絲鉤(4)和下導絲鉤(3)分別位于類捻盤(7)的正上方和正下方,集緒器(I)位于下導絲鉤(3)的下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替代絲鞘的裝置,它采用電機通過轉動桿帶動主動盤做高速轉動,通過連桿和搖桿的作用帶動固定在搖桿一端的導絲圈作搖擺運動;絲條通過集緒器后進入下導絲鉤,再緊貼類捻盤穿過固定在搖桿一端的導絲圈,隨著導絲圈做來回的扇面運動,完成類似絲鞘的作用,從而在繅絲過程中取消手工捻鞘操作和絲鞘,實現無絲鞘繅絲,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生絲質量。
文檔編號D01B7/04GK202730317SQ20122037889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31日
發明者傅雅琴, 吳惠敏, 江文斌, 陳慶華 申請人:浙江理工大學, 杭州飛宇紡織機械有限公司, 杭州青藍機電配件有限公司